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3081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docx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公开课教师稿DOC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考察角度及设题类型

2、掌握景物形象鉴赏题的解题步骤,明确答题规范。

考察角度一: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写景技巧)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2、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4、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1)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写景技巧)

典例分析1、【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

(1)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景象)(情景)?

表达了什么情感?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

(1)意象(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典例分析:

1、课本回顾: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1、这首词是如何写景的?

 

2、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什么情感?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策略及步骤总结:

一、鉴赏景物的描写

规律总结:

1、空间顺序(远近高低、室内室外、仰视俯视、)

2、动与静

3、虚与实

4、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5、色彩

答题步骤:

一、运用了何种手法(是什么)

二、具体分析手法(为什么)

如:

比喻,把…比做…衬托:

以…衬托…,或者:

…和…对比。

3、表达效果

边练边悟:

【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

浔阳,即今九江市。

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

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

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

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

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

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

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

“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

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

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

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

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

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

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

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

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

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公式:

罗列意象+氛围特点+思想感情(或艺术效果)

  注意:

①罗列意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从两方面概括,一是画面内容概括,如“月下秋景图”;二是从整体情绪特征上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力求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还不够,应尽可能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通过对( )等意象的描写,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3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8、(5分)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

①【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分)

答:

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通过对如云般

参考答案

12.

(1)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2分,角度1分,画面1分)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维妙维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

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振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

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

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

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西溪:

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

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

西溪就是西苕。

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

镜子。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译文】

 积水,暗写雨。

一场秋雨,溪水涨满。

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

一片清虚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

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

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

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

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

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

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

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

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

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

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

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

“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

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

“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

如《天仙子》:

“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青门引》: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归朝欢》:

“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

”《剪牡丹》: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木兰花》: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

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3、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4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

奠定了词哀婉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杪,“秒”音,树梢。

  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积雪残留,让人感伤,大雁和月亮都是思乡怀人的意象,通过对残雪、雁断、新月的描写,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氛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Ù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Ù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

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鉴赏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11、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

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

10、(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答:

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谧气氛的,给2分。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

乱香深里语黄鹂。

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

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是如何写景的?

视觉、嗅觉、听觉、触觉。

由静到动。

由远及近

2、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1)结构上写景由远及近,由帘帷引出下阕主人公生活细节的描写。

(2)以乐景衬哀情。

上阕通过对满池的春水、盛开的春花、啼叫的黄鹂、轻软的东风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美好而又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面对如此美景主人公内心却仍然充满了相思、孤寂愁苦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更增其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