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52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

一、作品简介

1.《窦娥冤》:

关汉卿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2.《洛神赋》:

求女情节------以求女不成隐喻对理想追求的失落

A.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B.特点一,想象丰富。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C.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3.《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

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

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

“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A.王子猷:

彰显个性、表露真情、追求自由,性格放荡、淡薄官场、不善钻营,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王子猷是个彻头彻尾的怪人,他的许多行为都让人哭笑不得。

(生性爱竹,何可一日无此君!

4.《霍小玉传》:

蒋防

简介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

李益初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

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小玉断绝。

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欲绝。

忽有豪士黄衫客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

李益娶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

作者同情霍小玉的悲惨命运,谴责李益的负心,爱憎分明。

赏析:

在于构建出社会制度、人物个性与真理、理想之间多角度的悲剧冲突,另一方面在于高明而具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

进步深刻的主题,批判礼教的爱情.《霍小玉传》是文人妓女生活的一面镜子。

唐代的礼教较宋元为轻,官员、书生狎妓为常事。

唐时妓女众多,尤以艺妓最富特色,不能以淫秽相看。

但当时门阀制度严格,艺妓毕竟是社会最下层的被污辱的妇女,在与书生交往中,纵有真情,也多为悲剧告终。

霍小玉正是封建门阀制度的牺牲品。

李益背信弃义有其社会原因,揭露封建门阀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正是《霍小玉传》得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所在。

本文最大败笔在于小玉的死后复仇。

小玉的复仇,就算成功惩罚了李益本人,却也苦了数名无辜的女子,到头来,小玉报复的究竟是妒痴成性的李益?

还是同为女子的李益之妻?

后者真是何其无辜又可怜啊!

她这样的报复,最终伤害的是受夫权压迫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妇女,而非李益。

A.李益(《霍小玉传》):

无疑是个负心人。

2.具有双重性格的任务。

李益在长安待试拔萃时确有博求名妓,玩弄女性的思想。

然而当他和霍小玉见面后,便被她的才貌品德所征服,故而自始至终对她是怀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负心干道惭愧,对同小玉的割舍也感到痛苦。

他在个人意志和家长权威对立中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有重情到薄情绝情后仍复有情。

在他这个形象上,作者对封建等级制度,门阀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提出了批评。

B.霍小玉(《霍小玉传》):

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用情至深,却不盲目,性情刚烈。

首先,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这就决定了他的命运不会有好结果。

第二,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痴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她是有放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

而李益的形象则与小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又深刻的社会意义。

它最深刻,最尖锐,最无情地揭露了唐代门阀制度的罪恶,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提出了血泪控诉

5.《柳毅传》:

李朝威

简介洞庭龙君小女嫁给泾水龙君的次子,备受丈夫和公婆的迫害,悲不自胜。

幸遇儒生柳毅,为之传书至洞庭龙宫。

龙君之弟勇武过人,飞身而出击,杀了泾水龙宫六十万兵将,小龙女得救,龙宫上下对柳毅敬谢不已。

后来,在龙宫酬谢柳毅的宴会上,钱塘君席间作线,要将小龙女嫁与柳毅,被柳毅拒绝。

洞庭龙君与钱塘君遂厚赠柳毅,将他送回人间。

后小龙女不忘柳毅之恩,扮作凡间女子嫁入柳家,二人终成夫妇。

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两人的情操和爱情即使在今天也不无教益,所以民间妇孺皆知。

A.柳毅:

一个见义勇为,刚毅正直,锄强扶弱的青年

6.《救风尘》:

关汉卿

汴梁益春院的宋引章与秀才安秀实两下有情,然而她禁不住有钱有势的周舍的笼络。

不听结拜姐妹赵盼儿的劝说,抛弃了未有功名的安秀实,认定周舍才是她的终身依靠。

 周舍诱娶得手后本性暴露,虐待宋引章,使一心想跳出火坑,找一个合意郎君的风尘女子饱尝苦果。

  安秀实得知消息,只身搭救宋引章反遭毒打。

赵盼儿为安秀实的真情所动,巧施计谋,自备红缎美酒,盛装去见周舍,并以嫁给周舍为由,赚取周舍对宋引章的一纸休书,解除了他们之间的婚约,从而救出了同伴姐妹。

经历了劫难的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A.赵盼儿(关汉卿《救风尘》):

阅历丰富,为人机警有伙骨凛然,虽然是救风尘这一喜剧过程的促成者和主要参与者,但在他身上,既无值得讽刺和嘲弄之处,又无“恰当中的不恰当”从而招惹幽默微笑之处,他的性格成熟,语言犀利而又不乏风趣。

她的行为有爱有恨,情感自如,既有主见又不呆板。

B.宋引章

23.《望江亭》:

关汉卿

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

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

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

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

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

谭记儿不愿让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

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

杨衙内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

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

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

这两种剧本都把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位置上,在这里,为社会道德所不赞同的色相欺骗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这反映出市民的社会道德观念。

7.《李娃传》:

白行简

荥阳生是家里的爱子,上京赶考,爱上了李娃,卖掉所有的家当和她在一起,荒废学业。

后来没有钱了,被李娃和妈妈用计赶走了。

后来得病,被人送到办丧事的店铺里,因为他的唱歌好听,也总算不会饿死。

一次因为两家丧铺的争执,他在高台上唱挽歌,被要上京的父亲撞见。

之后父亲用马鞭将他抽打到快死,与他断绝关系。

后来在乞讨的时候刚好到了李娃的门前。

李娃见了后悔,于是发誓要让他发奋读书。

后来,他考取了功名,李娃却隐退。

直到最后,他们终于还是在一起。

白行简在女性问题(特别是妓女命运)的思考上已经超越了白居易“哀其不幸”的层面,而是在深透体察世情的基础上去探求主动掌握命运的途径。

A.李娃(李娃传):

1.在认识荥阳生之前以及认识他的初期阶段,李娃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饱经风月场上是是非非的青楼女子形象。

2.李娃是一个感性超越理性的女性,而且很有谋略,敢想敢做,不似一般女子那样感情用事。

3.她可以说是一个既相信真爱,又怀疑感情的矛盾的人。

4.不为权势所诱惑。

5.是对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的一个侧面抨击及理想。

(李娃形象的评价本世纪学界对李娃形象的评价存在着分歧。

A大多数学者对李娃持肯定态度,认为她感情真挚,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品格高尚,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故事,歌颂了爱情幸福的主题。

B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李娃性格比较复杂,有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

作品在塑造李娃形象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作品开头并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

她和郑生之间有男女的"相慕",即爱情,但情的"相慕"又终于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不得不参与计逐。

"她心地纯洁、善良,渴求爱情,希望得到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生活温暖,但是办不到,那个病态社会在毁灭着她,又驱使她在毁灭着别人。

"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得到升华的。

"情"和"利"的矛盾中分析了李娃形象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发展。

C还有一些学者则对李娃这一形象和《李娃传》的主题持否定观点。

企图以李娃为范例宣扬被欺侮的下层人民应该归依统治阶级,充当奴才。

整个故事不过是想写一个最符合风流公子心愿的娼女"。

李娃救助郑生,"主要不是追求什么'爱情幸福',而是为了替落难公子恢复'本躯',以补己过。

"只是郎'财'女貌式的聚合",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

8.《莺莺传》:

元稹

封建社会没有也不可能给予女子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因此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私会,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一旦被抛弃其结局必将是悲惨的和凄凉的。

在封建门阀制度的社会下,婚姻就不可能是男女的自主行为,而是被认为的附加了过多的社会政治内容。

元稹意在揭穿唐朝封建士医生对妇女始乱终弃的不道品德,在思维上,元稹仍具有封建文人的正统见解,由于婚姻的不正当,因而张与崔成了一场悲剧。

作者在末尾又用“渲染说”为张生的薄幸辩解,以女人祸水为托辞,可见元稹在思维理解上的史册限度性与阶层限度性。

A.崔莺莺(元稹《莺莺传》):

《莺莺传》在故事开始便安排了张生请好友杜确帮助解救崔氏一家于普救寺。

崔氏一家谢恩于张生与崔莺莺正面相对机会。

继而才有了下文。

而崔莺莺是一个叛逆的女性。

她为了爱情敢于和封建礼教作斗争。

 尤其是她以贵族少女的身份,竟夜半主动向张生表示爱情,“俄而讲娘捧崔氏而至”,这是一个大胆的行为。

对于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少女来说,这个做法的确大胆而又不合封建常规。

但这也正是崔莺莺值得赞扬的地方。

然而崔莺莺性格中又有软弱无力的地方。

最初和张生相恋,她动摇不定。

先是二人由红娘传词,相互倾诉爱慕之心。

但当张生夜闯崔莺莺房间时,崔莺莺却因红娘在场而表现贵族少女特有的威严,意欲装腔作势给红娘看,可以看出崔莺莺非常谨慎的。

却未想到红娘早已心知肚明,却是让张生觉得一头雾水。

这是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的地方,与后来的直接大胆判若两人。

后来张生遗弃了她,她也认为私相结合“不合法”,“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她不是振振有辞的向张生提出责难,而只是一味哀求,希望他能够始终成全。

甚至面对张生将“尤物”、“妖孽”一类字眼加在她身上时,她只有怨,没有恨,这是阶级出身,封建教养带给她的局限性。

其性格中的叛逆终是没跳出封建礼教的束缚。

最终以悲剧结尾。

莺莺是一个美丽、温柔而又深情的女性,作为贵族小姐,她深受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制约,“贞慎自保”,但她萌发了对张生的真情后,便“自荐枕席”,冲破封建礼教的罗网,大胆并主动地将满腔热情和爱奉献给了张生。

这样的女性形象,这样大胆的个性,我们不得不为之臣服。

  B.张生(元稹《莺莺传》):

张生的“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是合乎道德规范的;他帮助寡妇一家,是君子行为;后来坠入情网,也事先通过“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的标榜找到了道德上的合理之处;抛弃初恋情人的行为则是用“忍情”来解释的:

不是变心,是不得已;而且,作者讲述这个故事也是出于道德的考虑,为了劝戒后来者,使“知之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总之,张生自始至终是一位标准的君子,事后他也许感到过遗憾,但就象他在很多诗句里所表现的那样,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从未后悔或者自责过。

(莺莺之痴情若此,张生竟将之比拟为蛟、为螭,又比作妲己、褒姒,且以「尤物」来贬低莺莺,将自己的负心薄悻合理化,搬出自古以来红颜祸水的大道理,而在座听见的人竟也深有所感!

张生用“忍情”一说为自己的始乱终弃行动辩护。

作者在描写张生的时候,首先写他外貌出众且守礼安分的一面,又写他救了崔氏母女一家的义举,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为的青年形象。

而后又不着痕迹地写他见了莺莺后「几不自持」、他外表虽然温文守礼,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只是掩饰得极好。

表面上张生是因为相思之苦,几乎要为相思而死,而想要与莺莺私会,但实际上却是因色欲熏心急于到手的举动,突显出此人性格中看似矛盾的一面;但其实这并不是矛盾,而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的性格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显现出来。

至于文中赞许张生为「善补过」者,认为张生离弃莺莺乃是理所当然之事,足证唐朝士人举子们的价值观与婚姻观。

唐朝时士人最大的心愿之一便是娶「五姓女」-即五大姓的名门闺秀,这是令仕途飞黄腾达的最好机会。

以张生的立场而言,倘若他是个现实主义者,当然不会为了娶莺莺而舍弃名门闺秀,所以找了种种借口,贬低对方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作者的描写虽是根据实情,但能够体察莺莺之幽怨及其情感的深层变化,使人不觉得莺莺该是门第之见的牺牲品,反见张生负心薄悻之不该了!

张生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逐渐凸显出来的。

作者从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地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深入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了张生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特点。

张生出场时,给我们的印象是“性温良”、“美风仪”、“内秉艰孤”,算得上是一幅正人君子的面目。

而且,他在浦州军人哗变时挺身而出为崔家仗义抒难,亦足以见其英勇与果敢。

从这些表面的假象中,我们认定张生是一个有德有才、有情有义的正直文人。

我们有一百个理由相信,他对莺莺是倾心相许的,对于爱情是坚贞不逾的。

可是到了后来,张生一次次地离别了莺莺,始终不肯与她确认当初海誓山盟的婚姻关系,由此一个忘恩负义、虚伪善变的小人渐渐开始浮出了水面。

到了最后,张生出于自个功名前程的私自打算,毅然将莺莺抛弃。

不仅如此,张生还为自己的这一负心行为大加辩护,振振有辞地说了一通荒谬恶毒的道德说教;拿莺莺和历史上的妲己、褒姒相比,将世上绝色女子诅咒为祸国害人的妖孽。

让人听了愤怒不已,其卑劣的内在灵魂被曝露地无以复加。

由此,一个虚伪、奸诈、三心二意的浪荡文人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张生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是矛盾冲突的,是愤激决裂的;具有多重性的特点。

这表现在:

一方面张生对莺莺有着几分眷恋的深情,私心里钦慕不已;另一方面则为了自己的功名前程私心打算,毅然将莺莺无情抛却。

一方面向朋友夸口炫耀自己的艳福不浅;另一方面则又骂尽天下的绝色女子为祸水妖孽。

一方面是满口的道德仁义;另一方面又旧情未泯欲以“外兄”求见。

一方面是始乱之,另一方面又终弃之。

总之在张生的内心里总是反反复复,三心二意,表里不一。

张生的性格是矛盾冲突的,是复杂多变的,是激愤决裂的,其性格是被由封建社会病态的世俗所毒化了的。

C.红娘(元稹《莺莺传》):

红娘以其卑微的身份,促成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结合。

虽然她不是张生与莺莺初次见面的介绍人,但是在这一对才子佳人的结合过程中,她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促进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从开始的逃避到后来向张生提供意见再到最后的传递《会真诗》,我们看的的只是一个恰到好处地体现她特有身份的形象,至于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主观动机作品也没有表现出来,也许在作者的构思中,红娘并不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形象,她在作品中只是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莺莺传》出于这种文体创作的需要,他着重表现的是莺莺的爱情悲剧以及莺莺形象和张生形象,因此,红娘在这里,也仅仅是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作者并没有倾注过多的感情。

从红娘对莺莺的评语中,可知其对小姐莺莺有极为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所以能找出莺莺的弱点,并教张生如何打动她,而且一矢中的,可见红娘并非普通的婢女,而是个具有谋略之人,至少不会是个无知蠢女。

古代的阶级观念极重,婢女的地位卑下,许多婢女往往想借着巴结夫人,或媚惑男主人,以晋升为妾,自然可摆脱奴隶的地位;倘若夫人不幸亡故,更是有机会扶正,所以一些聪明或善于弄权的婢女,乐意陪小姐嫁入好人家的缘故便在此。

因此像张生这样才貌双全、见义勇为的男子,难道就只有莺莺见爱吗?

以红娘之聪明,我们或可判断:

其实红娘也喜欢张生,也对小姐的心事了然于心,她知道如果跟随小姐陪嫁,或许终生有靠,并可以从丫头提升到妾的地位,正好张生的态度积极,她便从旁指引,而成其好事。

从中国旧家庭中小姐与婢女的关系来看,此推论或可说明红娘主动找张生献计的动机,也对红娘-这个作者着墨不多的人物,有不同角度的认识。

1.王实甫《西厢记》

A.莺莺(王实甫《西厢记》)

外表冷静,内心热烈,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的封建叛逆者形象。

是一位不断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矛盾斗争中走向自我超越的层递性性格典型。

莺莺对美丽恋爱的追求显得更为大胆,英勇,与机灵,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B.张生(王实甫《西厢记》)

是作者以喜剧手段塑造的青年叛逆者形象。

他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表现出对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

C.红娘(王实甫《西厢记》)

红娘已成了全剧的中心人物,全在红娘口中描写莺莺娇痴、张生狂兴。

红娘富有正义感,乐于成人之美,机智、勇敢等思想性格特征,作家将这些性格特征赋予了这位地位极其微贱的婢女,使她成为下层社会中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急人之难,成人之美的艺术典型,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统治阶层对文人的轻视,使得他们的处境与广大下层民众极其接近,他们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一份子,所以他们的愤懑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下层民众的愤懑,他们不自觉的同广大民众占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于是作者满怀热情地将处于社会底层的红娘塑造成了一位富有正义感、智勇双全、伶牙俐齿的艺术典型,这不仅使得作品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元朝广大文人仕子的心声,在他们的心理上,渴求有这样一位急人之难,成人之美的侠士帮助他们走出落魄的境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

11.《牡丹亭》:

汤显祖

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A.杜丽娘(汤显祖《牡丹亭》)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作者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

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

《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

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在现实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

但是作者并没有一杜丽娘的死来结束他的剧本,她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又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杜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询问她梦中的情人姓柳还是姓梅,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

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

B.柳梦梅(汤显祖《牡丹亭》):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

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

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

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

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

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

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C.陈最良(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的老师)

十足的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行动充满着酸溜溜的味道。

有名的“闺塾”出描写这个人物的道学气最传神。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结合明代嘉靖以后文人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实际情况来看,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对这个形象的批判,也正好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民主精神。

陈最良形象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也有影响。

D.杜宝(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的老爸)

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在婚姻问题上,他坚持门第观念,以致耽搁了女儿的青春、甚至在知悉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

他认为女儿私招柳梦梅玷辱了他的门第,女儿婚姻不由父母做主,更是败坏了杜氏家风。

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他的冷酷面目。

但另一面他又以封建社会“忠心耿耿”的大臣面目而出现,他勤政爱民,公而忘私,为国忘家。

正因如此,他必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封建制度重大支柱之一的封建礼教。

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政治上清廉正直;也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他在家庭中断送了女儿的青春和幸福。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体系的不合理。

10.《桃花扇》:

孔尚任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

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

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

阮大铖怀恨在心。

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

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

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