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28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docx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2

15、材料 1

恩格斯指出:

“,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 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 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 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 2 

爱因斯坦认为: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 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答复: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

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16、结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

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燃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

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

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送。

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

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

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

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答复: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4分)

【参考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分〕本试题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3分〕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要敢于面对困难,要解决问题。

〔4分〕〔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试运用的原理有:

〔1〕联系的观点〔2〕联系和发展的关系〔3〕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

17、结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珍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

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

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

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

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

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

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

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

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

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管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

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

“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

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

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

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

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

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

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

“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

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

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答复: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表达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 

(2) “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4分) 

【参考答案要点:

(1)认识主体性主要表现在:

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外表的感性认识层面;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充分了表达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当主体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认识客体或认识不全面时,就应该从客体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角度以实现对客体正确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实现对客体系统的认识。

在教育孩子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设计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时,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客体完整、系统和正确的认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给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我们的意识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因此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我们的实践必须要受认识的指导,尤其是作为认识高级形式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正确的设计和实践还必须要符合主体的需要,不断创造价值,为群众谋利。

总之,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看到实践决定认识方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认识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尊重群众的需要,让生活更加美好。

18、结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燃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燃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

还有没有比填埋、燃烧更好的出路?

*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

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投放防止不了要填埋,燃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了而行之,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

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再生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方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我们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答复: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参考答案要点:

〔1〕实践是人与自然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①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②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产生的废弃物,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处理垃圾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减少它还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

  

③人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恰当的处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矛盾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二重属性。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必然要产生的,如果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这一矛盾是客观存在,没有退路的。

但是如果人类能够正视这一矛盾的存在,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垃圾,积极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垃圾就可以成为“放错地方的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一条出路。

19、材料1

叔本华强调:

“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防止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但凡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20、马克思指出: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要点: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

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

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

实践的目的性说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

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

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21、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交战时,法军有一旅指挥部设在前线阵地的地下,十分隐蔽。

但由于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造成了不应有的惨败局面。

当时,德军一参谋人员发现,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总有一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坟包上晒太阳,几天情况都是如此。

此事引起德军司令官的重视,他召集参谋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如下:

第一,此猫不是野猫,因为野猫不喜欢白天出来,更不会在阵地上出没;第二,猫的栖身处在坟包附近,而周围并无人家,那里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指挥部;第三,据仔细观察,此猫是名贵的波斯品种,而打仗时尚能玩这种猫的,决不会是下级军官。

于是,德军集中了六个炮兵营的兵力,对小猫出没之地猛烈轰击,结果法军旅指挥部被彻底摧毁,人员均被炸死。

请答复:

(1)德军怎样得出“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的判断的?

(2)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怎样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要点:

(1)德军能在此次战斗中作出准确判断,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小猫的感性材料(如小猫活动的时间、栖身处及小猫的品种等),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并给予科学的分析和综合,从而获得认识的飞跃,得出了“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这一理性认识。

(2)要正确地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第一,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取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经过思考,即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才能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

22、材料: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它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残废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期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表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要点:

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从输羊血直到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的惊人死亡,直至最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血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23、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制定认识或理论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答复: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材料4、5人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24、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材料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答复: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5、材料1:

“对于在职干部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

”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2页     

材料2: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农村搞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材料3:

“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到达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

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 ——摘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三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请答复:

 

(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1答复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提出必须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

 

(3)根据材料2、3答复马克思主义提倡怎样的学风?

【参考答案要点:

(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

(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

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水平。

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6、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检验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毛泽东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

“但凡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