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99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教科版3——6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动物

实验名称: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设计目的:

使学生了解蜗牛的食性,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食性,并为饲养蜗牛打下基础。

材料:

蜗牛:

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等;某些带刺激性气昧的食物,如洋葱、大蒜:

放大镜。

过程和方法:

实验时,在一个圆形盘子的囚周放上菜叶、面包、大蒜、苹果等食物,把蜗牛放在盘子中心,观察蜗牛爬向哪种食物,去吃哪种食物,并记录下来。

同样的实验可以重复做三次,这样观察到的现象会更加准确。

实验结果:

蜗牛会选择不带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性食物。

注意事项:

1、给蜗牛准备的每一种食物都可以小一些;

2、另外蜗牛最好饿了一段时间。

特殊说明:

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领片和齿舌。

顿片有咀嚼食物的作用,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得很整齐的小齿,齿舌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第三单元我们自己

实验名称:

测肺活量

设计目的:

认识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肺部的功能在增强。

材料:

一只容量约为2000毫升的大塑料瓶(如可乐瓶),一个水槽或脸盆。

过程和方法:

测定肺活量时,先在瓶内灌满清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把瓶倒过来,放在盛有清水的脸盆里,使瓶口朝下,移去玻璃片,插入带有橡皮管的玻璃管,用口衔着玻璃管,用鼻子深吸一口气,让呼出的气进入瓶内,把水排出瓶子。

实验结果:

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的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每个学生测肺活量时都要给玻璃管的口消毒;

2、为使测出的肺活量较准确,可以连测三次,以最高的一次为准。

特殊说明:

测量肺活量用的瓶子要经过加工。

方法是:

在瓶外从瓶底开始贴一张纸条,然后把瓶子放正,用量杯向瓶子里注入清水,每次100毫升。

每加一次水,按水平面的高度在纸条上画上一刻度,并标上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等,直到瓶子装满为止。

在整百的刻度之间还可以平均划分整十的刻度线。

为了不使瓶外的刻度纸弄湿,应在刻度纸外面贴上一张透明胶条纸。

第四单元水

实验名称:

比较水的多少

设计目的:

通过解决2号瓶子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的活动经历一次发现量筒的科学探究活动。

材料:

3个形状、大小不同而且装水也不同的瓶子:

各种容器,如:

盆、可乐瓶、饮水的杯子、盒盖、小瓶子等:

皮筋,尺子:

弹簧秤,塑料袋:

漏斗,计时器等:

每组一个量筒。

过程和方法:

1、出示材料,提出问题:

2、进行猜测:

3、选择多种方法解决;

4、利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出多多少水。

实验结果:

1、2号瓶中的水最多:

2、解决2号瓶里的水比另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用量筒是最好的办法。

注意事项:

注意学生使用量筒的测量行为是否正确,如量筒是玻璃器皿,一定要轻拿轻放:

读数据时视线要与液面水平:

及时记录观测到的数据:

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是观测准确的基础等。

特殊说明:

量筒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代替。

第五单元纸

实验名称:

观察不同纸的特征

设计目的:

认识不同的纸在吸水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材料:

各种纸(如:

图画纸、宣纸、铜版纸);瓶盖、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

过程和方法:

1、纸的吸水性能实验:

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准备4个相同大小的瓶盖或碟子,倒上同样多的红墨水,再把条形纸同时浸入红墨水中。

2、纸的拉伸性能实验:

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量好它们的长度和宽度,记录下来,然后拿住纸的两端,轻轻地往两边拉伸,以不拉断纸为限度。

3、纸承受重量的实验:

把图画纸、宣纸、铜版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条形,按照教材中那样放在两叠书之间,并往纸条上加回形针,直到弯曲的纸碰到桌面为止。

实验结果:

1、过一会儿,看哪张纸上的红墨水上升的最快、最高,它的吸水性能就最强。

2、把拉伸之后的纸的长宽量出来,跟拉伸之前的长宽进行比较,差距越大的拉伸性越强。

3、数出回形针的数量越多,它的承受性能越强。

注意事项:

这三项活动是并列的,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两项活动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

特殊说明:

研究的方法也可让学生们自行去设计,教材提供的只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的范例。

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

实验名称:

寻找淀粉踪迹

设计目的:

使学生知道淀粉遇到腆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材料:

淀粉、腆酒、滴管、米饭、米粒。

过程和方法:

1、制成淀粉糊;

2、向淀粉糊里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3、向米饭和米粒上滴一滴腆酒,观察发生的变化。

实验结果:

1、淀粉糊遇腆酒变蓝:

2、米饭和米粒遇腆酒变蓝。

注意事项:

1、使用腆酒前,要先观察棋酒本来的颜色:

2、教师在课前可在腆酒里加2-3倍的清水进行稀释,以免腆酒在遇到米饭时蓝颜色过于深,而让学生误认为是黑色。

特殊说明:

淀粉糊不要像教材中那样稠。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混合

实验名称: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设计目的:

通过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实验,知道有些物质混合后能生成新的物质。

材料:

小苏打和醋、火柴(每组若干)、小匙(每组两支)、玻璃杯(每组3只)

过程和方法:

1.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2.小心倒入一匙小苏打,观察现象。

3.再取一支玻璃杯,倒入三匙醋。

4.倒入一匙小苏打,同时向杯中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5.向一支空的玻璃杯里,伸入一支点燃的火柴,观察现象。

现象:

小苏打与醋混合会出现白色泡沫,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伸入火柴时火柴会熄灭。

向空玻璃杯中伸入点燃的火柴,火柴正常燃烧,不会熄灭。

注意事项:

向杯中倒小苏打时要注意小心,火柴最好用镊子夹住伸入杯中,以免学生烧伤。

特别说明:

如没有白醋用食用醋也可,但效果不明显。

若火柴燃烧过旺,可能不会熄灭,但燃烧会变得不明显。

教室中注意不能有风,否则火柴会因风而熄灭。

第二单元空气

实验名称:

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材料:

水槽(每组一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组两只)、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取一只空玻璃杯,直立倒扣在水中,保持不动

2.取另一支玻璃杯横放在水中,直至杯中灌满水,慢慢立直

3.把灌满水的玻璃杯口移到空杯口的上方

4.倾斜空杯,使杯中空气飘到水杯当中,观察现象

现象:

两只杯子同时倾斜时,空杯中的空气会向上漂到装满水的杯子中,占据一定的空间。

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不要打碎玻璃杯扎伤学生。

特别说明:

实验中,两只杯口都不要离开水面。

实验动作要慢,观察要仔细。

第五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改进和完善学生们对物体沉浮想象的认识和所作的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材料:

水槽(每组一只)、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快、回形针、牙签、蜡烛等(每组一套)、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五个(每组一套)、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五个(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大小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是否有关。

3.把泡沫塑料、胡萝卜等按轻重顺序排成一列,标出它们在水是沉还是浮

4.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是否有关。

5.把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

6.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7.把一组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8.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

现象:

泡沫塑料、蜡烛会浮在水面;铁螺帽、橡皮块、回形针会沉入水底,牙签和胡萝卜在水中的浮沉不定,要亲自实验才能看到现象。

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放入水中,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

大小相同的球放入水中,重量越轻越容易浮在水面。

注意事项:

注意不要把水槽打翻。

特别说明:

牙签、胡萝卜因各种原因沉浮不定,教师要事先实验一次。

实验名称:

马铃薯的沉浮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产生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

材料:

水槽(每组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大小马铃薯(每组两个)、蜡烛、铁片、木夹(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把大马铃薯放在清水里,小马铃薯放在盐水里,大的沉,小的浮。

2.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里,观察现象

3.把大小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里,观察现象

4.取两个水槽的液体各一滴,滴在铁片上

5.放在火上加热,直到水分完全蒸发,观察留在铁片上的残留物

现象:

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而在浓盐水中会浮在水面。

在铁片上加热盐水,最后会在铁片上留下白色的盐的结晶。

注意事项:

要告知学生盐水不能入口,在做加热实验时要防止烧伤。

特别说明:

盐水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马铃薯才可能浮起来。

第六单元冷与热

实验名称:

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材料:

口部套上气球的烧瓶(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暖瓶(内装热水,每组一个)、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每组一套)

过程和方法:

1.在空烧瓶口上套上气球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再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1.把铜环穿过铜球停在上方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约5分钟左右

3.放下铜环,铜环被卡在铜球上,无法穿过

4.把铜球放在冷水中冷却

5.再把铜环放下,铜环可以穿过

现象:

空烧瓶放在热水中,瓶口的气球会逐渐膨胀,放入冷水会迅速收缩。

铜球被加热后,铜环无法穿过;冷却铜球后,铜环可以正常穿过。

注意事项:

使用热水时注意不要烫伤,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禁止触摸铜球和铜环。

特别说明:

固体热胀冷缩装置分为固定和手持两种,使用手持装置时铜环在从下部去套铜球。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实验名称:

根的吸水性实验

设计目的:

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用以证明植物依靠根吸收水分;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

材料:

试管、根系完整的植物幼苗、胶塞、植物泊。

过程和方法:

选择一根带根的植物,找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植物的根浸在水里,在容器外壁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

为防止容器中的水因蒸发而减少,在水面滴一层泊,在容器口加盖,盖切成两半,中间根据植物茎的粗细挖一槽沟,把茎加在中间。

把上面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些时间,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发现容器中的水减少了。

因为玻璃容器是不渗水的,水又不可能蒸发,那么减少的水只能是被根吸收了。

注意事项:

1、根吸收作用的实验应设计成对比实验:

2、教师应该提前一天准备,在学生设计方案后,作为演示,再由学生自然延伸到课外去完成。

特殊说明:

1、本实验可以选择叶片较大的植物,这样水分蒸腾的快,根吸收的水分会增多,现象更为明显。

2、另外选择细长的容器来做这个实验,更容易观察到水的减少。

第二单元 溶解

实验名称: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设计目的: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研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一定的。

材料:

盛有50毫升水的烧杯、食盐、小勺、筷子。

过程和方法:

向50毫升的水中加入一勺食盐,进行搅拌,等它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溶解完了第二勺再加入第三勺……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勺食盐。

实验结果:

5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18克盐(即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注意事项:

实验还可以按每次投入2克的量进行溶解实验,但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5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比"50毫升水能溶解几勺盐"的研究要求更高,而且准备工作也更复杂。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如果教师能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相同大小的汤勺,也可让学生先研究"50毫升水能溶解几勺盐",然后根据每勺盐大约是几克估算出溶解了几克土扣

特殊说明:

1、食盐也可事先为学生分好包(每包2克共10包),这样就不需要小勺了。

2、实验完毕后,食盐水可以回收,用酒精灯蒸干后,留下的食盐可以再次使用。

第四单元 磁铁

实验名称:

磁铁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

以及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性质。

材料:

棉线、两块条形磁铁。

过程和方法:

1、将棉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并悬挂起来:

让磁铁自由转动,停下来后观察,磁铁两端的指向。

2、将第一块磁铁悬挂起来,用第二块磁铁的南极靠近第一块的南极,观察现象:

然后用第二块磁铁的南极靠近第一块的北极,观察现象:

再用第二块磁铁的北极靠近第一块的南极,观察现象;最后用第二块磁铁的北极靠近第一块的北极,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

1、磁铁的一端总指向南面,另一端总指向北面。

2、南极与南极相排斥:

南极与北极相吸引:

北极与南极相吸引:

北极与北极相排斥。

注意事项:

1、磁铁指方向的实验要多做几次才更有说服力。

不要用两块磁性强弱相当、形状大小一样的磁铁。

因为如果两块磁铁的磁性强弱相差太大,用一块磁性强的磁铁去接近另一块磁性弱的磁铁时(特别是接近速度较快时),弱磁性的磁铁遇到强磁性的磁铁的强磁场还来不及做排斥运动就已经被磁化了,这样两端都有可能被吸引。

特殊说明:

悬挂法实验也可以改成支撑法实验。

第五单元 声音

实验名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材料:

鼓、泡沫塑料粒、尺子、橡皮筋、音叉等。

过程和方法:

1、将泡沫塑料颗粒或米粒放在鼓皮上,用鼓槌轻轻敲击鼓面,进行观察:

用于轻轻触摸发声的鼓皮。

2、把钢尺放置在桌面,将尺的三分之二伸出桌沿,并用于按住钢尺靠桌沿边的剩余部分,拨动钢尺,进行观察。

3、找一个空盒子,把橡皮筋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皮筋,进行观察。

4、用槌轻轻敲击音叉,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1、看到橡胶粒在鼓面不停地跳动,手感到鼓皮在振动。

2、发声时只子在上下振动。

3、皮筋来回振动。

4、发声时的音叉会使水槽中的水向四周溅起来。

注意事项:

可以运用投影的方式提高演示的效果。

特殊说明:

实验材料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只要在它发声时能观察到振动就可以。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电

实验名称:

让小灯泡发光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到短路的现象及其危害,学会检查电路装置,能区分断路和短路的异同。

材料:

小灯泡、电池(每人一套)、导线(每人一条)

过程和方法:

1.按照书中P5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2.按照书中P5第二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3.按照书中P5第三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4.按照书中P5第四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现象:

书中第三幅图是短路电路,其它一、二、四图都是正常连通电路,灯泡会正常亮起。

注意事项:

电路短路时会产生高热,注意不要烫伤学生。

特别说明:

电池的电量要足,否则小灯泡在最后可能因为电量不足而不亮。

电池电压很低不会伤害学生,可放心实验。

实验名称:

比较串联和并联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区分串联和并联的连接方法并能进行分析比较。

材料:

小灯座(每人两个)、电池盒、电池(每人两套)、导线(每人四根)

过程和方法:

1.按照书中P16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2.按照书中P16第二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3.按照书中P16第三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4.按照书中P17第一幅图的方法连接电路,观察现象

现象:

书中P16第一幅图电串联电路会使小灯泡亮度增加,但会缩短灯泡寿命;书中P16第二幅图并联电路的灯泡亮度正常;书中P16第三幅图串联两个灯泡,灯泡亮度比平时低会显得很暗;书中P17第一幅图并联的两个灯泡亮度正常。

注意事项:

电池串联时电压是各电池电压之和,容易损毁灯泡,实验时间不宜过长。

实验时还要注意不要让电路短路。

特别说明: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但是电流比一节电池要强。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实验名称:

解剖一朵油菜花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到解剖是人们解决观察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方法。

材料:

油菜花(每组一朵)、镊子、放大镜(每组一套)、记录文件夹(每人一张)

过程和方法:

1.用镊子小心地把最下面的萼片取下,放在一旁

2.再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取下

3.用镊子小心地分离雌蕊周围的雄蕊

4.用镊子把雌蕊取下

5.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填写记录

现象:

解剖后油菜花的样子如书上P21图,四个萼片、四枚花瓣、六个雄蕊、一个雌蕊。

注意事项:

使用镊子时,要注意尽量不要损坏花的各个部分。

有花粉过敏的学生不宜参加实验。

特别说明:

如找不到油菜花,可用其它十字花科的花替代,如:

萝卜花。

教师在准备油菜花时要注意有些油菜花并不是四个花瓣,也会出现三个或五个花瓣的。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实验名称: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材料:

烧瓶或集气瓶、铝箔、小苏打、白醋或食用醋、洗涤剂、烧杯、报纸

过程和方法:

1.将铝箔围绕烧瓶口搭成火山的形状

2.将烧瓶放在报纸上,避免溅到桌子上

3.向烧瓶中倒入一些小苏打

4.再向烧瓶中倒上一些洗涤剂

5.向装好的烧瓶中倒入醋,观察现象

6.观察冷却后的现象

现象:

向烧瓶中倒入醋时,烧瓶中会立即喷出大量泡沫,冷却后在铝箔上留下一些坚硬的粉末状物质。

注意事项:

注意演示时不宜让学生靠得太近,避免喷发物溅到学生身上。

特别说明:

此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

模拟岩石变化的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岩石变化的假设。

养成通过寻找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设的科学态度。

材料:

玻璃杯、酒精灯、玻璃瓶(每组一套)、岩石(每组若干)、豌豆种子(每组若干)、石膏糊(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先用镊子夹住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再立即把加热的岩石放入冷水中

3.重复1、2步骤几次

1.将几块岩石放入玻璃瓶中,盖好盖子

2.不断摇动瓶子

1.向玻璃杯中倒入石膏糊

2.将豌豆种子撒入石膏糊中

3.再向杯中倒入一些石膏糊

4.将干了的石膏从杯中取出,放入盛水的盘子

5.豌豆发芽后观察的石膏

现象:

岩石经过不断加热、冷却的过程后会碎裂;放入瓶中的岩石会因不断撞击而碎裂,并表面变得光滑;埋入豌豆种子的石膏糊,最后在豌豆发芽时,石膏会破裂,出现裂缝。

注意事项: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不要烫伤学生。

选择玻璃瓶时要选择瓶壁较厚的,摇动时不要过于用力,否则容易敲碎瓶子,扎伤学生。

特别说明:

选择岩石要选择质地不是很坚硬的,否则实验效果不明显。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生物和环境

实验名称:

虫E蚓对光线变化的反映

设计目的:

通过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材料:

蜓蚓、长方形纸盒(盒底五分之一处开一个与盒底宽边平行的口)、一张湿的吸水纸。

过程和方法:

将纸盒底朝上扣在吸水纸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

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一一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蜓蚓放在吸水纸上,并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蜓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打开盒子,观察爬向那边的蜓蚓较多。

实验结果:

多数蜓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说明蜓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特殊说明:

此实验也可利用大功率的白炽灯进行实验。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实验名称:

制造彩虹

设计目的:

通过人造彩虹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材料:

一盆清水、一面镜子。

过程和方法:

将镜子斜放在水盆里,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在阳光下,调整镜子的角度,观察。

实验结果:

在靠近水盆的墙上会出现一条彩带。

注意事项:

镜子跟水平面之间成30度角。

特殊说明:

还可以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方法是:

将其灌上清水,背对着阳光进行喷射,也可看到彩虹。

实验名称:

测量向阳处与背阴处的温度。

设计目的:

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知道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

材料:

温度计、支架。

过程和方法:

分别在向阳处与背阴处的土地上挖一个小坑,并将温度计放在支架上,玻璃泡一端要插入土中,用物体遮住温度计,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

实验结果:

向阳处的地表温度高,背阴处的地表温度低。

注意事项:

1、不要把温度计插入没有挖过的地面;

2、不要用温度计挖土。

第三单元 材料

实验名称:

给锅里的水加热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材料:

1、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片、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一片、橡皮泥(里面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可较好的防止橡皮泥加热变软)若干块,边长为15厘米的白纸,回形针:

2、酒精灯、三脚架、火柴、小瓶盖、直径为20厘米的圆铁片。

过程和方法:

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厚度一致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最先烧开。

实验结果:

金属传热快,水会先热。

注意事项:

1、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橡皮泥要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不要太薄,高度不能太高、最好不要超过1厘米。

2、各种材料的"锅"可以离圆铁片的中心稍远一些,且距铁片中心的距离要差不多:

3、尽可能保证各种材料的"锅"底都比较平整的放在圆铁片上:

4、让酒精灯的火焰给圆铁片的中Jt\处加热:

5、要注意安全,不要被火烧伤,也不要被热水烫着。

特殊说明:

教学时,不必局限于这一种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在这些材料上用滴管分别滴上一滴水,同时给它们加热,看哪种材料的水滴最先烧干。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实验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实验名称:

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本身的重量和运动状况(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材料:

光滑和粗糙的长条形木板(每组两块)、同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木块(每组各两块)、小石子(每组若干)

过程和方法:

1.将条形木板一端架高,使之成为一个斜面(约30度角)

2.将两个同样的方形木块分别放在光滑和粗糙的木板上,观察它们在木板上滑下的现象

3.将两个同样的圆柱体木块同时放在一块木板上,一个横放使之向下滚动;一个竖放使之向下滑动,观察现象。

4.在小车上放上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5.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6.再增加小车上的石子,使之运动,记录拉力的大小

现象:

光滑的木板上的木块比粗糙的木板上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滚动的木块比滑动的木块受的摩擦力小,因此移动得快。

小车上的重物越重,受的摩擦力越大,因此所需的拉力也就越大。

注意事项:

做重力实验时,小车的运动速度要一样。

特别说明:

用重力牵引小车,拉力的大小就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第二单元 时间

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设计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用流水计量时间的活动,理解滴漏计时的原理。

材料:

铁架台、一次性杯子、量筒、时钟、烧杯(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

过程和方法:

1.按照教材P29图将铁架台、量筒、一次性杯子等装好

2.堵住杯子下面的小孔,向杯中倒水

3.松开小孔,同时计时

4.记录有10毫升和50毫升水滴光所需的时间

现象:

滴漏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