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17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真题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历历:

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乡关:

故乡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

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出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的忧愁心情与思乡、无奈之苦。

使至塞上

1、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2、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进西北边塞慰问。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3、1—2句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

答:

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赏析(从意境和炼字方面):

答: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从“诗中有画”方面):

答: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色虽不多,但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是抽象派的作品。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边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

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

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

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②色彩艳丽、丰富:

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

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9.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10、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看到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

①绘意境: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④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5、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答案:

怜。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

1、水面初平:

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3、暖树:

向阳的树。

4、不足:

不够。

5、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6、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赏析?

答:

漫行于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面于堤相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这一联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7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

答:

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觉。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8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

答:

写花草,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从植物的角度,着重表现诗人面对初春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9.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答: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留恋忘返,“最爱”直抒胸臆,说明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0、从本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的景象?

答:

“水面初平”“争暖树”。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12、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3、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

1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15、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答:

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1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答: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

“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1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答:

第二联主要是从动态方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对植物的变化进行描写。

1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

请作具体分析。

答:

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1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

“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20、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

21、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2、理解性默写。

(1)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直接抒情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字和“”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答:

争、啄。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通过描写西湖蓬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饮酒

2、尔:

这样。

3、相与:

相伴。

4、真意:

作者的人生理想。

5、东篱:

象征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虽居闹市,而内心宁静脱俗

7、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8、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9、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

10、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示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12、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13、赏析“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答:

问句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境界。

“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14、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用景物描写衬托诗人远离世俗后闲适、自得、恬淡(或悠然恬静)的心情。

“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5、赏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傍晚山中的景物描写,写出诗人隐居后的欣慰之情。

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了田园的美好景色,作者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景,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1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春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这一联虽是写景,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句诗人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6、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7、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8、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答: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9、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答: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10、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答:

破,满目凄然。

11、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1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忧围伤时、念家悲己。

雁门太守行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4、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几幅画面?

答:

三个画面。

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答: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7、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8、赏析首联

答:

首联写景又写事,“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一句可引申为情况危急。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

9、赏析颔联

答:

颔联意思是悲壮的号角响彻秋天的原野,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分别从声(角声—号角声)、色(燕脂—胭脂色、夜紫—紫红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10、赏析颈联

答: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半卷”表明行军神速。

11、赏析尾联

答:

尾联引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用以招揽天下之士。

)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本诗通过描写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展示了危城将士决心寸土必争,奋死抗敌,尽忠报国的精神。

赤壁

5、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咏史诗。

特点:

借史实抒情。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答:

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胜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含蓄而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8、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答: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9、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答: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10、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11、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答:

示例: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示例②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示例③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被改写。

示例④这两句诗从反面落笔:

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

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2、这首诗与三国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或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13、结尾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了解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答: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

15、本诗中“折戟”“二乔不曾被捉”这样的“小物”“小事”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小中见大,从而为下文对历史的咏叹铺垫。

(或借一件古物起兴对历史的慨叹,由此引出对战争的感慨,再由此联想到国家队命运,这是以小见大手法。

16、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简述理由。

答:

不同意。

杜牧其实是借本诗表现这样的感叹: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同时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7、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借赤壁之战故事,表达了诗人不遇“天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1、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

答:

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_______”,交代______,借此表现诗人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