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853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docx

规划原理同济考研5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整体框架:

1、概念和区别联系;

2、区域规划思想发展、实践、趋势,我国区域规划任务、类型、内容、编制方法等;

3、都市区规划

4、城镇体系规划

一、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

1、区域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2、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3、国土规划——最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国家级,只有一个。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

5、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般由部门规划体系和地区的综合规划体系交织而成,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一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两部分内容。

6、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关系

此外,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两者同属于以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地域性综合规划,在区域层次上有相当的规划复合性,世界上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等就将区域规划统称为国土规划,表明这两者的区别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一般来说,国土规划主要是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的战略布局,考虑的问题更为宏观和长远,往往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建设方案和计划安排,并能为国民经济长远计划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而区域规划则受到国民经济计划的影响,侧重在一个地区各项建设的空间部署,一般包括了区域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布局方案和计划时序,并可通过城市规划和专业部门发展计划得以贯彻实施。

7、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依据其所确定,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等。

8、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1)均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在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2)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结构;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

城市规划对区域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布局的具体落实,并可在落实过程中作必要的修订;

(4)城市规划的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部分内容在城市规划中的渗透。

二、区域规划

1、区域规划的发展

⑴★区域规划的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

(Tomorrow:

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

——针对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denCity)

 明确田园城市的定义: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各类已有的大城市所产生的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在这个城市群中,每一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为6000英亩,其中至少有5000英亩作绿带,其余的给城市用。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

这些田园城市整体上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其它田园城市之间。

每个田园城市都有农业用地所包围,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其它相应的设施,作为永久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

从而达到“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目的。

 1899年,霍华德组织了田园城市协会。

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据伦敦东北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

盖迪斯(PatrickGeddes)(1854—1932)的学说

 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

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

《进化中的城市》(1915)

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

盖迪斯提出:

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

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

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芒福德(1895—1990)的区域思想

 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1938)

《城市发展史》(1961)

 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

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⑵区域规划的实践

解决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出现超越自身范围的问题(居住、交通、供排水、用地等)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大都市地区的高速度发展,边远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的劳动力、技术流向发达地区,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发展的差异

——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纽约市区域规划(1929)

以解决就业和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交通网络和聚居地的分布和组织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实践。

◎大伦敦地区规划(1944)

阿尔伯克龙比(PatrickAbercromble)(1879—1957)

大伦敦规划——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规划,确定人口和工业的合理分布,以消除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及近郊所造成的拥挤现象。

并运用田园城市的思想发展卫星城。

规划对象:

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面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

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100多万人口,把他们重新安置到许多经过规划的卫星城(如哈罗卫星城Harlow)去,而这些卫星城从一开始就能就地工作和居住。

阿尔伯克龙比认为,要在伦敦中心区改建贫民区和落后地段,使它具有足够标准的绿地,就需要有计划地安置60多万过剩人口,加上在伦敦郡以外的40万过剩人口,总共超过100万人。

规划在伦敦四周设置了一条绿带,平均宽度为5英里,构成一个制止城市蔓延的有效屏障,同时也给伦敦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地带。

最重要的是,这种绿带从根本上影响了对过剩人口的处理方法。

如果过剩人口迁移到绿带边缘以外或者更远些,这就完全超出了当时到伦敦通勤的正常距离,势必需要建设一批在居住和工作上自我平衡的,真正符合霍华德意图的新城镇。

因此,阿尔伯克龙比规划了8个完全新建的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的平均规模约5万人,建在离伦敦20—35英里的地方。

其余60万人应该迁往扩建的现有小村镇,大部分距离伦敦30—50英里,有的还要远些。

卫星城:

20世纪20年代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并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不同的类型,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新城:

20世纪40年代中叶

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俄罗斯电气化计划(1920)

其目的是尽量利用地方的能源条件,恢复和建设发电站,以此为动力,带动能源基地周围的工业发展。

◎美国田纳西流域规划(1933)

以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振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规划背景:

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理论指导(国家干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

田纳西河——密西西比河的支流

1933年,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结合防洪、航运、发电等要求进行规划设计,至1945年已基本完成综合开发,共建成大小水电站47座,装机容量359万千瓦,占该支流水能资源87%。

◎黄河综合利用规划(1954年)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洪水灾害,满足灌溉发电航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要求,拟定两项主要措施:

一是在黄河干支流修建一系列拦河坝和水库,以拦蓄洪水,防止灾害,并调节流量以发展灌溉、发电和航运;二是在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消除水害的根源。

在干流上选定的梯级开发方案共分46级,选定进行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地点为三门峡和刘家峡。

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7级枢纽和80年代建成的龙羊峡Ⅰ级枢纽等,基本上都是按规划建设的。

◎战后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期—50年代期间:

大量以工业和城镇布局为主体内容的区域规划;

·20世纪60—80年代:

工业和人口向大城市盲目集中,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开始意识到将城市和其周围地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展到以大自然地理单元地区、流域地区和整个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内容上:

由物质建设规划转向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更受重视;

范围上:

更加重视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规划。

日本的区域规划——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日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44—1955年:

资源开发阶段;

1955—1960年:

建立工业基础;

1960—1972年:

消除区域差别;

1972—1977年:

国土利用新方向;

1977—1987年:

建立稳定的居住区;

1987年:

发展多极中心;

1995年:

全国国土的均衡开发。

日本专家对日本区域发展政策的总结,其不成功之处在于: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过密”和“过疏”区,经济活动过多地向东京集中。

“过密”地带的工业企业密布,工业容量已超负荷,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过疏”地区的经济却十分落后,人口稀少。

·产业结构选择的基本方针:

进口资源——产品加工——产品出口。

经济结构是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结构。

·依托港口,采取临海布局战略,以后又发展成现代的“临空型”工业布局模式。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存在着严重的“过密”和“过疏”区,经济活动过多地向东京集中。

“过密”地带的工业企业密布,工业容量已超负荷,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制约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过疏”地区的经济却十分落后,人口稀少。

·日本的国土开发及区域开发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是:

调整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间差距,解决“过密”、“过疏”问题,开发落后地区,发展中小城市。

⑶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p.50)

国土规划——对国土进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全面规划。

国土:

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包括地上、地下、领空和领海。

这个地域空间是由土地、水、气、生物、矿物等各种自然要素和人口、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技术与文化基础等各种人文要素所组成的实体。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来说,国土是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来说,国土是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1981年,国家建委成立国土局(以后转入国家计委)。

国土规划列为工作重点,规划内容要求突出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特点。

国土规划的任务是: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

·1980年代国土规划工作由不同类型地区试点(33个地区作为试点)迅速向全国各省区推开。

1990年组织专业力量编制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

·1990年代初,全国多数省区编制了省区级国土规划,有些省区还编制了省内经济区、地区或县域的国土规划,在全国范围首次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性空间规划的高潮。

国土规划缺乏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和省区国土规划均未报批。

·对国土规划的认识

——把国土仅看成是资源的总称,甚至等同于土地,而不是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域空间;

——可以由发展规划覆盖;

——1998年国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承担国土管理的主要职能。

但国土资源部现只管土地、矿产、海洋(底部)三大资源,管不了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他国土资源,更管不了整个国土空间;

——土地利用规划有时被简称为“国土规划”。

(需要以高层次的对各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开发建设布局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国土区域规划为依据。

这种区域性的空间综合协调规划是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系列中最薄弱的环节。

⑷目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全省(自治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要高度重视跨省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试点……”。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温家宝,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0.7.6

·规划与立法

——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

·比较与竞争

——传统规划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多侧重静态的物质资源,忽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的流动性。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人的因素。

·集聚与扩散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

——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

·刚性与弹性

——传统的空间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要求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有一定的弹性,对象为划定为有选择地引导开发和重点鼓励开发地域。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划定严格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使其具有法定的刚性约束力。

·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

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沟通与管治

——重视公众参与(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公众和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Governance)。

⑸区域规划再兴起的原因

①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下,提高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已普遍受到重视,大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活力;

②国内长期奉行的“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已解套,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向大城市周围集聚,其发展速度超过—般中小城市;

③随着信息化和快速交通的发展.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在迅速向周围郊县扩散,城乡之间、

城市建成区与非建成区之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出现了城市的区域化倾向;

④有些大城市原有行政区划的狭小市区范围严重束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迫切要求扩大城市规划区范围,调整行政区划,或突破行政区界开展跨行政区的区域规划。

⑤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速;

⑥自由市场的失败:

市场经济下无数个理性的叠加不等于区域发展的整体理性,区域规划制定一种区域有序竞争、长远发展的规划。

⑹区域规划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A)由自上而下强制型规划转为双向互动互求、协商型规划;目前三种区域规划类型:

自上而下强制型、自下而上放任型、控制和引导双轨型。

新的区域规划在再正式规划途径之外,通过制定公平准则,建立公开的规划体系,广泛吸收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规划,以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

B)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型规划:

规划中的社会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重视,生态最佳化是未来区域的新方向;

C)由城镇为重点转向区域、乡村整体规划;

D)由面面俱到型转向问题解决型;

E)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F)由虚调控规划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规划;

G)由单规划模式转向多规划模式;

H)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

2、区域规划的定义

●国际文献的归纳

·广大层面上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各种用地达到平衡和有效的使用,以利发展;

·超都市空间的规划,即大于任何单个都市市区的规划;

·一种策略的发展,是综合发展计划的扩大;

·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对大城市都市化影响所及地区的综合规划,以使整个区域构成一个经济社会的整体;

·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与设计的计划;

·为一种过程,是指导土地利用,以达到最优良的环境、最健全的资源利用的计划过程。

 ●国内的定义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3、区域规划的基本形式

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是整体和部门的关系,是区域规划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综合规划

把规划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总体的、全局的规划。

它的主要任务是论证规划区的地位及其与外区的关系,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目标、开发的总方针、区域发展的基本轮廓,建设的主体框架,协调区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布局,确定规划实施方案,分析规划实施效益。

●专项规划

是按区内的产业或门类所进行的规划。

某一专项规划是根据该产业或该门类在区内的功能和地位,对其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开发步骤、保护措施等进行的规划。

专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

综合规划更强调其整体性、全局性,需要综合平衡。

●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处理方式

·在总体设计指导下,专项规划基础上的综合规划

·综合规划指导下的专项规划

 

5、区域规划类型、基本任务、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的类型(P42-43)

区域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和特征的区域往往在规划目标和内容上有所不问。

为了研究简便和易于掌握规划要领,常将区域规划划分为若干类型,由于观察和分析的角度不同,其划分方法也是多样的。

根据我国区域规划的开展情况,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1.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1)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主要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小城镇和郊区、县的大城市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特大城市地区)和大中小城市集聚地区的区域规划(如苏州、无锡、常州地区,长沙、湘潭、株洲地区等)。

这类地区一般都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综合性加工工业发达,为全国或全省的经济核心地区。

规划的重点是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工业布局的调整和改善,大城市市区规模的控制,中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区域性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及副食品供应基地的安排等主要问题。

(2)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主要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地区。

这类地区在规划上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定发展何种加工工业及其位置,合理解决矿区开发、工业建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治理三废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措施,以及对外交通和居民点的布置,等等。

工矿区区域规划,又可按主导工业部门再进行划分:

有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地区规划,如山西、两淮、鲁西南等煤矿地区规划;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地区规划,如大庆、胜利等油田与石油化工地区规划;冶金工业地区规划,如鞍山、攀枝花等冶金工业地区规划;森林及其加工工业地区规划,如伊春,等等。

(3)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指农牧业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例如果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等。

这类地区要解决的问题有: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输网和排灌系统的建设,农机具修配站、农产品加工以及居民点安排,农林牧的合理布局,等等。

(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如峨嵋山旅游地区)的重点是:

山水自然风景的保护,防止工业和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交通联系,增辟新的休息与游览地,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5)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是以大小不同的整个河流流域为范围的区域规划。

这类规划的重点将侧重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防洪、发电、航运、渔业、旅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流域范围内其他各种资源的开发,水库淹没地区的征地和迁移,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2.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1)省域规划是在一个省范围内建立各具特色、不同水平、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体系的规划形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我国省域范围很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一定规模、各具特点的经济体系。

同时,为了实行有科学依据的各级规划工作,应进行省域规划和省内经济区的划分,作为次级地区规划布局的基本依据。

(2)市域规划或地区级规划是在省内地级市或地区所辖范围内进行的规划形式。

我国省内的地区一级行政区,多由若干县或县级市组成,一般幅员不小,人口较多,具有基本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条件,建设规划布局的内容很多,城镇体系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也须在这—级地域范围内加以充分体现。

特别是区域内大中城市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生产生活建设项目在原有城市范围已摆布不开而向所辖市域大范围扩散,逐渐使区域发展和中心城市发展紧密联结。

可以认为,市域或地区一级的区域规划,在我国按行政区划分的各区域规划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3)县域规划或县级市域规划是我国区域规划的基层地域规划,主要以县城或县级市辖域为范围。

我国县域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