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docx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A)卷
历史试题
(本卷满
分100分,时间90分钟)
1、单选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
“轮船电报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自商举,……不闻会议集众商,股东何尝岁一叙?
不闻岁举查帐员,股息多少任所予。
”诗中反映出
A.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办
C.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举步维艰D.洋务运动成效甚微
2.据1872年的一份统计,当时各通商地区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激增,连时人都发出感叹:
“甚矣,生齿之繁也,可谓庶而富者矣!
”在时人眼中看来,人口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是:
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B.人口的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了人口与商业的繁荣
D.人口与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增长
3.1885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杀死丝厂工人。
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平民不得私擅购置机器。
”这说明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歧视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③清政府重视社会稳定,平衡各方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4.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
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
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
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右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钢铁
98
硫酸
80
电
78
纺锭
60
煤
80
机制糖
90
出口植物油
70
机制纸
50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资料来源陈真编: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446页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6.据《安义县志》记载:
“出工一条龙,做事一窝蜂,不管干多少,都是记高分。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文革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D.二十一世纪初期
7.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
坚决制止!
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9.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非国有工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非国有商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
1978
20%
10%
1992
52%
70%
A.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
一次出现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出现在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这三次改革
A.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B.运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D.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
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2.有史学家说: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3.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说明
A.汉朝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B.汉文帝放弃了重农抑商的错误政策
C.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D.封建统治者并不真正实行抑商政策
14.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
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明代张居正说: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
,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6.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这一场景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B.可能出现在清朝初年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
17.据《十三行史料展》记述“……18至19世纪上半期,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
……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资本主义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B.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达
C.十三行是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机构D.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18.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19.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C.农业生产地位降低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20.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
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
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21.19世纪晚期,当人们在观看某一新奇玩艺时,惊呼到“过去已经属于我们!
”。
这一新奇玩意是A.电报B.电话C.电视D.电影
22.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
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
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23.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C.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24.《论苏联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
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C.制定政策的随意性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25.1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邮政事业实现全球系统化。
这主要是因为
A.电气时代的到来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交通工具的发展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6.德国在1879年开始对进口征收关税;1892年,法国采取了高关税率政策;正在迅速工业化的美国则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
这表明
A.新自由主义的开端B.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C.自由主义的逐渐衰落D.重商主义的迅速普及
27.“这种经济危机特别难以应付,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就会使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用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增加就业,又加剧通货膨胀。
”美国结束这种状态主要借助于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高新技术的强力推动
28.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
“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
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
”这表明他主张
A.欧洲联合抗衡美国
B.美欧结盟对付苏联
C.摆脱美国经济控制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29.下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援助的概况。
该组织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D.世界银行
30、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
1913
1933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0
64.0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0
0.0
0.5
现代运输和商业
5.1
4.6
4.0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非选择题:
(共2题,共40分)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清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下设台
院、殿院、察院。
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
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
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例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
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
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
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
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
(8分)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
(10分)
32.(2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
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王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
古典文学;教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
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1870年枢密院关于王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
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缡自阁照祥《英国政浩制度史》等
⑴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4分)
⑵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4分)
⑶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6分)
⑷指出唐
代科举取士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8分)
历史答案:
一、1-30:
CBACCBDCBBBBCBABBDBCDBBCCCDDDA
二、31.
(1)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的天子巡狩和“方伯”监察是萌芽时期;秦汉时期刺史巡视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正式形成;隋唐时期的“一台三院”体制标志着巡视制度的成熟;明清时期御史巡按例度的出现标志着巡视制度更加强化并且完备。
(8分,罗列史实4分,概括阶段特征4分)
(2)不同点: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创立较早,历代沿袭,体系完备,机构健全;属于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以统治者意志为准则。
(5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建立较晚;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由法学家担任监察官;注重倾听民意,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
(5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32.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2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2分)。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