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896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docx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

《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

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

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

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

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

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

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

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

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Bacon,F.,1561-1626)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在科学的分类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17世纪到18世纪是文化和思想的启蒙时代,教育上也出现了重视自然、遵循自然的科学精神。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的《大教学论》、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cke)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爱弥儿》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等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种时代精神。

他们都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强调用广博而有用的知识教育儿童,注重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倡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施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夸美纽斯的开拓性工作。

其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①,从而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书中对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等,尤其是对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和量力性)的论述,十分详尽、丰富,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德国。

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并四度兼任教育学课程,是最早的大学教育学教师之一。

在其著作《康德论教育》(1803)中,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

”赫尔巴特更是接受了康德的教席,长期从事专门的教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起了教育学体系的就是赫尔巴特。

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出版,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人。

他认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而要形成这样的概念和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学建立在相关的基础学科之上: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①由此,他就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因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被杜威称为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从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初步形成。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也可称为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一些如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也都成为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

有关教育学的各种流派纷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二级学科,如德育理论、教学理论、美育、课程论等,这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其著作《教育论》中,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A.Lay)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之一——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研究传统,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引入教育学的研究当中。

此外,实验教育学还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学过程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等。

这些论述都对教育学如何从研究方法到具体内容上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可资后人借鉴并且影响深远的见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则出现了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的“进步教育运动”。

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育教学中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等。

杜威(J.Dewey)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对20世纪以来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有人说:

“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中怎样才能够不通过杜威。

”杜威的主要主张就是“儿童中心论”,核心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四个基本命题中,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创建阶段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他们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为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贤江于1936年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成为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

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解放后引入我国,成为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还兴起一股批判教育学的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等人,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使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并且使人们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缺乏意识。

事实上,教育知识、技术与制度体系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都暗藏着阶级利益、权力意志和意识形态偏见,批判教育学就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从而争取自身权益。

2、教育学的多元化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教育学进入了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仅从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学科,而且由于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而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

各门教育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1)研究问题领域急剧扩大,分化出学前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等专门研究领域;

(2)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如教育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等等;(3)加强对自身的反思。

也正因为各教育学科发展的繁盛,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这一时期美国的布鲁纳所发表的《教育过程》、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以及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对世界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最初的教育学就是舶来品。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开始开设教育学课程,大量引介日本的教育学。

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

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庄泽宣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石联星的《教育学概论》,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

解放后,教育学开始了全盘“苏化”。

与前苏联决裂后开始着力探索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但多是一些“教育政策汇编”。

文革期间,教育学的建设也同样遭到破坏,大段引述马恩列斯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语录,是此时“教育学”的一大特征。

十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学研究步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

  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

  ●创始人:

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代表著作:

《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P18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

  ▲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主张: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数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针政策。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3、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有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

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要求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

定因素。

七、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既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新)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调控、评价、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体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卢梭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5、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主球真理、独立思考、用于开阔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1)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心里品质。

6、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教育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

8、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新)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应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命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4、1922壬戌学制:

(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两基”目标: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新)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

(新)我国当学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4)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