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5164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docx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景点解说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游客,你们好!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中国湖城•鄱阳”,我是这次“鄱湖生态文化”之旅的讲解员,今天有幸为大家解说,我感到很高兴。

在此我代表鄱阳湖湿地公园管委会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同时也代表百万鄱阳人民欢迎各位贵客来到鄱阳休闲旅游!

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

上午是鄱阳生态之旅,观光游览我们享誉中外的美丽鄱阳湖,下午则是鄱湖文化之旅,参观具有2200多年历史底蕴的鄱阳古镇。

现在,我们正在去礼恭脑的途中,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下面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鄱阳的概况。

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西部,鄱阳湖东岸。

境内东北依山,西南濒湖,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

鄱阳县地域面积4215平方公里,人口145万,是江西第一人口大县,第二地域大县。

鄱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鄱阳县古称番邑,属吴、楚地域。

公元前221年建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首批建立的县,具有2229年的历史,时称番县,第一任县令为著名长沙王“吴芮”。

东汉时,更名为鄱阳。

公元210年,三国吴主孙权分豫章郡设鄱阳郡,自此历朝皆为郡、州、路、府治所所在。

鄱阳隋时置饶州,为州治。

大业初年复名鄱阳郡。

唐武德五年又为饶州。

天宝元年(742年)又为鄱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饶州。

元时为饶州路。

明时为饶州府。

1956年简化后为“波阳”,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改回鄱阳。

鄱阳,是一块物产丰富的富饶宝地。

自古有“银鄱阳”、“鱼米之乡”之盛名。

鄱阳尽受鄱阳湖滋润,饱汲天精地瑞,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山林绵亘,湖泊纵横,江河密布。

234万亩山地郁郁葱葱,141万亩水域流金淌银。

鄱阳县拥有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是全国第二水产大县,全国水产百强县、重点县。

鄱阳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有浩大的渔业生产队伍,鱼类品种繁多,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珠湖银鱼,鄱阳湖虾蟹,鄱阳湖水生植物藜蒿、白莲等享誉全国。

鄱阳,是一幅精美秀丽的斑斓画卷。

鄱阳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

鄱阳湖烟波浩渺,气势磅礴,融山水灵气与一方,汇自然与人文为一体。

丰水期,湖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面波光粼粼,帆影点点,让你沉浸在“渔舟唱晚,响彻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曼妙诗境;枯水期,草洲辽阔,芳草凄凄,芦花飞舞,候鸟出没期间,或闻鹅嘶鸣,或观鹤舞白,美不胜收。

鄱阳湖更是观鸟胜境,聚集了世界上98%的湿地候鸟种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湖鸟,知多少?

飞时能遮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

”鄱阳湖被世人誉为“候鸟乐园”、“人间仙境”。

除举世闻名的鄱阳湖外,还有晋代就开辟为公园的芝山,江南保持最好的宋塔永福寺塔,晋代的府文庙,南宋左丞相江万里殉国的止水池,晋文学家郭璞炼丹的郭璞尖,范仲淹称为“小海南”的湖中鸟岛瓢里山,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古战场遗址,以及巍峰峭壁的狮子山、云雾缭绕的避暑胜地莲花山,全国大二型水库—军民水库、滨田水库,江西最大的古汉墓群—莲山古汉墓群等,难以一一胜数。

鄱阳,是一个文化昌盛的诗意沃土。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鄱湖文化,在鄱阳历史演变的中,我们形成了六种文化,成为了鄱阳湖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一是渔俗文化。

在长期和鄱阳湖打交道的过程当中,鄱阳人无论是说话、吃饭、喝酒等风俗都和湖、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了开湖、禁湖、祭湖等习俗。

同时,在撒网打鱼的过程中,形成了渔歌、渔鼓、渔舞、渔号等原生态的渔俗文化,并根据季节、水性、地域,总结出一整套反映渔事活动规律的渔谚。

二是商贾文化。

鄱阳自古以来商贸在江南一带久负盛名,曾是“帆樯四达,商贾辐辏”的吴楚间一大都会。

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是徽饶古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鄱阳港是江西省六大港口之一,饶河码头在历史上一直是江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中国的瓷器从鄱阳港起运,一条路走昌江、过鄱阳湖、再到长江吴淞口出海;另一条路经鄱阳港到昌江、到鄱阳湖往赣江,翻梅岭再从广州口岸出海。

当时的鄱阳商贾云集、物流通畅、经贸繁荣,州府一级在鄱阳设立的办事处有72家,全国有130余个会馆云集于此。

在几千年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热情好客、勤劳进取、诚实守信的商贾文化。

三是戏曲文化。

鄱阳人特别爱唱戏,有自己的剧种赣剧饶河调,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远征江浙等地,久演不衰,鄱阳赣剧团也因此多次受到国家表彰,由鄱阳赣剧团承演的新编赣剧《詹天佑》催人泪激人奋进,已获中国文华新剧目奖。

在全县能唱赣剧饶河调的人占到总人口的40%以上,大大小小的戏班子有几百家,大家业余时间都沉醉在戏曲当中,每年我们举办的戏曲节,基本上都是万人空巷,所以我们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

四是战争文化。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为江南重要门户之一,是古代军事重地,它控扼赣北,连通大江,形胜东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控制了鄱阳湖,可以向西进取湖南,向东北面进取湖北,解除长江上、中游威胁后,向西北面进取两淮,或顺江东下,进取江浙沪闽,占领半壁江山,直至抵定中原。

纵观各个历史各个时期,鄱阳湖一带,无一不是势重东南,争战不休。

自西汉以降,战事频繁的鄱阳湖就有过多次著名的大规模水战:

东汉建安年间,东吴大将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挥师西上破操于赤壁;隋朝统一江南,与南军大战彭蠡;公元974年,宋将王明率军与南唐军在鄱阳湖水战,宋军大胜。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李成叛变割据江淮,攻陷江州(九江),三月后,南宋军队大破李成于鄱阳湖。

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中康郎山大败陈友谅,奠定大明王朝。

近代以来,在鄱阳湖一带的战事则更加激烈和频繁。

清咸丰年间,石达开等主持西征战局,在鄱阳湖与湘军激战数年之久。

1913年(民国二年),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此即历史上有名的“湖口誓师”。

解放战争期间,鄱阳湖更是大军南渡的西端,长江鄱湖之上,一时风高浪急,船桅如林。

五是移民文化。

鄱阳瓦屑坝是中国古代移民点,它与“山西大槐树”并列为“中华八大遗民圣地”之首,是众多的江南移民后裔梦牵魂绕的地方。

瓦屑坝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目的地。

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瓦屑坝”也就成了原居地。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中叶的400多年中形成的多次官方组织的移民潮,瓦屑坝扮演了主要角色。

有统计说,从瓦屑坝移出去的达几百万人。

他们像顽强的种子,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大部分是在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落地生根。

六是人文文化。

在鄱阳的历史长河中,历来人才辈出、人文鼎盛。

长沙王吴芮、晋太尉陶侃为世人称道。

陶母训子,开教育先河,其教育方法惠及后人。

唐“大历十大才子”吉中孚饮誉江南。

羁金15年的洪皓,被誉为“苏武第二”坚贞不渝,精忠报国。

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被毛泽东随身携带四十春秋。

工诗善词的南宋词人姜夔,开音乐先河。

南宋忠烈名相江万里在芝山止水池以身殉国,一直激励后世。

历史名人颜真卿、戴舒伦、王十朋、范仲淹等都在鄱阳留下千古佳话。

下面我向大家着重介绍几位:

第一位是范仲淹。

虽然他不是鄱阳人,在鄱阳也只有一年时间,但他对鄱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鄱阳县城老城区的建设规划就是在范仲淹手上做的,当时的城市规划概括起来叫“九箭射东湖”,九箭就是九条巷子,到现在这九条巷子还依然存在。

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仍然保持原态,并且当时在城市规划中就设计好了防火设施、下水道等。

同时他还给鄱阳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是通过观察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来描写洞庭湖的。

在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还有一个典故,《岳阳楼记》最后两行半是这篇文章最经典的,是他离开鄱阳时写的。

当时岳阳太守滕子京把岳阳楼画了一张草图,寄给饶州知州范仲淹,请他写序,半年以后却没有收到。

但是实际上范仲淹已经写了,也派了使者送过去,不知道什么缘故却没有送到。

如果送到了,《岳阳楼记》就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了。

范仲淹是被贬到饶州任知州的,当时的心情是写不出来的。

之后滕子京又再次派使者携带草图请范仲淹一定要写一篇文章,但那个时候范仲淹政治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正离开鄱阳去京都,前途好似一片光明,又可以一展政治抱负,就在离京都只有七八十里的地方收到了使者送来的草图,挥笔一蹴而就,《岳阳楼记》这篇流传千古美文也就顺理、顺情而出。

第二位是陶母。

陶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她儿子东晋大将军陶侃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陶渊明就是陶侃的曾孙。

陶母是中国四大贤母之一,留下了“截发延宾”、“剁席为草”美谈。

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访陶侃。

虽然此时陶侃已经是高官了,但家中还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酒菜能够招待来客。

陶母见家中无草喂马,便从床上抽下卧垫禾草,切碎喂马;又悄悄把头上的长发剪下卖与店人,换回酒菜,热情款待客人。

后来这两件事都成了成语典故,现在成语词典中都能找到。

第三位是江万里。

他是南宋的宰相,鄱阳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忠心报国,晚年因受到排挤,对南宋朝廷失望,告老还乡,在现在鄱阳县城芝山公园附近隐居。

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池塘,名为止水池,取心如止水之意,以借物明志,将于此以身许国。

并于池边建了一个止水亭。

当他得知南宋灭亡的消息,便带着全家17口跳进了止水池,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现在大家到芝山还可以看到止水池和止水亭。

在止水亭上有一首诗,“街亭引水四周周,越雨潇潇乱打红,荷叶小看沿不湿,劝您误听五更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半夜听到了雨打落在屋顶,就想象到可能在北方发生的战争,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这是我讲的代表鄱阳人文文化的三个人。

下面我再讲一件能够代表鄱阳人文文化的事。

有这么一首诗,可能很多江西人都知道,“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讲的是一个人的命运问题。

饶州城里有一位很有文才的穷书生。

一天,这个穷书生在署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

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书生很有才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的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家中毫无分文,还想进京科考。

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志向,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就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

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给书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准备第二天再拓。

不料,这一夜之间雷雨大作,雷雨将石碑击得粉碎。

鄱阳历史上人才辈出,这种爱国、热情、创造的人文文化深深融入到鄱阳人民的血脉之中,造就了鄱阳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继续推动鄱阳县发展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第一篇章:

鄱阳湖生态之旅

女士们、先生们、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举世闻名、风景宜人的鄱阳湖。

今天上午游览的景点有七处,分别是乌金汊,绿笠峰,竹溪三岛,小南海,珠湖周家渔村,白沙洲,龙吼山。

下面我先给大家总体介绍下鄱阳湖。

总体介绍:

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后因主体进入鄱阳县境内而改称鄱阳湖。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她以近4000平方公里的胸怀,吐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5大河流之来水,成为江西向心水系的中心,其流域面积占江西总面积的97%,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上世纪50年代的鄱阳湖有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但由于围湖造田种种原因,使鄱阳湖缩小到目前的4000平方公里,但仍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目前我国水资源与湖周环境最佳,发展潜力最大的内陆湖。

鄱阳湖像个宝葫芦,系挂在长江中下游的南面。

它南北长172公里,东西最宽74公里,汛期湖心最大深度为23.7米,周际湖岸线1800公里。

鄱阳湖湿地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她水草丰美、资源丰富,四时景色秀丽。

我们现所在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山景区,它包括汉池湖、四望湖、大莲子湖区,共100平方公里,它具有“高水是湖,低水是河”的自然地理景观,每年汛期,洪水入河,湖水漫滩,湖面广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

冬春季节,湖水似槽,滩地显露,河汊密布,芳草萋萋,芦花飞舞,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湿地风光。

景区内湿地生态链中,有苔鲜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500余种,鸟类350余种,淡水鱼类131种和贝类近百种。

在这些动植物资源中,鸟类是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每年10月至次年3月,这里的遮天蔽日的鸟群及江南草原景观让人乐不思返。

景区内冬季栖息着数十万只候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斑嘴鹈鹕、白琵鹭、红胸黑雁、大天鹅等40余种,还有省级保护的鸟类有58种。

第一站:

乌金汊

各位游客朋友请往我的右手边看去,在两峰之间有一汊口,景色很美,这就是第一个景点乌金汊,大家会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

乌金汊名字的由来与范仲淹有关。

说到范仲淹,大家头脑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在中学课本《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同样也是范仲淹人生的写照。

1036年,范仲淹来到鄱阳任饶州知州,从来不收礼,当地的百姓都知道。

有一次,范仲淹在此停船上岸走访民情,一位乡绅为了巴结范仲淹,就赠送一罐咸菜,里面藏有一块乌金。

范仲淹以为只是咸菜就很高兴的接受了。

正当范仲淹乘船离开时,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风大浪起,雷电交加。

这时,一位仆人不小心打翻了这罐咸菜。

那块乌金立刻出现在范仲淹的面前,范仲淹非常气愤,一怒之下把那块乌金扔进鄱阳湖。

说来也怪,顿时风平浪静。

后人把这里称为乌金汊。

乌金汊有99山岭,88个洼地,一年四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植被很好。

其实这里是一片人工林,1967年,一批来自上海只有十七、十八岁的少男少女,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这袅无人烟的地方,开荒种地,植树造林。

这片树林就是当年造的。

现在,他们当年住过的房子,用过的农具还保存完好,墙壁上当年刷下的标语:

“毛主席万岁,人民公社好等”还清晰可见,正是有这些知青的辛勤劳作,才有我们现在这片绿洲!

在乌金汊两边山上有二庙一墓。

民间有句俗语:

“对垒鄱湖十八载”,讲的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了争夺天下在鄱阳湖大战了十八年。

朱元璋有一员虎将扬德江,在一次战役偶遇陈友谅一员女将岳琳英,这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就是陈友谅的义女,随军征战。

三十有六的杨德江,戎马十几年,从未犯过情思。

而这次见到岳琳英可谓是一见钟情,不能自拔。

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只要岳琳英出现,杨德江就得吃败战。

最终,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杨德江本当斩首,朱元璋念其战功显赫,只断其一腿,让他终生沦为乞丐。

这件事情传出来后,岳琳英才知道杨德江对自己的情思,伤心之余,她悄悄离开了陈友谅的部队,去寻找杨德江的下落。

经过几年的艰难打听才得知,杨德江在他好朋友江桂的家庙里出家了。

而且,他已经心如死灰,不想拖累岳琳英,始终不肯见岳琳英,岳琳英就天天到对面山上等,希望能见上杨将军。

田桂劝说也没用。

没有办法,只好在这山上建一尼姑庵,让岳琳英带发修行。

他俩就这样一东一西生活着,尽管近在咫尺,却没有见上一面。

几年后的一天晚上,雷电交加,岳琳英听说杨将军病死了,悲从中来,想着,活着不能见一面,死了总该间最后一面吧。

于是,她向寺庙跑去,前脚刚踏进大门,后脚就被野藤绊到了,头正好碰在石头上,竟再也没有爬起来。

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附近的村民,村民想,他们生不能在一起,死了就让他们永远在一起。

于是,当地村民给他们修了一座合葬墓。

寺庙和尼姑庵长时间没有维修,已经倒塌。

只有合葬墓向世人展示这感天动地的爱情!

第二站:

绿笠峰

大家知道,在雨天,渔民出去打鱼都是头带斗笠,身穿蓑衣。

咱们请往右边看,这就是斗笠峰,由于这里绿草茵茵。

所以称绿笠峰。

绿笠峰是鄱阳湖东湖岸临湖的最高峰。

登上此峰鄱阳湖内湖的景观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绿笠峰属于虎山,在虎山的山上还有留存了一千多年的饶娥庙。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饶娥的父亲在与家人团聚中,喝多了点酒,就出舟撒网捕鱼,遇大风,舟沉而落水淹死。

当时,饶娥只有十四岁,划船在水上寻找父亲,三天后,一无所获,最后,毅然跳入水中。

第二天,抱着父亲的尸体同时出浮出水面。

当地的村民,伤心之余感到很震撼,也很神奇。

大家出钱厚葬饶娥。

当时的饶州刺史李吉甫认为是一个倡导风化的好机会,就把这件事情上奏朝廷,唐德宗李适钦准由官府拨银修建饶娥庙,钦赐“天下至孝”的扁牌。

并命大文豪柳宗元撰写碑文。

第三站:

竹溪三岛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到达的就是竹溪三岛之一的内青。

他是鄱阳湖渔俗文化最丰富的渔村,三面环水,由长堤与陆地相连。

内青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据说夏天晚上这里是没有蚊子的。

村子里面有一座保存完好明代寺庙永青殿,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里面供奉的是湖神万法祖师,当地的渔民捕鱼前都会祭祀万法祖师,保佑自己平安的归来。

渔民的日常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他们打鱼或休息的时候都会唱饶河调。

饶河调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

她综合江西各大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

早在南宋末年,赣东北地区就流传了南戏。

1975年,在鄱阳县磨刀石乡殷家村出土的南宋洪迈后裔墓葬发现数十枚形态各异的陶瓷戏俑,足以佐证饶河人早在南宋时就爱戏。

元明之际,饶河人又在接纳南戏、弋阳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南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及皮黄融汇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调。

饶河调以其激越高亢的唱腔,粗犷豪迈的舞蹈,刚柔并济的表演,醉倒了饶河两岸的世代百姓。

至今,民间仍流传“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身上来力气”的俗谚。

到了清代,鄱阳县看戏学戏蔚然成风。

农村里做屋架梁、婚庆祝寿、兴建学校、修路筑桥、参军升学以及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可以说戏剧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饶河调流行的区域,包括鄱阳、乐平、万年、余干、德兴、浮梁、景德镇等地。

自唐代以来直至20世纪,这些县境大体同属一个政区,先后为饶州,饶州路、饶州府等治,治所所在地在今鄱阳县城。

政区长期稳定,促进了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吸收,使之逐渐形成饶河区域文化的共性。

这带地方,春秋时为楚国东南境,其间虽曾一度属吴、属越,但后又属楚。

因而,楚文化对饶河文化的影响是有漫长历史渊源的。

饶河流域地处鄱阳湖滨,可与长江相连,与楚文化中心地带沿江相通。

古代水上交通线是整个交通网络的大动脉,这就促进了楚、饶两地文化的相互辐射。

现今赣剧“西皮”来源于汉调,后经不断渗透饶河的方言乡音而成。

饶河班“皮、黄”二腔合流,也是仿效汉剧的创举,使赣剧弹腔最后定型。

一种文化色彩区域的分布,必然形成多层次结构,从楚文化区域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所发挥的影响作用鉴认,是一个大范围的色彩区,饶河文化只是区内一个次层的色彩片,二者的互动作用不是对等的。

楚文化的普遍特征是饶河文化的某种共性;饶河文化的典型风格,只是楚文化的一个具体特点。

所以,饶河文化既有本地文化个性和赣东北文化共性,又有一定程度的楚文化色彩。

初期的赣剧在饶河流域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当地文化的薰陶,就逐渐形成了饶河调,饶河调保存了部分高腔剧目,艺术风格古朴、粗犷。

鄱阳饶河戏是鄱阳湖畔一朵文化奇葩,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美、秀、娇、甜”,不仅唱遍饶河两岸,而且唱遍大江南北,鄱阳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戏剧之乡”称号。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咱们鄱阳的文化底蕴的深厚!

第四站:

小南海

各位请前方看去,在湖中央有一个小岛,面积只有83亩,大家看看这小岛是不是像倒扣在鄱阳湖中的小水瓢。

当地的渔民称他是“瓢里山”。

在瓢里山的右手边有村庄叫黄溪村,村前有一个渡口,叫黄溪渡口。

瓢里山也被称为黄溪山。

黄溪山原来有一座庙,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四季香火旺盛。

庙里的和尚在山上种植很多果树,每年的三月份,桃红李白,景色很美。

1036年,北宋名臣范仲淹被贬任饶州知州,慕名来到这里。

站在黄溪渡口,面对如此美景,不由感慨万千,赞叹“真乃人间仙境”,并赋诗一首:

黄溪渡口看黄溪,忆想当年试水时。

忽被南方风吹出,化为岩石镇湖眉。

便弃舟上岸,看见山上绿树婆娑,花果成行。

这位忧国忧民的大文豪心动了。

他忘却了受贬来鄱的郁闷心情,挥毫题下“小南海”三字,并为庙堂写了一幅楹联:

福地飞来小南海,禅心静到大西天。

也许黄溪山真的是一块福地,成千上万的鸟也来到这里和人类争夺这块福地。

因为有《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人类把这块福地退让给了鸟类。

黄溪庙也只有另择福地重修了。

如今的黄溪山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

鸟岛上共有30余种鸟类,尤其以鹭鸟最多。

据观察,仅鹭鸟就有9种。

他们是小白鹭、中白鹭、大白鹭、夜鹭、池鹭、苍鹭、草鹭、牛背鹭、白屁鹭。

请看,那就是白鹭,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杜甫对它的赞美成为中国人心目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白鹭天生丽质,身材修长。

全身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瓢里山的北面白茫茫一片,主要是白鹭,而南面则栖息上的是以灰暗色的鹭鸟,以池鹭,苍鹭为主,形成一山灰白的世界奇观。

主要原因是瓢里山的地势有关。

瓢里山北面平缓,南面陡峭,白鹭喜欢平缓,池鹭喜欢崖壁。

第五站:

珠湖渔村

珠湖渔村是鄱阳湖鱼体验地,各位游客朋友可以在这里观鱼,戏鱼,唱鱼,品尝全鱼宴,用鄱阳湖的水煮鄱阳湖的鱼,让你流连忘返!

那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鄱阳湖的鱼。

鄱阳湖野生鱼类,以鲥鱼最为珍贵。

渔民中有句俗话:

“春鳊,秋鲤,夏三来”。

“三来”即鲥鱼,鲥鱼肉细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层不饱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9克、不饱和脂肪17克,是我国名贵鱼类之首。

鲥鱼最为娇嫩,据说捕鱼的人一旦触及鱼的鳞片,就立即不动了。

所以,苏东坡称它“惜鳞鱼”。

况且鲥鱼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此古代运往京师一定要快速行进,以保持其新鲜。

鲥鱼称为鱼中的贵族,雍容华贵,典雅清高,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

现在鲥鱼在市场的价格及其昂贵达到每斤二千元左右。

它的珍贵还可以借用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生平三恨:

一恨鲥鱼多骨,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喜吃鲥鱼。

有一年秋天,慈禧传下圣旨,要吃蒸鲥鱼,并要求所做出的鲥鱼既要保持其独特的风味,又不能让太后吃起来太麻烦。

御膳房里的厨师们一个个束手无策、焦急不安。

因为谁都知道,如果鱼没有做好,说不定会招来祸殃。

正在十分为难之际,有个来自鄱阳的厨师,名叫阿坤,自告奋勇地报名完成这项任务。

此人手艺高明,曾多次得到慈禧太后的赞赏。

这一次,他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

他将鲥鱼的鳞先刮下来,漂洗干净,装进一个纱袋中扎紧,再在蒸笼的盖顶上钉一钩钉,将装有鱼鳞的纱袋挂在钩上,并将纱袋对准下面的鱼碗,然后用文火将鱼蒸熟。

在蒸制的过程中,鱼鳞中的油汁全都滴进了鱼碗中,保持了鲥鱼的鲜味,吃的时候也不用一个个去找小鱼鳞了。

阿坤做好鲥鱼后送上膳桌,慈禧顿觉格外新鲜:

只见青玉瓷海碗中,卧着一尾热气腾腾的鲥鱼,乳白色的鱼汤上飘浮着一层淡黄色的鱼油,鱼身上撒着殷红色的火腿丁,紫色的嫩姜芽,碧绿的香葱,衬着雪白的鱼身,一看就觉味道不错。

慈禧看到这碗鱼,满面愁云顿时消散。

她一连喝了好几口汤,吃了鱼肉,高兴地连连称道:

“这才是真正的鲥鱼佳肴,又嫩,又香,又肥,又鲜!

”她立即传旨重赏阿坤。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鄱阳湖三鲜”是指“银鱼、鳗鲡、凤尾”三种鱼。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

银鱼,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

以鄱阳湖为多,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人体必须的元素。

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

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

关于银鱼还有个传说。

传说从前,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