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097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docx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义乌会议上的报告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

参加2017年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来节名师联盟成员的展示课,又听了多位名师高水平的评课,有不少学习体会。

我们联盟组织的这次活动学术含量很高,不仅上的课有水平,课后的沙龙点评充分反映出活动的学术水准。

台上展示的课都经过千锤百炼,都经过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集体打磨,多次试教,反复修改,因此每堂课都很多亮点、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但是好课是无止境的,每堂课都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对这些课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解剖,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能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更好的发展,

这次联盟活动研究的主题是:

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

去年联盟召开的福州会议,研究主题也是这个主题,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

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

去年福州会议对这个专题研究开了个头,本次会议是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展示大家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从这次活动所展示的课可以看出,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我说“有很大的进步”,是有充分理由的。

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

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

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

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这次祝禧老师上了一堂文化语文课。

课后我和祝老师讨论,“文化语文”的主词是语文,无论是语文游戏课也,语文活动课也好,都是语文课的一种变式,它首先是语文课。

你上的这节文化语文课里渗透着浅显的哲理,让孩子了解这些哲理有必要,但所用的还是语文学习的方式,文化理解是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

祝老师这堂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着力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在读“熟”上花了很大功夫。

如果仅仅是读懂课文,那么读两遍三遍就可以了;但是要读熟,非八遍十遍甚至十遍二十遍才能读熟。

读熟了才能把课文的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读熟了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汉语的语感,感悟诗里面包含的很多汉语知识,比如说语言的优美,诗歌的节奏、诗歌的押韵等等,反复朗读,读熟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染,这是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朗读过程也是认读技能的训练过程。

读正确、读流利必须具备熟练的阅读技能,必须是一行一行地扫读,看到文字符号脑子里可以即时转换成意义理解,这个转换时间只有几毫秒。

学生要达到熟练阅读的程度,只有靠大量、反复地朗读。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学生拿起一篇课文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需要200小时的朗读练习。

如果每天有20分钟甚至是30分钟的朗读练习,那么训练两年大概可以完成。

熟练的阅读技能是养成读书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每个孩子必须过关,否则就会给今后的语文学习留下隐患。

我和祝禧老师说,文化语文既是文化课又是语文课,可是这堂课的目标表述中只有文化目标,没有语文学习的目标。

其实这堂课主要是训练朗读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堂课读了四首诗,还让学生听一个故事,读一个绘本,激发了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这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目标里边没有明确语文的目标,这是这堂课的缺憾。

整个活动中大部分老师基本上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值得肯定。

为什么说是“基本”?

因为还有一些课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但是对语文课怎样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认为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

从本次活动所上的课来看,不管是获一等奖的课还是获特等奖的课,在这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讨论,去研究。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

当然要!

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

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

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

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

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

范老师上的《赶海》这篇课文,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

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

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

“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生:

改成“捏大虾”,

生:

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

师:

“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

生:

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

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

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

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准确。

师:

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

生:

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

死鱼!

师:

捡死鱼,那就不有趣了。

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

生:

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个捉螃蟹更合适。

师:

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

他是怎么教的呢?

先是出示这段话,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发现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

“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

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

”“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

”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作用。

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

不一定会。

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

()!

我获得了亚军。

(表示喜悦、惊讶、失落)

表示喜悦的:

哇,我得了亚军。

表示惊讶的:

哦(第二声)我得了亚军。

表示失落的:

哎,我的了亚军。

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怎么让孩子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

地上是什么东西?

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

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

谁丢的呢?

他一定很着急吧!

让每个孩子动笔运用叹词,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用法,只要感情对就可以。

听课时学生在填,我也在填。

咦,(同学都是填“咦”)地上是什么东西。

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一个钱包。

捡起来一翻,呀!

(一个同学填“哇”,感情表达更加强烈,比我填的好。

)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

哎,到底是谁丢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

特别是练习设计得真巧,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

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有什么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光是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不会运用。

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

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教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

如果这堂课再增加一个语境,让学生有再次运用叹词的练习,那么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

学生运用叹词的经验越多,这个知识点学得越牢靠。

这堂课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情趣。

课文写“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如果改成“我在海水里摸到一只小海星!

”意思差不多。

但是一比较,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表达得更有味道,“摸呀摸呀”,比一个“摸呀”有味道,更有趣味,后面加了一个“嘿”字,把当时的惊喜、开心都写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用词写句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情味,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浓浓的香茶。

语文课应该去探求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之间的差异,凸显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品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再看课文中抓螃蟹这段:

“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心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如果简单地叙述这件事情就是“小伙伴正在抓螃蟹,不小心被螃蟹抓住”,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者是怎么写有味道的?

比较:

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原来是一只螃蟹哩。

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写了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按理说,咬痛手了,血咬出来了,这是不开心的事情,但作者特意写了小伙伴夹住手时的声音,这就写出了抓螃蟹的乐趣。

然后再加上“我走过去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把“我”写入其中,写出的我的好奇心,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写出了抓螃蟹的味道。

其实对孩子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

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词语句子,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写抓螃蟹就写抓螃蟹,不会想到去写螃蟹的表现,更不会将“我”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字当然是干巴巴的。

什么叫会写?

就像写抓螃蟹这么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作者能够铺陈展开来写:

学生写小伙伴抓螃蟹,作者将螃蟹和“我”展开一并写进去;学生一句话就写完了,作者写了五句,而且写得很有情趣,那就叫会写。

这里面就包含着怎么把一个简单事件铺陈展开来写这样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表达经验。

后面写抓大虾也是如此:

“脚痒痒的,发现脚上有一只大虾,伸手抓住大虾”,这是简单的写法,课文中写“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描写的大虾有趣的样子,再加上“咦,哦”这样的叹词,最后再交代一句“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样一展开,就将抓大虾的趣味写的惟妙惟肖。

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是不会展开,也不知道如何展开,如果读课文让学生切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出课文语言表达的奥妙,那么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就会不在话下。

这是什么方法,我觉得这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我把它概括成是一种语言表达经验,语文课要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的是一些概念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比如“低头一看”是动作描写,“摇摆着两条长须”外貌描写,“伸手捏过去”是动作描写。

教师抓的是神态、外貌、动作描写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其实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缺乏语言材料,写的都是简单的大白话;都是简单的叙述,不会把有关内容展开描写。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句型去高质量、文雅地表达,如何将简单的叙述铺陈展开来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指导比一些抽象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

所以我非常慎重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学会遣词造句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三百多课文,学习这些课文的最大价值不是理解内容,也不是课文里隐含的一些表达方法,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这是语文课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个观点我今天第一次提出来,其实是思考了很长时间。

我和大家分享这个观点,希望和各位名师一起来探讨。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当下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教课文”这个陷阱中跳出来了,但是不少教师似乎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

就是把语文的方法规律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因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这不是一回事。

我们举计算机学习为例,理解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原理,与学会计算机操作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不是理解计算机的原理,而是要会操作,因此不必在计算机原理的学习上花费太多功夫。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不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方法规律的学习上。

语文课所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比如写人的方法,写景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阅读策略,都是成人在大量语文实践基础上总结、归纳、梳理出来的。

学习理解这些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也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经验积累越多越丰富,对这些知识和方法策略理解越深、越正确。

如果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那么教师教得再正确,学生不一定理解。

就像我今天讲的这些语文教学原理,在座各位老师听了会有很多的感受,认识比较深刻,因为你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支持。

如果把这些内容讲给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听,他们听得懂吗?

即使听懂,理解也肯定不如在坐各位教师深刻。

儿童学习语文,正处于语文经验积累的初期,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语文经验积累。

怎么去积累语文经验,必须靠大量的读写实践,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去感悟,领悟那些读写的方法和策略。

其实学习语文的方法策略大量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默会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体会到一些阅读、写作的方法策略,心理学称其为“内隐学习”。

所以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用习得的方式进行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

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在讲故事过程当中学习讲故事,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

对成人学习语文来说,方法规律的直接指导可能有效,而对儿童来说不一定有效。

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个基本的教学原理。

我这里举两节课:

一节是张祖庆工作室一位老师上的《女娲补天》,这堂课评委和现场教师评价很高,为什么?

因为这节课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讲故事。

讲故事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在讲故事的实践中形成的;课堂里怎么指导学生学会讲故事,关键是让孩子多讲多练。

要把故事正确流利连贯通顺地讲出来,必须经过反复操练。

所以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讲故事的实践上。

《女娲补天》这堂课就是一步一步在引导学生讲故事:

板块一,出示神话的特点;板块二,教师示范讲故事,;板块三:

把故事的框架理清楚,学生练习讲故事,把故事细节讲出来;第四板块:

用方言来讲故事。

还有一节《天鹅的故事》重点也是学讲故事,这节课教师化了30多分钟时间讨论讲故事的方法,应该说老师指导的方法有效,问题是学生理解了讲故事的方法,是否就会讲故事了呢?

当然还是不会。

学生要学会讲故事,必须反复练习,一遍一遍讲,才能流利地讲故事。

就像钢琴老师指导学生弹一首曲子,第一步是示范这首曲子怎么弹,学生懂了,明白了,那么是否会弹了吗?

肯定不会。

所以接下来是让学生自己弹这个曲子,必须花费五倍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学会。

这就是儿童学习规律。

再看《小嘎子和胖墩摔跤》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教的是一种写作方法,怎么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具体。

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课文的写作方法,课文写出了小嘎子什么特点?

小胖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课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都是指向写作的讨论。

最好教师总结出课文的写作方法,用板书做了清晰明的总结。

这时候差不多要下课了。

所以教师说接下来用3分钟时间写一写小嘎子与胖墩第二次摔跤的情形,然后匆匆交流,草草收兵。

这个设计教学过程,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非常有限。

学习写作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学生要学会运用,必须花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才能真正学会。

这节课的问题就出在方法指导和实践操练所花的时间不成比例。

其实这节课可以先让学生写,你看小胖墩和嘎子两个人摔跤课文写得很精彩,我们也来模仿写一段第二次摔跤;学生写完以后再来交流,你的这段话和课文当中的描写差异在哪里,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

学生有过写作实践,对怎么把动作描写具体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因为他有经验的支持。

所以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举三反一,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举三反一,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去梳理方法规律,这样教学可能会更加有效。

现在不少语文课把学习重点放在方法指导上,以为方法指导是关键,是第一位要紧的事,其实这个认识也是不正确的。

小学生学会写作的关键不在理解方法,关键在写作实践,学生实践比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这是硬道理。

那么语文课上教师无需指导方法规律了?

当然也不是。

学生实践与方法规律指导的关系应该是“实践为先、实践为重、实践为主,方法在后,方法为辅”。

学生学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花点时间进行点拨,有针对性地指导一些方法规律,这样的指导更节省时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我们的语文课现在陷入一个误区:

就是每堂课里教师一定要教方法规律,教师不指导方法规律好像就不成语文课,教师就没有尽到指导责任。

其实这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原因。

老师一直在教语文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好像是在教语文,但是没有教会学生,学生只是理解了概念,理解概念和学会运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母语学习的规律就是这样,实践经验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

其实小学生学习语文,真正成熟的阅读方法、成熟的写作方法并不多。

人教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材,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3个阅读例话,3个写作例话,也就是说每个学期指导6个读写方法。

现在有些教师一篇课文就要教2、3个,甚至4、5个读写方法,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指导成碎片化状态。

知识只有在体系中才有价值,零打碎敲的教学语文知识是无效的。

为什么一个比喻句从一年级开始教到六年级,中学还在教,因为教师只是教到理解,“这是什么句?

”“比喻句”,“懂了没有?

”“懂了!

”这样教学是没用的。

教的目的是运用,要会运用必须反复操练。

所以一堂课里,一个学期里到底应该教学哪些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老师们应该好好梳理一下,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

我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四十年,我有这样一个深切的体会:

就是小学生学习母语,不是先学读写方法规律,再去学阅读学写文章的。

方法规律是在读写实践中自己体会到、感悟到的。

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

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人文的熏陶,感悟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

这句话的意思和我表达的观点完全一致。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千万不能从原来的强调内容分析又滑入到强调方法规律指导这样的一个泥坑,这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正道。

如果我们听课时发现教师重视方法规律教学,但是学生没有实践的时间,那么这一定不是好课。

这个倾向大家一定要警惕。

必须牢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三、强化一个基础两项实践

于永正老师他去年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一篇文章,他在退休以后对语文教育进行了大反思: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

讲,真的作用有限。

如果再让我教语文,小学语文,怎么教?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不但读,多读多背,多读多写”。

这是于老师四十年语文教学的切身体会。

我完全赞同于老师的观点。

现代语文课采用的是讲读课文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老师讲,这样一种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其实违反学生语文学习规律。

在座各位老师大家反思一下,你的语文能力是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

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作文能力、说话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这是规律。

而我们的语文课强调的不是学生实践,重视的是老师的讲解,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北京的中学语文名师顾德希退休之时也总结了儿童学习母语规律:

母语到底怎么学,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些规律。

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呀老师们!

在座各位老师可能还没体会到,因为你没到那个年龄,你的经验积累没到没到那种境界。

这是两位已经退休的名师对儿童学习语文的精辟总结,是非常深刻的。

在座各位还有机会、还有时间,好好地去认识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我认为语文课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

一个基础是以语言经验积累为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最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解释,强调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小学阶段以积累为重点。

语言经验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词语积累、句型积累;还包括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今天我讲的第一条“切入语言的内核”,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

现代语文教学基本抛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对注重语言积累的宝贵经验持批判态度,强调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文知识规律的传授,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是错误的!

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必须积累,学英语可以不积累吗?

不积累怎么学习好英语呢?

北大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老师辈,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师,语文程度都相当高,语文能力都相当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

私塾里怎么打语文基础?

就是多读多背啊!

先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字以后再背四书五经。

我们的前辈为什么能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就是大量的积累材料。

这样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国学大师。

所以语文课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丰富学生的词语,丰富他的句型,最大程度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

比如《小嘎子》这篇文章,里面很多词语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词语。

比如说“塌着腰,合了裆”,学生语言仓库里没有的。

“三抓两挠”,这个动作到底怎么样的,很难说得清楚,让孩子去读,读了以后意会,在脑子里再现当时的情境就可以了,这个情境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三抓两挠,多生动呀。

还有小嘎子怎么跟胖墩打的,“推拉拽顶”这个词语用得多好?

现在老师关注的是把动词划出来,其实动词划出来是极次要的,更有价值的内容是让孩子体会这样的动作可以用怎么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课文中的语汇、句子,比学生已有的语汇要丰富的多,这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所以每一篇课文老师更应该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关注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的认识比较,去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去丰富他的语汇,包括词语和句型,去学会高质量的表达,这是我们小学语文的一个重点。

小学阶段学生记忆力最旺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语言材料积累越多,语言表达经验越多,那么他的语文能力发展的空间越大。

现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忽视规范语言习惯培养。

一个人文章写得通写不通,决定期在什么时候?

在小学。

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在中学,而规范的语言习惯形成一定是在小学,这是心理学研究的定论。

语言说到底是一种习惯,规范的语言习惯是从小形成的。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一生的语言规范负主要责任。

规范的语言习惯怎么培养?

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命题。

学生写文章有病句,教师采用的是改病句的方法。

这是一种消极的治标的办法,因为每个孩子的病句病得不一样。

造成孩子病句的主要原因是他内部语言不规范,因此写出来句子是病句。

怎么矫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呢?

最好的办法是大量的规范语言的输入。

这是治本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