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809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16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6.3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下,每天都是霓虹流转,光怪陆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_______,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个满意的心情,(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地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寻一个恬淡的去处。

我曾多次(领略/领教)过北欧咖啡厅的别致风味。

咖啡厅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宁静得让人心悸,人们一个个安祥地(翻阅/翻检)着手中的一本书、一张报纸,或是什么都不做,只优雅地目视着前方,而眼前的一杯咖啡,抑或是一杯红酒,似乎只是个简单的道具而已。

那样的宁静,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大美。

朋友也曾在冬至时带我到海边寻觅“静”。

举目四顾,昔日宛若步行街般兴旺的海滨,早已繁华落尽,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慈祥、安静、从容。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见海

天茫茫处的渔村,掩映在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__________。

天高地迥,远黛苍茫,海风阵阵,鸟鸣啾啾,一颗躁动抑郁的心也随之静若幽谷。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霓虹光怪陆离B.奢侈座无虚席

C.安祥天高地迥D.躁动远黛苍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定神闲领教翻检B.气定神闲领略翻阅

C.从容不迫领略翻阅D.从容不迫领教翻检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

B.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

C.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

D.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B.多年来,面对名利和诱惑,著名词作家阎肃一直坚守底线,一片冰心,始终高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出一名文艺老兵高尚的人格修养。

C.供给侧改革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绝非一项短期政策变化,而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

D.春节刚过,医院号贩子又死灰复燃,北大口腔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医院的号贩子准点“上班”了,而且明目张胆,不避保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表明,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经济高度依存、信息高度发达、产业相互交融的格局,是一个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时代。

B.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明显迟缓,要想让乡土文化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的同时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需要下一番工夫不可。

C.近年来,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无疑暴露了这一群体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成长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伤痛”。

D.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行阳光行政,是实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

、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

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

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

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

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

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

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

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

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

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

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方庆,雍州成阳人也。

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

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

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而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

方庆奏曰:

“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

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

‘礼只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

’当时从讷所议。

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则天从之。

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

方庆谏曰:

“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

陛下万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伏望停舆驻跸。

”则天纳其言而止。

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

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

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

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家:

安家

B.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冒:

贪污

C.欲以是月诣阙献俘诣:

前往

D.比于楼船比:

等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B.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天下可运于掌

C.当时从讷所议D.

以山径危悬

某所,而母立于兹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B.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C.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D.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家世显赫,其祖随王褒入关;其父王弘直,秉性耿直,敢于劝谏;王方庆年少有为,十六岁时就被任

命为越王府参军。

B.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在任数载,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严格,政绩卓异。

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C.王方庆学问渊博,他议政或谏言,总能引经据典,如对在皇帝忌月上报战功时究竟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坚持要奏军乐。

D.王方庆正直敢言,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山路危险,她想让人用轿把她抬上山,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

(8分)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集中写了作者的哪些“观书”感受?

(4分)

(2)这首诗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简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用“_______,________”评价《关雎》,认为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

(2)《琵琶行》中,用月色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及艺术魅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出征将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开头,概括物种大灭绝原因新解。

不超过40字。

(4分)

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一志留纪,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

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造成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

而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化石有了新的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

他们认为,造成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

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

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证据加以解释。

17.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简明;第一处不超过20字,第二处不超过15字。

(4分)

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即阅读、写作和信仰。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

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没有独处,没有内在的整合,一个人很难成长、成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国外一项新研究认为,语言进化①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及地形有重要关系②:

在那些③相对更热④,有更多森林的地区(例如热带),语言趋于⑤

变得“洪亮”,采用较低频率的声音且较少使用不同的辅音⑥。

而在寒冷、干燥、多山的地区,语言则⑦往往以重辅音为主。

元音丰富的语言为何更频繁地出现在热带地区?

一个可能的理由是⑧,它们能够比⑨由急速、高频辅音控制的语言传播得更远,后者在潮湿的森林环境中很容易失去其⑩语言的保真度。

炎热与潮湿就像树木的枝条和叶片那样,能够阻断声音。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2)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赤壁怀古怀东坡

陈世旭

①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

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

②黄州古城,赤鼻矾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

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

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

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

③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

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

是谁问:

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

④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

永远留下的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

⑤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

整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士”。

⑥“神祗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

”(《荷马史诗》)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

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⑦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

落寞者成圣。

⑧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

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

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

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

遗世独立,凭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

江上明月,山间清风,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⑨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

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

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

说是“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

⑩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

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

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

风生水起,宠辱皆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

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

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

“濯长江之清流。

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

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

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

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

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

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

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

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

“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

”(《湖北通志·人物志序》)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

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

“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

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

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

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

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

”([法]马拉美)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有删改)

19.文章②③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2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4分)

(1)固然是朝廷放逐

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

21.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4分)

22.文章的收束句是: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七、(60分)

23.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准角度,根据漫画的寓意立意;

(2)自拟题目;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