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卷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86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后一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后一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后一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后一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卷三.docx

《最后一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卷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一卷三.docx

最后一卷三

长春八中2018届5月份高三年冲刺阶段自组试题押题卷(3)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做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用黑色中性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框内;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

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

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

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

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

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

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

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

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

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

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

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

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

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而现在梦境远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

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5分)

 

6.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蒋兆和:

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

他本人对这一阶段的部分作品不满意。

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到下一代人身上了。

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

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

1954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

这几幅头像根据史传,想象凤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

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

由于画家在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

为此,他曾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

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

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

39岁完成一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

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

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

1956年作的《杜甫》,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的力作。

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

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

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上的变化。

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

蒋兆和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

1959年,正是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

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

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

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

他独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在水墨人物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②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

B.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高额头和深邃锐利的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9.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

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4分)

乙古诗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

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

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

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

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

亨亦旋败。

由是有强直声。

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

以才擢山东按察使。

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

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

政声大著。

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

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

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

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

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

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

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

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

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

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

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

其铨叙亦平。

故事,考察目有四:

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

裕言:

“人材质不同。

偏执类酷,迟钝类软。

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

”帝善之,遂著为令。

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

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

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B.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C.故事,指先例、惯例。

管理者处理行政事务时,除依法律法规外,还按照一定的先例、惯例行事。

D.乞休,自请辞去官职,指官员因病或因年老而请求去职,与致仕、引年、乞骸骨等词意思相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

在奉诏查处石亨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

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

淮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

他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受到一些影响。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①思洛阳。

青袍白马②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剑南:

这里指蜀地。

②青袍白马:

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

⑧金谷、铜驼:

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

④棣萼:

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

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

C.金谷园、铜驼陌等地受到战争破坏,这让诗人感到物是人非、怀才不遇。

D.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

E.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本题共2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l)在杜甫的《春望》中,作者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的境界。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突然从悠闲的假期生活,转入紧张的学习作息,孩子们难免会有不适应,有不少同学对学习心有余悸。

②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文可谓字字珠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

③某市的路边摆放密集的垃圾桶,据称这是“为了倡导市民养成不要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但很多市民认为,此举有缘木求鱼之嫌。

④高速磁浮作为一种新型尖端轨道交通技术,其优势昭然若揭,已被越来越大的国家关注,德国、日本等国已推出了多种磁浮交通运输方案。

⑤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粉墨登场,出门只带手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主要提供取现服务的ATM机正慢慢淡出舞台。

⑥这家曾获得众多荣誉的特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项目招标中出现如此严重、如此低级的造假行为,真可谓匪夷所思。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建立健全海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有利于涉海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大涉海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责任。

B.几百万年来,美国弗吉尼亚鹿种延续了一种有效的生存办法——保存了灵活的本性和迅速适应环境,这使弗吉尼亚鹿成为现存最古老的一种鹿。

C.陕西省开展大规模的渭河综合治理,一场关系数百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串起关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会战拉开帷幕。

D.中国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的初衷是,对养老基金向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19、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容易从体内流失。

①,因此须通过食物摄取。

②。

水果中,酸枣、鲜枣等含量最多;蔬菜中,辣椒、菠菜等含量丰富。

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但因植物组织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酶,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久储后易被破坏。

另外,③,所以为了保存蔬菜中的维生素C,蔬菜以生吃或凉拌为佳。

21.根据语意仿写。

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5分)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

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

①坚持自己的目标;②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④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⑤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⑥懂得舍弃。

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

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长春八中2018届5月高三年级冲刺阶段自组试题押题卷(3)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一般论述文(9分)

1.【答案】B(3分)

【解析】(A信息不全,还应包括中原核心区的崛起等。

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彻底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表述绝对化。

D“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