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02615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有反思2515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很多片段都有关键句,根据这个句子可以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一个段的关键句。

《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更美”都是段落的关键句。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就是全文的关键句。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学会文章中关键句的作用,学会在关键句的引领下,写作。

这样的关键句可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7.古诗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

重点是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理解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2

1.分析重点字词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意境,悟诗情、明诗理。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本课作者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重点是通过理解关键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借助图片,理解课文。

19.海滨小城

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1.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2.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本课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

2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大意。

2.借助图片理解课文。

习作

本次习作主题是《这儿真美》,引导学生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用上最近学过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1

1.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

2.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语文园地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围绕一个意思的写作方法,学习带有相同偏旁的字,积累ABB式词语和古诗《早发白帝城》,重点是掌握围绕一个意思的写法,积累字词和古诗。

2

1.指导学生用合作探究法来学习中心句、字词。

2.利用插图学习和理解古诗。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

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

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

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

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

生字)

duànchǔzhìɡūfān

断楚至孤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

“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

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

“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

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

劈开,断开。

(5)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

突出,出现。

(8)日边:

天边。

(9)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

(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

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

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

(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

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

(断、开、流、回、出、来)(板书:

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

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

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

试试看。

(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

(指名配乐朗诵。

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

(配乐)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断楚至孤帆

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

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