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7122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二轮复习训练复习课时练

中考文言文第二轮复习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湖北恩施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

“请循其本。

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

【A段】主要写的是▲;【8段】主要写的是▲。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二)(湖北黄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

(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

“何用此为?

”将欲更弃之。

元对曰:

“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若见而不收养

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甲文采用①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②的主旨。

(三)(湖北随州)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23.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2分)

通意义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断子之手足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投诸渤海之尾

2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6.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3分)

 

第二课时

(一)(江苏宿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

树梢。

②死敌:

死于敌手。

③死法:

死于军法。

④恁么:

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

 

(二)(四川泸州)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肉食者鄙鄙:

(2)小惠未徧徧:

(3)神弗福也福:

(4)齐师败绩败绩: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D.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分)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分)

7.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分)

(三)安徽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濯:

(3)香远益清益:

(4)亭亭净植植:

(5)宜乎众矣宜: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答:

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分)

答:

 

答案

第一课时

(一)18.(2分)

(1)牵扶,领;

(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

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19.(2分)

(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

(2)你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

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

一空1分,意近即可。

21.(2分)示倒:

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

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二)26.答案示例:

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如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

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

A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①代词,指马,②代词,指狗的生死;D①通假字,通“现”,②动词,看见)

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

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30.①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②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

(三)23.“辟”同“避”,“躲避”的意思。

(2分)24.A(3分)

25.

(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分)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2分)

26.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舍生而取义(1分)

27.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

(1分)。

有必要。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2分)

第二课时

(一)7.(4分)

(1)睡觉

(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二)4.(共4分)

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赐福、降福;大败(一词1分)

5.(2分)A

6.(共6分)

(1)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

(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打仗,靠的是勇气。

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三) 14.

(1)通“繁”多.

(2)洗涤(3)更,更加。

(4)“植”通“直”,立。

(5)当然(5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

(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

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

花之富贵者也(2分)

  17.示例一:

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

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