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684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docx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中朝关系

从并肩抗日到抗美援朝——以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中朝关系

近代史研究》2012年6期

●薛衔天

摘要:

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新中国与朝鲜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培育起来的。

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抗联战士共同打击日本关东军,鲜血流在一起,中朝友谊关系从此肇

端。

抗战胜利后,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抗联战士回国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留在中

国东北的朝鲜抗联战士与华北朝鲜义勇军在东北建立了3个朝鲜师,与东北民主联军共同打

击国民党军队;朝鲜则成为东北民主联军“隐蔽的后方”,对东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

的支援。

东北根据地与朝鲜这一特殊关系奠定了中朝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

中国人民志愿

军入朝帮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侵略者,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在东北并

肩作战的逻辑发展。

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有800公里的共同边界,唇齿相依,彼此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一八事变后,朝鲜抗日战士加入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关东军,东北遂

成为中朝友谊的发源地。

在解放战争期间,朝鲜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隐蔽后方”,对东

北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全面支援,3个朝鲜师参加了解放东北的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

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朝鲜的相互关系,奠定了中朝友好关系的基础。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

民志愿军入朝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朝人民并肩作战的逻辑发展。

对抗联历史已

经有大量论著问世①,但对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的这支抗日武装退到苏联和回国等重大

活动的阐述,所有论著都没有使用苏联方面的档案,从而出现一些重要错漏;对解放战争

期间东北革命根据地与朝鲜的关系,尚缺乏全面论述②,只是对3个朝鲜师回国问题有了较

系统的研究。

③至于将抗联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朝关系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这三者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尚未见到。

本文试以东北革命根据

地与朝鲜的关系为中心,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苏联国防部有关档案,对这一问题做

进一步论述。

朝鲜人民参加抗联,与东北人民并肩打击日本关东军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在汉城设立总督府,对朝鲜全境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

不甘作

亡国奴的朝鲜爱国志士不断来到中国,在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同情与支持下,在中国各地进

行各种形式的反日斗争。

由于山水相连,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不满日寇统治的朝鲜民众首选

迁徙地,到抗战胜利前夕,进入东北的朝鲜各阶层人民约达200万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东北和北纬38度线以北的朝鲜领土都直接

处于日本关东军的铁蹄之下,东北人民沦落与朝鲜人民同样的命运。

反抗日本侵略、争取

本民族解放成为东北人民和旅居东北的朝鲜人民的共同要求。

朝鲜人民中的先进分子认为

,中国的抗日斗争就是朝鲜的抗日斗争,中国东北的解放就是朝鲜的解放。

因此他们毅然

带领朝鲜儿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殊死战斗;并以

东北为依托,不断回国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

中央的指示,着手在东满地区的中朝农民中组建抗日游击队。

以朝鲜人为主的游击队首先

在东满地区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朝鲜人集居地相继建成。

1933年,东满地区330余

名游击队员中,朝鲜人占了约90%,后来成为朝鲜领导人的金日成,当时在汪清游击队中

担任政治委员。

1934年3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和龙、延吉、汪清、珲春等地的抗日游击队改编

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

⑥次年5月,东满地区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⑦,1936年3月该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下辖3个师,当时金日成任第三师师长。

军大约2000人,大半为朝鲜人,主要活动在临江、长白、抚松、蒙江、安图等地区。

⑧同

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金日成领导的第三师也改编为

第一路军的第六师。

朝鲜指挥员崔庸健、金策等领导的朝鲜游击队则参加了其他抗联部队的抗日斗争。

19

40年1月,东北抗联改组为三路游击部队,第一路军总司令为杨靖宇,在南满和东满打击日

本,当时金日成担任军长。

⑩第二路军总司令为周保中,崔庸健任参谋长,以吉东为中心

进行游击活动。

第三路军总司令为李兆麟,在北满地区坚持对日斗争。

当时以朝鲜人金策

为书记的满洲省委就设在北满,金策领导朝鲜人民就近参加了北满的抗日斗争。

这样,以金日成、崔庸健、金策为代表的朝鲜抗日战士分别加入了东北各路抗联队伍

,东北抗联成为中朝儿女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依托,成为孕育中朝人民战斗友谊的摇篮。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朝鲜游击队,还在东北抗联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以东北为依托,

不断潜回祖国,打击朝鲜境内的日本侵略者。

1936年12月5日和10日,金日成的部队袭击了

长白县一带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地区。

根据日本的资料,有7名日本警察被打死,7名重伤;

据《朝鲜日报》报道,4名日本警察死亡,12名重伤,游击队牺牲25名、重伤多名。

1937年

6月4日,金日成率领朝鲜游击战士越过鸭绿江,袭击朝鲜境内的惠山镇普天堡,《朝鲜日

报》和《东亚日报》进行大张旗鼓的报道,金日成在国内声名大振,朝鲜人民受到很大鼓

舞。

东北广阔的土地成为支撑英雄的朝鲜儿女回国作战的后方基地,东北人民则成为朝鲜

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有力支援者。

为扑灭中朝人民的抗日烈火,日军对东北抗联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清剿。

为保存抗日有

生力量,1940年秋冬周保中等抗联将领率领作战失利的中朝抗联战士,辗转退入苏联远东

地区,被苏联收容在哈巴罗夫斯克和沃罗什诺夫附近森林中的A、B两个野营地。

1942年8月

1日抗联部队被改编为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隶属于苏联第二远东方面军。

(11)周保中任旅

长,朝鲜人崔庸健任副参谋长,金日成为教导第一营营长,安吉任政治副营长,姜信泰任

第二营政治副营长,金策任第三营政治副营长。

(12)由于有中朝官兵加入,该独立步兵旅

又称国际旅,中朝指战员总共有800多人。

被编入国际旅的中朝指战员都是久经战斗而保存

下来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军政素质。

他们利用苏联提供的有利环境,加紧政治军事训练,

等待时机,回国参加对日作战,解放自己的国家。

在苏联3年多的时间里,中朝抗联官兵进

一步树立了互相支援、互相帮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其相互间的战斗友谊得到进一步加深。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同时展开全面进攻。

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并没有以整旅的建制随苏联红军作战,斯大林考虑的是让中朝官兵回

国接收苏军占领地区,并建设自己的国家。

(13)除了抽调一部分指战员参加苏联部队直接

对关东军作战外(14),该旅到1945年8月25日还有1354名官兵,其中中国人373人,朝鲜人

103人,那乃人和其他民族416人,俄罗斯人462人。

(15)内中的中朝指战员就成为日本投降

后接收东北和朝鲜的骨干力量。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消灭了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全境和朝鲜北纬3

8度线以北地区,在占领区的大中城市和要害地点建立起大小不等的卫戍区,维护地方治安

和实施军事管制。

初到东北和朝鲜的苏军不了解地理民情和社会状况,工作中遇到了许多

困难。

远东军大本营便将中朝抗联指战员派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区的各主要卫戍司令部

任职,帮助苏联红军解决人地两生的困难。

9月2日苏联远东军大本营参谋部致函第二方面军参谋部:

“苏联远东武装力量总司令

参谋部向你们方面军派出一批中国人和朝鲜人,他们曾经是满洲游击队员,最近三年归属

于第二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

在我军占领东北和北朝鲜期间,为了在我军卫戍

司令部管辖地区建立秩序和增强卫戍司令部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可在卫戍司令部机关中

合法地利用这些人出任省、县级副卫戍司令和卫戍司令的助手,而同时他们又是地方自卫

队的成员和普通地方居民。

”(16)

苏联远东军大本营的上述决定对东北和朝鲜政治局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予原抗联战士既是苏军副卫戍司令、又是地方自卫队员的双重身份,就是为他们组织地方

武装、在苏军撤退后接管地方政权提供最大的方便。

特别是在朝鲜,八十八旅的前抗联朝

鲜指挥员的大多数都是通过在苏军卫戍司令部担任公开军职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

远东军大本营参谋部从八十八旅中为驻东北苏军挑选了出任重要城市副卫戍司令和卫

戍司令助手的抗联指战员115人,作为地方自卫队员和其他机关职员者153人;为驻朝鲜苏

军挑选朝鲜抗联指战员47人出任副卫戍司令和司令助手,另派15人为翻译,37人为其他机

关职员。

(17)苏军大本营参谋部还特别推荐下列原抗联内的中朝领导干部出任东北和朝鲜

最重要城市的副卫戍司令:

“周保中——中校,前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司令——任长春市

副卫戍司令;张寿篯(李兆麟——引者)——少校,政治部副主任,前抗联第三路军总司令

——任哈尔滨市副卫戍司令;金日成——大尉,前抗联第一路军支队长(军长),任平壤副

卫戍司令;大尉王效明——抗联第二路军支队长——任吉林市副卫戍司令;大尉姜信泰—

—抗联第二路军支队长、第四营营长——任延吉市副卫戍司令;大尉金策——前北满党委

书记,第二营副教导员——任咸兴市副卫戍司令;大尉冯仲云——前满洲党委委员、旅政

治部教导员——任奉天(沈阳——引者)副卫戍司令。

”(18)为便于抗联战士回本土开展工

作,大本营参谋部还同时决定,允许被委任为副卫戍司令的中朝士兵和士官获得军官军衔

,而对被委任大城市副卫戍司令职务的军官则提升其军衔;对50名抗日有功的游击队员授

予勋章和奖章。

除上述最重要的城市之外,东北和朝鲜的抗联指战员几乎被派入所有重要的苏军卫戍

司令部,其具体分布是:

第二远东军占领区的佳木斯、三姓等21个卫戍司令部派入78人,

外贝加尔方面军占领区的齐齐哈尔、奉天等24个卫戍司令部派入91人,第一方面军占领区

的哈尔滨、延吉等46个卫戍区派入约80人;北朝鲜由苏联第二十五集团军占领,对那里的

22个卫戍区派遣了54名朝鲜抗联战士。

(19)被派往苏军卫戍司令部的中朝抗联指战员,不

仅有效地帮助苏军维持了地方秩序,加强了苏军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而且利用有利身份

在当地建军、建党、建政,为最后接收所在地区做好了准备。

由东北抗联军官出任副卫戍

司令的91个城镇随后都发展成东北民主联军的战略据点(20),中共东北革命根据地就是在

这些据点发展起来的,而回到朝鲜的抗联指战员则积极投身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创建

工作,成为建国的领导者和骨干。

1945年10月初,金日成带领八十八旅第一营的60名原朝鲜抗联指战员和15名苏籍朝鲜

人乘“普加乔夫”号扫雷舰回到元山港。

在他回国之前的9月29日,苏联第二远东军司令授

予他苏军最高作战勋章——“红旗战斗”勋章。

(21)金日成一回到国内,立即受到朝鲜人

民的拥护。

平安北道人民委员会机关报评论说:

“战略家金日成回国,无疑是朝鲜进行革

命的巨大力量。

反动的亲日派不久将被消灭。

”(22)

苏军占领朝鲜后即发布命令,允许建立一切反日的民主政党,并开展活动,以彻底根

除日本帝国主义残余,巩固民主和公民自由,各种民主政党和群众团体应运而生。

(23)金

日成领导回国的抗联战士和国内革命力量在朝鲜各地加紧进行建立朝鲜共产党和人民武装

的工作,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拥护。

1946年2月9日,在平壤举行各民主政党、各社会团体

和各道、郡人民委员会领导人扩大会议,会议选出了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金日

成当选为委员会主席。

(24)一些从苏联和中国回国的重要干部大多走上关键的领导岗位,

例如,崔庸健担任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朴一禹先后出任干部部部长、内务局局长,武亭任

炮兵司令等。

此外,还有将近500名朝鲜干部先后从东北解放区陆续被派回国,这些干部大

都成为北朝鲜机关里的主要领导干部。

(25)这些情况表明,在朝鲜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以后

,以金日成为代表的曾经在中国工作和战斗过的朝鲜干部形成了朝鲜党政领导核心和部门

领导骨干。

他们曾是东北民主联军一些重要领导人的亲密战友,对东北这片土地和人民怀

有战斗情谊,这种情谊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又得到了充分发展。

朝鲜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隐蔽后方”

周保中等从苏联回国的东北抗联战士利用在苏军卫戍司令部任职的机会,在东北大中

城市和要害地区建立了91个战略据点的同时,创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

1945年9月中旬,东

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于长春成立,周保中任总司令。

10月31日,按中共中央指示,所有

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原东北抗联部队,一律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

14日,中共中央批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

令。

(26)1946年3月底,苏军从沈阳撤退,4月底全部回国。

东北民主联军依次接管了四平

街、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战略城市,控制了南起四平街,北至黑河,东起佳木斯、

牡丹江,西至齐齐哈尔、满洲里等铁路沿线地带的城乡广大地区,开辟了西满、南满、东

满、北满四个军区,总兵力达361200人。

(27)东北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与北朝鲜不同,抗战结束后,东北没有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

苏军撤退后,东北大规

模内战爆发。

1946年5月19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四平街,乘势攻占长春,前锋一度渡过第二

松花江,威胁中共根据地的心脏地区哈尔滨。

同时进攻东满、西满和南满,控制铁路线和

交通要冲,将北满、东满、西满、南满根据地,以及最早建立民主政权的旅大根据地分割

开来。

这五个解放区互不连属,处于被分割封锁境地,形势极其严峻。

为打破国民党的分

割包围,中共东北局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邻邦朝鲜,确定了“争取以朝鲜北部为隐蔽后方

,支援南满作战”的方针。

(28)

当时北朝鲜全境还在苏军占领之下,苏军实行支持朝鲜民族独立、彻底消灭日本帝国

主义残余势力的政策。

在苏军的支持下,朝鲜共产党组织很快在各地建立起来。

北朝鲜临

时人民委员会(过渡政府)建立之后,驻朝鲜苏军司令部逐步将政权移交给它。

虽然经济困

难,但朝鲜全境和平稳定,具有支援东北根据地的天然条件。

东北从安东(今丹东)到图们

的对岸是北朝鲜的新义州到南阳,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联系南北满天然的陆上走廊。

大连乘船出港到朝鲜的南浦和罗津,再经朝鲜陆上走廊,就可将旅大根据地与南北满联系

起来。

显然,如果能够利用好朝鲜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就能打破国民党的封锁。

7月,南

满形势日益恶化,中共东北局遂派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和中共东北局北满分局秘

书长朱理治先去大连筹集物资,布置军工生产,然后赶赴朝鲜,在平壤组建中共中央东北

局驻朝鲜办事处(29),以便经常取得朝鲜方面的帮助,解决根据地面临的实际问题。

朝鲜共产党中央对东北局的要求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办事处很快便在平壤大同江畔

挂牌成立,对外称“平壤利民公司”。

在南浦、新义州、满浦和罗津四个交通要道和港口

设置分办事处,分别办理物资转运和人员过境等业务。

(30)萧劲光于9月份返回哈尔滨,朱

理治则担任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驻朝鲜的全权代表。

金日成对朱理治表示:

“中国

的事情就是朝鲜的事情,你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

”(31)

办事处成立不久,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对东北实行“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

,集中了8个师10多万人的兵力对南满根据地大举进攻。

民主联军在南满只有4万多人,敌

我力量悬殊,不得不放弃安东、通化等城市。

(32)大批伤病员和战略物资急需安置和转运

办事处便商请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帮助安置伤病员并转移战略物资。

朝鲜临时人民委

员会立即予以无条件的帮助。

在民主联军撤退时,先后有1.8万多名伤病员、家属和后勤人

员撤退到朝鲜境内;85%的战略物资约2万余吨转移到鸭绿江以东。

这批撤入朝鲜境内的人

员都被安排在朝鲜老百姓家里。

当时朝鲜“吃的、穿的、用的都很匮乏”,安排如此众多

的人员长期吃住在老百姓家里,难度很大。

但朝鲜党政领导人“了解到中国方面确有实际

困难时,便毅然决定将伤病员全部安置在朝鲜”。

对转移到朝鲜的2万余吨物资,“为避免

暴露目标,朝方动员了沿江的大批劳动党员出来,肩挑人扛,从江边转移到隐蔽的山洞存

放。

后来安东、通化收复,这些物资几乎完整无缺地运回了南满。

”(33)

为解决人员和物资转运问题,中共东北局通过与朝鲜和驻旅大苏军当局协商,开辟了

四条经朝鲜的水陆交通线:

一条是从安东经新义州、南阳到图们的陆上交通线,一条是从

通化经辑安(今集安)、满浦到图们的陆上交通线。

这两条交通线是贯穿朝鲜北部,沟通南

满和北满的重要走廊。

另两条则是从大连到南浦和从大连到罗津的海上交通线。

从南浦和

罗津再连接朝鲜陆上交通走廊,大连的人员和物资便可以直接运达北满。

这两条海上交通

线成为沟通关内外、大连与北满的主要通道。

(34)关内和大连的过境人员和物资,大部经

西海岸的南浦转运,伤病员和战略物资的转移大部经鸭绿江边的新义州和满浦运往南北满

,粮食、食盐、布匹、煤炭和部分过境人员,主要经东海岸的罗津转运。

1946年9月朱理治

与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签订了物资联运协定,“规定过境关税50元折粮,实际不足百分之

一的税率。

运价依运费配给折粮,故较贵但与关税平均计算仍是便宜的。

”绝大部分物资

都按联运协定进行,交纳运费和税金,但有时因情况紧急,用朝鲜人民委员会的名义要的

车皮则未付运费。

有时为了给中方紧急运输,朝方不惜停止了自己的客运。

平安北道劳动

党副委员长为中方运输花去全部时间,朝鲜人民委员会保安局长平均以1/4时间做中国的工

作。

(35)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初的9个月内,通过北朝鲜转移和交流的物资

,如粮食、煤炭(从北满南运)和食盐、布匹、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工业原材料(从大连北运

)等,达52万余吨,过境人员2万余人。

1946年下半年过境18批计3000人。

辽东地区随来随

往的人多得难以统计。

1948年,通过图们—南阳口岸过境人员8685人,加上其他口岸过境

人员不下万人。

许多著名民主人士,如沈钧儒、张澜等人参加新政协会议时,也是从海路

经朝鲜转赴哈尔滨的。

因事过往朝鲜的中共和军队领导人就更多了,如陈云就是从哈尔滨

经朝鲜到南满负责领导工作的。

(36)朝鲜还帮助解决特殊过境问题。

1946年5月30日,潘朔

端率国民党一八四师于海城起义,计2712名起义官兵紧急转移到安东。

周保中亲自到朝鲜

会见金日成,要求帮助将起义官兵经北朝鲜转移到北满进行整顿,金日成帮助圆满地解决

了这一问题。

(37)朝鲜帮助开辟水陆通道和全力协助人员与物资过境运输,使东北南北满

联为一体,大连与南北满联为一体,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东北解放区的分割和封锁。

朝鲜还给东北解放区大量的物资援助。

日本投降后,在朝鲜存留了大量的战备物资,

这些物资大部分通过朝鲜支援了东北民主联军。

在两年多的时间中,东北民主联军要求朝

鲜支援的和在朝鲜采购的作战物资有2000多车皮,其中包括甘油炸药、雷管、导火线、发

射药和弹头等,日本人的存货基本上被搬完了。

在上述物资中,金日成和朝鲜劳动党领导

人答应无偿赠与和无代价帮助装运的有:

朱理治向金日成要的12个车皮,刘亚楼出面要的

24个车皮,朱瑞出面要的110个车皮,第四批则多达600—800个车皮。

金日成还主动出主意

、想办法帮助东北根据地向苏军要东西,第五批“礼品”就是他主动提醒朱理治去请求苏

军支援的。

(38)1947年6、7月份朱瑞第二次到平壤,受到金日成、崔庸建的热情接见,还

与驻朝鲜苏军司令会晤。

经朝鲜各方努力,朱瑞与苏军达成口头协议,由苏方每天夜晚向

东北发运日军的武器、器材和弹药。

在近两个月时间里,苏军给东北民主联军运来数十列

车的弹药、器材和各种日制武器,大大改变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的物资条件。

(39)

东北解放区所缺乏的物资,只能通过与苏联和朝鲜贸易解决,当时的条件决定,贸易

方式只能以物易物,用东北的粮食、煤炭等换取布匹、医药和其他急需品。

1946年9月2日

,中共东北局副书记陈云致电在平壤的萧劲光、朱理治,就东北解放区与北朝鲜双边贸易

和经济合作问题发出指示,要求他们与朝鲜政府进行会谈,提出换入的物资主要是布匹、

棉花、鞋子、毯子,还有铁路、煤矿发电厂所需要的火车头、零件、机器、桥梁材料、油

料,以及食盐、火柴,具体数量以“我方能运出的及对方能提供的物资拟定;要相机提议

与朝鲜合办纺织厂、鞋厂、火柴厂等;要提出我方在朝鲜设立商店,并一切遵守当地政府

法令”。

(40)朱理治与朝鲜党政领导人充分协商,先后签订二十几个协定,圆满解决了鸭

绿江共同航行、中国使用水丰电厂电力,以及通邮通电等问题。

贸易协定一年一签,双方

物资互通有无、互相支援。

中方供应朝方粮食、烟煤和民用必需品,朝方供应中方硫酸、

硝酸、甘油炸药等军用品和民用品。

1946年11月陈云听说朝鲜粮食困难,决定从1947年1月

起,每月给北朝鲜发送2500吨粮食,当他到实地了解到朝鲜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东北解放区

好之后,便将这批粮食改为由朱理治机动使用的资本;另应朝鲜要求,决定在当年12月向

朝鲜发送1000吨小麦,由朱理治换取朝鲜物资。

(41)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东北解放区用粮

食等实物从朝鲜换取了大约1100个车皮的物资,使物资匮乏情况得到了缓解。

由于在交通运输、伤病员安置、物资供应、武器弹药等方面得到朝鲜的有力支援,民

主联军大大减轻了所遇到的困难,这对打破国民党“先南后北”的战略,巩固和发展东北

根据地,最终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朝鲜真正成为东北民主联

军的“隐蔽后方”。

陈云在总结辽沈战役胜利原因时,特别指出了东方近邻朝鲜的这一重

要作用。

(42)

东北民主联军的朝鲜师参加解放东北作战

日本投降后,朝鲜人在东北最集中的集居地是伪满时期的间岛省——延吉地区,共有

80万人以上,分布在以延吉市为中心的敦化、珲春一带,另外在牡丹江地区有10万多人,

在吉林省和吉林市有8万人,在哈尔滨市有1万人(逃难者除外)。

(43)这些居住在东北的朝

鲜人为组建朝鲜义勇军提供了充足的兵员。

苏联远东军司令部派原抗联战士、第八十八独

立步兵旅大尉朝鲜人姜信泰出任延吉市卫戍司令部副司令,朝鲜人金光侠大尉为牡丹江市

卫戍司令部副司令。

姜信泰和金光侠都是中共东北委员会委员。

他们分别担任东北人民自

卫军延吉地区和牡丹江地区总指挥。

姜信泰派人接收延吉周围各县,金光侠则派人占领林

口、宁安等地,他们积极在当地朝鲜人中发展自卫军,这些自卫军就成为战后东北最早出

现的朝鲜义勇军。

(44)

抗战期间在华北还有一支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的朝鲜义勇军。

该义勇军于1942年7月正式

成立,其总司令为武亭,副司令为朴孝三、朴一禹。

在总司令部管辖之下,还设置了朝鲜

义勇军干部训练所。

(45)1945年8月11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发布第六号命令

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军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

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

朝鲜之任务。

(46)

在延安的朝鲜军政干部学校全体人员,以及武亭率领的朝鲜义勇军3000余名,同中共

中央组织的首批“东北干部工作队”一起,于1945年11月初到达沈阳。

部队驻扎在沈阳郊

区的朝鲜族农村,准备进入朝鲜。

(47)

但是,驻朝鲜苏军不准许朝鲜义勇军进入朝鲜。

(48)于是,武亭等遵照中共中央东北

局的指示,于1945年11月7日在沈阳召开朝鲜义勇军军人大会,宣布将全军分编为7个支队

,分别开赴东北的朝鲜族聚居区开展工作并积极参加中国解放战争。

(49)12月初武亭率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