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三个步骤:
“注意刺”=“助义刺”)
又称助产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诸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识中所存在的错误、混乱和模糊。
(2)定义。
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不足: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运用,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儿)
2.智者
原本泛指有智、有才之人。
自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开始,智者逐渐被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他们在古希腊城邦间从事教育活动,广收门徒,传播知识,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3.智者学派(智者的统称)
原本泛指有智、有才之人。
自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开始,智者逐渐被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谋生的人,他们在古希腊城邦间从事教育活动,广收门徒,传播知识,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学派是这类人的统称,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是普罗泰戈拉。
4.哲学王
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他们在哲学上有着高深的造诣。
柏拉图受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实践的影响,设计出一种层层淘汰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哲学王便是位于“金字塔”顶峰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
5.理想国
柏拉图的一部代表作,涉及他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但主要地是讨论所谓“正义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开始发生危机,于是他留心于探索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究竟定下一套什么样的原则,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才能够建立起称得上是理想的国家?
这种国家在本质上既可以克服某些城邦(如雅典)所固有的“弊病”,又可以作为一切城邦(甚至外邦)理应仿效的“范型”。
大概这就是柏拉图在殚心竭力地构造他的理想国家时,所面临和考虑的主要课题。
6.灵魂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一切生命都是灵魂和身体的完美结合。
因此,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这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是灵魂的中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是灵魂的最高级部分。
前两者同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
非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人的
7.修辞学校(雄辩术学校)
修辞学校以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为主要目的,在教育内容上,修辞学校以演讲术,辩论术以及为此服务的文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为主。
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0年创立了第一个修辞学校,从而开始了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西欧文化教育史上,奠定“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基础的功劳应属于他们。
在办学形式上,修辞学校收取学生的学费。
8.修道院学校
中世纪早期,随着基督教传播教义活动的不断扩大,基督教也开始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其他异教学校被取缔。
基督教会操纵着教育领导权,教育内容浸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
当时,基督教控制下的教育设施有:
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的学生分两类:
一类是自幼入院住宿学习准备学成后充当神职人员的“内修生”;另一类是走读,住宿在家每天到寺院接受教育的“外修生”,他们学成后仍为俗人。
学校以培养具有“服从、贞洁、安贫”三种品质的学生为教育目的,对人的精神和肉体进行训练,进行徇情教育;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用拉丁语通过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而且纪律严酷,体罚盛行。
9.大主教学校
基督教的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丰富,但数量有限。
10.教区学校
教区学校设在教堂所在的城市和村落,往往在教堂的门厅或是牧师的家里,学校规模小,主要面向一般居民子弟。
到中世纪晚期,教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11.骑士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骑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武装力量。
从11世纪到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
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遂应运而生。
由于骑士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因而,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贵族子弟在家庭中接受双亲的教育,主要内容为宗教、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
(2)7、8岁至14、15岁,贵族子弟按其等级被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城堡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
在此过程中,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习惯和处世为人之道;同时,也学习阅读、吟诗、唱歌和下棋等。
有的侍童还学习拉丁语和法语。
除知识学习之外,侍童还要学习赛跑、角力、击剑,进行比武训练。
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
(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到21岁时,候选的骑士洁身斋戒和祈祷,然后着礼服去教堂完成宗教仪式,正式成为骑士。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其中包括:
祈祷;摆脱罪恶;保卫教会;保护孤寡、儿童;行游四方;参战;为心上人而战;捍卫正义;热爱上帝;服从主人。
这些都是骑士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但实际却与之相去甚远。
骑士教育在基本目的上是世俗的,即为封建制度培养保护者,它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技能,但与宫廷学校一样,也深受宗教和教会的影响。
就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骑士教育可说是近代绅士教育的直接渊源。
12.骑士七艺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下列箭头尤其湿”)
13.经院哲学
原意为“学院中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
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繁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到11世纪,逐渐分化为唯实论和唯名论两派。
经院哲学的特点是脱离实际,不研究客观现实,专门从抽象定义出发死扣书本。
14.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当时西欧城市各种行会组织的形成、发展为大学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
最早兴起的大学是12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15世纪,整个西欧建立了近80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以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
中世纪大学以具有一些特权。
它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另一是“先生”大学,一般由教师主管校务。
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15.行会教育
行会,是西欧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团体,行会教育对中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权力的发展,行会逐渐被国家政权控制;由于工业的专门化和机械化,学徒制的重要性日益减弱,行会的教育便逐渐被普通中小学教育和专门教育取代了。
16.学徒制
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那些要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的人,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个师傅手下工作,并服侍师傅,而师傅则要在这一时期内教授他们自己所从事的工业或工业分支的技艺。
学徒制在初期具有显著的民主精神,后来却逐渐变为寡头组织。
17.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的产生与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城市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手工业、商业有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
一些初级的学校还采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城市学校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行会学校。
行会由同一行业的人组成,正式会员称为行东,行东之下有帮工和学徒。
行会学校主要进行艺徒训练,传授读、写、算知识,同时也进行宗教教育,用国语进行教学。
学徒期满后成为帮工,可以在本行会或其他行会进行工作。
经过工作锻炼,技艺提高,有了自己的产品,得到有经验师傅的认可,就成为工匠,结束其全部学程。
另一类学校是由商人们组成的行业组织——基尔特设立的,称为基尔特学校,与行会学校类似。
这两类学校都属于初级学校性质。
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学校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是用本民族语言教授读、写、算的知识。
到15世纪,西欧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城市学校,并成为以后初等学校的基础。
18.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
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压抑和束缚;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反对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
这种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由同一个老师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0.公学
公学(PublicSchool)指的是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它虽然被称为“publicschool”,却不表示是由政府设立的,只是表示学校可以公开招生,而不只限于特定宗教、种族或地区。
此外在早期公学也表示是开放给穷人的孩子就读,因为富家子弟多有私人教师专门辅导。
不过到今天,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国的公学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是英国各领域的精英,而且学费十分昂贵,普通人根本无法负担。
21.维多里诺
意大利教育家。
曾任帕多瓦大学修辞学教授。
1423年应邀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他在此执教22年。
维多里诺认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安静有序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儿童的身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气氛中会得到和谐的发展。
快乐之家的学生几乎全是王公贵族及巨商子弟,只有少数经他认可收容的贫民天才儿童。
学生6~7岁入学,20岁毕业,修业15年左右,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
学习期间都在校住宿,学生实行自治。
维多里诺提倡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
他十分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并经常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角力、游泳和做各种游戏。
在智育上,以广泛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古典文学作为智育基础,设置以古典文学为中心的广博课程。
学习数学、天文、历史及自然科学。
废除中世纪学校的呆读死记,要求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创造。
22.泛智论
泛智教育是夸美纽斯重要的教育思想内容。
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
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23.《大教学论》(里程碑式)
《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
学校管理等。
作者用引证自然的方式总结了教学法方面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包括他自己的经验)。
夸美纽斯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具有时代局限性(尽管在当时是进步的),但他总结的经验弥足珍贵。
24.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的主导原则,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充分体现。
主要含义是:
自然界存在者普遍的法则,人类活动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可靠合理。
夸美纽斯的具体教学原则均以此原理为依据。
25.绅士教育、实科教育
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
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也成为当时公学教育教学的主导理念。
26.教育万能论
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
爱尔维修认为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否认先天观念,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人的认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断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才智差异也仅仅是教育造成的。
他一方面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因而主张教育万能。
爱尔维修的这一教育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片面地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7.自然人
卢梭认为私有制和国家等出现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这时的人称“自然人”,享有天赋的自由、平等权利,政治上是自由的,经济上是平等的,人性是纯朴的
28.自然后果法
29.大学推广运动
30.恩物
福禄培尔为儿童游戏和作业设计与制作的一套玩具和作业用具,包括供1—3岁儿童使用的彩色的绒球、活动用的圆球、正方体、圆柱体;供3—7岁儿童使用的各式积木。
31.大学观
32.直观ABC(直观三要素)
裴斯泰洛奇通过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状、数目和名称这三要素。
因此,观察事物或教学首先要抓住这三个要素。
33.初等教学法
34.教育心理学化
35.新教育运动(新学校运动)
3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37.《巴特勒法》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
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设立教育部代替原来的教育委员会;将义务教育年限定为5—15岁,其中5—10岁半属于初等教育阶段。
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
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
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全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全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8.集体教育原则
39.五步教学法
杜威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要了解它的兴趣;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让学生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自己根据设想,进行推理,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5)让学生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是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40.《国防教育法》
美国联邦政府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内容包括:
1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即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要求更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校设置理科实验室;建立外语教学中心,加强视听电化教学设备;2.加强职业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使小学的入学率迅速提高,中等教育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该法令对培养美国科技人才也产生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