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讲解.docx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讲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讲解
第4卷2010芷第4期
08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
V01.4No.4Aug.2010
‘‘
-ire
又
效率
化社会
生产’,①
中的政治秩序:
与“非效率消费’,②
——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
王力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政治制度化在从生产阶段制度规范向消费阶段四制度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效率损失。
本文借助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在制度转化过程中引入了制度理性与公民网络,以“蓄水池模型”分析了各种效率表现形式及其动态构造,厘清了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秩序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工具理性和基础模型。
关键词:
效率生产;非效率消费;交易费用;政治秩序
中图分类号:
D0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004—0024—05
EfficientProductionandNon-efficientConsumption
of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y:
AnAnalyticalFrameworkofTransactionFees
WANGL_
(SchoolofGovern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
Duetothepresenceoftransactionfees,therearelossesofefficiencyintheprocessfromef-ficientproductiontoefficientconsumption。
contributingtothe“non-efficientconsumption”.Thispa—peranalysesthedifferentformsfromtheaspectoftransactionfeesundertheanalyticalstructureoftransactionfees,inwhichprocessthesystemwasintroducedinarationalandcivilnetworks,givingtheclearrelationshipamongthethreevariables,providinginstrumentrationalityandabasicstructure.Keywords:
efficientproduction;non—efficientconsumption;transactionfees;politicalorder
良好政治秩序的建构不但要依赖制度理性,而且要寻求适宜政治秩序运行、维持的政治参与程度。
生产阶段合规的制度规范在转化为消费环节的制度实践时总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集团以及复杂博弈下交易费用的钳制和阻隔,并且由于特定主体在文化、组织、经济之间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政治秩序实践表现出多重维度。
本文将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厘清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二维变量与政治秩序的逻辑关系,探索“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背后的转化模式,找出一个能够
收稿日期:
2010—05—21修回日期:
2010—06—10
作者简介:
王力(1987一,男,安徽宣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交易费用、政府规制,专门部门规制等方面的研究。
①效率生产在此处足指政治制度牛产活动具备经济效率,详见后文论证。
②非效率消费,是指政治制度从生产转化为消费时存在着相当的效率损失,从而表现为产出的不经济。
③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足以产业经济学产业链理论对政治制度作出的一个阶段划分。
第4期王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25
为政治学、经济学所共同承认,在实践中也易于
运行的一般性框架,以解决变化社会政治秩序早
已存在的诸多分歧,为我国政治制度化建设和政
治参与程度的效率提升提供一个基础性的分析
框架。
一、效率矩阵:
制度理性与参与程度的效率组合
高
政治参与程度低
B.A
CD
低政治制度化高
图1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制度化效率矩阵
效率矩阵①,是以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为二维参数构建的一个效率组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政治秩序形态。
“政治参与程度低的社会,其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和具有较高程度的政治参与的社会相比,可能要低得多,但是一个两者程度都低的社会,与具有较高程度的制度化和更高程度的参与的社会相比,其稳定性可能会更高”。
按照亨廷顿的解释模型,如图1所示,效率组合C要比效率组合B更具稳定因子,效率组合D要比效率组合A更具稳定性。
假定政治制度化系数与政治参与系数存在如下的函数关系:
I②=f(P一在亨廷顿的解释模型中,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假设,B域的制度化系数Ib等于C域的制度化系数Ic,而B域的参与系数Pb却大于C域的参与系数Pc,从而使得原有的函数关系在B域不再成立,最终引致了B域的效率不充分。
与此相对应的是,D域的政治制度化系数与参与系数也会存在如下的不等关系Id>f(Pd,与B域效率供给不充分不同的是,D域凸显的是一种效率需求不充分。
后者的逻辑思路在于,制度化空间过于稀释,由于交易费用和集体行动困境的存在,一对参与程度的需求存在严重的短缺。
亨廷顿未能对较高政治制度化系数和较高参与系数下政治秩序与双低效率组合下社会治理形态作出比较,因而也未能得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模型。
这是因为:
第一,亨廷顿忽视了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的阶段划分和效率实质,只定位于表象结果之间的关系架构;第二,亨廷顿关于二重变量和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论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主体缺位和逻辑断层;第三,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关键是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适当的理论。
我们认为,在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秩序的衔接过程中,实质存在着一个交易费用的视角,由于不同治理结构和社会形态下交易费朋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更是由于利益集团(尤其是政府既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又作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双莺身份对交易费用的复杂博弈,使得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显得混沌无序。
二、交易费用:
参与视角的效率流失
作为一个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动态指标,政治参与并不单单停留在某个议题的提出。
在经济学中,由于交易的稀缺性,交易费用作为交易过程的附属品无所不在。
威廉姆森将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交易因素”,尤其指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及交易的技术结构——指交易物品的技术特性,包括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频率等;第二组为“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前者集中表现为外在因素,而后者则聚焦于内在的行动逻辑。
完善的社会治理形态以及较为发达的利益集团网络抽空了相当部分的交易费用,使得参与表达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率收益。
与此相对应的是,表达意志过于分散化的政治参与,基于知识结构、治理意识等因素的差异产生了效率不经济。
因此,表象的政治参与并不等同于具备经济效率的政治秩
①此处参照波士顿矩阵构建的一个二维变量矩阵,以政治制度化为横坐标,以政治参与程度为纵坐标,矩阵中任何一个点代表着一种政治秩序形态。
②I的英文全称为institutionalization(制度化,P的全称为Participation(参与程度,我们按照一个基础的思维框架,在制度化与参与程度之间影射了一个函数关系I=f(P,在现实实践中,该函数具体公式比较复杂,此处不再推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4卷
序。
前者与后者的对接,在更多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率损失。
亨廷顿从政治学视角对政治秩序的解构实质忽略了交易费用的框架,从而也未能深刻剖析不同社会结构下效率不对等的内在因素。
在一个变化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都想方设法在利益表达中占据制高点,但由于利益衔接不充分,谈判合作缺乏制度规范保障,更是南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成型,最终也未能在政治议题表达中寻求到适当的效率收益。
传统模式下政治参与程度一政治秩序框架也只是在动态指标之间搭建了一个“数量”上的平台,忽视了数量与质量之间经济效率的不对等。
需要强调的是,变化社会的阶层划分、利益表达往往存存多个维度,在衔接利益需求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甚至极端对立的反映。
作为变化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建构的一种尝试,降低交易费用,压缩交易成本,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良好政治秩序的建构也需在一个存在信川机制和制度保障的体系巾运行和维持。
因此,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在关注政治参与量的同时,也必须在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效率损失上给予更多的权重,以搭建一个更具经济效率的社会资本平台。
①中。
这其间,就会有一定的政治制度停留在“生产阶段蓄水池”中,难以实现效率的自然过渡。
因而,问题的焦点便集中在交易费用基准线③究竟会停留在哪里。
当我们一旦做出这样的阶段划分,关键性指标便从政治制度化本身脱离出来,流入到交易费用这个附加的变量中。
实质上,这不单是视角的简单转换,而是在重新建立一个更具逻辑的分析框架。
也即是在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秩序之问搭建了一个基础平台,原因在于我们认为政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与政治秩序的良性运作之问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对等关系。
在现实实践中,前者往往会大于等于后者,其间的差异便是转化过程中的效率流失。
效率生产
用
三、“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
图2效益生产与非效率消费的交易费用模型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
政治制度化可以分解为两个层面:
生产阶段的制度规范和消费阶段的制度实践。
前者包括但不仅限于法律法规、表达渠道;后者也不特指具备效率和良性运作的制度化利益表达路径。
政治制度作为一个先天稀缺的公共品,从来都是各利益集团角逐必争之地,从而使得这层转化与过渡显得复杂而错乱,部分的经济效率被抽空,社会秩序被调适和重构。
∞
图2展示的是政治制度化从生产向消费过渡的交易费用基本模型。
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生产阶段蓄水池”②的水位超过了交易费用基准线时才能进入到“消费阶段蓄水池”
在图2中,可以看到两股力量作用于交易费用基准线。
利益集团A这股力量集中精力不断降低交易费用,寄希望于政治制度化能够实现一种顺向的效率转化;而与之相反的是,利益集团B这股力量则聚焦于如何抬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大化。
按照前面的分析框架,一个基本认识是,交易费用会受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小数目条件等冈素的影响。
继科斯之后,威廉姆森等许多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
前者是指由于将来的情况不确定,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
①我们认为,社会资本影射的是一个社会存在、维系和发展的基础性框架,包括基本制度、信任体系、规范模式等。
很多时候,我们也指称社会基础,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界定,只是说,在交易理性和协商合作的制度框架下,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丰I=会资本这样一个概念。
②经济学中存在着短板效应,其内涵是指水桶的容虽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此处我们借蓄水池形象化地指代政治制度操作层面的实质效益取决于真正进入消费(产出环节的水量。
③不同的社会治理结构下交易费用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此处以基准线来衡量交易费用的高低。
第4期王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27
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明确这些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就需要花费成本和代价,而这种成本和代价与交易各方的产权结构明晰度有关;而后者是指交易发生以后的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维持成本、变更成本、取消成本等。
交易成本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制度操作的成本”,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核心,不仅取决于社会制度的透明程度,而且取决于产权制度所规定的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风险划分是否明确。
需要特别明确的是,政府作为政治制度供给的主体,往往表现出双向的思维视角,一方面基于交易费用对社会治理秩序的反向推动而信誓旦旦,另一方面基于特定利益集团压力以及自身经济收益的考量而保持一个观望的姿态。
纯粹中立者的假设并不适合于任何一个带有经济利益的群体,只不过理性经济人在不同层次具备不同的应用价值而已。
当然,变化社会中的中国官方并不能独立外化为一个纯粹审视中立的第三方,利益博弈最终也只能回归于另一个视角的均衡。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这样一个均衡达成的过程中,慢慢融人制度理性和信任机制的理念。
在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的交易费用模型中,传统的政治制度化一政治秩序框架聚焦于制度理性的立法规范,而忽视了转化阶段的后一环节。
而政治秩序是一个操作层面的实质内涵,只有“消费阶段蓄水池”中的容量才真正进入到实践层面。
在这里,为了便于更一般化的讨论,我们引入社会信任、规范体系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的概念。
交易秩序的维持以及交易费用框架的搭建,往往需要一个更具普遍性的信任体系和规范保障。
变化卒十会中政治秩序的调整和强化,需要交易各方维系在一个具有保障的信任框架内,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的同时,出于对社会规范效率运作的信任,更容易达成交易,形成一个利益链条的网络体系,而不至于陷于交易费用和集体行动的困境。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各种效率表现形式,探索了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秩序之间的内在关系。
亨廷顿在对特定社会形态进行观察分析后归纳总结的变量模型,对于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系具有指导意义,但他忽视了交易费用的视角。
现实社会中,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政治秩序与二维变量之间实质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转换。
从整个社会良好政治秩序的建构和维系来看,需要的是一种效率生产和效率消费,而不局限于表象的制度框架和参与模式。
变化社会的政治参与存在多种表现形式,上访抑或信函,在利益表达与议题号召的过程中,总会局限于个体行动。
这里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源于地域分割、知识结构、表达意识层面的差异划分,信息搜集、整合成本过高,交易费用过于昂贵;一方面基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未构建,个体之间缺乏信任基础,制度规范和救济保障在实践层面缺失效率。
个体在考虑集体行动时往往抱有“搭便车”心理,对事后交易维持缺乏信心,维持、救济成本过高,集体行动陷于困境,表现为合作非效率。
因此,如果摒弃交易费用的过渡,直接在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秩序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实质缺失了一个关键变量。
①导致主体缺失和过程混乱,缺乏逻辑关联性。
交易费用作为稀缺交易不可避免的附属品,不可能在瞬间抽空和消失,只能在一个循序渐进的治理框架下不断压缩。
制度理性是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基础性框架,也是政治秩序正当性的内在尺度。
然而,以制度理性为主要形式的政治秩序建构并不是自足的,没有与其对应的社会基础的支撑,政治秩序无法有序、有效运行,更谈不上长久的维持。
在帕特南看来,社会资本包含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
而正是社会资本的这些内容及其存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构成了其作为政治秩序的社会基础。
双重的思维视角和互动的博弈机制使得交易费用在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程度与良性政治秩序之间建构了一个逻辑网络。
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的培育成了交易费用过渡视角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也是构建良性政治秩序的一个突破点。
本文在常规思维视角的框架下,融入了交
①如果说亨廷顿建立了I=f(P的分析模型,这里,在原有框架下加入了另一个变量G(既指称利益集团group,又指代贸易费用,也即:
I=f(P,G。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4卷
易费用的分析视角,将交易费用纳入到社会治理结构和政治秩序的基础网络中,厘清了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当然,这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建构政治秩序的工具理性和分析框架,许多都需要在深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具体化。
[参考文献]
[1]弗朗两斯・福山.大分裂: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4—105.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23—89.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f15版社,2000:
20—28.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
45—84.
[5]GSimmel.ThephilosophyofLondonroutledge[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
178—222.
[6]HoodC,ScottC,James0,JonesG,TraversT.Regu-lationinsidegovernment:
Waste—watchersqualitypoliceandsleaze—busters[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7]雷振文.论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的社会基础一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5:
23.
[8]陈志广.非效率市场力量与效率市场力量——个关于反垄断规制对象的基础框架[J].江苏社会科学,2007,(1:
54—55.
[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84:
60.
[10][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M].北京:
华夏fl{版社,1988:
87.
米_;:
∈岽帐・椠柴米桊-*铼{净来柴杀{眯桊豢桊蒜豢豢粜豢÷雠桊杀桊杀桊杀桊粜{腓米杀来张桊米{;}来米.》;∈{眯{腓豢爿∈桊_j:
∈米杀粜杀柴米桊米带来米杀豢稚(上接第14页
国家对村规民约还没有真正从法律层面来确定其性质,有的只是对其相关内容与环节进行规定,要使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村规民约法律地位和效力的确认,借助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村规民约得到遵守。
(四加强宣传教育
一方面通过有关部门及时编撰村规民约的示范性文本,广泛宣传村规民约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通过法制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加深村民对村规民约的理解,促进村规民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魏定r.宪法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明新.乡规民约存在形态刍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4,(5:
58—66.[3]张景峰.村规民约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17(2:
9—11.
[4]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谢晖.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J].东岳论丛,2004,25(4:
49—56.
[6]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8]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下[EB/OL].http:
//www.caogen.eom/blog/infor—detail.aspx?
ID=157&articleld=7487.2008—03—11.
[9]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H{版社,2002.[10]吴毅,吴淼.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
以白村为个案[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0—02一Ol(01.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效率生产"与"非效率消费"——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力,WANGLi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VERSITY(SOCIALSCIENCE2010,04(4参考文献(11条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842.陈志广非效率市场力量与效率市场力量--个关于反垄断规制对象的基础框架2007(013.彼得?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19884.阿马蒂亚?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5.雷振文论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的社会基础-以社会资本为分析视角2006(056.HoodC;ScottC;JamesO;JonesGTraversTRegulationinsidegovernment:
Waste-watchersqualitypoliceandsleaze-busters19997.GSimmelThephilosophyofLondonroutledge19878.哈贝马斯;曹卫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9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200010.费孝通乡土中国198511.弗朗两斯?
福山;刘榜离大分裂: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2002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