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773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脾胃病护理常规.docx

脾胃病护理常规

脾胃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脾胃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生活起居护理

(1)病室保持舒适、整齐、清洁、安静,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便于患者安心休养。

(2)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待病情许可再做适当的运动。

(二)情志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宣传情志因素在治疗疾病及恢复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其以乐观精神面对疾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三)饮食护理

(1)对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腺炎等患者,应根据个体病情需要,做好饮食指导工作,急性期患者按医嘱予禁食。

(2)饮食宜清淡,宜进食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暂禁食者遵医嘱静脉补液,补充营养,维持电解质平衡。

(3)患者呕吐时宜取半侧卧位,头偏一侧,以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引起窒息。

久痢者,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压迫和其他增加腹压的机械性刺激,以减弱肠道的蠕动,减少大便次数,减轻腹痛症状。

(四)用药护理

便秘或大便干结,可用蜂蜜冲水饮服,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或每日2次,练习腹式呼吸,以增强腹部肌力,指导患者在下腹部顺结肠走向顺时针按摩,时间为20min。

疼痛严重者,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五)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有无呕吐、呃逆、泛酸、嗳气、腹胀、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

(2)呕吐、呕血、便血、严重腹泻时,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详细记录次数、量、性质,并正确留取标本及时送检。

及时清除污物,消除秽臭之物。

注意口腔卫生,口干口苦明显时,或胃酸过多者,可用淡盐水或菊花水漱口。

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3)腹痛时,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4)危重及急性期的患者,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肝性脑病、急性胰腺炎等病,症状明显,嘱绝对卧床休息,并做好翻身防褥疮等基础护理。

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缓解期和恢可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

(5)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等检查时,做好术前解释工作,使患者能理解并给予配合,术后严格做好饮食指导、运动宣教。

(六)出院指导

(1)对恢复期患者落实好健康宣教,强调饮食质量及饮食规律和节制烟酒的重要性。

(2)指导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掌握发病的规律性,防止复发和出现并发症。

(3)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4)调摄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嗔怒。

(5)生活起居有节,顺应四时变化,防外感之邪,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经常发生疼痛的胃脘部疾患。

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脾、胃、肝等脏腑,胃脘痛因脾胃受损、气血不调等所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病位在肝、肾、脾。

常见证有肝火亢盛、气虚痰浊、阴虚阳亢、阴阳两虚。

一、临床表现

以病人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按之无形,压之无痛,伴有饮食减少、嗳气多、大便不正常等症状。

二、临证护理

1.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1)病室温度适宜,根据季节或气温得变化增减衣被。

(2)气虚消瘦者,饭后宜休息片刻,再适当运动,如散步等。

(3)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

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5)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者,遵医嘱予"双柏散(本院经验方)敷贴"治疗。

2.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起居护理:

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暖,避风寒,根据季节或气温得变化增减衣被。

(2)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胃脘胀满或胃痛的诱因。

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做好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心态平和。

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4)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者,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3.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

两胁胀满;纳少泛恶;心烦易怒,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室温适宜,宜偏凉。

(2)急性发作期胃痛持续,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疼痛较剧烈者床边加护栏,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4)口干口苦明显时,可用淡盐水或菊花水漱口。

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5)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

(1)注意休息,病室宜偏凉,避免劳累、熬夜等。

口干口苦明显时,可用淡盐水或菊花水漱口。

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2)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5.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

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1)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熬夜等。

(2)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3)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三、饮食护理

1.脾胃气虚证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甜粘、煎炸、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戒烟酒、浓茶、咖啡。

饮食宜益气健脾,平素可予山药、莲子、扁豆、苡米煲汤;进食茯苓大枣山药粥:

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

大枣去核,和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等。

2.脾胃虚寒证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忌食生冷、寒凉及肥甘、甜粘、炙煿之品。

避免过饥才食,定时进食。

戒烟酒、浓茶、咖啡。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温补脾胃散寒止痛,平时常服用红参,多食生姜、红糖、胡椒;或进食红枣生姜大米粥:

大红枣7枚、生姜2片、大米5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成粥。

3.肝胃不和证宜进食清淡全流或半流,疏肝理气的饮食,多食白萝卜、橘皮、金橘饮、荷叶粥等。

不宜吃甜饮料。

平素可食陈皮茯苓粥:

茯苓20克水煎取汁,加陈皮10克、大米50克,熬煮成粥。

4.脾胃湿热证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辛辣、煎炸、肥厚甘腻、燥热之品。

平素可予白豆蔻、薏米、赤小豆、冬瓜煲汤;或进食薏米大米粥:

薏米30克,豆蔻10克,大米50克。

薏米洗净下锅,锅内注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至薏米开裂时,再将大米、豆蔻洗净后同时下入锅同煮。

5.胃阴不足证多用润燥生津及清补饮食,如石斛、百合、沙参、麦冬、梨、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服蜂蜜或麻仁丸,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

平素可食枸杞百合粥:

枸杞10克、百合10克、山药10克、大米50克,加水煮成粥。

四、用药护理

1、遵医嘱服健胃消胀片或人参胃康片等中成药,以理气止痛。

(1)健胃消胀片(院内制剂):

每次3-6片,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脘腹胀闷者。

(2)人参胃康片(院内制剂):

每次3-6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夹瘀夹热,或内镜下糜烂者。

(3)健脾开胃饮(院内制剂):

每次1-2支,每日2-3次,平补平泻,适用于体弱、年幼的患者。

2、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切勿随便使用镇痛剂,遵医嘱给药,观察并记录用药效果。

3、中药汤剂应少量多次频服、温服。

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宜热服,或服药后进食热粥,以助药力。

4、双柏散外敷腹部,温度需适宜,为病人试温后再敷,腹痛原因不明者禁用。

孕产妇忌用或禁用。

5、抗酸药一般宜餐后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多于空腹时服用;胃动力药则于餐前半小时服用;助消化药宜餐后半小时服用。

五、情志护理

1、运用放松疗法,看书或听轻音乐,以转移注意力,避免因情绪紧张,加重疼痛感。

2、鼓励患者倾诉,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安定情绪,静心休养。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而诱发胃痛。

六、并发症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整洁。

(2)大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安慰患者,静卧少动,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4)若见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大无根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输血,补充血容量,氧气吸入,药物止血。

(5)大出血期间禁食,血止后予流质或半流饮食。

忌辛辣、煎炙、烟酒等动火之品。

恢复期多食蔬菜、水果等清淡富营养食物,如莲子粥、山药粥。

(6)严密观察出血的色、质、量、部位,并做好记录,随时注意有无疼痛加重、心悸、出冷汗及脉搏、血压的变化。

2、胃穿孔

(1)病室环境安静,取半坐卧位,休克者取平卧位。

(2)多和患者交谈,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3)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开通静脉输液通道。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必要时手术治疗。

(4)密切观察胃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幽门梗阻

(1)禁食,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密切观察24h出入量,并据此调整输液的种类和速度。

(3)需手术治疗者,应立即配合做好术前各项准备。

七、健康指导

1、平素宜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生冷、不洁之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2、注意劳逸适度,保持情绪平和,勿因七情内伤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胃痛发作时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3、合理用药,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慢跑等运动,量力而行,以增强体质,调畅气机。

5、胃脘痛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痞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按之无形,压之无痛,伴有饮食减少、嗳气多、大便不正常等的病证。

胃痞病和胃脘痛位在胃,主要涉及脾、胃、肝等脏腑。

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

病程迁延,发展缓慢,可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胃脘饱胀,钝痛,烧灼痛,嗳气,泛酸,恶心和呕吐,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或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二、临证护理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暖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1)病室温度适宜,根据季节或气温的变化增减衣被。

(2)气虚消瘦者,饭后宜休息片刻,再适当运动,如散步等。

(3)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

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5)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者,遵医嘱予"双柏散(本院经验方)敷贴"治疗。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

纳少泛恶;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1)室温适宜,宜偏凉。

(2)急性发作期胃痛持续,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疼痛较剧烈者床边加护栏,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胃脘胀满或胃痛的诱因。

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口干口苦明显时,可用淡盐水或菊花水漱口。

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起居护理:

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暖,避风寒,根据季节或气温得变化增减衣被。

做好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心态平和。

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4)注意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即食,进餐前后保持心情愉快。

(5)调畅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6)中药汤剂宜凉服。

(7)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者,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

泛吐清水;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1)室温宜暖,注意保暖,避风寒,根据季节或气温的变化增减衣被。

(2)中药汤剂宜温服。

(3)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4)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

(5)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苔黄厚腻。

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脉滑。

(1)起居护理:

注意休息,病室宜偏凉,避免劳累、熬夜等;注意口腔清洁。

(2))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嘈杂泛酸。

遇冷加重;口干口苦;肢冷便溏;嗳气;纳呆;舌淡苔白;脉弦数。

(1)起居护理:

注意休息,病室温度适宜,避免劳累、熬夜等;注意口腔清洁。

(2)中药汤剂宜温服。

(3)注意观察胃脘胀满或胃痛程度及伴随症状,如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三、饮食护理

1.脾虚气滞证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不宜过饱。

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甜粘、煎炸、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戒烟酒、浓茶、咖啡。

饮食宜益气健脾,平素可予山药、莲子、扁豆、苡米煲汤;食疗方:

茯苓陈皮粥:

陈皮5g,茯苓2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

2.肝胃不和证宜进食清淡全流或半流,疏肝理气的饮食,如绿豆汤、金橘饮、荷叶粥等。

不宜吃甜饮料。

平素可食陈皮茯苓粥:

茯苓20克水煎取汁,加陈皮10克、大米50克,熬煮成粥。

3.脾胃虚寒证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忌食生冷、寒凉及肥甘、甜粘、炙煿之品。

避免过饥才食,定时进食。

戒烟酒、浓茶、咖啡。

饮食宜温补脾胃散寒止痛。

平时常服用红参,多食生姜、红糖、胡椒;或进食红枣生姜大米粥:

大红枣7枚、生姜2片、大米5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成粥。

4.脾胃湿热证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辛辣、煎炸、肥厚甘腻、燥热之品。

平素可予白豆蔻、薏米、赤小豆、冬瓜煲汤;或进食薏米大米粥:

薏米30克,豆蔻10克,大米50克。

薏米洗净下锅,锅内注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至薏米开裂时,再将大米、豆蔻洗净后入锅同煮。

5.寒热错杂证宜清淡饮食,避免过饱,忌食生冷、辛辣、煎炸、肥厚甘腻、燥热之品。

饮食可热食或温食。

四、用药护理

1、助消化药在使用的同时,必须注意消化不良的病因,如为器质性疾病引起,要针对病因,同时进行治疗。

2、乳酶生、胰酶、胃酶、多酶片等不宜和酸性药物及铝制剂、抗菌药、活性炭、鞣酸等同时服用,也不宜用热水送服。

3、根据辨证遵医嘱口服健胃消胀片、人参胃康片、健脾开胃饮等。

(1)健胃消胀片(院内制剂):

每次3-6片,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脘腹胀闷者。

(2)人参胃康片(院内制剂):

每次3-6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夹瘀夹热,或内镜下糜烂者。

(3)健脾开胃饮(院内制剂):

每次1-2支,每日2-3次,平补平泻,适用于体弱、年幼的患者。

五、情志护理

精神因素是造成消化不良的主要诱因,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恶性情绪刺激。

1、运用放松疗法,看书或听轻音乐,以转移注意力,避免因情绪紧张,加重疼痛感。

2、鼓励患者倾诉,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3、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安定情绪,静心休养。

六、并发症护理

1、上腹部疼痛剧烈,腹肌紧张,估计有胃穿孔可能,及下腹胀满,肠鸣音消失或肠道绞窄梗阻有坏死穿孔可能者。

禁食、禁水,补液,胃肠减压,禁用泻药或灌肠,做好术前准备。

2、出现胃痛加剧,或伴呕吐,或全腹硬满;或呕血黑便、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及时报告医生。

按血症护理常规护理。

七、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2、饮食有节:

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应注意消食排气,祛除胃肠积滞,忌刺激、油腻和难消化食物。

不要一次性大量喝汤水和吃体积太大的食物,要细瞬慢咽。

禁暴饮暴食,以七分饱为宜,笋、芹菜等粗纤类不宜多吃。

面食、萝卜、薯类易胀气类也少吃。

3、保持情绪稳定,勿因七情内伤损伤脾胃,加重病情。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慢跑等运动,量力而行,以增强体质,调畅气机。

5、合理用药,遵医嘱服药。

胃痞病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应长期坚持治疗。

三、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的病证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

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二、临证护理

1.脾虚湿阻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或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齿痕苔白腻;

(1)病室温度稍暖,慎防劳倦伤脾,注意腹部保暖。

(2)观察大便的量、色、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感。

脉搏、呼吸、口渴、尿量、皮肤弹性等变化。

(3)遵医嘱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4)注意肛周皮肤清洁。

(5)可作腹部按摩疗法。

2.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急躁,易怒,善叹息。

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脉弦细。

(1)注意休息,避免劳倦。

(2)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3)便后及时清倒大便,保持肛周清洁。

(4)遵医嘱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5)观察大便的量、色、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感。

脉搏、呼吸、口渴、尿量、皮肤弹性等变化。

(6)遵医嘱予"中药封包"治疗。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1)注意保暖,且勿受凉,必要时可采用腹部热敷法。

(2)遵医嘱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3)急性泄泻者,宜卧床休息。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4)观察患者大便的时间,粪便的情况,伴发的症状,诱发因素,和寒热饮食的关系以明确诊断。

(5)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4.脾胃湿热证泻泄腹痛,泄而不爽,粪色黄而臭;泄泻腹痛,泄下急迫;肛门灼热。

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3)遵医嘱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4)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大便的量、色、气味及次数,脉搏、呼吸、口渴、尿量、皮肤弹性等变化。

(5)遵医嘱予“中药封包(胃腹散)”治疗。

三、饮食护理

1.脾虚湿阻证饮食宜清淡、少渣、少油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鼓励病人多喝水,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饱,忌辛辣、生冷、油腻、煎炸、坚硬之品。

食疗方:

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煲汤;茯苓大枣山药粥:

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

大枣去核,和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

2.肝郁脾虚证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醇酒等助湿困脾生热之品。

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

多食白萝卜、橘皮等以调理气机。

食疗方:

陈皮茯苓粥:

茯苓20克水煎取汁,加陈皮10克、大米50克,熬煮成粥。

3.脾肾阳虚证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忌酒禁烟。

食疗方:

平时常服用红参,多食生姜、红糖、胡椒;红枣生姜大米粥:

大红枣7枚、生姜2片、大米5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成粥。

4.脾胃湿热证饮食宜清淡爽口,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食疗方:

薏米大米粥:

薏苡仁30克,豆蔻10克,大米50克。

薏米洗净下锅,锅内注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至薏米开裂时,再将大米、豆蔻洗净后同时下入锅同煮。

四、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热服。

2、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皮疹、关节痛等。

3、药物保留灌肠宜在晚睡前执行。

4、中成药:

健脾开胃饮:

每次1-2支,每日2-3次。

五、情志护理

急性泄泻给予情志疏导,多安慰病人,以免情绪急躁;久泻病人易思虑过度伤脾,消除其焦虑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情绪舒畅。

六、并发症护理

1、脱水、酸中毒

(1)保持病室通风,整洁、卧床休息。

(2)轻度脱水者遵医嘱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者在最初1h静脉快速输液,以补足血容量,待血压上升,脉搏增强后,再减慢输液速度,一般宜先盐后糖,见尿补钾,遵医嘱静滴补碱,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弹性、口渴、尿量等有无改善。

(4)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发热

(1)病室应安静、舒适,定时开窗通风,勿着凉。

(2)高热时予以冰敷,温水、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大量出汗、热退后,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

及时监测体温的变化,做好记录。

(3)可予鲜马齿苋汁、鲜蒲公英汁、鲜芦根汁、藕汁、绿豆汤服食。

(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5)多和患者交谈,消除其焦虑、忧思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3、休克

(1)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

(2)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注意根据病情、药物性质调整输液速度。

(3)加强病情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口渴、肢温、尿量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4、肠穿孔:

行结肠内窥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时,若要清洁灌肠应以低压生理盐水灌肠,避免压力过高,防止肠穿孔。

5、臀红:

便后用吸水性强的软卫生纸搽试或温水抹洗,久泻者可温水坐浴或肛门热敷,改善局部循环。

肛周皮肤潮红可予TDP灯照射,后用茶籽油、或氧化锌油涂抹。

七、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食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2、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

四、肠覃

肠覃是大肠黏膜上向肠腔凸起的赘生物,是以便血、黏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泻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常见证型有湿热瘀阻、脾虚湿瘀、气滞血瘀。

相当于西医学的肠息肉。

一、临床表现

1.便血常见症状,患者常无其他自觉症状,仅便后有鲜红或暗红色液体排出。

2.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有些患者为腹泻,或腹泻和便秘交替,有排便不畅感。

3.腹痛以隐痛为主,大便时或便后加重,不向其他部位放射。

出现肠套叠时,表现为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