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改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36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改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验改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实验改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实验改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实验改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改进.docx

《实验改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改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改进.docx

实验改进

P12,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改进

1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

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壁上有水生成,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而在实验时,由于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升温发烫,水蒸气不能冷凝根本看不到有水珠生成。

我们改进的方法是用冷湿的毛巾包住干燥烧杯外壁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几秒钟后拿开毛巾,迅速观察能清楚看到干燥烧杯内壁有细小水珠生成。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在实验时,由于烧杯壁上附着的石灰水太少,现象并不明显。

我们改进的方法是:

直接在火焰上罩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几秒钟后,用玻璃片盖住小烧杯口,再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几下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极为明显,且还可以与原来澄清石灰水对照。

3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的探究

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木柴梗在火焰外侧的部位被烧焦,证明火焰外焰温度最高,这一方法操作简单,但火柴梗太小,可视性较差。

我们还创新了一种方法,取一张滤纸或小纸板,迅速平放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能看到滤纸上烧出一个焦糊的圆圈,圆圈中间无变化,这种方法现象更为明显。

也能较好引起学生的兴趣。

P1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P33实验2-2

改进:

把小木条换成卫生香更好用。

P49分子的运动现象

1、实验所需用品:

浓氨水、酚酞试液、大试管(2支)、小试管(2支)、胶塞、250ml烧杯(2个)、滤纸条、棉花、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⑴把滤纸条放入小试管中,并用酚酞溶液将其润湿。

⑵在大试管底塞上一团棉花,并把小试管倒放在大试管中。

⑶向两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塞上胶塞观察现象。

⑷其中一组放入乘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

滤纸条从下至上逐渐变红,且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快。

3、改进实验的效果:

(1)药品用量少,封闭环境对空气无污染。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能说明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P39铁和硫酸铜反应

硫酸铜和铁反应较慢,在硫酸里面加点盐酸,反应会快得多。

P95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镁条燃烧后比燃烧前质量增加的实验,是初三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它要求生成物质量比反应前质量增加,从而强调反应前有气体参加的,不要忽略其质量。

镁条以条状在空气中燃烧,由于产生大量白烟质量损失多,燃烧后产物的质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很多老师做不成这个实验对此非常苦恼。

缺少这一环节,就不能让学生完整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针对以上的原因我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并且取得了成功。

实验用品:

镁条、石棉网、天平、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

实验步骤:

1.课下取45厘米镁条,把它卷起来形成椭圆形的镁盘,共9圈,这样的实验效果最好的。

2.把卷好的镁条放在石棉网上,放到天平上,称出反应前的质量。

3.拿下天平上的石棉网放在酒精灯旁边,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平着夹取镁条,用酒精的外焰加热镁盘的中心,立即放到石棉网上,等镁条被引燃时,把镊子撤出,防止空气污染罩上大烧杯。

4.等镁条熄灭以后,把石棉网放到天平上观察,质量明显增加,天平向氧化镁方向倾斜。

实验说明:

这个实验方法的优点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可以说小改变解决大问题。

这种方法被全年级学生采用,每个人都能轻易的得到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的结论。

P107实验6-1

活性炭吸附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

改进: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红墨水,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活性炭,另一只不加。

同时震荡,然后取棉花,用玻璃杯将棉花压下去,可以看见加了活性炭的试管内红墨水褪色明显。

P110实验6-2

P117二氧化碳性质的改进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

如图:

 

(一)制作材料

喝水用的薄塑料瓶两个(带盖),废旧的自行车气门(两个),胶皮管10cm,止水夹一个(可不用)。

 

(二)制作方法 

1、用打孔器在饮料瓶盖上打孔。

 

2、然后固定好气门。

  

3、用胶管连接两个气门。

  

(三)使用方法  

1、准备一瓶凉一些蒸馏水,盖好瓶盖。

 

2、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盖好瓶盖。

  

3、将有水的瓶子放上面,用手挤压瓶子,水进入另一瓶,然后振荡有二氧化碳的瓶子,再挤压有水的瓶子,反复几次,可见瓶子变瘪了。

  

4、为了说明问题,可以用空气作对比实验。

  

(四)其他用途  

1、上述实验的水可用于和石灰水反应、与石蕊试液反应,效果良好,同时可用蒸馏水作对及实验,现象明显。

 

2、该装置可用于其他气体溶解性对比。

  

3、该装置可用于比较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

使用时溶液大约用10mL就可以,效果明显。

 

 (五)优点 

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使用安全,不易损坏,造价低廉,替代品多,可大可小,有利于环保,可用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改进实验

塑料制成的饮料瓶在我们初中化学实验中常有“不俗”的表现,例如可作实验容器(能截开用),可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可用来制作简易净水器,可用于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的反应(碳酸饮料)及有机化合物(塑料)等,相信开动脑筋仔细想想,应该还能想出不少,完全可以形成一个饮料瓶教具系列。

 

以下就是利用饮料瓶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三则化学实验加以改进的情况:

 

一、第六单元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中有“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的蜡烛熄灭”这样一个实验,实际操作中用集满二氧化碳的大容量集气瓶向杯中倾倒时,常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或高的先灭等现象,标志着实验失败了,还要重来。

对此我想可以用稍大一些的(如250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碳并倾倒,效果一般很不错,原因有二:

1、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到,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二氧化碳;2、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二氧化碳四处扩散。

当然影响该实验成败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两支蜡烛的火焰大小、烧杯的大小等,都要给

对二氧化碳熄灭蜡烛性质实验的改进

一、目的

 验证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二、装置图(如右图)

 三、操作

 1、在贮气瓶中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盖上玻璃片。

 2、点燃小烧杯中阶梯上的两只短蜡烛。

 3、将导管伸入到小烧杯的下部。

 4、打开弹簧夹。

 5、移开玻璃片。

 四、效果

 打开弹簧夹,移开玻璃片后,贮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沿着导管“流”到烧杯里,使烧杯中下面的蜡烛先熄,上面的蜡烛后熄。

形象而生动。

 五、注意点

 1、贮气瓶口最好涂上凡士林,防止盖上玻璃片后二氧化碳散失到瓶外。

 2、贮气瓶的容积应比小烧杯的容积大得多,以保证在实验时有充足的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改进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P113在讲到CO2的化学性质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在梯形架上放两支蜡烛,点燃后放入烧杯内,往烧杯中倒入CO2时,可以看到梯形架上的蜡烛由下至上先后熄灭。

这个实验说明了CO2的三条性质:

本身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

笔者在教学巡导和片区教研活动中观察到大部分教师在做这个实验时都失败了,经分析原因,有三点不好掌握:

一是倒入的角度不正确而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二是如果蜡烛燃着时间稍长,再加上蜡烛直径过大的话,由于温度高,烧杯内气体膨胀,很难倒进CO2而导致实验失败;三是由于CO2比空气重,稍不注意,如果将CO2倒入过快就会出现高位上的烛火先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现象。

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并经自己在沐溪中学反复试验,现总结出以下四种改进该实验的方法,与大家交流。

方法一:

用一个250mL的烧杯,在梯形的铁片上安上两小段生日蜡烛(注:

下述方法中均采用这一相同操作),点燃,并放置一个短颈漏斗(如右图一)。

将收集满CO2气体的集气瓶(250mL规格的)往漏斗中慢慢倒入,可以发现,燃烧的蜡烛先下后上依次熄灭。

 

方法二:

用稍大一些的(如250mL以上的)饮料瓶来代替集气瓶收集CO2并倾倒。

饮料瓶各种容量规格的都好找,一般都较大,能收集足够多的CO2,另外饮料瓶的瓶口比集气瓶的瓶口要小很多,便于集中倾倒,能有效防止CO2四处扩散。

方法三:

在烧杯内做一个硬纸挡板。

挡板宽等于烧杯的内直径,上端剪成两个卡耳,下端剪一个缺口,便于CO2流动。

实验时,从挡板的一侧缓缓倒入CO2,另一侧的低、高两支蜡烛依次熄灭。

(如右图二)

方法四:

在盛满CO2的集气瓶口上加一个带有两个导气管(一粗一细,粗的插入放蜡烛的烧杯中)的橡皮塞(如右图三所示),然后将CO2倒入烧杯中,由于CO2是沿着导气管倒入且导气管又插入烧杯底部就可使梯形架上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学生可清楚地看到

CO2可以象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先聚积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象水一样慢慢没入烧杯内的蜡烛,使烛火依次熄灭。

方法五:

把一只放有大理石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里的矮蜡烛旁,然后点燃两只蜡烛,再通过长颈漏斗向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如图所示。

此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溢”出来足够多时,就会像水一样依次淹没矮的和高的蜡烛,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现象。

在上述众多方法中,笔者推荐方法一,原因是该操作更简单,成功率也极高。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

1.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结合学生在做本实验时易出现的问题,补做的实验为:

实验一:

烧杯中装有高低不同的刚点燃的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正对高的蜡烛倾倒。

实验二:

烧杯中有燃烧了一段时间后的高低不同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沿着烧杯壁倾倒。

实验三:

烧杯中装有高低不同的刚点燃的两支蜡烛,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沿着烧杯壁倾倒。

学生在做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常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高的蜡烛熄灭了,矮的蜡烛并不熄灭;另一种是两支蜡烛都不熄灭。

这样很让他们迷惑:

二氧化碳的密度真的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真的不支持蜡烛的燃烧?

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为高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不仅大于空气,而且先与它接触的物质就先熄灭。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一经点燃,就需要立即倒入二氧化碳。

如果燃烧时间太长再倒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后就会上升,蜡烛也不会熄灭。

实验二观察到蜡烛都不熄灭,说明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烧杯中温度很高,使得倒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

做了实验一和实验二后再做实验三,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技巧后就能很容易获得成功。

补做的实验不仅让学生知晓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也懂得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性质的变化。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补做的实验为:

实验一:

取两个玻璃杯a、b,a杯中放入石灰石,b杯中放入碳酸钠粉末,a、b杯中加入一些稀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两个杯口,观察现象。

实验二:

取两个玻璃杯c、d都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c杯中加入一些稀盐酸,d杯中加入一些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两个杯口,观察现象。

原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容易让学生得出有二氧化碳生成,但很难推测出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因为由CO2来推导碳酸根,对学生来说出现了思路的断层。

实验一、实验二可观察到:

a、b、c、d玻璃杯中都有气泡生成,玻璃片上的石灰水都变浑浊。

通过实验一的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做过的2个实验,找出反应规律:

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盐酸反应会有二氧化碳生成;再层层递进到实验二,学生就很容易由c杯中的现象得出鸡蛋壳里可能含有碳酸根,并由d杯中的现象得出含有碳酸根的鸡蛋壳不仅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还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日后酸的通性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类似可补做的实验还有人教版《化学》上册P43页习题5中红砖粉末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该实验可让学生重新认识二氧化锰的作用,加深对催化剂定义的理解;观察体温计中汞柱的上升和下降。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理解抽象的知识——原子之间也是有间隔的;学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后结合人教版《化学》上册P53家庭小实验补做1g水和1g酒精混合,质量1+1是否一定等于2。

该实验不仅仅涉及对物质的定量分析,而且与人教版《化学》上册P92中【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进行对比,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等等。

P128实验7-1

(一)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 烧杯  橡皮塞  气球白磷 红磷  热水

(二)实验装置

 

(三)实验步骤

1.如图1,取两支试管,1号试管中放入绿豆一半大小红磷,2号试管中放入绿豆一半大小白磷,观察并不燃烧;将两支试管放入热水中,1号试管中红磷仍不燃烧,2号试管中白磷燃烧。

探究结论:

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且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2、如图2,取一试管的橡皮塞置于烧杯底部中央,另取绿豆一半大小的白磷放入橡皮塞上,观察白磷没有燃烧,然后在白磷上方罩一支空试管(装有氧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并将塞子塞紧,立刻看到白磷燃烧起来,产生白烟。

探究结论:

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四)该实验的改进之处:

1、一是将白磷在敞开的体积中燃烧改为在封闭的体积中燃烧,有效的防止五氧化二磷飘入空气中污染空气。

2、将用导气管对准水下白磷变为用试管罩住白磷,保证水下白磷不到处游动。

(五)改进后优点:

1、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实验效果好。

2、实验现象明显,充满趣味,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安全性能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P132实验7-2

教师先把一段乳胶管与吸耳球连接好,然后一手捏瘪洗耳球,一手将乳胶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淀粉的袋中,松开捏洗耳球的手指,如同钢笔吸水,把淀粉吸入乳胶管内,接着把乳胶管一端靠近酒精灯火焰,快速挤压洗耳球。

如图:

教师把吸入大量淀粉的乳胶管从塑料罐下端孔插入罐中,乳胶管口前放一燃烧的酒精棉球,盖上盖,迅速挤压洗耳球,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