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863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docx

区域地理学习框架

区域地理复习框架

一、位置与范围

1、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经纬线、热量带)、②海陆位置(大洲方位、濒临大洋、轮廓特征)、③相对位置(与哪些方位的拿些地区相邻、相望、接壤)、④半球位置(东西南北半球)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优越性)评价——气候、农业、交通、商业(边贸、海上贸易)

(eg:

《优化方案》P98例2、P109第6题、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范围:

主要国家或地区、包括岛屿、半岛、群岛、海峡、海沟、海湾、内海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地势、地质、地貌

⑴地形:

主要地形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名称、分布、经纬度)、山区与山地的区别

⑵地势:

地势高低状况(海拔高低)、起伏状况;(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⑶地貌:

地貌类型、运用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力、冰川—侵蚀、堆积作用)——解释地貌(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沙丘、沙垄、“U”谷、“V”谷、冲积扇、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刚果盆地、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吐鲁番盆地、贝加尔湖、死海、北美五大湖等)的成因;

⑷地质:

地质条件(火山、地震带、断层);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6大板块的分布)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安第斯山、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等);分析新西兰、冰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的地质条件

2、气候

⑴分布:

一般规律(描述: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典型地中海气候的城市、特殊分布(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②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④南亚巴基斯坦的热带沙漠气候;⑤冰岛南北侧的气候、;⑥索马里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⑦澳大利亚东南角、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⑵成因分析:

影响因素(气候成因分析、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大气运动){包括季风环流(冬、夏季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eg:

《优化方案》P51热点探究)、洋流(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分布的纬度较高;南北美洲西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特殊气候分布的成因分析

(eg:

分析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⑶气候特征:

气温:

高低(原因分析)、变化(日较差、年较差);

降水:

年降水量的多少、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雨季的长短;

气温、降水的组合状况;光照、风力的强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eg:

2010年高考题重庆卷36题)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

我国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局部区域分析;气候类型、特征、锋面雨带推移

拓展☆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日照时间)、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②大气环流:

(经常结合地形分析影响气温)

③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山地背风坡温度偏高

④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同纬度不同季节气温的高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化

⑤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⑥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局部地区)

⑧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拓展☆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风)

②地形地势:

迎风坡、背风坡(海拔高度):

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④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⑤下垫面:

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⑥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⑦天气系统因素(影响短时间降水)——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Eg:

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吐鲁番极端高温、漠河极端低温、青藏高原低温、冬季我国北方(南方)比同纬度温度低(高)、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四川盆地温度低、三大“火炉”、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等现象的原因分析)

⑷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垂直递减率(计算T、雪线高度)、逆温现象(危害)(eg:

《优化方案》P34热点探究)

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全球和我国分布特点、日变化规律、年变化规律(解释原因)(《优化方案》P33)

⑸气候判读:

基本方法(一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常见的气候资料展现形式(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坐标系图、三维图、方格状图等)

⑹等压线判读:

部位名称(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画风向、判风向、风向的表达(符号—风杆、风尾;风向玫瑰图)、判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锋面气旋、锋面符号及其所包含的信息等(结合天气系统知识—参见《优化方案》P44-45、P38热点探究、P46热点探究)

⑺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内容——数值(等温距、大小、极值)、递变规律、疏密(温差)、走向(区域等值线、单条等值线描述方法)、弯曲、闭合(影响因素)

山地、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等温线凸向高值或闭合曲线取小

盆地、河谷—地势低—气温高—等温线凸向低值或闭合曲线取大、山地背风坡

判半球、判海陆与季节(不分半球:

陆地——1凸南,7凸北;海洋相反)、判走向及影响因素、

判局部闭合及影响因素(“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区域等值线特征的描述(递变规律及值的范围、疏密及分布、极值大小及分布、走向、弯曲)、

单条等值线的描述(侧重描述走向、凸向;若弯曲程度较大则分段描述)

3、河流、湖泊

⑴水文特征:

水位(高低和变化特征)、流量(大小和季节变化)、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影响因素、描述方法

⑵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判读方法—《优化方案》P74热点探究)、注入地、流程长短、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流域(面积大小、跨度)、河道特征(宽窄、深浅、弯曲程度)、上中下游的划分——影响因素、描述方法

⑶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

补给——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补给;部分河段支流汇入少(如地上河)、流域面积减小;

损耗——工农业生产生活引水、跨流域调水、气候变暖变干使降水减少蒸发增多;下渗;

⑷河流水量的变化(流量过程曲线):

补给——各种补给类型;调节——湖泊、水库、沼泽等;人类活动(调水)

水能的开发利用:

条件(流量、落差)(《优化方案》P75规律方法总结)

⑸河流功能:

防洪、灌溉、发电、养殖、旅游、航运等效益

内河航运:

自然条件—径流流量(径流量大、水位深、季节变化小,则通航能力强)、地落差(流速大小)

人文条件—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城市、水运网络及配套设施

水能资源:

地区分布、水能丰富的原因分析(流量、落差)

水能开发评价:

水能资源丰歉程度、经济技术水平、输电距离、电能市场、自然条件(蓄水区域、地质条件)、移民问题

⑹河流治理:

洪涝灾害:

成因分析(洪水来源—气候气象、流域特征;泄洪能力—河床特点、湖泊作用、人为措施)

治理措施—一般原则:

上游、中游、下游(如:

长江)

凌汛:

产生时间、形成条件、典型河段

断流:

成因(运用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分析)、对策

⑺等潜水位的判读:

(《优化方案》P72深度链接)

⑻湖泊:

空间位置、轮廓、水位、作用(源头、与河流相通)、内流胡、外流湖(参与的水循环)、盐度高低

萎缩原因:

内流胡—气候变暖、变干,降水减少,湖泊的蒸发量增大;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多,入湖水量减少

外流湖—人地矛盾加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上游山区过度的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不断淤积

⑼湿地、沼泽:

形成条件——积水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气温较低蒸发弱、可能的冻土和凌汛

功能和效益、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采取的措施(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40-41)

4、植被: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光在森林中的垂直衰减原理及其利用、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的环境效益、植被类型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5、土壤:

特性、理想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优化方案》P73重难点三)

6、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土地、水资源(时空分布)、水能(丰富、主要河流上的水电站)、太阳能(特点、分布、影响因素)、风能(丰富地区、原因-eg:

《优化方案》P85第6题)、地热能、潮汐能、森林资源(分布)、海洋资源(渔业—主要渔场、位置及成因分析、海盐—主要盐场、位置及成因分析(《优化方案》P91深度链接)、油气分布)、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矿—主要矿点名称、位置)

水资源短确问题:

成因分析(气候、降水量、蒸发量、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水利设施不完善、不合理利用、浪费严重)、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开源、节流)

能源问题:

分布、我国能源存在问题、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解决措施(《优化方案》P87热点探究)、发展方向、主要核电站及建设原因(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7-9)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寒潮、暴雨洪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冬旱)风沙、沙尘暴

——时空分布、成因、防治措施(注重洪涝、干旱、风沙、沙尘暴)、我国局部地区地区的气象灾害(《优化方案》P83热点探究)(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14-16)

地质灾害:

类型(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分布、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eg:

《优化方案》P88典例剖析例1、例2)

7、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资源);

两个表现及运用整体性思路分析具体问题(eg:

《优化方案》P79典例剖析例1)

差异性:

自然带的含义(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从赤道到两极、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基础、典型分布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

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基带(反映该山地的地理位置)、带谱的复杂程度及影响因素(纬度、海拔高度、绝对高度、阳坡、阴坡、迎风、背风坡)(eg:

《优化方案》P76重难点二)

雪线:

与温度关系、影响因素(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13-14)

非地带性规律(典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海陆分布、洋流、水源、地形等)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

农业部门(农、林、牧、水产业);耕作制度(熟制);

农业结构特点(农业各部门所占的比重);

耕地类型(水田、旱地、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草地类型(温带草原、高山草甸、高寒草甸草原);

主要农作物(粮、棉、油、糖、纤维、经济作物、水果)分布(看图:

在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游牧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典型分布地区、生产特点、区位条件分析、存在问题、发展方向、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优化方案》P100);

农业区位(生产)条件评价—(有利、不利条件)—自然(气候:

光热水、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劳动力、农业基础、历史);面临的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商品性生产基地(粮、棉、出口基地)—地区分布、(有利、不利)区位条件;

粮食问题(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25)

拓展☆西欧、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的乳畜业区位条件分析(《优化方案》P100)

拓展☆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②南蔗北菜;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商品粮生产基地: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

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拓展☆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

水土流失(水热充沛)华北:

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

东北:

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

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

(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22-26)

2、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因素、工业地带(工业基地)—位置、发展的区位条件—(有利、不利)—经济效益:

自然(土地、水源、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原料、燃料、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交通、工农业基础);

社会效益:

国防、个人偏好、政策、工业惯性、社会需要

环境效益:

不同工厂排放的“三废”、合理布局(《优化方案》P105热点探究、P106规律方法总结)

传统工业区:

典型分布(《优化方案》P110热点探究、命题展示)、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整治措施、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意义(《优化方案》P109学法指导、学以致用2)

新兴工业区:

分布、区位条件、特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优化方案》P109重难点三)

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存在问题、整治措施(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27-29)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位置、区位条件评价(优势条件、存在问题)、整治措施

拓展☆产业转移问题——原因、方向、影响(转移国、接受国)

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方向: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影响: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拓展☆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

(《优化方案》P111规律方法总结)

①优势: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开采便利,且位置靠近东部,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②问题:

山西产业结构以煤炭工业为主,十分单一;由于国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将改变过分倚重煤炭的局面;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③措施:

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好矿区复垦绿化工作,治理环境污染。

3、交通: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合理选择;我国铁路网、铁路干线、铁路枢纽;内河航道网;主要的海上航线、港口;交通线选线原则(《优化方案》P135第6题);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经济、社会、自然、技术(《优化方案》P131-132);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优化方案》P134例1);交通点区位条件——港口区位(地理位置、陆域地形地质、水域航道停泊条件、经济腹地—腹地范围水平交通条件、城市依托);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道理网格局的原因类型、布局原则、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评价交通位置重要性(区域所涉及的主要交通方式)(《优化方案》P114学以致用1、P134)(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35-36)

4、城市(城市群、城市带):

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自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主导因素;描述城市分布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逆城市化的原因及表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优化方案》P114重难点一、学以致用1、P116典例剖析例1、例2、P119命题展示)

(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32-34)

5、商业:

商业城市的形成条件(上海、芝加哥);主要商业城市;市内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区位选择;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组织形式;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大宗商品贸易流向(《优化方案》P137);

6、旅游:

著名的旅游景点位置;旅游资源(自然、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价值(科学、美学、历史文化、经济价值);特性;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30)

7、人口、民族、宗教: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及原因——自然(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社会经济(开发历史、农业基础、交通条件、工商业水平、经济水平);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迁移(迁入地、迁出地)的因素、影响(《优化方案》P153重难点一);人口素质与环境关系;人口再生产;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优化方案》P149热点探究);人口政策;民族分布;民族风情;民族政策(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30-31)

四、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参见《简答题规范系列》P37-48)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的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水污染(赤潮分布与形成条件、水体富营养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森林资源破坏、森林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红漠化、石漠化、沙化、退化、绿色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湿地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短缺等、风沙天气、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条件);

(《优化方案》P141热点探究、命题展示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具体环境问题原因分析(自然、人为)(《优化方案》P140重难点二、学以致用2、P142例2、规律方法总结)

4、主要环境问题在世界、我国的分布(看图识图);

5、我国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结合《选二》理解);

6、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演变、可持续发概念、发展的内涵(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原则(共同性、持续性、公平性原则)、措施——循环经济模式(农业—生态农业措施、发展方向;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意义)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地理背景:

⑴特征:

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⑵脆弱的生态系统: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

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⑶尖锐的人地矛盾:

恶性循环

2、问题和解决措施: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

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

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

⑵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

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利:

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

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可持续发展:

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围: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

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

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

自然—海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

⑵人为原因:

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

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

如省柴灶、沼气池

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

如省柴灶、沼气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恢复自然植被

 

第三节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

1、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长江三峡:

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200千米左右的河段。

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地区:

从宜昌到重庆的三峡淹没区及周围地区,包括20多个县(市、区)。

实际就是三峡库区。

2、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⑴防洪: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尤以中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

自然原因:

①流经湿润地区:

流域广、汛期长、支流多、水量大;②泄洪能力不足

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大;④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

人为原因:

①上游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⑵发电:

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地区,少量供应重庆和川东。

对缓解华中、华东、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环境效益:

以水电代替火电,大幅度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⑶航运:

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对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

3、百万移民的安置:

⑴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范围广、人数多、补偿资金巨大;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不足(最大困难);受人文因素的影响巨大

⑵移民安置条件:

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因三峡工程周期长,因此安置的时间较充裕;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的支援

⑶开发性移民:

(优势)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时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

4、生态效益:

正面:

主要发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①有效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民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