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862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docx

七年级上期末必考知识点积累语文上海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题集

《核舟记》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明朝魏学洢。

2.作品:

选自*《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课文《口技》(清林嗣环)也选自其中。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这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2.内容分析(“总—分—总”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段):

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②第二部分(第2—5段):

按空间顺序,围绕“奇巧”的特点,先总后分地描述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第6段):

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与开头相呼应。

3.写作特色:

①对比的手法。

核舟形体之小和雕刻的人、物之多、之精细形成对比,突出了核舟的精巧。

②说明中穿插描写。

对核舟中人物的肖像(外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富有神韵与情感。

三、习题

A套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是一篇(表达方式)性的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B.第二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照应了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D.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答案】

1.说明;虞初新志。

2.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关键词:

其、端、寂、然)

3.B(A应该是先总后分再总,文章末段总结了核舟体积大、容量小的特点C没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文章不是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B套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中“苏黄”分别是指和。

(填写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B.本文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C.本文按照从正面到背面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

D.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

【答案】

1.苏轼;黄庭坚。

2.都是/无不是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事物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关键词:

罔不、因、象形、具)

3.C(应为空间顺序)

C套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课文的作者是   朝       (人名)。

(2分)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表现了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B.课文第2、3段,描写了“船头”和“船尾”人物各异的情态,体现了核舟的小巧。

C.课文第6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赞美雕刻者技艺高超,与开头相呼应。

D.“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句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答案】

1.明;魏学洢。

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关键词:

其、比;注意“两膝相比者”的翻译;注意补充“隐(于)”中省略的介词)

3.B(第3段写的是“船头”三人,“船尾”两人是在第4段所写)

四、考题链接

2012届金山二模卷

阅读《核舟记》第3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核舟记》的作者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舟船头部分的三个游览者。

B.本段文字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介绍也最为详细。

C.本段文字既写了三人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又显现了他们的神态、风度。

D.本段文字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加以介绍,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精巧的技艺。

【答案】

1.魏学洢(写错字不得分)

2.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关键词:

“峨冠”、“为”)

3.D(错在“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013届一模卷C卷

阅读《核舟记》第一、二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课文的作者是(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句(3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根据文意,文中的这一核舟应命名为(3分)

【答案】

1.核舟记(1分)苏轼(1分)

2.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姿态(关键词:

罔不,因,形,具)

3.大苏泛赤壁

2014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核舟记》第四、六段,《口技》第四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记”还有《》(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答案】

1.(2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2.(3分)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间,之)

3.(3分)A(错在“繁多”,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口技》(本篇为2013年中考篇目)

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清朝林嗣环。

2.作品:

选自*《虞初新志》,我们学过的课文《核舟记》(明魏学洢)也选自其中。

四、课文分析

1.内容梳理:

时间

主要内容

要点

变化

演出前(第1段)

交代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等待的氛围。

“善”字领起全文。

四个“一”极写道具的简单。

渲染安静、期待的氛围。

三段演出

(第2—4段)

一家人梦中惊醒

声音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一家人重入梦乡

声音大→小,密→疏

突发大火、众人救火

声音突起,少→多,简→杂

演出结束(第5段)

表演戛然而止

四个“一”呼应首段,以道具之简反衬表演之丰富、技艺之高超。

文字俭省,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2.写作特色:

①叙述中的动静转换。

②正面描写(口技表演)和侧面描写(宾客反应)相结合。

③首尾呼应。

三、习题

A套

阅读《口技》第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描述的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口技艺术,教材中同样涉及古代艺术成就的还有(人名)所写的(篇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描述了从夫妇俩发现失火到众人惊觉救火的过程。

B.选文描述的声音由少而多,由人声至各种声音相混杂。

 

C.作者描写众宾客的失态,意在表现口技表演的惟妙惟肖。

D.这段文字展现了口技表演的高潮,也是全文的最高潮。

【答案】

1.魏学洢;《核舟记》。

(如有60篇以外的答案,如蒲松龄《口技》、刘鹗《明湖居听书》,只要见于教材,涉及古代艺术均认可)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关键字:

虽、其、一端)

3.A(“忽一人大呼‘火起’”,发现失火的不是夫妇俩)

B套

阅读《口技》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同样出自其中的课文还有。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的“善”字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二、三段描写了口技表演的第一次高潮。

C.第四段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及众人的反应。

D.第五段言简意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答案】

1.《核舟记》。

2.(宾客们)两腿哆嗦,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关键字:

股、战战、走;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B(应是第二段)

C套

阅读《口技》第1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等。

B.“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意强调了道具的简单。

C.表演者过了一会儿才开始表演是为了等宾客静下来。

D.众宾客对这场口技表演充满期待。

【答案】

1.清;林嗣环。

2.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表演的人。

(关键字:

善、者)

3.C(文中交代满场静待表演,所以不是为了等宾客安静)

四、考题链接

2011届一模卷D卷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共计8分)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层写了人们深夜救火前后的情形。

B.第②层表达作者对高超技艺的盛赞之情。

C.第③层描写了宾客的神态、心理和动作。

D.艺人表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

【答案】

1.口技;清朝。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关键字:

名、其)

3.A(错在文中只写到救火,没有写“救火后”)

2011届嘉定二模卷

阅读《口技》第4、5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选自《》,作者是清代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段层次井然地写出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近到远、由内到外。

B.选段五次用“百千”写出发声之多,也写出了情势紧迫、火势难遏。

C.选段通过侧面描写宾客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写出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D.选段结尾的叙述简洁干脆,陡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答案】

1.口技/虞初新志;林嗣环。

2.撤去屏帐看,(里面)只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关键词:

而已;注意补充省略的量词)

3.A(错在首句是“忽一人大呼”,所以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是不对的)

2011届松江二模卷

阅读《口技》第1、2、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选文三次描述宾客的反应,以此来突出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宾客的反应是逐层深入的,大致可概括为:

虔诚地期待着表演→对表演赞叹不已→。

(3分)

【答案】

1.清朝;林嗣环。

2.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的。

(关键词:

于、是、色)

3.(对表演信以为真,)想要逃离现场(抄文中原句,给1分)

2012届静安二模卷

阅读《口技》第4、5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节选自课文《》,作者是代的林嗣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由细弱至洪大,由简单至混杂。

B.第①段描写宾客信以为真的失态场面,表现其对表演的由衷赞叹。

C.第②段虽无一字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表演,却令读者久久回味。

D.选文完整地展现了口技表演“静——动——静”的变化过程。

【答案】

1.口技;清。

2.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关键字:

虽、其、端)

3.C(A错在“由细弱”;B错在“表现其对表演的由衷赞叹;D错在“静——”)

201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阅读《口技》第1、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

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答案】

1.口技清朝

2.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3.B

2014届徐汇二模卷

阅读《口技》第四段,《核舟记》第四、六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记”还有《》(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答案】

1.(2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2.(3分)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间,之)

3.(3分)A(错在“繁多”,应是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的逼真形象。

《卖油翁》(本篇为2012年中考篇目)

五、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作者: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

唐宋八大家(另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

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醉翁亭记》,词作《生查子·元夕》。

六、课文分析

1.主旨:

通过记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形象地阐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陈尧咨的自负傲慢;卖油翁的娴熟沉稳)。

三、习题

A套

阅读《卖油翁》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为(人名),晚年号。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卖油翁的“微颔之”表明他认为陈尧咨的射箭本领也有值得赞赏之处。

B.陈尧咨的“尔安敢轻吾射”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傲慢和愤懑。

 

C.卖油翁的言行最终没有对陈尧咨产生影响,所以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D.本文以小见大,阐述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大道理。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他)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灌进葫芦。

(关键字:

以、其、徐、沥、之;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C(陈尧咨的笑实际是认同了卖油翁的说法,在事实面前他已无话可说)

B套

阅读《卖油翁》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人名),我们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散文名篇。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学习本文,我们除了知道“熟能生巧”这一道理外,还能得到的启示是。

(3分)

【答案】

1.欧阳修;《醉翁亭记》。

2.(卖油翁/他)看到他/陈尧咨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关键字:

其、但、颔;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有时候行动的说服力更胜于语言/做人要谦虚,不能过于自负。

C套

阅读《卖油翁》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尔安敢轻吾射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笑而遣之”,表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

B.卖油翁凭借出众的口才说服了傲慢的陈尧咨。

C.本文主要写了陈尧咨射箭这件事情。

D.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

1.宋朝/北宋;欧阳修。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关键字:

尔、安、轻)

3.A(B错在“凭借口才”,卖油翁是以事实说话。

C错在文章主要写的是酌油一事。

D错在文章是以语言、神态、动作综合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没有主次之分)

四、考题链接

2012年中考试卷

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朝代)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我酌油知之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1.北宋;醉翁亭记。

2.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关键词:

“以”、“知”)

3.C

2014届宝山一模卷

1.本文作者是(填写人名),下列与本文作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D.《口技》作者魏学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本文主要描写了卖油翁□□和陈康肃□□这两个主要场景,揭示了的

道理。

(3分)

【答案】

1.(2分)欧阳修B

2.(3分)(卖油翁)看见康肃公/他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3.(3分)酌油善射/射箭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2014届金山二模卷

1.(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2分)

以我酌油知之。

3.“康肃笑而遣之”的“笑”字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

(4分)

【答案】

1.(略)

2.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分)

3.掩饰自己的尴尬(2分);对卖油翁的佩服(2分)

 

《愚公移山》

七、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2.作品:

这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

八、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年近九十的愚公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天神(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屈服于困境的气魄与毅力,也启示我们克服困难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2.内容梳理: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

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和地理位置。

第二段:

写愚公决定移山并在家人、邻里的支持帮助下付诸行动。

第三段:

写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予以反驳并表达了对移山终能成功的信心。

(*对比)

以上三段依次写到的移山面临的困难:

两山高大——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

第四段:

愚公之举惊动山神,感动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了两山。

(*侧面描写)

三、习题

A套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列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直接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非常高大。

B.愚公的妻子坚决反对他的想法,所以率先提出了质疑。

C.河曲智叟的嘲笑激怒了愚公,从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斗志。

D.山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表现了愚公之举的精神力量。

【答案】

1.战国;道。

2.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拿太行、王屋两山怎么样呢?

(关键字:

以、君、之、曾不、如……何)

3.D(A错在直接原因应是二山的位置阻挡了愚公一家的出行;B错在愚公妻子只是很客观地提出了问题,并非反对愚公;C错在愚公并未愤怒,这可以从“长息”看出,此外他的斗志来自内心,并非由河曲智叟所激发)

B套

阅读《愚公移山》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这篇课文选自《》,它的体裁是。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交代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及其地理位置。

B.第二段写愚公在家人和邻里支持下,把想法化作了行动。

C.第三段表现愚公对于最终实现移山壮举有着坚定的信心。

D.第四段用夸娥氏二子背走二山的结局表明“人定胜天”。

【答案】

1.列子;寓言。

2.手里握蛇的山神听说/知道了这件事,怕他会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关键字:

之、之、其、已、之、于)

3.D(文章的主旨是赞美愚公面对困难的毅力和精神,而不是表现人与自然的争斗)

C套

阅读《愚公移山》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选自课文《》。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愚公移山过程中要面对哪些困难?

(写出其中三点)(3分)

①二山高大

【答案】

1.愚公移山。

2.河曲智叟没有话用来回答。

(关键字:

亡、以)

3.愚公年迈、劳力缺乏、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他人嘲笑(写出任意三点即可,注意“①二山高大”所包含的格式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