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docx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一、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读音
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象形字)①用概括的线条描画实物形状
(会意字)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配合成为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
(指示字)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
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
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
二、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人名,如同志、作家;2、处所,如上海、中国;3、时间,如上午、夏天;;4、方位,如上、下(简称方位词);5、事物,如河流、高山;;6、抽象概念,如政治、科学;
名词的语法特点:
1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
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
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
爱、恨;表示使令:
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
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
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
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
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
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4.数词表示数目:
1、确数;2、概数;3、序数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5.量词表示单位
表示:
1、事物的单位
(1)个体
(2)集体(3)不定量(4)度量衡;2、动作、行为的单位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6.代词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词
包括: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2、疑问代词:
提出问题;3、指示代词:
区别人或事物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二)虚词
1.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
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条件与副词配合使用
3.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4.助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分为:
1、结构助词;2、动态助词;3、语气助词
5.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6.拟声词摹拟声音
(三)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词汇
单义词只表示一个意义
多义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三、短语:
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称词组)。
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短语的种类
词和词组合成短语,主要有六种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和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
例如:
报纸杂志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唱歌跳舞
2、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用()表示定语,〔〕表示状语。
)
例如:
(我的)老师(清晰的)字迹(一个)顾客〔激动地〕说
3、动宾短语
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及物动词),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用~~~表示宾语)
例如:
吃晚饭卖豆浆夸奖我
4、动补短语
动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
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
(用〈〉表示补语)
例如:
盛〈满〉吓〈跑〉洗得〈干净〉睡〈在床上〉
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如:
暗得〈很〉大得〈多〉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
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种短语叫主谓短语。
(用表示主语,表示谓语)
例如:
养分多举止稳重天气好
6、介宾短语
介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
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例如:
从明天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睡在床上
四、句子及句子成分
(一)句子的成分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类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可分为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
此外还有独立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主干)。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
表示为: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
表示为:
“——”划在谓语下面
例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宾语:
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
表示为:
“~~~~”划在宾语下面
例:
我喜欢打球。
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
表示为:
“()”用在定语前后
例:
(漂亮的)女孩爱吃冰激凌。
注意:
定语后置。
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
表示为:
“[]”用在状语前后
例:
他〔用扫帚〕扫地。
她〔十分〕漂亮。
〔那天晚上〕,他〔没〕来上晚自修。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介宾短语)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
表示为:
“〈〉”用在补语前后
例:
(他)肚子疼得〈厉害〉。
他坐〈在桌子旁〉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语气等。
表示为:
△
例:
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
句子成分作用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宾语——是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
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特殊句子成分
特殊的主谓句成分的划分
1、主谓谓语句:
这个电影我看过。
2、复杂宾语句链:
我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3、兼语句链:
大家选他当班长。
4、双宾语句:
李老师教我们语文。
5、连动句:
他们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
6、把字句:
老师[亲切地][把书]放〈到他的手中〉。
7、被字句:
她[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8、存现句: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园子。
(二)单句
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
例:
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谓宾式)
他〔非常〕健康。
(主谓式)
(他的)病症消失了。
(主谓式)
注:
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例;飞机!
站住!
哦!
呜!
(我们这里不做研究)
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
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例:
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巩固练习:
用符号标出各种句子成分
1、严肃地对待文章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2、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三)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常用的关联词语:
“既A,又B”、“不是A,而是B”、“也A,也B”、“一方面A,一方面B”。
例: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变动。
常用的关联词语:
“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
他们俩手牵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
常用的关联词语:
“不但(不光、不只、不仅)A,而且(并且、还、又)B”、“尚且A,何况B”。
例: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常用的关联词语:
“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常用的关联词语:
“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
“因为A,所以B”、“既然A,就(那么)B”、“因此”等。
例: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
“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假如”、“假使”、“要是”等。
例: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
“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不管)A,都(也)B”等。
例:
只有党风在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
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用“”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依次类推。
例: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四)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
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
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例子1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
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子2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
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例子3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子4
例1:
“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例2: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
这是教训。
例3: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例4:
“我们只是认为: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这个句子,“认为”的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
如果看到有关联词就判定它是复句,那就错了。
但只要结合前两种方法去判断,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
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6、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7、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