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0149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晚春》导学案

 

韩愈简介

人物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主要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主要成就

文学

韩文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人有“韩文”之誉。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

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

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

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

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

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

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

例如《读墨子》一文曾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这样的言论显然同他尊崇孔孟之道有所牴牾。

对于这样的言论,前人指为“刺谬”,其实这正是韩愈虽然尊儒却不墨守的表现。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

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

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

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

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

韩愈的《师说》一文。

也是一篇不同流俗的文章。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曾经说过:

“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愈以是得狂名。

”又《报严厚与书》说: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

”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不顾流俗,不怕笑侮,抗颜而为师,是要有些勇气的;能够写出《师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相当大胆的。

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

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

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

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

《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

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

悲歌慷慨,发自肺腑。

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

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

”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

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

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

《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

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

在韩愈看来,崔群是他平生交往之中一个没有缺点的朋友。

但是,对于这样的朋友也有人怀疑。

于是韩愈十分感叹,他说:

“自古贤者少而不肖者多,自省事已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

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

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

未可知也。

”由崔群之贤,说到贤者不遇,而不贤者反而得势。

这样的文章很像司马迁的《伯夷列传》。

刘大魁说:

“公与崔最相知,故有此家常本色之言,中间感贤士之不遇,尤为郁勃淋漓。

”“感士不遇”本是历代文章的一个传统题目,韩愈这段文章是比“感士不遇”之文涉及者更为深广的。

韩愈为文的又一特点是突破传统写法。

例如墓志铭这一文体,在韩愈笔下,便颇有新的特征,形式多样,甚至“一人一样”(李涂《文章精义》)。

与墓志近似的文体,还有哀祭之文。

这类文字韩愈也有独创,不同寻常。

例如《祭河南张员外文》,茅坤就评为“奇崛”。

姚范以为“他人无此”。

刘大櫆也说:

“祭文退之独擅。

”至于《祭十二郎文》,曾国藩虽然认为这类文章“究以用韵为宜”,但他又说:

“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就是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

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

在唐代,送序之文是常见的文体,前辈作者如王勃、陈子昂、李白、任华,所为送序,都很出色。

但从多数文章的写法看,大抵不出一种格式。

先叙离情,后缀风景,情致物态,尚似六朝。

林纾所谓“狃于六朝积习”者,即指此类。

但到韩愈笔下,送序之文就多种多样了。

韩愈有的送序之文几乎通篇议论。

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林纾曾说:

“韩昌黎集中无史论,舍《原道》外,议论之文,多归入赠序与书中。

”例如《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曾国藩就看作“条议时事之文”。

韩愈的几篇“游戏”之文,也是新体。

同前代的俳谐文字比较,是有新的特点的。

例如《毛颖传》就是一篇奇文,不可以寻常俳谐之作视之。

柳宗元《答杨诲之书》云:

“足下所持韩生《毛颖传》来,仆甚奇其书,恐世人非之,今作数百言,知前圣不必罪俳也。

”但与此同时,裴度却对这类俳谐之文很不满意。

他在《寄李翱书》中,把韩愈的俳谐文字看作“以文为戏”,是很不赞成的。

现在看来,时人“罪俳”,大概不止一个裴度。

像柳宗元那样肯定《毛颖传》这类作品者恐是不多的。

柳宗元“甚奇其书”,不是无缘无故。

因为,自从六朝以来,俳谐之文如张敏的《头责子羽文》、沈约的《修竹弹甘蕉文》等等,虽有寓意,并不深远。

而《毛颖传》一篇,则与前此诸作不同。

虽说所写不过一篇“兔传”,实际则写一个多才多能而终被废弃之人。

文章写到最后,韩愈对毛颖之“以老见疏”无限同情。

这里又一次流露了韩愈痛惜人材不尽其用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俳谐之文,前所未有。

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于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经多所称道。

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自古以来,一篇文章之中能够选出如此大量的历代流传的成语,此文之外,恐不多见。

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的辞章造诣,在他前后,很少有人企及。

韩诗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

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

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

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怒涛”、“大波”、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

《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

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

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

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

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

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

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

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思想

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

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

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他撰有《顺宗实录》五卷,是韩愈在韦处厚所撰三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从实录可看出他对宫市之斥责,对盐铁使进奉的批判,对京兆尹李实罪行的揭露等等,说明表状所言,符合实情。

《实录》送呈以后,受到不少人激烈反对,原因是“韩愈撰《顺宗实录》,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二人上前屡言不实。

”于是“累朝有诏改修”。

文宗令路隋等重新改写,几经曲折,终于遵照旨意,将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宗朝禁中事“详正刊去”。

历史评价

白居易:

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

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

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

欧阳修: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

…余尝与圣俞(梅尧臣)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

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苏轼:

①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②子美(杜甫)之诗,退之之文,鲁公(颜真卿)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③唐之古文,自韩愈始。

④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沈德潜:

昌黎豪杰自命,欲以学间才力跨越李、杜之上,然恢张处多,变化处少,力有涂而巧不足也。

独四言大篇,如《元和圣德》、《平淮西碑》之类,义山所谓句奇语重、点窜涂改者,虽司马长卿亦当敛手。

②善使才音当留其不尽,昌黎诗不免好尽。

要之,意归于正,规模宏阔,骨格整顿,原本雅颂,而不规规于风人也。

品为大家,谁曰不宜?

轶事典故

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过马牵山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

“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退之投书

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

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

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

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

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

“华之险,岭为要。

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

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写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韩愈作品品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