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965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docx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

请各位工作室成员对照此三年规划样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靠实制定好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个人发展规划与下周五集中时带会交流。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样本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新一轮的课改实施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在课改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无疑在发生着一场巨变。

教学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不断体现、落实,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活了、涉及的视野广了、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了、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足了,但是作为教师也越来越感觉到驾御课堂越来越难了、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这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市教育局实施“三大”活动,就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的一种具体体现。

认识到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应该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

要学会规划自身的教师生涯,在不断实现规划目标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名教师。

二、自身状况分析

  1、自身背景及成绩分析:

  我**年于**师范学校毕业,至今从事教学工作**年。

在这**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之余我不断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年....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毕业。

**年毕业....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函授班。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它为自己的教师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2、对自身问题的分析

  从教**年来,在学校及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要跨越目前的状况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感性的教学经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做指导,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三、自身专业化发展目标:

  1、整体性目标:

  力求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2、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

(2006—2007)以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专业化为主的目标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校本研究则可以从“提高经验认识水平”和“强化教学反思能力”这两个方面促使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具体措施:

(1)认真读好六本书,并作好理论学习笔记。

六本书是:

(1)《教育新理念》、

(2)《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5)《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6)《多元智能》。

(2)制作个人专题主页。

记录整理个人成长的足迹。

(3)确立实施自己的小课题研究计划: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列。

(4)争取外出学习一次,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发展定位——争取完成对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系列之一的预习的习惯的养成。

第二阶段:

(2007—2008)

  

(1)、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2)、加强教育科研能力重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研与科研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与反思而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来整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发展定位——完成小课题结题报告,参加相关课题的评选比赛并争取得到认可。

  第三阶段:

(2008—2009)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学品质专业化为主的目标 

  (1)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努力使学生基本形成会预习的好习惯,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钻研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独立钻研,敢于表达的好习惯。

将比较容易的知识由学生自己来讲,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展定位——争取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四、主要措施

  1、用自学形式完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活动

  3、承担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课题实验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自身的提高。

  4、及时记录自己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业务学习、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

  5、定期参加有关的科研论文评比

  6、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

五、预期效果

  1、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养。

  2、具有良好的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

  3、个人学科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4、完成小课题研究课题。

5、尽量给学生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

学习《骨干教师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的感悟

 

 

近两年,提倡教师写教育叙事,一下提醒了我,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和孩子们发生了那么多的点点滴滴,是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啊,为什么没有早些想到呢?

可这是个对我比较陌生的概念,什么是“教育叙事”?

怎么写“教育叙事”?

听了孔局长的《骨干教师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的讲座,我终于有了明确全新的理解。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写教育叙事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

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在教育研究领域内也越来越注意应用叙事方法。

叙事出于与人们及其生活的天然联系,使得它很容易成为我们教师在改革研究中驾轻就熟的方法或工具,并发挥着传统实证方法难以起到的深层作用。

叙事越来越成为让广大教师感兴趣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所选择的构造自己的文章的形式。

而叙事研究又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而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够导致反思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

而事实上,教师每天的生活都与叙事交织在一起,教师就是从叙事中学习的,甚至可以说,教师“了解世界和了解自我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叙事”。

叙事把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从而将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体验和韵味。

教师叙事研究就是对这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

 

对教育叙事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也开始尝试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闪光点,每周写一些小故事记录下自己的感动。

每次的故事都会先和同事分享,而这种同伴互助、探讨的过程,既互相欣赏又相互质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升华的过程。

尽管才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但这一个多月的收获是我多年以来所没有的,它不仅给了我一个惊喜,也留给我自己感动,让我看到了每颗心灵的成长和碰撞,每每追溯和反思都给了我再一次理解过去的经历,也使我对我们与孩子的经历的含义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坚信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好方法,我认定实施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重在做、坚持做、精心做。

“国培计划”(洛阳)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日志(四)

崔丽君

地址:

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内容:

师德建设的新视野: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主讲人:

洛阳师范学院刘岸英

刘岸英教授是洛阳师范学院落的教务处处长,心理学教授。

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国培班的新学员讲授她对师德建设的新视野。

一、师德建设的新视野

教育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快慢,“强国先强教”已成共识。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教师教育改革的举措:

一个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三个重点:

以农村教育为重点;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职业师资;以中青年教学团队,创新团队为重点。

重视教师、重视教师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战略措施!

!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都很看重教师人格。

师德内涵的理解仍停留在:

“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求知创新、育人为本、以身立教”等较为空泛浅易的理解上。

从传统教师隐喻看教师形象的缺失:

隐喻一:

春蚕、蜡烛、春泥——“悲壮牺牲者”的教师形象

隐喻二:

一桶水——“知识灌输者”的教师形象

隐喻三:

园丁——“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形象

隐喻四:

工程师——“落寞的孤独者”的教师形象

国内学者研究名师的基本特征发现: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提出:

对于教师而言“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加重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丰富的思想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一:

一、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指教师要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

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

三、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

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以自身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区别优秀还是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

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最关键因素之一。

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今天师德的新内涵。

二、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

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

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很多都是教师情绪压力问题造成的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遇到问题容易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而造成的。

教师的一时冲动,甚至危及学生一生。

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关注。

如果单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完全奏效的。

这些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有直接关系。

教师幸福指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最大的、急于解决的问题是提升老师的幸福指数和热情度数。

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对东北三省一千多名教师的调查,结果如下:

倦怠比例

经常性(高度)倦怠的占22.6%,

中度倦怠的占60%以上

确定苦恼感(低度)占27.4%

(一)职业倦怠

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倦怠,筋疲力尽,无助、焦虑,抑郁。

有三个因子:

一是情绪耗竭:

感到疲劳精力耗费太多;

二是低成就感:

“重复昨天的故事”

三是去个性化:

对工作对象以冷漠方式、不耐烦、冷淡。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

2、人际关系不融洽。

3、刻意回避社交活动。

4、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沮丧。

5、对工作无热情。

6、身体小毛病不断。

7、感到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十分无聊。

8、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

克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行动:

1、体育锻炼

2、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确定合理的专业期望

4、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5、明确角色责任

6、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心理素质与师德

从心理的角度看,敬业是人健康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应具有爱和工作的能力,精神健康的人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应该超过对自身的关注和投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敬业是衡量人健康程度的一项指标,心理健康的人认同自己的工作职业。

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

近五成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3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

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教师实际生存状况的反差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大。

校长们则反映上级的检查太多太滥.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保持心理平衡了十条建议,可以借鉴:

不要斤斤计较;适当让步;

对自己不要太苛求;知足常乐;

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暂离困境;对人友好;

找人倾诉烦恼;积极娱乐;帮助别人做事。

人需要通过工作来寻找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工作会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快乐。

事实说明,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便是再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真正尊敬;当敬业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会让人从工作中领会到更多地感悟。

最后用美国《教育者誓词》来与大家共勉:

“把一生贡献给教育事业,时刻注意自己的责任,即使非常辛苦,即使受到外界的诱惑,即使遇到失败、困难,也要坚定不移地献身自己的事业”。

米老师的教学艺术 

发布者:

李兰素发布时间:

20xx-1-2617:

13:

45 

“目前高考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是鸭,我要培养的是‘狼’一样的学生。

”看到米老师的博客日志中的这句话,一直想再置身于他的课堂,去享受他教学中所带来的简约之美;去体验看似平淡却充溢着智慧的对话场景;去感受恰如其分的幽默所营造出的笑声迭起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再想接受一次米老师那耐人寻味的教学理念和总是走在别人前面思想的洗礼……

今天真的又一次领略了米老师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对米老师教学艺术的认识也逐渐细腻了。

一、轻松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简单起来。

听米老师的课,我感受到一种“简单”。

简明的教学线索将问题设成点状然后引伸为线,而后拓展织成知识网,让我们从这种简单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迪,探索的欲望。

二、富有思维含量的对话让课堂丰厚起来。

在教学中,米老师非常善于鼓励提问,引导质疑。

虽然有的问题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提升出的,有的甚至就是老师提出的。

但这可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促使你对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使思想延伸到又一个高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正好印证了米老师挂在嘴边的话“你的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另外米老师还有着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精妙的教学艺术,精湛的工作经验,我想这次国培我真的是不虚此行。

国培计划(徐州)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之小学数学培训研修日志(三)

11月1日星期二阴转晴

沁园路小学范小枫

今天是培训的第二天,中午是郑毓信教授在昨天报告的基础上从教学研究谈起,从数学中的抽象思想、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数学中的类比思想、问题解决与培养学生的思维等几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阐述了“如何走进数学思维”。

下午是陕西师范大学黄秦安教授为我们做的有关“课改实践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与数学教育观”的报告,报告内容分三大块: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观、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及其转变、关于数学教育观念的典型案例分析。

从两位教授的报告中我提炼出的共同信息就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要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教研,不要将自己定位在“教书匠”的层面上,而应该具备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双重角色。

两位教授精彩的报告也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郑教授的报告案例分析更多一些,他在教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更多的关注数学本质性的东西;黄教授则是深层次的教育观,在教我们小学教师要构建自己的数学教育观,更多关注的是教育观念问题。

相比而言,从郑教授的报告中我学到的更多一些,除了了解到如何做有效的数学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思维等之外,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还数学课以数学味

在郑教授的报告中我听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去情境”,对此我的理解是:

还数学课以数学味。

新课改初期,在我们课堂中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情境创设,甚至有种怪现象,就是在评课时对于没有创设情境的课常常觉得不算好课,为了所谓的“情境”,老师们绞尽脑汁,使劲浑身解数,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等,五花八门,然而结果往往会是热闹非凡而效率低下。

曾听过这样一节“可能性”(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作课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课前叫了2名男生、5名女生,把其中一名男生的眼睛蒙上来摸瞎,请一名同学到台上负责做记录,摸到女生给女生记一下,摸到男生给男生记一下,游戏开始了,可当蒙眼的男孩开始摸瞎时,孩子们就像平常做游戏一样生怕摸到自己,于是可着劲的躲,男孩费上半天劲儿才摸着一个,余下学生就边看热闹边哈哈大笑……如此课堂气氛的确很好,然而仅仅导入就用了10分钟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还沉浸在游戏之中,后半节学了什么?

不知道。

如此的课堂效率何在?

那么,我们创设情境的目地何在?

这节课没有这个游戏行不行?

值得我们思考。

说到这儿,我觉得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的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张老师数学课的最大特色就是数学味十足。

也正如郑教授报告中所说:

“好玩的情境只是载体,我们要把握数学的本质。

对于情境创设本身,无可厚非,但情境的创设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最大限度的为课堂服务。

愿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能立足数学的本质,还数学课堂数学味!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

尤其是对那些思想那很单纯的孩子,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有时你批评他们十次,不如表扬他们一次。

我们应该多给他们关心、鼓励。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也会不断地被强化。

他的自尊,也就会逐渐地提升,当一个具有了自尊、自信,这个人就会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我担任五年级三班的班主任,一天下午,第三节课下,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到班上转转,看看孩子们卫生打扫了没有,顺便叫了几个学生过来背诵对话,我们班的老大难王承兴也捧着英语书站到我跟前,我问他:

对话会背诵了吗?

他摇摇头,我就摸摸他的头:

“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要是你能用上你这颗聪明的脑袋,相信你会很出色的,你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吗?

”他点头应允,不一会儿功夫,他竟然把两个单元的对话,一下子全部流畅得背下来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在家被大人宠着,如果在学校又接受老师过多的表扬会失去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吝啬了我的表扬。

想想以前,也是因为背书和作业问题,我找他训斥过,家长联系过,却不见其效,每次学生不能如我所愿,我就着急,叫过来骂几句,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感,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多表扬孩子,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

       

   有人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想道理就在于此吧。

确实,我们都希望学生的成绩个个出色,但这是不现实的,作为老师应该要有广阔的胸襟,面对着四十几个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放大它,激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多点表扬,少点批评!

   二、关爱后进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爱是教育的前提,在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的同时,也同样选择了责任。

我们就要以爱心去关注每一名学生,以温暖的双手去抚慰一颗颗柔弱细腻的心灵。

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特殊群体,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

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

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班里有个叫朱志华的学生,一次上英语课时,发现从不举手的他竟然也举起了小手。

要知道,这孩子是班上的后进生,开始我还真的有点惊讶,仔细回想下:

前几天我发现一向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他近来作业却能按时交了,并且字也比以前漂亮多了;于是我轻轻地说了声:

“嗯,不错,有进步,字也挺漂亮的,老师希望你以后能继续努力啊!

”也许是这句不经意的话,近来,我发现他上课听讲越来越认真了。

虽然他的回答不是很完美,声音不够亮。

我又一次表扬了他,因为他的勇气,因为他的进步。

因此,在课堂上不要紧紧盯着优等生,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

同时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促进班级的整体发展。

    三、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

俗话说得好: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

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可塑性大。

论语有云: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

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身教”的力量吧。

在公共汽车上,我常常给老弱病残者让座,虽说这件事小之又小,但我觉得它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代表的是教师的形象。

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

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

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是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的基础。

当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要想当一位好教师很难,当好一位班主任更难。

“学生是上帝,但上帝是需要教育的。

说这句话的人是浙江省教育教研室研修处主任方张松。

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小学音乐骨干教师研修班,成为这个班级的三十分之一。

这是我们培训第一天听的第一个讲座,也是我从教十年来第一次听到关于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定位,给了我一些思考,也使我去审视、去寻找音乐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

传统音乐课堂中,老师是上帝,学生俯首帖耳、满怀虔诚聆听教诲,把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分好坏满盘皆收,在老师的判断中评定自己的“好”与“坏”。

这样的师生关系决定了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不敢说“不”,不轻易去主动求异,失去了平等与创新,课堂也失去了活力。

新一轮的课改冲击力撞击课堂后,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定位也许正是最大的一个转变。

扪心自问:

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是上帝吗?

如果学生是上帝,我们又如何思索教师的定位呢?

我觉得方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老师既是学生的兄弟姐妹——水乳交融,又是同伴——互助友爱,同时还是爸爸妈妈——严格宽容,还应是爷爷奶奶——慈祥关爱。

给予“上帝”多种角色转换,才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智慧,也许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和谐的新型音乐课堂师生关系。

而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融合的课堂,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今天写来,不仅是因为在端阳谨怀屈原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愿给自己一个新的鞭策与鼓励!

今天是参加培训的第二天,艳阳高照。

初夏的杭城已有些炙热,走出教育学院的住处,迎面一股热浪。

我们的心就象这温度一样有些发烫,不知今天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冲击波?

  早上的安排是听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肖桦老师的讲座: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