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215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口算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合理估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结果。

2.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会,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口算的算理,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7课时

 

第1课时总第19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

今天,老师把玩具柜搬到了课堂上,瞧瞧,都有些什么?

(出示:

玩具火车44元、玩具客车38元、玩具轿车25元。

2.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如果让你来选购两件玩具,你会选择哪两件?

根据给出的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算一共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4.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44+25、25+38、44+38各得多少,你是怎样口算的?

把你口算的方法和结果跟你的同位说说。

同位互相比一比,谁的算法更合理。

②指名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44+25

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②先算44+20,再算64+5。

③先算44+5,再算49+20。

④先算25+40,再算65+4。

……

(2)25+38

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注意: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

③先算25+40,再算65-2。

……

(3)44+38

①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然后再将两部分合起来。

注意:

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40+38,再算78+4。

③先算44+40,再算84-2。

……

3.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算些?

你认为哪种方法算得又对又快,你就用哪种方法算。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四、课终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

①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44+2525+3844+38

 

③小结。

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板书

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4+25=69(不进位)44+38=82(进位)

①40+20=604+5=960+9=69①40+30=704+8=1270+12=82

②44+20=6464+5=69②44+30=7474+8=82

③44+5=4949+20=69③44+8=5252+30=82

④25+40=6565+4=69④38+40=7878+4=82

教学

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在玩具柜购买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通过同桌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让学生充分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让所有孩子自己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计算过程。

 

第2课时总第20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3.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会话引入

1.出示例题图:

欢迎大家再次光临玩具商柜。

上次在这里我们解决了两个数学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还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2.指名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独立列出算式。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独立口算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2)全班交流。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以38-25为例):

①38-20=1818-5=13

②38-5=33,33-20=13

③30-20=108-5=310+3=13

④30-25=55+8=13

①讨论:

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

比较讨论:

刚才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小组讨论。

(2)指名汇报。

归纳总结:

第1题不退位减,第2题退位减。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任选一组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同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

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

③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完成P4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填写统计表。

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④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⑤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四、全课小结,深化理解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是怎么学会的?

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要特别提醒同学或老师的吗?

 

②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板书

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38-25=1344-25=19

①38-20=1818-5=13①44-20=2424-5=19

②38-5=3333-20=13②44-5=3939-20=19

③30-20=108-5=310+3=13③40-25=1515+4=19

④30-25=55+8=13

教学

反思

本节是口算数学,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形成口算的技能。

课的设计本着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有用的数学的理念,以生活情境引入,使用权学生在帮别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学会口算,并选择自己喜欢,我能理解的方法快速口算。

教学中出现了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两班能否合乘一艘船,很快判断不能,使我想到估算和笔算应和谐统一,估算带有直觉和猜想的成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教学中应“多一些实效,少一些形式”使估算成为一种速算的形式,让学生收获思维带来的喜悦,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没必要在“估算”上作过多的文章,下过多的力气,占用专门的课时,“估算能力”是数学能力在实际运用中的一种自然延伸。

第3课时总第21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43-44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几倍”求和的实际问题、“几倍”求相差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差”求和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线段图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情境引入,感知线段图。

1.(出示例题情境图,隐去裤子的价钱,将3倍改为2倍)师:

从图中能看出什么信息?

如果我们画一个长方形来表示裤子的价钱,那么表示上衣的价钱该画多长?

为什么画2个这么长?

从下面的图上能看出裤子和上衣之间2倍的关系吗?

裤子

上衣(依次出示)

2.看来,用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是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这里的长方形就可以简化成线段。

比如裤子的价钱可以这样来表示(出示:

裤子)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应画多长?

课件出示:

上衣

3.变换条件。

如果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上衣的价钱应该画多长?

课件出示:

4.如果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5倍呢?

5.小结:

是的,在这里,我们用线段图表示上衣和裤子的关系,都是先画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再根据倍数关系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这样的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书上裤子28元)师:

现在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②生1:

裤子28元

师:

指一指,这个条件在图上是指从哪儿到哪儿?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

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师:

很好,也就是求这一段。

(点击)求出了上衣的价钱,

接下去,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生2:

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多少元?

(板书问题)这个问题在图上该怎么表示?

也就是求的哪一部分?

生2:

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

(板书问题)这个问题在图上该怎么表示?

也就是求的哪一部分?

2.探究例题。

师:

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重点。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谁能把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表述一遍?

这个问题自己有能力解决吗?

自己先想一想怎样解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交流时说清楚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全班交流。

生1:

28×3=84(元)84+28=112(元)

师:

这位同学是先根据两个已知的条件求出上衣的价钱,

再根据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这两个条件求出要求的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

这是从条件想问题的解题思路。

(板书:

条件——问题)

师:

还有谁不是从条件开始想的吗?

生口述。

师:

谁听清楚了?

这种思路是从问题想起,去找已知的条件,当条件没有告诉时,要先求出这个条件,这是由问题到条件的解题思路。

(板书:

问题——条件)

师: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既可以从条件开始去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去寻找条件。

两种思路都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④师: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先算上衣的价钱再算一共的价钱这种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试一试。

没有的话,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根据所给的条件,借助线段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大家试一试。

完成的同学在位子上想想等会交流的时候怎样把自己的思路说清楚。

4.比较。

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在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这两个问题都是先算出上衣的价钱再求所求的问题。

三、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改编想想做做第2题。

老师这儿还有一副表示裤子和上衣价钱的线段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谁能完整得说一说这里的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你们自己会解决吗?

汇报时说清是怎样想的?

比较这一题和例题,两题都是求一共多少元的?

为什么这一题的第一步用乘法算,而这里的第一步用加法算呢?

⑤是啊。

告诉的条件不同,解决问题时算法也就不同,但是,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

你们发现了吗?

都是先求出上衣多少元,都是告诉了两个条件、都用两步来解决。

因此,我们以后再遇到问题时要依据所给的条件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好能借助线段图再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收集信息、抽象问题。

谁能把小华的信息完整表述一遍小军的呢?

分角色比赛完成这一题。

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快,哪一组在汇报时把思路说清楚。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判断哪副线段图最符合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总结回顾。

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增长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①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

你知道它们价格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

(板书:

解决实际问题)

 

③师: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吗?

为什么要先算28×3?

然后呢?

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一生再口述。

板书

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条件——问题

问题——条件

28×3=84(元)

84+28=112(元)

答-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一共112元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整堂课学生较被动,偏重了教师的教。

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看图列式,掌握得较好,但是自己画线段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比较混淆,特别是关于倍的问题。

 

第4课时总第22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44-45页“想想做做”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线段图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应用题练习

1、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

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

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②3、思考: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

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

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怎么列式?

 小结。

3、P45思考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重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停车场有小轿车28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3倍。

一共有多少辆车?

(还可以怎样提问?

2、小红摘了25千克黄瓜,小明摘的西红柿的重量比黄瓜的3倍少10千克。

小明摘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3、小方家养了4只母鸡,每只母鸡孵出21只小鸡。

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P45.8、9

①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在书上进行口算,做完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③3、思考: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④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板书

设计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6、45+17=62(辆)

62+45=107(辆)

答:

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107辆。

7、42—15=27(张)

27+42=69(张)

答:

他们一共有邮票69张。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是对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首先让学生口算抢答,不仅起到复习的作用,还使学生产生我要表现的比别的同学好的想法;接着就是复习找关键句,找出数量关系,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

通过六个关键句让学生发现如何理清数量关系,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何找关键句和理清数量关系。

接着就是练习,让学生把课本上的题目分析一下,做在自备本上,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教师个别辅导,对存在的问题再做解释,最后解决思考题: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的做完,少数学生写字速度比较慢,还有待提高。

第5课时总第23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练习五

(一)第46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进一步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合理进行估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同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说说口算方法。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培养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完成练习五第1题。

(1)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

(2)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竖着比:

第1组算式都是55加30多,计算方法上相同。

第一题是不进位加,得数是80多;第二题是进位加,得数是90多。

 ② 相同。

第一题是不退位减,得数是20多;第二题是退位减,得数是10多。

③前两组题横着比:

都是55加(减)30多,上两题是不进(退)位,得数是80多和20多;下两题是进(退)位,得数是90多和10多。

(4)小结:

在算法上先看十位,再看个位;先准确算出有几个十,再算个位,进位就再加一个十,退位就去掉一个十。

②汇报小结:

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②2、P46.2

 师生合作进行口算(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学生口算。

 学生同桌合作练习。

③3、P46.3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任意指其中一题要求估算出结果。

④4、46.4

 口算比赛。

 评讲。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怎样的新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①(5)第3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①观察讨论:

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

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

⑤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板书

设计

练习五

1、55+32=8755-32=2355+35=90

55+38=9355-38=1790-35=55

5、

(1)小娟和小芳一共踢多少个?

(2)小娟和小红一共踢多少个?

(3)小芳和小芳一共踢多少个?

(4)小娟比小芳多踢多少个?

教学

反思

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口算方法很熟悉,但口算速度还不快,尤其是出现进位和退位的情况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能口算出答案。

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估算能力很强,有自己的估算方法,而且估算的速度很快。

但学生对于估算的作用有可能还没清晰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利用估算进行检验,总是将估算脱离于真正的计算之外,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这样的目的比较强。

我认为,以后要在实际的做题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好估算,让他们意识到估算是为计算服务的,有了这种意识,很多学生都会将两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今天的练习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不同题型的练习,通过变换题目的练习形式,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

第6课时总第24课时

主备人张丽丽执教人陈燕

教学内容

练习五

(二)第46页第6—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

2.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发现问题并能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上节课我们一同练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

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指名提出问题或补上条件。

分析数量关系并画出线段图。

独立列式解答完成。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1)独立解答,要求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同桌说一说数量关系。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并比较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在解答的时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独立完成,要求画出线段图。

(2)小组交流分析数量关系。

(3)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5.作业:

练习五第7题和《数学补充习题》第38页第1、3、4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对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特别的话或想法要说吗?

 

①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较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

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

先求什么?

为什么?

再求什么?

怎样列式?

③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评讲。

小结:

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

设计

练习五

6、25+5=30(头)

30+25=55(头)

答:

奶牛和黄牛一共55头。

7、18—6=12(千克)

12+18=30(千克)

答:

两人一共割草30千克。

8、

(1)24×3=72(棵)

24+72=96(棵)

答:

水杉树和松树一共有96棵。

(2)72—24=48(棵)

答:

水杉树比松树少48棵。

9、28×3=84(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