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585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 综合探究:

体会移风易俗(略)

单元优化提升

一、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不仅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是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对应训练]

1.中世纪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

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解析:

选D。

早期人们反封建斗争常以宗教“异端”思想发动民众,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出现,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能依托宗教“异端”形式进行反教会斗争。

二、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的比较

改革

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

教义

其他

主张

影响

地区

马丁·

路德

路德教

“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惟一根据是《圣经》

简化仪式;神职人员可娶妻;蔑视权威

德国、北欧

加尔

加尔

文教

《圣经》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法国、英国等

亨利

八世

英国

国教

《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

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解散修道院

英国

[对应训练]

2.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解析:

选C。

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宗教改革都是以资产阶级宗教代替封建宗教,体现资产阶级要求,故C项正确;两场改革并没有否定《圣经》的绝对权威,两场改革均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B项错误;二者均没有破除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故D项错误。

三、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主要差异

1.在经典方面:

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惟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

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

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

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甫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对应训练]

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由于其(  )

A.否定教皇地位     B.主张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D.宣扬《圣经》精神

解析:

选B。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都强调了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精神自主权在于自己,否定了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

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

四、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1.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彼得一世效法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而改革在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但是,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地主和商人阶级;宗旨是巩固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强化沙皇专制;改革的方式是剥削农奴。

改革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形态的范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是对旧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

[对应训练]

4.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主要描写彼得一世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

他的改革(  )

A.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

C.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沙皇统治

D.巩固了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封建统治

解析:

选B。

彼得一世改革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这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1.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

“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

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

(1)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一中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以及马丁·路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

马丁·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

精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故A、B两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

“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体现了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维护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体现了上帝用恩典统治,故D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

世俗的世界也是由上帝建立的,并非与上帝无关,故本问答案为C项。

(2)根据材料“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并结合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的教会组织等概括归纳。

(3)概括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从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

答案

(1)C

(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土,反封建不彻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

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内在原因(公开书的内容)和外在原因(技术因素)分析。

(2)第一小问从马丁·路德的初衷与最终的影响角度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

(1)主张:

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

“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解析

(1)材料一维新人士的观点“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旨在借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维新变法营造舆论条件;其“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的说法过分夸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破除天主教会世俗垄断权,启迪民智,解放思想。

答案

(1)看待:

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片面夸大了路德改革的作用。

(2)观点: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他开始,基督教的信仰的根基开始回到《圣经》当中,不再是教会的公会议。

他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等几个问题,给予了鼓舞人心的崭新答案。

——摘编自福音时报《纪念马丁·路德诞辰526周年》

材料二 自此以后,上帝又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之中回到了人们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文明启示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给予了怎样的答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解析

(1)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的根基开始回到《圣经》当中”即“宗教权威性”在《圣经》。

(2)考查宗教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回答。

答案

(1)信仰得救;《圣经》。

(2)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推动欧洲近代化。

3.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但他的多面形象远未被我们所充分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和美国这股争取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是加尔文主义孕育出来的;而实践这个精神,使它成为具体制度的,也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

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甘·雅各和杰利·纽康《如果没有耶稣》

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

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

——恩格斯

(1)概括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相矛盾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二中的文字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两段材料对加尔文评价的不同。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二对加尔文的评价不同原因在于二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加尔文主义孕育了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并成为了英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认为加尔文迫害科学家的自由研究超过了天主教会,阻碍了近代医学和近代科学的发展。

(2)不矛盾。

理由:

两则材料对加尔文的评价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果。

材料一是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

加尔文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由选举产生等民主思想使其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和制度的楷模,从这一角度看加尔文是值得肯定的。

材料二是站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角度评价加尔文的,加尔文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是由其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地位决定的,这体现了其落后性,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加尔文是应该被否定的。

4.以下是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在社会领域方面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领域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个人与

社会

在“因信称义”基础上,认为一切职业都是有价值的,符合上帝道义的

强调在生活中效法基督,学会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荣耀上帝

续 表

领域

马丁·路德

加尔文

经济

方面

倾向于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最推崇的是农业、手工业,最后才是商业

在财富观念上,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

政治

方面

认为信仰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俗领域不得介入和干涉信仰领域

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相互独立的权力和法律体系,但对于不义的世俗权力,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

——据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整理

(1)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是一个宗教“煽动家……就其实践来说,更多的是一个摧毁者”。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2)对比路德,加尔文则更多的是一个新教“构建者”。

结合材料,扼要概括加尔文在构建新教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解析

(1)所谓摧毁,针对的是天主教的传统观念。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政教分离等,确实对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构成摧毁作用。

(2)所谓构建,指的是重新阐释宗教理论,使得它能够更好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从“忍耐、克己、勤劳、无止境的追求的艰苦创业精神”“认为合理合法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上帝恩宠的外在证据”“要求建立信仰和政治……主张以上帝的义去直接对抗”等归纳。

答案

(1)说明:

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宣扬“因信称义”、主张政教分离等,否定了天主教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2)资本主义精神:

忍耐、勤劳、艰苦创业品质;合理合法地追逐财富;建立法律法治秩序,宗教信仰服务于现实政治等。

(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

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

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

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

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

——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534年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571年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1633年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1640年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9年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1701年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一的概括,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由支持到反对;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需要归纳宗教与王权的演变,从1534—1633年国王通过宗教改革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1633—1701年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国王受法律限制;第二小问概括宗教在英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1)变化:

从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与罗马教会决裂,建立英国国教会。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强王权的需要;国王的婚姻受到教皇的干预。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演变:

从通过宗教改革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到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作用:

英国政治发展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

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

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

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

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

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2)根据材料“首先,人们认为……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

(1)关系:

新教徒反对以“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革命,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但新教教义推动人们探索自然、独立思考、重视实践和实用,又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新教在宗教改革时期对科学革命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双重影响。

(2)理解:

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使人们挣脱了教会权威思想束缚,推动人们探索自然和社会运行规律,对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