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562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docx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一、现状与形势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

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以养猪业为例,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一年多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

猪胴体瘦肉率由原先脂肪型猪的35%提高到55%左右,每头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多产15kg以上的瘦肉。

在水产育种方面,超高产已成为重要育种目标。

我国选育出的荷元鲤、三杂交鲤、丰鲤等良种,将鲤鱼的产量提高了30%以上。

中华鳖日本系和“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产量25%以上。

五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源动力。

目前,重大新品种选育逐步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公益性研究与企业投资的商业育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化体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出台,企业对育种技术的创新日趋重视。

目前,包括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强种子公司已开始建立自己研究机构。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不断被改造升级,育种效率和定向选育水平显著提高。

品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杂交选育、轮回选择、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不断升级,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选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

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超高产育种。

对于已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稻、油菜、蔬菜等作物,将通过进一步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于尚未形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体系的作物,将加快相应的遗传系统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三是在注重高产和优质的同时,将高产潜力与资源高效利用、抗逆稳产相结合,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集成作物种质资源学、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可综合评价优质、抗逆、资源高效相关新基因的育种价值;通过建立主要动植物抗逆性鉴定技术,创造更多的抗逆新种质用于育种。

四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将极大促进相关产业制度的创新,产业化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逐渐培育了现代种业和技术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种业的竞争。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杂交种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种子、种畜公司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核心产品的研发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二、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种苗产业基础

(一)“十一五”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研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业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建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推广应用,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

2006-2009年,我厅共立项428项,支持研究经费3.2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科研经费1.74亿元,省财政拨款1.46亿元。

在水稻、果蔬、生猪、家禽、奶牛、蜜蜂、优势特色水产品、竹木花卉等区域优势种子种苗产业链的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种子种苗产业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00多亿元。

在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技术,超高产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和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三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粮油育种。

一是多学科协作攻关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多项粮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一等奖3项。

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新品种(组合)水稻120多个,旱粮41个,油菜12个,申报品种权32个。

有10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水稻“国稻1号”、“浙粳22”、“钱优1号”,油菜“浙双72”、“浙双758”,大豆“浙春5号”、“浙鲜豆3号”,大麦“浙秀12”、“浙啤33”及玉米“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相继被列为我省主导品种;迷你甘薯“金玉”、“心香”等在全省各地广泛种植。

目前自主育成的籼型杂交稻组合约占全省籼型杂交稻推广面积75%左右,粳型杂交稻占88%以上,早籼、晚粳、晚糯占90%以上,双低油菜占85%以上。

二是研究成果国内领先。

(1)超级稻研究国内领先。

省“8812”计划选育的组合“协优9308”是我国第一代超级稻的典型代表,“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杂交籼稻“Ⅱ优7954”在云南永胜现场实割验收亩产达1195.2公斤,产量达世界一流水平。

“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方法”“钱优0508”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前者获国际发明专利金奖、专利评估值达3.32亿美元。

(2)双低油菜育种国内领先。

相继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12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

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72”,被农业部列入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之一,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和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印水型不育系已成为全国广泛应用的第二大类不育系,已有230个(次)该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7亿亩,年应用面积达4500亩以上,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3%。

三是攻克难题,品种培育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育种取得突破。

创建一批新的育种材料,成功选育出国稻系列和218系列组合。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成功育成常规稻“航育1号”和杂交稻“中浙优1号”。

(2)高效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通过主动设计育种目标,首次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和常规回交育种等技术有机结合,从配组到应用于生产比常规方法提前5-6年,育成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12个、优质不育系2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

(3)产量和品质结合取得突破。

在香型优质稻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米质达国标一级的超泰型香稻“中健2号”和清香型香稻“航香18”,“香稻骨干亲本的利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不育系“中浙A”等的选育成功,对配制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发挥了关键作用。

(4)杂交晚稻和籼粳型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

近年来连作杂交晚稻育种已有明显起色,一些新品种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如连作杂交晚稻新组合“天优华占”,在省“8812”计划联品和国家区试中均表现突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育成的“甬优6号”,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

四是机制创新,水稻单产和推广应用取得突破。

近年来,采取科研-推广-企业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种业的快速发展,“中浙优1号”、“国稻6号”、“甬优6号”、“Ⅱ优7954”等新组合在全省各地多个百亩示范方超800公斤,多次刷新了浙江或全国高产记录。

倡导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如中国水稻所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合作开发“中浙优1号”,2007年即突破150万亩;浙江农科院与浙江农科种业联合开发“II优7954”;宁波农科院与宁波种子公司联合开发“甬优6号”。

  2.蔬果育种。

一是育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出口加工蔬菜、水生蔬菜及替代进口蔬菜新品种36个,通过国家鉴定或省审(认)定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次,新增社会效益约45亿元。

获国家和部省科技奖项1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

二是育成了梨新品种‘脆绿’,杨梅新品种“黑晶”,葡萄新品种‘早甜’,柑橘新品种‘红玉柑’,猕猴桃‘华特’等一批水果新品种。

同时果实套袋、避雨栽培、“三疏一改”、完熟栽培、果园滴灌、肥水同灌、采后分级包装等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

我省的水果平均单产在700公斤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宫川温州蜜柑、玉环柚、胡柚等果实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早熟砂梨质量位居南方各产区之首;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软条白沙’、‘丽白’、‘大红袍’等枇杷品种,2009年获得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

  3.畜牧育种。

一是新培育了嘉兴黑猪新嘉系、杜洛克猪新品系、龙游大约克新品系;建立了猪联合育种技术体系;克隆了一批主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和分子标标记;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的种质性能和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优良种猪推广数量达8万多头,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

二是培育了绍兴鸭系列配套品系、仙居鸡肉用系、梅岭土鸡和振宁土鸡等优质鸡配套系。

绍兴鸭配套系青壳2号品系生产性能世界领先,绍兴鸭及其配套系已成为国内养殖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蛋鸭品种。

三是组建了大规模的奶牛高产核心群,进行了奶牛耐热性改良研究;开展了湖羊肉用系的选育;完成了新一轮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和规模奶牛场良种登记工作;长毛兔、肉兔和獭兔种质和生产性能均居于全国前列,长毛兔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四是蜜蜂种质居全国前列。

培育的王浆高产蜂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2009年浙江浆蜂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

五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共有27个畜禽品种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新建了地方鸡国家级基因库和浙东白鹅、萧山鸡种质资源保护种群。

  4.水产育种。

2009年全省生产各类苗种1200余亿尾(只、粒),苗种产值约20亿元,为我省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优质苗种支撑。

一是初步构建了全省水产良种繁育体系。

至今已建成24家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

启动了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省级水产引种育种中心等建设项目,上述原良种场(中心)的建设,涵盖了我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种,具有较强的优质种苗的繁育辐射带动作用,为开展水产引种、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是突破了一批水产种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至今已突破了鳡鱼、黄颡鱼、光唇鱼、黄姑鱼、银鲳、曼氏无针乌贼等种类的人工繁育,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优良新品种。

三是引进、繁育推广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

已成功地从国内外引进了罗氏沼虾原种、大西洋浪蛤、鲟鱼观赏性鱼类等一批优良品种,大多已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四是水产种质改良与选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我省已育成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杂交鳢“杭鳢1号”4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其中中华鳖日本品系是我省首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以推广到全国,年推广量达5000万只以上,新增效益5亿元,国家级水产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在全国领先。

5.林特育种。

一是林木育种。

收集保存研究了杉木等26个用材树种的育种资源5927份,桉树、玉兰、挂花、银杏、香榧等生态树种、花卉、干鲜果、木本药材的种质资源1227份。

克隆了杉木、光皮桦、木荷等树种与木材材性相关的基因16个,建立了枫香、美洲黑杨高效转基因体系,选育新品种46个;珍贵用材林研究突破了木荷、光皮桦、红豆树、南方红豆杉等主要珍贵优质用材树种轻基质容器苗关键技术,制定了地方标准,建立了15个轻基质容器育苗基地,年生产优质苗木上千万株(袋)。

获得省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5项。

同时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建立了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茶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新增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建了竹子、茶叶与林木种质保育等3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竹子、山核桃、香榧、沿海防护林等一批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

组建了5个与林特种业相关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显著提高我省林特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优势特色经济林育种。

培育出香榧、山核桃等新品种39个,其中国家审定(认定)品种4个。

创建了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和国家油茶工程技术中心,特色经济林领域累计获省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奖4项。

三是桑、茶、食用菌和中药材育种。

建立国内一流的育种、推广平台,积聚全省科技资源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级“桑蚕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等。

育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桑、蚕、茶、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品种,桑树新品种选育曾二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蚕性别控制研究和专养雄蚕实用化技术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育成了优良茶树新品种5个、10个新品系进入全国区域;茶树无性系良种达到60%以上,其中本省培育的良种占到95%;在茶树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食用菌有17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审(认)定;中药材有17个新品种通过省级主要农作物认(审)定委员会认(审)定。

四是花卉苗木育种。

选育并审定苗木优新品种141个,玉兰、茶花、红叶石楠、百合、中国兰、朱焦等品种选育、种苗工厂化、容器苗培育技术等位居国内前列,引领国内花卉种苗主流发展。

(二)我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及其生产对科技需求

  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需求。

在人口压力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省农业种子种苗产业同时面临巨大挑战:

一是突破性品种选育,育种目标跟不上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超高产、品质问题突出;二是缺乏优异的育种材料;三是高技术育种技术体系急待完善,一些关键的育种技术仍有待于突破;四是种子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集团)。

分析其原因:

一是农业新品种选育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二是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从事育种专业科技人员力量分散,现有体制及政策很难整合;三是农业新品种选育高校院所自身经济效益不好,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

三、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面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产业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按照突破前沿技术,创制育种新材料,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培育龙头企业,做大生物育种产业,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集中资源创建以分子设计和全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植物分子育种和动物分子细胞育种技术体系,着重解决常规育种不能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创制一批超级动植物生物育种新种质、新材料和新品种,做大做强一批动植物种子种苗集团(企业),抢占动植物生物育种产业战略制高点,显著增强我省种子种苗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种子种苗产业,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实现动植物产量、质量、效益、资源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种业推进目标:

紧紧围绕我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种子种苗的重大需求,着力加强以分子设计和全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引领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重点攻关一批动植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一批超级动植物新种质、新材料和新品种(系),建立一批新品种(系)良种繁育和中试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种子种苗产业现代企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组建一批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我省粮食及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其中水稻良种比例达到90%以上,单产增加10%以上,实现全省水稻平均单产超480公斤,其中单季晚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超过90%以上,全省畜禽良种率、生猪出栏率、饲料转化率等指标居全国领先;林特良种覆盖率超过85%,确保林特种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蔬果、水产、桑蚕、茶叶、竹子、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的生物育种产业都取得长足发展。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种子种苗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种子种苗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或部分领域居于世界前列。

  科技发展目标:

强化种子种苗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创建商业化生物育种技术体系,鼓励科技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规范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加强新品种(系)区域性生产试验和扩繁基地建设。

着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产业科技创新队伍,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20人以上,国内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制订100个以上农业新品种(系)生产技术标准,申请100个以上发明专利或新品种保护权,打造100个现代种子种苗生产企业,创制180个以上新品种(系)、转化300项以上科技成果。

其中水稻新品种选育形成5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培育50个超高产、优质、安全和营养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转化100项科技成果,新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以上。

果蔬育成30个以上蔬菜和果品新品种(系);畜禽育成与推广10个新品种(系)或商用组合;水产育成与推广10个以上养殖新品种(系);桑茶和中药材育成与推广15个新品种(系);林木花卉育种和推广100个新品种(系);完成一批新品种(系)良种繁育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与新品种(系)相配套的品种搭配、农作制度及农艺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带来600亿以上经济效益,为保障我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动植物分子设计与细胞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1、植物分子设计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植物品种创制中预见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关键问题,难以满足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生物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

以分子设计和全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在高效、定向改良植物品种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植物育种的效率可提高60—150%,正在引领植物育种进入全新阶段。

重点突破现代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培育一批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突破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细胞工程与诱变育种、代谢工程、品种设计、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瓶颈,构架和完善现代植物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体系,开展水稻、旱粮、薯类、竹木、花卉等植物分子与细胞育种,继续加强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和制种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通过优异基因聚合创制新种质,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促进现代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2、动物分子与细胞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畜禽重要复杂性状、低遗传力性状遗传改良和动物克隆效率低下等难题,系统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多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干细胞核移植技术等前沿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制定和实施基于基因组选择的猪、奶牛、鸡、兔、羊、蜂等畜禽的优化育种方案,突破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等高效克隆技术,建立畜禽基因组选择育种体系和良种快繁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高生长快、瘦肉率高、耗粮少、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的畜禽新品种(系)。

水产重点开展主导水产品种的分子标记、转基因、染色体操作、性别控制、配系保存与干细胞培育等前沿技术,利用细胞、分子工程结合杂交、选育技术,培育和创新优质高产抗逆良种,研发名特优新种类繁育技术,构建水产良种培育技术体系。

(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中试

  1、水稻。

一是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与中试(0406计划)。

采取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技术相结合,发掘新的有利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虫性和抗逆性的种质资源或基因;聚合抗性、高产、优质基因,选育多类型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采取籼粳交强杂种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塑造相结合和地上部株型选择与地下部根系活力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路线,选配适合长江流域特别是浙江省各生态区种植的优质、多抗、高产、广适的杂交稻组合并进行推广。

(1)综合性状优良新组合的选育。

选育一批通过浙江省或国家审定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包括三系法超高产或优质籼型杂交稻、三系法粳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

其中优质组合要求米质达到国际三级标准以上,产量与现有推广组合相仿;超高产组合要求产量分别对照增产5%以上,米质符合市场需求,抗性好。

(2)具有应用前景育种新材料的创制。

育成一批优质、多抗、高异交率不育系和优质、多抗恢复系。

其中不育系要求育性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制种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稻瘟病抗性或白叶枯病、褐飞虱的抗性好,配制的组合米质指标要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且增产显著;恢复系要求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或中抗白叶枯病、褐飞虱,恢复力强,单株花期长、花粉量大,适应性广、配合力好,配制的组合米质指标要达到国标优质三级以上且增产显著。

二是高产优质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0406计划)。

应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提升常规育种水平,创新并利用特异种质资源,选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水稻新品种,提出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以适应现代耕作制度,增加新品种的附加值和效益以进行产业化应用,确保我省水稻新品种选育在长江中下游的领先优势,促进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1)特异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深度评价。

重点创制优食味、抗稻曲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蚜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耐重金属、耐淹、耐储藏等的种质资源,特别是聚合二个以上优异性状的种质资源供育种应用,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

(2)突破性专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

重点选育:

一是饲用或工业专用,增产10%以上的高产新品种;二是产量等于对照相仿,增产5%或达到显著水平,且有一个性状比对照高一等级的新品种;三是产量等与对照相仿,米质达国际二级的优质新品种;四是或亩产达400公斤以上,米质达国际一级的特优质新品种;五是具特殊功能的保健品种。

  2、蔬油菜。

主要开展蔬菜和油菜种质资源鉴定、创新、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

开展以青花菜、硬果型番茄、菜用大豆等为主的替代进口品种,茄果类、瓜类为主的设施蔬菜品种,榨菜、雪菜、茭白、莲藕为主的水生蔬菜品种及高山蔬菜、森林蔬菜、露地蔬菜新品种选育与中试,并开展育种技术和杂交种子制繁种技术研究,开展双低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研究。

  3、旱粮。

主要开展以马铃薯为重点的薯类、大小麦、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尤其是马铃薯品种的引育繁要超常规发展。

通过调整品种、优化结构、创新模式、集成示范,加快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建立。

(三)优势特色养殖新品种选育及中试

  1、畜禽。

主要开展高产高效优质猪品系选育与肉质改良技术、优势特色家禽的遗传资源研究和开发,抗热抗病高产奶牛新品系选育与利用,家兔生产性能的优化和开发利用技术。

专门化肉用羊品种的选育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品种选育与高效利用,优质地方畜禽种质保持、优质性状基因的筛选与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优质瘦肉猪新品种(系)、早熟高产抗逆蛋鸭配套系、优质肉鸡新品种(系)、优质肉用湖羊新类群、优质种兔、优质抗逆草食动物新品系(类群)等科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