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及答案
1.一个六位数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最左一位数字是3,且它能被11整除,这样的六位数中最小的是______.
2.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大圆内有许多小圆,这些小圆的圆心都在大圆的一个直径上.则小圆的周长之和为______厘米.
3.某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倒扣5分.小宇最终得41分,他做对______题.
4.右图是甲、乙、丙三个人单独完成某
项工程所需天数统计图.请看图填空.
①甲、乙合作这项工程,()天可
以完成.②先由甲做3天,剩下的工程
由丙做还需要()天完成.
平方米=()平方分米1500千克=()吨
6.把四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7.一个圆柱形水桶,桶的内直径是4分米,桶深5分米,现将升水倒进桶里,水占水桶容积的()%.
8.某车间有200人,某一天有10人缺勤,这天的出勤率是().
9.三年期国库券的年利率是2.4%,某人购买国库券1500元,到期连本带息共()元.
10.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比是5:
4:
3,其中最长的一条边是()厘米.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5分)
1.六年级同学春季植树91棵,其中有9棵没活,成活率是91%.()
2.把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个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面积就扩大4倍.()
5.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5分)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5+x〉、5+xD、
A、正方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梯形
2、下列图形中,()的对称轴最多.
A、正方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梯形
3、a、b、c为自然数,且a×1=b×=c÷,则a、b、c中最小的数是().
A、aB、bC、c
4、在圆内剪去一个圆心角为45的扇形,余下部分的面积是剪去部分面积的()倍.A、B、8C、7
5、在2,4,7,8,中互质数有()对.A、2B、3C、4
四、计算题(35分)
1、直接写出得数:
(5分)
578+216=18.25-3.3=3.2-=×8.1=
+=2÷3=0.99×9+0.99=2×=
1×8+1×2=21÷7=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①3-2+5-1
③(1+2)÷(2-1)
④2.25×+2.75÷1+60%
⑤9.81×0.1+0.5×98.1+0.049×981
⑥1000+999-998-997+996+995-994-993+…+104+103-102-101
3.解方程:
(6分)
4.列式计算:
(6分)
(1)4乘以的积减去1.5,再除以0.5,商是多少?
(2)甲数是18,乙数的是40,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五、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
厘米)(5分)
六、应用题(30分)(1—5小题各4分,6—7小题各5分)
1.一个建筑队挖地基,长米,宽24米,深2米.挖出的土平均每4立方米重7吨,如果用载重吨的一辆汽车把这些土的运走,需运多少次?
2.修一段公路,原计划120人50天完工.工作一月(按30天计算)后,有20人被调走,赶修其他路段.这样剩下的人需比原计划多干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
3.红光小学师生向灾区捐款,第一次捐款4000元,第二次捐款4500元,第一次比第二次少捐百分之几?
4.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油桶,要求底面半径是6分米,高与底面半径之比是3:
1,制作10个这样的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接头处不计)
5.新华书店运到一批图书,第一天卖出这批图书的32%,第二天卖出这批图书的45%,已知第一天卖出640本,两天一共卖出多少本?
6.一批零件、甲、乙两人合作12天可以完成,他们合作若干天后,乙因事请假,乙这时只完成了总任务的.甲继续做,从开始到完成任务用了14天,请问乙请假几天?
7、两个两位数,最大公约数是16,这些书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301246)
设这六位数是301240+a(a是个一位数),则301240+a=27385×11+(5+a),这个数能被11整除,易知a=6.
2.(20)
每个小圆的半径未知,但所有小圆直径加起来正好是大圆的直径.所以所有小圆的周长之和等于大圆周长,即20厘米.
3.(7)
假设小宇做对10题,最终得分10×8=80分,比实际得分41分多80-41=39.这多得的39分,是把其中做错的题换成做对的题而得到的.故做错题39÷(5+8)=3,做对的题10-3=7.
4、(8)(20);5、(340)(1.5);6、(18)(4);7、(75);8、(95%)9、(1608);10、(15)
二、判断题:
1、×;2、√;3、×;4、√;5、√;
三、选择题:
1、A;2、A;3、A;4、B;5、B;
四、计算:
1、略;2、脱式计算①5;②28.21;③7;④3;⑤98.1;⑥900
3、解方程:
4,5;
4、列式计算:
3,33.3%;
五、阴影面积:
48平方分米;
六、应用题
1、54(次);2、24(天)3、11.1%;4、9023.2(平方分米);5、1540(本)
6、5(天);7、略
百分数的认识
授课时间: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百分数的过程。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百分数,能对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
3.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学习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认、读、写百分数。
学习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
学习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姚明图片,
师:
知道他是谁吗?
生:
知道,姚明
师:
对,他是我们中国篮球事业的骄傲!
春光中学的篮球对队员也在加紧训练,看!
它们正在进行投篮的练习。
二,自学文本
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中情景图和统计表,了解李明和王建投球情况回答下面问题:
1、计算李明投中次数是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2、什么叫百分数?
3、怎样写百分数?
4、怎样读百分数?
师: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如果有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汇报:
生1:
67÷100=
生2: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师:
同学们对这句话理解吗?
能不能结合上面的例子,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3:
67%就是表示67是100的百分之几
师:
百分数就是一个分数,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
你会写百分数吗?
我先找一名同学来教教大家怎么写百分号吧。
生到黑板上写
然后出题:
1、写出下面百分数
百分之五十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二十
2、读出下面百分数
7%91%10.1%33%
让同学去黑板上写
师:
现在同学们知道认识百分数了吗?
你能举几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
生1:
我们班的及格率为100%
生2:
……
质疑: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出示问题
(2)王建投中的次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
53/100=53%
师:
你知道这个百分之五十三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王建投一百次中了53次
师:
那他要是再投100次呢?
生:
再中53次
师:
再投100次
生:
再中53次
生:
就是每投100次中53次。
师: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例题二,出示自学指导:
1、蓝色框中的三个百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蓝色框中的三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百分数又叫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汇报:
生1:
97/100=97%
……
生2:
第一组完成任务的97%,就是没有完成任务。
生3:
第二组完成任务的125%,就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生4:
第三组完成任务的100%,就是全部完成了任务。
生5:
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质疑: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
所有分母是一百的数都可以写成百分数吗?
生回答(如果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解答):
不是,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种具体的量,但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没单位。
例如:
一条绳子长
米,中的分数就不可以改写成百分数。
生2:
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比和百分率?
先找同学回答,如果说不到为老师说:
百分数可以表示一种分率,和分数一样,不过它一般都是确定一个标准量,然后和标准量进行比较。
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比也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
生3:
……
师:
同学们自学的能力真强,那看看这几道题你会做吗?
幻灯片出示练习题:
一、说出下面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1)春光中学今年完成植树任务的105%。
(2)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注意“约”)
(3)___末我国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3200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4部/百人。
(4)育红小学喜欢音乐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50%。
二、你能根据成语写出百分数吗?
百里挑一十拿九稳九死一生
十室九空十有八九十全十美
三、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45%98%100%55%
1、这节课同学们学的主动积极,老师希望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同学占()
2、小明的爸爸是著名的牙科医生,经他诊治的牙病治愈率达到了()
3、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还剩全书的()
三.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百分数复习导学案
授课时间: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比较熟练的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问题和“求一个数是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
在练习中,对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又叫,。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成百分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0.12=12﹪
百分数化成小数:
去掉%,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105﹪
分数化成百分数: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1/3=1÷3≈﹪(除不尽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百分数化成分数: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进行约分
105﹪=105/100=21/20
3、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44页的1、2、3题
二,应用练习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问题的方法相同,都是“一个数÷另一个数”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三第4、8题
第4题:
浓度是表示原汁含量占橙汁含量的百分之几。
第8题:
在计算时要把单位化统一
2、百分率
成活率指成活棵树占种植棵树的百分比,成活率=成活棵树÷种植棵树×100﹪
出粉率指磨出面粉的质量占小麦质量的百分比。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5、6题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同,就是“一个数×百分之几”
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7、9题
三,课堂小结:
结合做题情况进行小结。
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总课时
学习内容:
课本31—32页内容。
学习目标
1、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 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景和实践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选择、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
对问题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 ?
1、 补充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
2、 将学生补充的问题归类板书:
(1) 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3) 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4)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5) 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6)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 上述哪些问题的解答我们已经学过?
独立解答,然后小组内相互检查并交流解题思路。
4、 指名回答各题的解答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特别是(3)(4)问的思路。
5、 小结:
解答这一类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单位"1"是谁?
谁和谁比?
(3)(4)两问还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是什么?
)
二、对比提问,探究新知
1、 提问:
看到(5)(6)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2、 学生回答,归纳出与(1、2)或(3、4)问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3、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明解题思路。
特别强调:
问题怎样理解?
谁是单位"1"?
谁和谁比?
(鼓励学生:
有没有不同解法。
有不同解题方法和思路,要充分让学生发表,并注意反馈:
你听懂了没有?
能再给大家说说吗?
解题时可以选择你认为最好理解的方法解答)
4、 比较(5)、(6)两问的异同?
(相同点:
条件相同,多或少的人数也就是相差数相同,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
问题不同,单位"1"不同,算式不同,答案就不同)
5、 教师强调:
单位"1"不同,所以所得出的答案就会变化。
6、解答这一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7、小结并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一般的解题方法:
相差数÷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
三、基本练习、强化认知
1、出示:
P31例题,指名读题,分组试做,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计算时会有困难,教师要提醒)
2、打开课本31页这就是书上的例题,大家看看我们总结的解题思路和书上是一样的吗?
四、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出示:
苹果树40棵
梨树50棵
梨树比苹果树多10棵
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多百分之几?
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少百分之几?
要求:
小组合作,每小组有这样的两套卡纸,4人或5人一套,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合成不同的应同题,再解答出来,规定时间内看那组组合的题目最多。
2、请不同组合的组将自己的题目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题思路。
五、小结:
本解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下作业:
32页练一练。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