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999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docx

医院症状护理常规

文档序号:

XXYY-ZWK-001

文档编号:

ZWK-20XX-001

XXX医院

症状护理常规

 

编制科室:

知丁

日期:

年月日

 

症状护理常规

第一节高热护理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产生的一种全身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对发热患者除症状护理外,重要的是协助医师积极寻找病因,进行治疗。

一、观察和监测:

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体温39℃(口腔温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在38℃~38.9℃者,每日测量4次;体温在37.5℃~37.9℃者,每日测量3次至正常后3天。

2.注意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有无大量出汗、虚脱、抽搐、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症状。

3.出现高热及时汇报医生。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环境:

高热期间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2.降温措施:

(1)低于39℃可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如加强通风、调整盖被来使患者感觉舒适。

(2)39℃以上,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后半小时观察疗效。

3.饮食:

发热期间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

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达3000ml以上。

4.口腔与皮肤护理:

饮食前后漱口。

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

5.安全护理:

高热患者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使用护栏、约束带固定患者。

6.心理护理:

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7.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第二节昏迷护理

昏迷是因脑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以意识丧失、运动感觉障碍和反射消失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状态,其病情特点是重而复杂,变化快,随时都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必须予以严密全面观察和护理。

一、观察和监测:

按医嘱定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意识状态及程度,经常呼唤病人了解其意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平卧时置头部转向一侧或取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鼻、喉中的分泌物,分泌物粘稠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气管切开者遵循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2.饮食:

按医嘱给予合适的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补充足够的水分。

鼻饲者,应注意鼻饲饮食的温度、浓度、剂量等;滴注能全力等营养素时,应经常巡视患者,调整合适的速度、温度,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及时查明原因;鼻饲患者给药时应研碎调成液态注入。

3.预防并发症:

(1)观察大小便情况,如发生尿潴留,先采用能帮助病人排尿的方法,以减轻病人痛苦,必要时遵医嘱留置导尿,并做好会阴护理,防止泌尿道感染;大便干结者,按摩腹部或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2)预防口腔感染:

每日口腔护理2次,张口呼吸者以生理盐水消毒纱布盖于口鼻上。

(3)预防角膜损伤:

对眼睑不能闭合者涂抗生素眼膏,用消毒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于眼部,保护口鼻粘膜和角膜免受损伤和感染。

(4)预防褥疮:

保持床单柔软、清洁、平整,每2~3小时翻身1次;可使用气垫床;骨突处,作定时减压,定时协助病人作被动性肢体运动,并保持功能位。

(5)预防病人肺部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并刺激病人咳嗽,及时吸痰。

4.安全护理:

(1)对躁动不安者应预防意外损伤,加用床栏或保护带,以防坠床;

(2)牙关紧闭、抽搐者,应用牙垫垫于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如有活动假牙应取下,以防误入气管;

(3)修剪指甲以免抓伤,室内光线宜暗,动作宜轻,避免外界刺激;

(4)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使用热水袋水温不得超过50℃。

防烫伤。

第三节瘫痪护理

肢体因肌力低下而出现运动障碍称为瘫痪。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层运动区、椎体外系统、小脑、周围神经等障碍均可引起肢体瘫痪。

根据瘫痪性质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根据瘫痪的部位分为单瘫、偏瘫、交叉性瘫痪、截瘫、四肢瘫、局限性瘫痪。

一、观察及监测:

1.肢体感觉、运动受损的部位与程度。

2.受损部位皮肤及肢体的情况。

二、护理措施

1.预防并发症:

(1)预防褥疮:

保持床单柔软、清洁、平整,每2~3小时翻身1次;可使用气垫床;骨突处,作定时减压,定时协助病人作被动性肢体运动,并保持功能位。

(2)预防泌尿道感染:

每日清洗外阴和肛门,保持清洁干燥;排尿困难者,定时按摩膀胱但不可重压;尿潴留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必要时作留置导尿,并鼓励病人多饮水。

(3)预防肠胀气及便秘:

鼓励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少食胀气食物。

便秘者按医嘱给予缓泻剂。

(4)预防病人肺部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每2~3小时翻身拍背1次,鼓励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预防肢体畸形、挛缩,促进功能恢复:

(1)瘫痪肢体要保持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可用枕头支撑足掌;患侧卧位及健侧卧位的取用,参照《护理操作规程》。

(2)按摩肢体,协助做被动性功能锻炼,每日1~2次,活动量逐渐增加,病人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其早期做肢体及躯干的功能锻炼,并给予指导和协助。

3.安全护理:

(1)预防跌伤:

瘫痪伴神志不清者,加用床栏。

(2)预防烫伤:

应用热水袋水温不可超过50℃,并加套使用。

(3)预防冻伤:

寒冬季节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第四节休克护理

休克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侵袭后,迅速出现以循环系统为主的功能急剧降低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有效循环血量骤降,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病情复杂,变化快。

一、观察及监测:

1.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与脉压差的变化。

2.观察神志及精神状态,有无烦躁、焦虑、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及昏迷等。

3.观察皮肤粘膜色泽、温湿度,有无苍白、紫绀、片状瘀斑、四肢湿冷等情况。

4.观察尿量变化。

5.按医嘱及时抽取血标本,监测血液生化。

6.创伤患者观察伤口出血等情况。

二、护理措施

1.根据不同的病因,做好急救处理。

遵医嘱进行抗过敏、抗感染及止血处理。

2.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正确调整补液速度。

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副反应。

3.保持静脉通路畅通,24小时输液维持者每日更换输液器。

长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防范静脉炎及静脉渗漏的发生。

采用深静脉穿刺者按常规护理。

4.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5.注意保暖,根据病情给予适宜体位。

6.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7.神志淡漠或昏迷者,按昏迷常规护理。

8.备齐抢救用品,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立即处理。

第五节抽搐护理

抽搐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暂停,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四肢强直,双手握拳。

一、观察要点

1.抽搐的程度及伴随症状。

2.神志与瞳孔的变化。

二、护理措施

1.抽搐发作时应有专人守护,迅速解开病人衣扣,用包好的压舌板放入口腔内,以防舌咬伤,必要时加用床档,防止坠床。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病人头转向一侧,如有呕吐物,须及时清理,抽搐时禁食。

3.抽搐时减少对病人任何刺激,一切动作要轻,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等。

4.密切观察抽搐发作情况,并详细记录全过程,应特别注意神志与瞳孔的变化,以及抽搐部位和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并及时与医师联系。

5.备好急救用品,如吸引器、张口器、拉舌钳等。

6.抽搐后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室内光线偏暗、安静,伴高热、

昏迷者,按昏迷常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