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364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docx

完整word版伤寒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一.名词解释。

1.白饮:

指米汤。

2.客气:

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3.麻沸汤:

煮沸之水。

4.虚烦:

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5.坏病:

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6.温粉:

炒温之米粉。

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7.不了了:

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8.脉若静:

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9.伤寒: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10.直中:

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11.合病:

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

12.并病:

一经症状未罢,另一经症状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13.心中疼热:

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14.脏厥:

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蛔厥:

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6.除中:

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17.郁冒:

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18.晬时:

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9.少阴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0.温温:

心中自觉蕴结不舒。

21.脉暴出:

脉搏突然浮大。

22.数更衣:

大便次数多。

23.息高:

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24.下厥上竭:

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25.苦酒:

即米醋。

26.泄利下重:

下利重坠不爽感。

27.和令相得:

即调和均匀。

28.坼:

裂开。

29.噫气:

即嗳气。

30.谵语: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31.心中懊恼:

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2.项背强几几:

南阳地区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33.翕翕发热:

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34.欲作再经:

指将传经于阳明。

35.振振欲擗地:

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擗同仆,跌倒。

36.筋惕肉瞤:

肌肉跳动。

37.

目暝:

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38.:

小雨不辍也。

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39.将息:

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40.叉手自冒心:

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41.时瘛疭:

瘛,指收缩。

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42.柔痓:

痓,当为痉。

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其中汗出者名为柔痉,无汗者名刚痉。

43.循衣摸床:

病人不清醒时,两手不自主地捻弄衣被或抚摸床边。

44.脾约:

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肠燥便结者。

45.汗出濈濈然:

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46.口不仁:

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47.转气:

即腹中有矢气转动。

48.喘冒:

气喘且头目昏眩。

49.目中不了了:

视物不清。

50.睛不和:

眼球转动不灵活。

51.怵惕:

怵,害怕,恐惧。

怵惕,即惊恐不安之状。

52.心愦愦:

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53.趺阳脉:

为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54.谷道:

即肛门。

55.郑声:

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56.往来寒热:

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57.胸胁苦满:

苦作动词用,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58.嘿嘿:

形容词,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59.蒸蒸而振:

高热寒战。

蒸蒸,这里形容高热,振即寒战。

60.过经:

邪离本经,传入他经,名曰过经。

61.脾家实:

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62.藏有寒:

即脏有寒,指脾脏虚寒。

63.劳复:

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64.损谷:

即减少饮食。

65.脐上筑:

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66.吐已下断:

指吐利因液竭物尽而停止。

二.原文背诵(按六经顺序)

(1)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5.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6.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9.太阳病,汗出,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0.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2.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庢。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发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6.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7.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18.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19.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家人参汤主之。

21.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2.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23.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4.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6.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7.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29.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扑地者,真武汤主之。

30.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3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2.问曰:

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如何?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3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通,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34.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35.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36.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3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38.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39.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阳明病

1.问曰:

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2.问曰:

阳明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烦恶热也。

3.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7.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8.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9.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10.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将者,此为热越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11.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12.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13.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14.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主之。

(三)少阳病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太阴病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辈。

3.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五)少阴病

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6.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8.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9.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11.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12.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1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14.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15.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六)厥阴病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肬,下之利不止。

2.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5.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6.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7.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着,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七)霍乱

1.问曰: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为何病?

答曰:

此名霍乱。

霍乱自吐下,

又利下,复更发热也。

(8)阴阳易差后劳复病

1.大病差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2.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乱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三.辨别

1.麻黄汤、桂枝汤汤证辨别。

1)辨证要点:

桂枝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麻黄汤--无汗,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喘、脉浮紧

2)病机:

桂枝汤--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麻黄汤--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3)治法: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4)方药: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

麻黄汤--桂枝,麻黄,甘草(炙),杏仁

即: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寒、脉浮为基本征候,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

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称表实证。

5)原文: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汤证辨别。

1)辨证要点:

葛根汤---无汗,恶寒,项背拘谨不舒、脉浮紧。

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

桂枝加葛根汤---汗出,发热,恶风,项背拘谨固缩、转动不灵。

2)病机:

葛根汤--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

桂枝加葛根汤--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3)治法:

葛根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4)方药:

葛根汤--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即:

二者皆为太阳病兼经输不利,区别在于表虚与表实,有汗与无汗。

5)原文: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汤证辨别。

1)辨证要点:

大青龙汤---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

小青龙汤---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2)病机:

大青龙汤---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3)治法:

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4)方药: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细辛、干姜、芍药、五味子、半夏。

即:

大小青龙汤皆从麻黄汤化裁,均属表里同治之方。

但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郁热而除烦,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内蠲寒饮而治咳喘,重在蠲饮。

5)原文: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汤证辨别。

1)辨证要点:

葛根汤---无汗,恶寒,项背拘谨不舒、脉浮紧。

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

葛根芩连汤---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

苔黄、脉数。

2)病机:

葛根汤--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

葛根芩连汤--热盛于内,协热下迫大肠

3)治法:

葛根汤--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4)方药:

葛根汤--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葛根芩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5)原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5.太阳中风病机、证法、方药等。

1)病机:

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2)病证要点:

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3)证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4)方药:

桂枝汤加减。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5)原文: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6.栀子豉汤各证鉴别。

1)辨证要点:

栀子豉汤--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栀子甘草豉汤--在栀子豉汤证上,兼中气不足而短气

栀子生姜豉汤--在栀子豉汤证上,兼热扰于胃而呕吐。

2)病机:

栀子豉汤--热郁胸膈

栀子甘草豉汤--热郁胸膈,兼中气不足

栀子生姜豉汤--热郁胸膈,兼热扰于胃

3)治法:

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益气和中

栀子生姜豉汤--清宣郁热,降逆止呕

4)方药: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香豉,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栀子,香豉,生姜

5)原文

【76】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黄连汤汤证分析。

1)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

2)病机:

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3)治法: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4)方药: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5)原文: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8.大陷胸丸、大陷胸汤汤证辨析。

1)辨证要点:

大陷胸丸--胸膈心下硬满,身热,头汗出,颈项强,短气,脉沉紧。

大陷胸汤--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期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

2)病机:

大陷胸丸--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大陷胸汤--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3)治法:

大陷胸丸--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大陷胸汤--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4)方药:

大陷胸丸--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白蜜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5)原文: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1】结胸者,项亦痛,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即:

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均有泻热逐水的作用,均治疗大结胸证。

大陷胸汤剂量大而泻下力峻猛,见效迅速,故方后有“得快利,之后服”的注说。

大陷胸丸相对剂量小而泻下作用较缓,故称“一宿乃下”。

二方证除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大陷胸汤证病位居中之不同,大陷胸丸还适用于水热互结而患者身体较弱,不宜峻下者。

9.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汤证辨析。

1)辨证要点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2)病机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热气滞

附子泻心汤--胃热气滞,卫阳不固

3)治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4)方药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5)原文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0.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汤证鉴别。

1)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甘草泻心汤--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2)病机:

半夏泻心汤--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生姜泻心汤--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甘草泻心汤--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3)治法:

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4)方药: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生姜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生姜

甘草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炙甘草、黄连、大枣

5)原文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即:

三者病候、病机、治法、方药组成大致相同,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致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之症,其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均以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益脾胃之气。

所异者,半夏泻心汤以心下痞,呕逆较著,故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因兼有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二两,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增炙甘草至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

三方去滓再煎,使药性合和,共奏和解之功。

11.大小陷胸汤汤证辨析

1)辨证要点:

小陷胸汤--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大陷胸汤--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期躁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

2)病机:

小陷胸汤--痰热互结于心下

大陷胸汤--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3)治法:

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

大陷胸汤--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4)方药: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5)原文: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即:

①二者均治热实结胸,不同的是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势急;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

②从药物组成上看,二方泻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企且量大,小陷胸汤取黄连且量少,二方同可泻热但强弱有不同;

③针对痰水之邪,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

④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可破结,小陷胸汤用栝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分。

大陷胸汤属于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当属化痰涤痰之方。

12.欲作奔豚、已作奔豚汤证辨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