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782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提问的研究.docx

幼儿提问的研究

幼儿提问的研究

前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提问对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思维,还能促进师幼对话,使师幼一起发现问题,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意义的互动、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和发展。

但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不少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并不能很好从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表面上热闹活跃,而是大多出自教师教学的需要,对幼儿的有意义学习并未促进,甚至成为了一种阻碍。

因此,对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的提问进行研究,,发现现在幼儿教师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就成为本研究的课题。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本出发,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与梳理,并结合自我实习经验而完成。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提问的含义;第二,提问的类型;第三,当前幼儿园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有效提问的内涵;最后提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课堂;有效提问

-1-

正文

1.提问的含义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

2.提问的类型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

教师提问是技术,更是艺术。

2.1描述性提问

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

如提问“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2比较性的提问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

如提问“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2.3分类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

如提问“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

哪些植物是水果?

2.4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如提问“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

”这种类型提问,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2.5选择性提问

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

如“你认为这三种方法哪种最好?

”等。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2.6反诘提问

-3-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

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

”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4-

3.当前幼儿园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3.1不会对提问加以引导和控制

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不让他说他也要说;二是幼儿不懂回答问题的方法,不懂思考问题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后幼儿乱说,课堂活而乱。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使得有些教师不知所措,使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无法进行。

例如:

大班科学活动课上教学关于熊猫的知识,可是老师提问:

“你喜欢什么动物啊,”因为班上小朋友家里养宠物的比较多,大多数小朋友对这个问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室里的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经验去加以控制,只是与一些坐在前排离自己较近的幼儿进行交流,结果课堂变得混乱不堪无法控制。

3.2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

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孩子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

有一次一位老师上《昆虫聚会》,一开始就提问:

“小朋友们,你都是认识那些昆虫,”螳螂、对,蜻蜓、对,蚂蚁、对,蜘蛛,对,孩子说了很多很多,老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正确的回应。

一是老师的知识面太窄,二教师的提问面太大,很容易接不住孩子抛出的球。

-5-

3.3提问的语言贫乏不生动

孩子们喜欢新鲜的、有吸引力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可有些教师的提问如同一杯白开水,让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产生不了兴趣。

这样,很多孩子都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单调乏味。

例如在一次大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幼儿学习7的组成,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一直采用:

“7还可以分成几和几,”这样一问题向幼儿提问。

语言枯燥又单调,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使幼儿感到越来越枯燥、厌烦,没有一点积极性,慢慢地开始不集中注意力、开起了小差。

正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太过于乏味,吸引不了幼儿,才导致了不良后果,影响了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上适当的语气甚至运用肢体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出的问题富于启发性,语言生动形象。

3.4教师所提问题缺乏层次性

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循渐进的过程。

3.5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另一方面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10来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

-6-

3.6提问不切合幼儿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小问题一个个地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大班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中班幼儿适中即可。

例如:

大班折纸活动课——“会变的树”。

老师先拿出一张画有一棵树的纸,对小朋友说: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小朋友回答:

“一棵树”。

老师说:

“很好,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变魔术。

”于是就拉开纸张,“哇”——伴着小朋友的欢呼声,笔者发现原来是纸张上的树变高了,开始看到的是折叠后的纸张,现在全部展开,所以变高了。

然后教师给小朋友看了几遍后,提问:

“你们知道为什么树会变高吗,请知道的小朋友告诉我,”。

此问题一出,很多小朋友跃跃欲试,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很少有小朋友回答正确。

而老师也无法用一种儿童能够容易理解的言语来表达。

因此只能说这个问题提的不切实际。

最后老师只能用“跟我一起折”、“是这样折的”、“不对,再看我折一遍”这样一些话来教幼儿折纸,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

3.7教师提问方式的不恰当

大量的封闭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直接表现为忽

-7-

视幼儿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

举例说明:

例1:

大班看图讲述故事《灰角鹿》,

一只小鹿因为生病,头上的角变成了灰色,它难过极了。

一天,小鹿正在树丛里睡觉,醒来后发现两只小鸟在自己头上搭了一个鸟窝,它想:

小鸟搭一个窝多不容易,以后我得慢慢地走,别把小鸟给摔坏了。

当下雨的时候,小鹿躲到树叶下,怕把小鸟给淋湿了;当天晴的时候,小鹿站在太阳下让小鸟把羽毛晒干;当小鸟练习飞的时候,小鹿跟在小鸟的后面保护他们。

在这个故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拓展经验,讲出多种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

下面是A、B两位老师的不同片段:

A老师的部分提问:

“小鹿生病了,它的角变成了什么颜色,它是不是很难过,小鹿有没有保护小鸟,小鹿还会怎样去保护小鸟,”没有其他的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幼儿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比较少,所以幼儿讲述的很少。

B老师在引导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后,采用文学性的语言,巧妙的运用了“当~~~~的时候~~~~~小鹿就~~~~~~”来引导,让幼儿讲述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生动有趣,幼儿想出很多小鹿保护小鸟的方法,轻松的达到了老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8-

采用何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回应的方式,因此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够带领幼儿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探究问题的本质。

-9-

四、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问题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10-

五、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5.1做好准备工作

5.1(1熟悉教材,清晰活动思路

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也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过程就会呈现清晰,幼儿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5.1.2了解幼儿,遵循认知规律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

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5.2掌握提问技巧

5.2(1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

这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

-11-

如:

在大班《有趣的镜子》探索活动中,执教者制定的主要目标是:

“感知镜子反射这一科学现象。

”给幼儿提供的学具是用两面镜子粘成的“镜子书”和玩具小猫,然后引导幼儿猜想并实验:

折叠“镜子书”后可以照出几只小猫,由于教师制订的目标比较大而模糊,提问都十分笼统:

“你们看到了几只小猫,为什么会这样,你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镜子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发现,”因此不能很好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以发现“镜子书”折叠的角度越小,反射出的小猫数量就越多这一科学现象,从而清楚地思考“镜子书”折叠的角度与反射出的小猫数量之间的关系。

经过大家的评点,从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求出发,修改为:

感知镜子折叠的角度与反射出的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也变得更具体,能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

“你在镜子里看到了几只小猫,为什么有时看到的少,有时看到的多,”在孩子充分操作和实验后,进一步提出:

“看到两只小猫的时候,你的‘镜子书’折叠的角度是大还是小,看到4、6、12„„只小猫的时候,‘镜子书’又是什么样的,”并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为了让幼儿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问:

“怎样折叠‘镜子书’才能看到更多的小猫,由于提问指向性明确,幼儿有效地获得“镜子合的角度越小,看到的小猫数理越多”的关键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

-12-

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

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5.2,2可接受性

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

如:

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5.2(3趣味性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

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13-

如:

《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

上过此活动的老师告诉我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决定了活动的枯燥性。

我重新把活动的过程看了一下,从流程来看,这次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二看图猜字;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四尝试看图识字。

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我把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稍做了修改。

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我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

“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

”,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

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

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

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我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

“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

-14-

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

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5.2(4多向性。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

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

如:

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我问:

“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一本怎样的书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

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

“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

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

5.2(5系统性

-15-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

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

如诗歌教学“家”。

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

“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

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

“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

“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5.3倾听幼儿应答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幼儿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心理能力。

实践表明,优秀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

教师应该逐渐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

“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16-

善于倾听孩子的应答,及时捕捉问题的信息,适时追问、交流,才能使活动向着预期的活动目标层层推进。

5.4营造互动环境

学贵于思,学起于问。

而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往往只是教师的权利。

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发展思维能力。

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孩子与原有经验之间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孩子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提问与回应,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激发幼儿有效的思考,拓展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的思维。

5.5.把握提问节奏

5.5.1言语的节奏

言语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言语与教具的呈现等;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应做到准确、严谨,清晰、简练,通俗易懂。

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太短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设计的问题语言要儿童化、浅显易懂。

5.5.2教师提问与孩子回答之间的节奏

教师提问与孩子回答之间的节奏,中间应该有一个间隔时间。

-17-

这段时间应该多长,是恰当掌握提问节奏的技巧。

教师在活动中往往太注重“答案”这一结果,而忽视了思考这一过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

据研究,从孩子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言语组织至少需2—10秒,依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同。

如果请孩子站起来回答,则依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异较大,从5秒到30秒不等。

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考虑到问题的难易,语言表达、孩子的个性等因素,以正确掌握节奏。

同时,在掌握提问的节奏上要注意活动的情境,要根据当时活动的情境灵活掌握节奏。

结束语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时而点拨、时而赞扬、时而装傻、时而沉默,形成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的经验扩大化,真正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18-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宋秋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幼儿园教学艺术(修订本).刘云艳.西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3,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虞莉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4,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6,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7,课堂提问的艺术一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8,对话教学.郑金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郑三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10,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厉凌华.上海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林晓玲.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0期.,11,

12,教师提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吕耀坚.早期教育,2006年,第7期.

-19-

下面是赠送的团队管理名言学习,

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

!

谢谢!

!

!

1、沟通是管理的浓缩。

-20-

2、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

3、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仸何激劢人心的事件发生。

4、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是:

人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的做事。

5、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6、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仸务,而激励不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7、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8、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

有效沟通。

9、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

10、将合适的人请上车,不合适的人请下车。

11、领导不是某个人坐在马上指挥他的部队,而是通过别人的成功来获得自己的成功。

12、企业的成功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

13、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

14、赏善而不罚恶,则乱。

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15、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16、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但是我们期待每个人工作时,都拥有许多相同的特质。

17、首先是管好自己,对自己言行的管理,对自己形象的管理,然后再去影响别人,用言行带劢别人。

-21-

18、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责仸,而不是“权力”。

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

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劢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19、团队精神是从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地培养规范出来的。

研究发现,从小没有培养好团队精神,长大以后即使天天培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人的思想是从小造就的,小时候如果没有注意到,长大以后再重新培养团队精神其实是很困难的。

20、团队精神要从经理人自身做起,经理人更要带头遵守企业规定,让技术及素质较高的指导较差的,以团队的荣誉就是个人的骄傲启能启智,互利共生,互惠成长,不断地逐渐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1、一家企业如果真的像一个团队,从领导开始就要严格地遵守这家企业的规章。

整家企业如果是个团队,整个国家如果是个团队,那么自己的领导要身先士卒带头做好,自己先树立起这种规章的威严,再要求下面的人去遵守这种规章,这个才叫做团队。

22、已所不欲,勿斲于人。

2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用人之长。

24、做企业没有奇迹而言的,凡是创造奇迹的,一定会被超过。

企业不能跳跃,就一定是,循着,一个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25、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22-

26、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

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教师节名人名言

-23-

1、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邹韬奋

2、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佚名

3、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5、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7、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8、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

--昆体良

9、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

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劢力。

--西蒙

1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1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戒好戒坏的评判。

--卢梭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1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劢。

--佚名

1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

1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24-

17、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苏格拉底

18、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