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907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全真模拟卷十解析版

中考全真模拟卷(十)

化学

(考试时间:

60分钟试卷满分:

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Fe-56K-39Ca-40Mn-55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1分)

1.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下列做法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佩戴口罩出行B.

勤洗手

C.

测体温D.

消毒液消毒

【答案】D

【解析】A、佩戴口罩出行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带上口罩,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勤洗手只是用水将病菌冲洗掉,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测体温只是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消毒液消毒包含着消毒液与病菌中蛋白质发生反应,使其变性,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

D。

2.人体中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保健品能适当补充一些人体内缺乏的元素,应适量食用摄取

B.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的碘元素

C.大量的经常使用含氟牙膏,以预防龋齿

D.骨头汤中含有钙元素,青少年应经常食用以防患佝偻病

【答案】C

【解析】A、保健品能补充一些体内缺乏的元素,可以适当食用,故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因此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的碘元素,故正确;

C、适量使用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但不能大量的经常使用,故错误;

D、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骨头汤中含有钙元素,幼儿和青少年缺乏会患佝偻病,青少年应经常食用以防患佝偻病,故正确;

故选:

C。

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为保护环境,废旧塑料焚烧处理

B.为增加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C.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D.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

【答案】C

【解析】A、废旧塑料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造成二次污染,故选项做法错误;

B、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故选项做法错误;

C、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符合这一主题,故选项错误,故选项做法正确;

D、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约翰•古德伊纳夫以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开发的贡献。

如图是锂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B.锂原子的质量是6.941

C.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锂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锂离子

【答案】D

【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故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错误;

C、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表示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锂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变成锂离子,故正确;

故选:

D。

5.2020年新春之际,出现了罕见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氧乙酸(CH3COOOH)是杀灭病毒的主要消毒剂,下列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过氧乙酸是一种混合物

B.过氧乙酸的化学式量是76

C.过氧乙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4:

3

【答案】B

【解析】A、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故选项说法正确。

C、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过氧乙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4):

(16×3)=6:

1:

12,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微观构成看:

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从物质分类看:

该反应涉及到1种单质和3种氧化物

C.从反应价值看:

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和氧气,延缓温室效应

D.从表示方法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

CH4+2O2

【答案】B

【解析】由化学反应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O2+2H2O

CH4+2O2;

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涉及到1种单质、2种氧化物和1种有机物。

故B说法不正确;

C、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可知,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和氧气,延缓温室效应,故C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H2O

CH4+2O2.故D说法正确。

故选:

B。

7.有关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的概念不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M

纯净物

导体

有机物

省力杠杆

N

混合物

绝缘体

无机物

费力杠杆

Q

液氧

塑料

碳酸

镊子

【答案】A

【解析】A.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并列关系,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B.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可将物质分为导体与绝缘体,塑料没有导电性,属于绝缘体,故不合题意;

C.碳酸中虽然含有碳元素吗,但是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习惯上还是看做无机物,故不合题意;

D.镊子的阻力臂小于动力臂,属于生理杠杆,故不合题意。

故选:

A。

8.“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则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反应也是中和反应

B.通常情况下,pH<7的溶液呈酸性,则pH<7的雨水是酸雨

C.有机物中一定含碳元素,则NH4HCO3一定是有机物

D.复合肥料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则硝酸钾一定是复合肥料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因为反应物是酸和碱,故错误;

B、pH<5.6的雨水是酸雨,故错误;

B、NH4HCO3具有无机物的性质和特点,属于无机物,故错误;

D、复合肥料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故正确;

故选:

D。

9.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表中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编号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探究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A、图中实验,根据氯化钠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可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故选项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

B、Fe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Fe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Fe>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故选项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

C、图中实验,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可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无法确定燃烧是否与氧气有关,故选项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D、图中实验,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选项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

故选:

C。

10.如图是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的溶解度大于N2的溶解度

B.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30℃时,N2的溶解度约是0.015g

D.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可以防止CO中毒

【答案】C

【解析】A、由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由于没有指明温度,CO的溶解度不一定大于N2的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CO和N2两种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两种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C、30℃时,N2的溶解度约是0.015g,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曲线,一氧化碳的溶解度很小,冬天在生煤炉的屋里放一盆清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11.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B.

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

C.

一定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并充分反应

D.

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镁粉至过量

【答案】D

【解析】A.氧化钙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使原溶液中溶剂减少,会析出溶质,溶质减少,溶液质量也随之减少,但最终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故图示错误;

B.加热等质量的两份氯酸钾,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图示错误;

C.一定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并充分反应,硫完全参与反应,最后硫的质量为零,故图示错误;

D.向一定量的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镁粉至过量时,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减小,后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铁,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变,故图示正确。

故选:

D。

12.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试液变红色

CO2具有酸性

B

在灼热的CuO中通入CO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CO具有还原性

C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和MnO2

D

在硫酸铜溶液中分别插入铁片和银片

银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铁片没有明显变化

金属活动性顺序:

Ag>Cu>Fe

【答案】B

【解析】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不是CO2具有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灼热的CuO中通入C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是因为CO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反应物是过氧化氢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硫酸铜溶液中分别插入铁片和银片,Fe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Fe>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铁>铜>银;银片表面没有明显变化;铁片有红色物质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28分)

13.(6分)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根据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回答问题:

(1)图中标识①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既可以制取CO2,又可以制取O2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

 (在A﹣E中选),用该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时发现石灰水没变浑浊的原因是  。

(3)若用F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NH3

B.H2

C.O2

D.CH4

【答案】

(1)①锥形瓶(1分)。

(2)BD(1分);2HCl+CaCO3=CaCl2+H2O+CO2↑(2分);发生装置漏气(1分)。

(3)C。

(1分)

【解析】

(1)①为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锥形瓶;

故答案为:

锥形瓶。

(2)二氧化碳制取为固液不加热装置,氧气可以选择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固液不加热装置,所以发生装置为B,氧气和二氧化碳密度都大于空气,可以向上排空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为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说明二氧化碳逸出发生装置,未能进入澄清石灰水,所以发生装置漏气导致此现象的发生;

故答案为:

BD;2HCl+CaCO3=CaCl2+H2O+CO2↑;发生装置漏气。

(3)A、浓硫酸为酸,所以与氨气可以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干燥氨气,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密度小于空气,进气口应从短管进气,B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不与硫酸反应,且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从长口进气收集,C符合题意;

D、甲烷密度比空气小,从短口进气收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14.(6分)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镁条表面会形成灰黑色“外衣”,小熙对此“外衣”进行了以下试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该灰黑色“外衣”含有MgO;

猜想2:

该灰黑色“外衣”含有Mg(OH)2;

猜想3:

该灰黑色“外衣”含有Mg2(OH)2CO3;

猜想4:

该灰黑色“外衣”含有C。

【实验与论证】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外衣”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

将①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

过滤①所得悬浊液

得到黑色滤渣与无色滤液

向③所得滤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灼烧③所得滤渣,并将生成物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1)作出猜想1的依据是:

  ;

(2)作出猜想3的依据是联想到铜在空气中的锈蚀,试写出写出Mg在空气中反应生成Mg2(OH)2CO3的化学方程式:

  ;

(3)作出猜想4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根据上述实验可判断:

灰黑色“外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根据实验④,小熙认为氯化镁溶液为酸性,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

【答案】【实验与论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分)。

(1)镁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1分)

(2)2Mg+O2+H2O+CO2=Mg2(OH)2CO3。

(1分)

(3)2Mg+CO2=2MgO+C。

(1分)

(4)C、Mg2(OH)2CO3。

(1分)

(5)错误,实验过程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可导致溶液显酸性。

(1分)

【解析】【实验与论证】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外衣”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

将①所得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过滤①所得悬浊液

得到黑色滤渣与无色滤液

向③所得滤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灼烧③所得滤渣,并将生成物通入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1)作出猜想1的依据是镁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故填:

镁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

(2)Mg在空气中能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Mg2(OH)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O2+H2O+CO2=Mg2(OH)2CO3。

故填:

2Mg+O2+H2O+CO2=Mg2(OH)2CO3。

(3)作出猜想4的依据是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CO2=2MgO+C。

故填:

2Mg+CO2=2MgO+C。

(4)根据上述实验可判断:

灰黑色“外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Mg2(OH)2CO3,是因为过滤①所得悬浊液时得到黑色滤渣,取“外衣”样品,加入过量稀盐酸时产生气泡。

故填:

C、Mg2(OH)2CO3。

(5)根据实验④,小熙认为氯化镁溶液为酸性,该结论不正确,是因为实验过程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可导致溶液显酸性。

故填:

错误,实验过程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可导致溶液显酸性。

15.(5分)金属钛被称为铁和铝之后崛起的“第三种金属”,它是航海、化工、医疗上不可缺少的材料。

工业上用钛铁矿(主要成分FeTiO3)制备金属钛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Ⅰ的名称是  ;

(2)向钛铁矿中加入的稀盐酸需过量,目的是  ;

(3)高温条件下,二氧化钛固体,单质碳和通入的Cl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流程中,可用Na代替Mg制取Ti,其原因是  。

【答案】

(1)过滤;(1分)

(2)使钛铁矿完全反应;(1分)

(3)TiO2+2C+2Cl2

TiCl4+2CO;(2分)

(4)钠比镁活泼。

(1分)

【解析】

(1)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采用过滤的方法;故填:

过滤;

(2)向钛铁矿中加入的稀盐酸需过量,目的是使钛铁矿完全反应;故填:

使钛铁矿完全反应;

(3)在高温的条件下,二氧化钛、碳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化钛和一氧化碳;故填:

TiO2+2C+2Cl2

TiCl4+2CO;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镁的前面,所以钠比镁活泼,在流程中,可用Na代替Mg制取Ti,故填:

钠比镁活泼。

16.(5分)2020年1月25日总建筑面积为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工,火神山医院在建造过程中用到了具有极好的抗冲击性和防潮性的HDPE膜。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HDPE膜的组成元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HDPE膜由什么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①HDPE膜能够燃烧,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②碱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固体和氧化钙固体,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先通入干燥氮气,再将4.2g的HDPE膜样品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点燃,并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B、C、D(装置中每步反应均进行完全)。

【实验记录】

装置质量

A装置总质量

C装置总质量

实验前

100.0g

100.0g

实验后

105.4g

113.2g

【实验分析】

(1)实验前,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2)装置A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证明燃烧产物中有  (填化学式)。

(4)装置D的作用是  。

【数据处理】4.2g的HDPE膜样品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g,含氢元素的质量  g。

注意:

若答对第【实验拓展】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实验结论】HDPE膜由  元素组成。

【反思拓展】实验中的4.2gHDPE膜样品燃烧消耗的氧气质量为m,则m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实验分析】

(1)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1分)

(2)吸收水蒸气。

(1分)

(3)CO。

(1分)

(4)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1分)

【数据处理】3.6;0.6。

(1分)

【实验结论】碳、氢。

(1分)

【反思拓展】9.6g≤m<14.4g。

(2分)

【解析】【实验分析】

(1)实验前,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故填: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装置A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故填:

吸收水蒸气。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是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证明燃烧产物中有CO。

故填:

CO。

(4)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故填: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数据处理】

4.2g的HDPE膜样品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13.2g﹣100.0g)×

=3.6g,含氢元素的质量:

(105.4g﹣100.0g)×

=0.6g。

故填:

3.6;0.6。

【实验结论】

HDPE膜中氧元素质量:

4.2g﹣3.6g﹣0.6g=0,因此HDPE膜由碳、氢元素组成。

故填:

碳、氢。

【反思拓展】

氢元素转化成水消耗氧气质量:

0.6g÷

﹣0.6g=4.8g,

3.6g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一氧化碳消耗氧气质量:

3.6g÷

﹣3.6g=4.8g,

3.6g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质量:

3.6÷

﹣3.6g=9.6g,

因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则m的取值范围为:

4.8g+4.8g≤m<4.8g+9.6g,即9.6g≤m<14.4g,

故填:

9.6g≤m<14.4g。

17.(6分)已知烧杯中装有100g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其中含氯化铜8.1g。

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氧化铜,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氧化铜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加入氧化铜的质量(克)

0

2

4

6

8

10

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2

104

106

108

108

请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氧化铜的质量为  g。

(2)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8(2分)

(2)20%(4分)

【解析】

(1)因为氯化铜与与氧化铜不反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氧化铜的质量为108g﹣100g=8g;故答案为:

8;

(2)设反应生成氯化铜的质量为x

CuO+2HCl═CuCl2+H2O

80135

8gx

x=13.5g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答: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