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87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名师教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五则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一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师:

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

我不是胆小吗?

不是害怕吗?

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

怎么做呢?

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

谁能?

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

你们不是鼓励我吗?

什么?

不知道什么问题呀?

不管我提什么问题?

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

想好没有?

  生:

想好了。

  师:

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

谁可以帮助我?

(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

《再见了,亲人》。

  师:

对不对?

  生:

对。

  师:

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

可以。

(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

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

(读)“再见了,亲人”。

  师: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

(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

“再见了,亲人”。

  师: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

“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

“再见了,亲人”。

  师:

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

“再见了,亲人”。

  师:

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

“再见了,亲人”。

(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

“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

这样读就对了。

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

读了。

  师:

还想读不想读?

  生:

想。

  师:

再读读好吧?

  生:

好。

  师:

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

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

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

听明白了。

  师:

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

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

(学生开始读书)

  师:

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

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

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

可以。

  生:

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

什么叫“顶着打糕”?

(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

这叫拿着书,是不是?

(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

(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

顶着打糕。

  师:

明白了吧?

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

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

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

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

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

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

有意思,有意思。

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

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

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

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

明白没有?

(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

明白了。

  生:

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

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

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

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

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

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

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

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

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

还有没有?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

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

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

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

”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

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

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

”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

”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

还有谁?

  生:

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

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

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

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

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

恋恋不舍。

  生:

难舍难分。

  生:

依依不舍。

  师:

还有什么?

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

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

亲人。

  师:

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

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

(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

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

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

不知道。

  师:

不知道?

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

爸爸妈妈。

  师:

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还有谁?

  生:

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

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

不是。

  师:

有血缘关系吗?

  生:

没有。

  师: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

不是。

  师:

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

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

(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

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

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

怎么读?

这回要求就多了。

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

(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

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

(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

(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

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

(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

(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

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

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

能。

  师:

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

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

(学生读课文)

  师:

看样子准备得差不多了,你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我也有一付铁石心肠,不容易受感动。

(众笑)你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行了吗?

  生:

行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二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

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

“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

说得对!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

谁说“再见了,亲人”?

  生:

中国人民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师:

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

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课文便会知道了,请打开书本。

  〔留下悬念,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学课文〕

  二、讲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生:

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

  师:

对!

讲得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用小标题来概括出大娘、小金花、大嫂所做的事,然后写下来。

  (请一同学出来写,其余同学在笔记本上写。

  〔让学生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还训练其概括能力〕

  (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

  师:

写得对!

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1“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句中的“您”、“我们”在课文中指谁?

  生:

“您”在课文中指大娘,“我们”在课文中指志愿军。

  师:

对啦!

哪“多少”的意思呢?

  生:

“多少”的意思是数不清,很多、很多。

  师:

好!

谁能改换人称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八年来,大娘给了志愿军很多慈母般的温暖,大娘为了志愿军花了许多心血。

  〔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为本组的作文改写训练作了准备〕

  师:

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引导想象,加深理解,学生思考片刻便纷纷举手〕

  生:

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为志愿军叔叔洗衣服,好像母亲一样关心志愿军叔叔。

  生:

我看见老大娘戴着老花镜正在细心地为志愿军叔叔缝补衣服。

  生:

我看见老大娘与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

  生:

我仿佛看见老大娘正把志愿军的伤员背进防空洞。

  生:

我看见大娘正在给志愿军叔叔包扎伤口。

  〔学生发言很热烈,老师抓住时机,用激动的语调再加以强化〕

  师:

是啊!

整整八年,大娘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关心志愿军,帮助志愿军,使志愿军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所以志愿军对大娘——

  生:

(齐讲)十分感激。

  师:

对!

我们读这句话时,就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老师范读,学生朗读)

  〔这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而读得很有感情。

  师:

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许多事,文中只列举了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打出幻灯片2“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

雪中送炭的意思是:

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

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

把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

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

当时,为什么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当时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

对!

就在这时。

(打出幻灯片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学生齐读句子)

  师:

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

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

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

对!

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

(齐读这句子)

  师:

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

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

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

对!

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同学们齐读句子,比刚才读得好多了。

这样指导朗读,切合学生实际。

  师:

这就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

(让学生读幻灯片3、2的句子。

  师:

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有危险了,该怎么办呢?

在这紧急关头,大娘怎样做?

  生:

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师:

这也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

结果——(打出幻灯片4: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

  生:

(齐读这句子)

  师:

“唯一”的意思是什么?

  生:

“唯一”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师:

“唯一”的亲人是指谁?

  生:

是指大娘的小孙孙。

(齐读句子)

  师:

为了志愿军宁愿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什么情谊?

  生;这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师:

(打出幻灯片5“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老师范读)对“高”、“深”要读得重些,句子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志愿军不会忘记这种情谊,我们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老师再范读)

  生:

(齐读句子后“开火车”读:

“我们怎么会忘记?

”)

  〔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要珍惜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的思想自然地渗入学生心中。

  师:

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现在要分别了,志愿军和大娘都是依依不舍的,尽管大娘年纪大,而且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夜没合眼了,现在又赶来送行了,那志愿军应怎样呢?

  (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体会这种深厚的情谊。

  〔老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加上有上述感情基础,所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朗读中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师:

请同学们看下一段课文,先默读课文,后做填空。

(打出幻灯片6:

“小金花的妈妈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与敌人________”)

  生:

应填“同归于尽”。

  师:

“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

“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小金花妈妈与敌人一起被炸死。

  师:

也就是说——

  生:

小金花的妈妈为救侦察员老王而牺牲了。

  师:

对!

这件事是怎样的?

  生(一学生复述这件事)

  〔以事激情〕

  师:

妈妈牺牲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

(齐答)没有!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她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生:

因为她把悲痛化为仇恨,她是个刚强的孩子。

  生:

因为她把悲痛化为对敌人的仇恨,所以小金花没有哭。

师:

对!

对这,课文是怎样讲的?

谁来读读!

  (学生纷纷举手)

  (一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

  师:

注意小金花的动作:

“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

而末尾哪句呢?

  生:

应读得轻些,慢点,对“刚强”读重些。

  师:

对!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

(齐读这句子)

  〔从朗读中,可看出同学们对敌人充满仇恨,读到末句时,又饱含着对小金花的赞美。

〕——(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师:

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

(齐答)哭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她把志愿军看成是最亲最亲的人,所以落泪了。

  生:

因为志愿军叔叔和小金花相处了八年,小金花与志愿军生活在一起,还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现在亲人要走了,所以小金花落泪了。

  师:

是啊!

八年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生活,亲如一家。

在战场上,并肩战斗,出生入死。

为了抗美援朝,不少志愿军叔叔在朝鲜的国土上流血牺牲,现在亲人要走了,想到这一切,小金花会不落泪吗?

  生:

(齐):

不会。

  师:

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

(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生:

(一男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

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得好!

现在我们来听“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这件事的课文录音。

(老师放该段的课文录音,同学们专心地听。

  师:

大嫂跑到哪里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生:

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为志愿军叔叔挖野菜。

  师:

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

我从“前沿阵地”想到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叔叔挖野菜的。

  生:

我想到前沿阵地是个十分危险的地方。

  生:

前沿阵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是两军对垒的地方。

  生:

在前沿阵地挖野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生:

我从这词体会到大嫂是不顾危险,去挖野菜的。

  生:

大嫂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挖野菜的。

  生:

大嫂挖野菜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抓住重点词语“大做文章”,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师:

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

(打出幻灯片7“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生:

(一学生读这句子。

  师:

“代价”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

是指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

  师:

这个反问句肯定了什么?

  生:

肯定了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生:

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脚,充分表达了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

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这句子。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

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

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

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请听第三段开头的“告别”片断的录音。

  〔适时的导语加播放课文录音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

(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师:

(老师指着左边的板书)看,这些就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就是这些吗?

  生:

不是,还有很多、很多。

  师:

对!

课文只选取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来写。

为了帮助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累得——

  生:

昏倒在路旁。

  师:

(板书:

昏倒地路旁。

)大娘为救志愿军的伤员,而——

  生:

失去小孙孙。

  师:

(板书:

失去小孙孙)小金花为救志愿军的侦察员,而——

  生:

失去了妈妈。

  师:

(板书:

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

  生:

失去了双脚。

  师:

(板书:

失去了双脚)

  生:

(齐读:

“昏倒在路旁、失去小孙孙、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双脚。

”)

  〔这样的提问,这样的板书,更突出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

(激动地问)这些都是什么代价?

  生:

(激动地回答)这些都是血的代价。

  师:

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

(齐说)亲人!

  〔点题十分适时〕

  师:

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抗美援朝,也流血牺牲,所以,我们说,中朝人民的友谊—

  生:

是用鲜血凝成的。

  〔归纳中心思想水到渠成〕

  师:

对!

(打出幻灯片8“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

  生:

(齐读这句子。

  师:

八年来,中朝人民结下了这么深的情谊,一旦分开,大家都是依依不舍的。

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分别情景:

看,在站台上——

  生:

志愿军正和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很多、很多朝鲜人民告别。

  师:

列车即将启动了——

  生:

志愿军叔叔正向朝鲜人民挥手告别,朝鲜人民也频频挥手致意。

  师:

列车开动了。

  生:

有许多朝鲜人民跟着列车跑,高喊:

“再见!

再见!

”不少人站在站台上擦眼泪。

  生:

志愿军也激动地高喊: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启发学生想象,缩短学生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

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生:

(先个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在朗读时,同学们已经沉浸在那告别的情景之中,有些同学的眼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点评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

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

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

黄艳碧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黄老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

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黄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

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三

(课前2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刚才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

今年正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五十年周年。

前不久,有当年参战的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祭奠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他们在烈士碑前,热泪长流,久跪不起……此时此刻,当年在朝鲜与美军作战的场面,尤其是就要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去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

好,请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