语文教学核心素养.docx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核心素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
当前中学语文课标的修订提出并突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从课标修订及有关表述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
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其特别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因此具有无法取代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训,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是否遵从教学规律,是否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要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
一、何为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
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二、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
在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存了最重要的东西。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承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XX、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用当今学科教学的术语来表述,核心素养就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容,是这几个方面在人心灵里融汇化而形成的综合素质。
那么语文的核心素养具体指什么呢?
三、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确实立
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过去语文教育专家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容进展了概括。
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
之后,有人又认为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思。
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
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
前面两种说法都不够全面,第一种只是知识素养,第二种只是能力素养.语文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根底知识、根本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下面我来说说自己对专家们的观点的理解。
教育专家们的理论把语文核心素养细分为四个方面三个层次
核心素养
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和语感
整合与语理
交流与语境
思维开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联想与想象
实证与推理
批判与发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欣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
意识与态度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这个划清楚确了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开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大的方面,而每个方面又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开展提升。
这一个划分,让我们明白,核心素养中的初级阶段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也就是“字、词、句、语、修、逻、文〞七种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这一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进展知识的积累,培养起语感。
在此根底上,进步到培养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语理〔语言逻辑思路〕,进而再上升到适应各种语言环境的交流能力的培养。
(如令尊、呈送、恳望)这一阶段素养的培养重点是读,即通过阅读广泛涉猎,积累语言知识,学会整合信息,学会分析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语理,进而培养起阅读者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理,再进一步学会适应各种语言环境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交流。
语文素养的第一阶段要特别重视阅读。
有专家认为,语文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在阅读方面,不同学段要求不一样,初级学段阅读量少一些,要求浅一些,在高学段就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都多涉猎一些。
在语言学习上,可以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
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
因而语文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初级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展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开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根底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场,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
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局部人成为文化盲、思想盲、精神盲。
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
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也有变化了。
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根底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要落实双基——根底知识和根本能力,根底知识(字、词、句、语、修、逻、文)、根本能力(听说读写思)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局部。
当然,我们重视稳定性、根底性的同时,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开展性。
核心素养的第二个阶段是思维开展与提升。
这一阶段首先是学会利用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进而开展到实证与推理,再提升到批判与发现的层次。
这一阶段是利用第一阶段知识积累运用培养起来的直觉和灵感、联想和想象,通过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从记叙、描写、抒情到议论〔实证与推理〕、评述〔批判与发现〕的思维能力的开展与提升。
这一阶段素养的培养途径,主要是表达的训练,重点是书面表达即写作训练。
核心素养的第三阶段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有第一层次的体验与感悟,再上升到欣赏与评价层次,进而开展到表现与创新的层次。
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素养培养的根底上,通过阅读体验、感悟作品容、思想、情感及技巧,学会欣赏和和评价,进而到达表现甚至创新。
这一阶段的阅读比第一阶段的阅读层次上已有较大的提升,已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和运用,而是在体验感悟根底上欣赏和评价,进而学会表现,甚至到达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
这一个阶段素养的培养途径,是通过现代诗文阅读鉴赏、古诗文阅读鉴赏、外国文学的阅读鉴赏及各类文体的创作来实现,要求的层次是很高的,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第四阶段是文化传承与创新。
这一阶段的第一层次是对文化具备单独的意识态度,进而开展到学会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最终开展到自觉关注与参与的境界。
这一阶段,要求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具有区分精华、糟粕的能力,具备单独的意识态度。
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握选择与继承,包容和借鉴,从而自觉地关注与参与。
这一个阶段的素养已经是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了。
〔如“五四〞时期的复古、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当今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重新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
语文教育专家朱慕菊先生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他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三方面。
这个说法也可资借鉴。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集中反映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综合表达。
从专家们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语文教和学的活动积累起语文根底知识,建立起语文知识体系,有了知识根底,就能形成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初步的能力——语感,在此根底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表达交流中逐步开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进而朝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开展迈进,并逐步开展到具备根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态度,能够把握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继承与选择,甚至步入自觉关注参与的思想意识境界,并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力。
要注意的是,重视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不是改变教学容,也不是抛弃以前我们使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方法,更不是放弃根底知识的积累。
只是改变教学观念,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变为培养核心素养为中心,变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三教+〞教学理念与核心素养培养
吕传汉教授提出的“三教+〞理念与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十分吻合,这种教育理念与模式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且操作方便,容易把握。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理念和模式,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思考,重在培养思辨能力;
教体验,重在积淀核心素养;
教表达,重在培养交际能力。
1教思考
〔1〕思考什么?
如何思考?
教思考,就是教学生把握文本思路和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的把握包括两个方面:
把握并学习文本在哲学层面的思想方法〔如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把握宏观的思想方法〔整体〕及微观的思想方法〔局部〕.
〔2〕教学生思考的要求
教学生思考什么,首先教师要思考:
A该教学容表达哪些思想方法;〔可以理解为文本思想容及表现方法〕
B有关的思想方法在知识、技能中是如何呈现的;〔如?
荷塘月色?
中的文眼、荷塘景物特征的描写、江南采莲的联想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C应如何进展辩证思考。
〔如?
荷塘月色?
与?
纪念和珍君?
思想之比拟;日本中学生学历史教师让讨论?
旧金山条约?
?
安保条约?
签订的利与弊。
美国小学生讨论并写论文?
二战时,假假设你是美国总统,你会不会在广岛长崎放原子弹?
〕
——就是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章思想方法,拟定核心问题。
然后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思考、探究,学会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2、教体验
体验与经历不同,要注意区别。
经历:
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有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
体验: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可见,体验的特征:
具有实践、探究的过程性;强调亲身经历;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个体化的经历。
关于学习体验的理解
学习体验,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是学生在活动经历根底上的反思、领悟与升华,是学生个体化的经历;学习体验,是以学科学习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载体,并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领悟获得的思维积淀。
换句话说,学习体验,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
教学生体验的要求
教学生体验什么?
体验知识的涵与逻辑脉络;体验知识呈现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阅读、观察、调查、讨论、辩论、表达等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其中也包括对学习过程中的艰辛、乐趣的体验。
如何教学生获得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涵与逻辑脉络的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解题、实验、实践的反思中体验有关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辩论中获得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体验。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中体验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主、自觉的意识,培养辩证思维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艰辛以及以主人的身份平等的地位参与学习的快乐。
3、教表达
这一环节特别重视“表达、倾听、交际〞能力的训练〔其中,表达能力是核心〕
这一环节具体做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阅读、总结、解题表述、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口头、书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思想认识及能力进步,训练学生简洁的表达能力;二是在课外活动的交流、游戏、社会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口头、书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思想认识及能力进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生表达的要求
引导学生在解题、实验、实践的反思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表述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讨论辩论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指导、鼓励学生撰写“学习日记〞、“学习心得〞、“小论文〞等,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课前三分钟的讲话、小作文大作文训练、大小班会活动主持等等都是教表达的很好的方法和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五、课时(或单元)三“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把握课时(或单元)三“核心〞。
1、课时核心知识:
课时根本知识、方法或知识运用的根本技能等重点容。
这里要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教学中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弃知识教学,而是不以知识积累为终极目标,而是以能力乃至核心素养培养为终极目标。
但是,知识积累是核心素养的根底,教学中绝不能无视知识的教学,而要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准确把握课时〔或单元〕的核心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落实这些核心知识,防止教学流于形式而至学生学无所获。
2、课时核心问题:
基于课时核心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关注核心素养培育、统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问题。
“三教+〞中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以及核心素养,都必须有一个载体,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而课堂教学讲究艺术,完整而严谨的教学构造,也是表达教学艺术的重要因素。
这些,都要通过课时核心问题来实现。
课时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心,是教学的重难点,是串起并引领课堂教学的的主线。
用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不仅教学重难点突出,目标明确,而且还将教学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驾驭、便于操作,自然形成严谨的教学构造。
而中国传统的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用核心问题统领课堂教学。
运用“三教+〞教学模式,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核心问题的引领。
那么教师在进展教学容的设计时,就要在课时核心问题的设计上多下功夫,真正设计出表达文本容,有利于知识积累、能力乃至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问题。
3、课时核心素养: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容在人心灵里融汇化而形成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训这一教学的终极目标,以知识积累为根底,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让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技巧,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根底上,向着具有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核心素养方面开展。
六、“三教+〞教学理念适应中、高考命题的新格局:
①命题理念和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
——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②试题的设计的创新;
③试卷的框架构造——形成了能力立意的试卷框架;
④评价理念:
选拔展示;
⑤强化主干知识,从学科整体意义上命题;
⑥注重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阅读和动手能力,表达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精神;
⑦强调应用,考察信息处理能力。
七、对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再认识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它素养的根底。
只有这一项为哪一项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也就是语文课独有的。
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健全思维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所以语文是其它学科的根底,覆盖一切学科,要与所有学科结成联盟。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但语文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建构的不可取代的根底工具,而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事象。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任何学科都面对审美问题。
但语文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
语文的审美是对言语作品审美,在这一点上,语文和艺术属于性质不同的审美,同时语言文字本身也是审美的本体。
八、关于核心素养的其他论述
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开展〔身心XX、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三个领域十二项核心素养指标。
“核心素养〞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根本技能,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且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根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开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
“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畴。
素养的获得既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展未来的工作,又能使学生开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开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开展打下良好的根底,到达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集中反映了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综合表达。
九、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育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总之,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真正涵,明白提出并实施这一观点的重大意义,然后有效地利用“三教+〞理念和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扣住核心知识、核心问题、核心素养教学,就能够较好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