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9731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法令出一

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

政治上: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

经济上:

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

文化上:

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

 (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

[思维导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选官制度、监察体制的演变

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1.历代行政区划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郡—县两级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

道—州—县三级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州—县

2.元代行省的设置

(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图解要点] 郡县制与行省制

一、君主专制与君权、相权关系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解读 该史料表明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实为分散相权。

史料三 

解读 上述史料反映了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史论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是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

独尊。

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二、日趋公开、公平的文官选拔与监察制度

史料一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解读 史料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但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史料二 (汉代)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史料三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解读 史料表明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

史料四 (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

——《隋唐五代史论集》

解读 史料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史论1 选官制度的沿革、趋势与实质

(1)制度沿革:

①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②军功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③察举制:

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④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⑤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③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3)实质:

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史论2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度的演变

史料一 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义,国小则亡邪心。

解读 史料表明作者主张以“众建诸侯”的方式,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监管。

史料二 宋代的各级地方机构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解读 宋朝对地方分权更详细,将地方的军、政、财、刑罚、仓储、运输设置官员,直属中央控制,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的威胁。

史论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与特点

(1)演进:

①分封制:

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郡县制:

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

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④行省制度:

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特点

①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②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1.(2013·大纲全国高考)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 A

解析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即十三州。

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太宗统治时期,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十道,设巡察使行使对州县的监察权,唐玄宗时期,道已渐向州的上一级行政机构转化。

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的中央派出监察区,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地方行政区。

三者都具有监察职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而后来则成为行政区,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这种演变与经济发展和疆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中国古代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是逐渐减弱而是不断加强,排除C项。

答案为A项。

2.(2012·新课标全国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

3.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

A.秦汉B.魏晋南北朝

C.宋元D.明清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B。

4.《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

根据材料和对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

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从图片看,汉代的“州”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设立较少,主要是因为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唐代的“道”则出现南北较为均衡的局面,说明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另外,汉代“州”与唐代“道”的名称有很大差异,从地图看,唐代“道”的名称多与地理方位有关,说明唐代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

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

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

考点二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

2.清朝——设立军机处

3.明清政治趋势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思维发散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观

结论

全球史观

造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全面落后于西方

唯物史观

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

[易错警示] 区别“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史料一 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解读 史料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顾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

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表明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解读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1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影响

可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来概括这一知识点:

“一废”: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二设”:

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走极端”:

君主专制走向极端。

史论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 B

解析 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参预机务”可知,内阁在明成祖时开始参与国是,B项正确;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丞相废除之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故D项错误。

          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本题型的关键。

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

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2.(2013·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答案 C

解析 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意旨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

3.(2012·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4.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 D

解析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秦朝初创皇帝制度、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但是清初实行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5.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

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项;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

益。

正确。

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

实行封国制。

2.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是两个职责相同的行政机构。

错误。

元朝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但

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错误。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推荐的主要标准是“孝”“廉”。

4.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之后就设置内阁。

错误。

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5.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等同于“宰相”。

错误。

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形式上和宰相制度下的“相”相似,但在实际

权力上却不能同日而语,宰相拥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但内阁

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君意办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6.理藩院就是宣政院。

错误。

宣政院是元代设置,理藩院是清代设置;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

政教事务,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