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9222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docx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文/慎海雄

  总书记近日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论及道德建设问题。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会见龚全珍老人等全国道德模时,习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道德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更需要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焦虑、减轻精神负荷、凝聚建设性正能量,为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毋庸讳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思想道德的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如果说,无良奸商的毒食品、毒工厂,麻木不仁的见死不救,恩将仇报的“救人反被讹”等极端事件频频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刺痛人心,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败德失暗箱,则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指出,“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矛盾的更加复杂,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加剧了人际之间的不信任感,如果任其恶性循环,社会将陷入信任困境。

多年来,在媒体历次“两会调查”中,社会道德建设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这表明人民群众热切期待重建道德价值坐标,维护社会诚信。

  由此可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任务。

了从学校到社会,各行各业都持之以恒地抓好道德教育,还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道德文化。

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要坚持古为今用、推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上下5000年的漫漫求索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也是应当恪守的底线!

今天,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借鉴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中的宝贵遗产,启迪今人运用历史智慧推进道德建设。

  善于从普通百姓、民间社会中挖掘道德资源。

“礼失求诸野”,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无数崇德向善的普通人对道义的守护、对人类美德的追崇,总是令人动容,温暖人间,涤荡污秽,让人们看到美好的力量,对社会多一份信心。

虽然我们身边不乏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之徒,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现象,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为富不仁的“老板”、黑心的造假者、贪贿的官员,绝对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

很多时候,由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某些阴暗面的“负能量”与负面影响被放大了。

其实,无数诚实劳动的普通百姓,无数谨守道德规、生活的“沉默者”,无数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甘于奉献的“坚守者”,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才是民族的脊梁。

正因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的主体,才支撑着我们国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断进步。

因此,道德建设必须注重挖掘民间社会最可宝贵的道德资源,高扬普通百姓人性的光辉,传播我们“身边的感动”,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正能量。

  在这个问题上,宣传思想工作者特别是媒体从业者负有重要责任。

如何分清主流支流,对负面事件如何着眼于建设性监督而不是猎奇炒作,对先进人物道德楷模的宣传报道如何创新形式改进文风讲效,都有更多的功课要做。

  以“官风”之变促民风转变,以“官德”示社会公德。

“官风”决定民风,“官德”影响民德。

“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社会道德建设,需要领导干部带头示。

官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其实时时处处

都是在聚光灯下,老百姓在观察着你、在评判着你。

因此,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大量情况表明,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

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对照群众的批评意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彻查弊垢,修为政之德,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给人民群众以信心、以榜样。

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以规则和制度约束党员、干部知荣明耻,引领社会风尚。

  勤修“官德”,腹有诗书气自华。

领导干部首先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另一方面,“百行以德为首”,对官员进行考核评估,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寡欲慎独”“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德义有闻”“举事审当”“公平可称”等中国古代选才用人的重要标准,至今仍不失启发借鉴价值。

  古罗马时期的传记作家普卢塔克有句名言: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定圆梦可期!

  

 

 据新华社12月8日电(记者崔静)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国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进行规,并明确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新华社记者就此对国管局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全程监管·信息公开·严格问责

  记者:

您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修订《规定》的总体思路?

  国管局负责人:

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

  一是减量,建立接待双向约束机制,严格控制接待围和项目,坚持接待分类管理,严格区分公务接待与商务接待等其他接待,切实压减不必要的公务接待活动。

  二是限支,管住接待经费预算,分类别、分地区制定接待费开支标准,强化接待费报销结算管控,把接待经费支出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是问责,对公务接待实行全过程监管,推进接待信息公开,严格接待工作问责,强化对接待活动的刚性约束,增强外监督合力,形成不愿、不敢、不能违规违纪接待的正确导向和正面预期。

  四是改革,着力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机关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四项

改革,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公务接待违规浪费行为的土壤。

38项禁令,覆盖接待管理全流程

  记者:

与以往的相关规定相比,此次出台的《规定》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国管局负责人:

《规定》体现了四个新特点。

一是严字当头。

严格和细化各项要求和标准,共提出了38项禁令,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

  二是着眼创新。

对2006年印发的规定容进行了大围、大幅度修改和增加,修订后共26条,其中,15条为全新容,7条进行了大幅修改。

  三是全方位覆盖。

覆盖了适用围、接待单位、接待对象、接待项目、配套改革等接待管理的各个要素,规了事前审批控制、事中规、事后监督问责等接待管理的全流程。

对接待活动食、宿、行、迎送及警卫、预算和报销等关键环节作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四是注重操作性。

与差旅、会议、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规定相互呼应,标准衔接,统筹联动;根据公务活动实际,规定接待标准、围和项目,对规开展接待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可操作性强,便于抓好制度落实。

接待对象自负住宿费用

  记者:

针对国公务接待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定》提出了哪些新举措?

  国管局负责人:

《规定》提出了三个方面13项新举措。

  一是源头管控,双向约束,从起点和源头压减公务接待活动数量。

为此,《规定》提出:

  ——严格公务外出管控。

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加强公务外出计划管理,科学安排和严格控制外出的时间、容、路线、频率和人员数量。

公务外出确需接待的,派出单位应当向接待单位发出公函,告知容、行程和人员。

  ——严控接待围。

明确要求接待单位严格审批控制,无公函不接待,探亲、旅游、休假等因私活动不接待;对能够合并的公务活动统筹接待;不得用公款报销或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

  ——建立接待清单制度,实现接待“留痕”。

接待单位应当填写反映接待对象的单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容的接待清单,作为报销凭证之一,留存备查。

  二是明确标准,综合治理,简化和规公务接待活动。

为此,《规定》提出:

  ——简化接待礼仪。

明确规定地区、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不得参加迎送,不得层层多人陪同。

  ——限制接待住宿房型,接待对象自负住宿费用。

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省部级干部可以安排普通套间,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从严控制接待用餐的次数和陪餐人数,严格限制用餐地点和消费容。

  ——规警卫安排。

尽可能缩小警戒围,不得违反规定管控交通,不得

清场闭馆。

  ——接待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合理限定接待费预算总额,单独列示。

  ——接待费开支标准参照会议等标准分地区制定并进行动态调整。

  ——严格接待费报销管理。

明确报销凭证种类,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三是全面公开,强化问责,坚决杜绝公务接待中的“破窗效应”。

为此,《规定》提出:

  ——县以上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建立接待信息公开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立体式的接待工作监督检查体系,明确监督检查容。

  ——将接待工作纳入问责围,强化责任追究和惩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购买服务,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接待

  记者:

《规定》如何落实深化改革要求,从根源上破解公务接待管理难题?

  国管局负责人:

《规定》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化四项改革来破解公务接待管理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难题:

  一是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

首次明确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级党政机关国公务接待工作,指导下级党政机关国公务接待工作,从而统一接待管理,防止攀比浪费。

  二是积极推进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接待用餐、住宿、用车等服务。

推行接待用车定点服务制度。

  三是推进机关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

推进机关部接待场所建立健全服务经营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接待费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四是推进机关部接待场所集中统一管理改革。

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对机关部接待场所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利用,建立接待资源共享机制。

严格控制陪餐人数

  记者:

《规定》对根治国公务接待中公款大吃大喝顽疾,作出了哪些制度安排?

  国管局负责人:

《规定》要求接待对象按照规定标准(即差旅、会议、培训等伙食标准)自行用餐,不得向接待单位转嫁。

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只可以安排一次工作餐。

陪餐人数严格控制,接待对象在10人以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同时,《规定》对接待工作餐的用餐地点和消费容作出严格限制:

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用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禁止向下级单位转嫁接待费用

  记者:

《规定》如何从经费预算源头规公务接待费支出?

  

国管局负责人:

经费预算是公务接待费支出的源头,规接待费支出,首先要严格预算管理。

《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总额控制,禁止在非税收入中坐支接待费用,避免多头来源和支出规模失控。

为防止负担转嫁,《规定》明确禁止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差旅、会议、培训等费用,禁止以举办会议、培训为名,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禁止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禁止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

 

 根治雾霾污染还需要时间,而提高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则是刻不容缓

叶锋

  高速公路临时关闭、机场延飞甚至取消航班、学校停止户外早操、扬尘工地紧急停工……严重雾霾笼罩之下,人们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城市的运行管理也面临严峻挑战。

  日益严重的雾霾天,使得全国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情况,京津冀、长三角重污染区已连成一片。

如此严重的雾霾危机,对许多城市来说都是首次遭遇。

中央气象台橙色霾预警,很多地方气象部门也首次发布了橙色甚至红色预警。

  这么高级别的预警,对很多地方尚属首次,相关的应急机制更是存在不少薄弱甚至空白点。

比如,面对严重雾霾天,有的学校自己查询相关信息决定停止户外活动,有的学校则仍让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做操玩耍;有的城市向所有公众提示户外活动的风险,或者临时停驶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有的城市则显得“动作迟缓”甚至没有反应……

  学校老师说,雾霾天要不要停止户外活动甚至停课,不知道该参照什么标准,“很纠结”。

南方一些城市市民觉得,针对雾霾灾害什么样的信息都有,但缺乏权威的解释和引导,有关部门能否像预报天气一样对雾霾多一些预报或实时数据,而不是事后的通报?

一些人还注意到,同样是雾霾监测和预警,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通报信息容又有区别,客观上也容易形成新的疑惑。

  常态化的雾霾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人祸”,但根治还需要时间,而提高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应急管理水平,则是刻不容缓。

  部门“壁垒”需要进一步打破。

比如,雾霾污染分别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校需要减少学生户外活动、停止户外活动乃至停课,扬尘工地需要如何控制乃至停止施工,环卫工人、交警等部分户外特殊岗位需要采取何种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问题,除教育、气象、环保、建设、交通等部门自身积极作为外,更需要各部门及时沟通、协调一致。

  而这些应急机制,不能停留在建立临时性的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上,而是需要建章立制、

依法依规,并配套严格的考核、督办和问责措施。

  信息发布需要及时畅通。

雾霾“突袭”,而相关的文件“仍在路上”——这样的情况需要避免。

随着雾霾天气的常态化,政府部和对外的信息传播都需要创新手段、提高时效,政府的短信平台、官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需要彻底激活甚至发挥“主渠道”作用。

  全社会的“自我管理”需要增强。

应对雾霾污染,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实实在在做一点事。

比如企业自身降低能耗和排放,商务和个人出行更多转向公共交通,社会组织参与进行相应的科普、动员和培训等。

据新华社12月8日专电8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雾和霾橙色双预警,其中西部、北部、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

这已是中央气象台连续3天发布霾橙色预警。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雾霾笼罩着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区,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

  与以往北方持续雾霾有所不同,南方地区在这场雾霾中首当其冲。

气象部门称,本轮雾霾天气基本在华北至江南一带活动,苏皖等地的霾最严重,大雾的重灾区位于西南及江淮地区。

而经历了几日晴好天气的,周末也难逃“霾伏”。

8日晨,PM2.5的小时浓度达到严重污染级别。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

在受影响的地区,市民们纷纷戴着口罩出行,一“罩”难求。

雾霾天更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

面对雾霾的来势汹汹,各地纷纷拉响雾霾应急响应。

  应对之一,高速封路,机场“停摆”。

应对之二,工地停工、学校停课。

应对之三,加速出台“大气污染应急预案”。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治霾,公众仍疑问:

今后雾霾会否成为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治霾任务仍然艰巨。

根据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

这个行动计划制定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相关报道见5版)

冷空气杀到,雾霾消散在即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随着新一股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困扰中东部地区多日的雾霾天气将逐渐消散。

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8日白天,华北部分地区在偏北风的带领下已脱离雾霾围困,而华东地区也只需再“忍受”一夜,就可以在冷空气的“帮助”下重新回归到晴冷干净的好天气。

接下来的一周,冷空气势力将较前期明显加强,12日后,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呈增多趋势。

受冷空气和降雨影响,

12月中旬南方不会再出现与前期类似的大围雾霾天气。

  (记者林晖)新华社12月8日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