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083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docx

第七八单元教案计划1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概述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

认识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和对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意义。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所拟定的学习目标

1、能跟据统计数据,正确绘制统计图。

2、进一步学习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是如何广泛应用的?

单元问题

如何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内容问题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什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条形统计图

授课时数

1

主备课人

授课人

时间

年月日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例1、教学“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以日历的形式呈现了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教材呈现了学生用统计表,形象图表示数据。

例2教学“以一当二”,教材分别呈现了两个统计图,经历认知的冲突,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统计图中“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条形统计图直观的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解释统计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过程

方法

经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的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

分析

教学

重点

能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表示数据,并比较其优劣,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

能根据统计数据准确地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

难点

难点

对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解决

办法

通过直观迁移,学生可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便于学生掌握分析数据和信息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人教版教科书。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创设情境,

调查本班学生对水果的喜好情况,现场统计,每人只选一种。

教师格局学生的选择,制成统计表。

板书课题:

条形统计图

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出示北京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数据。

(2)先让学生将天气情况格局不同的天气转换成统计表。

 

(3)教师出示教材例1的两种表示方法。

(4)比较两种表示方法。

2、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3、完成教材95页“做一做”。

4、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2)完成条形统计图。

(3)说一说左、右两边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完成96页的“做一做”

5、独立完成例3.

 

1、学生回答。

 

4、同桌交流。

汇报。

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十九的1、2题。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全班交流汇报。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四、作业

 

教学

流程

 

教学

设计

评价

第七单元案例分析

 师:

观察北京8月份天气情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最喜欢哪个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

条形统计图看得清楚。

师:

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方法有:

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因为初次接触,学生会感到特别陌生,因而造成理解困难而难以接受。

这时候就需要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生活知识导入新课或选择符合

贴近身边的常见的话题讲解新课,这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统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因为在生活中小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到此内容,因而对于处在学习起点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块难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通过方案二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统计的初步知识,而且对课后的调查都很感兴趣,完全没有了初学一个新知识的畏难感。

这也真实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要使学生接受陌生的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创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去。

不仅可以让学生满怀亲切地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

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一、反思本单元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导自主探究,独立完成统计图。

在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细节,突破难点。

学生在前一段时间里已经学习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

知识内容,也学会了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情况。

如何才能画一个美观、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呢?

其中包括统计图的题目、时间等一些细小的地方。

我启发学生会看图中的信息,分析统计图是统计的什么、一个小格代表多少、你还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

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最合适,分析图中信息的发展趋势等。

二、反思这单元课的不足主要是:

在学生统计的过程以及作图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应过高估计每一位学生的水平,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做图中的问题。

对统计图中数量不满一格的画法还应该再加强练习,板书清楚,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一、成绩情况

班级

90—100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1)班

(2)班

二、试题内容

这张试卷来说,题量不多,分值却很大。

有些学生一不小心就与一百分失之交臂,有的甚至就因为错了3个填空题,就无缘九十几分,说起来真是可惜,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而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填空题”错得最多。

班中很多九十几分和八十几分就是这么得来的。

本次单元测试共安排了这项内容:

第一题是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此题比较简单,失误很少;第二体是根据复式统计图,回答问题,前两题失分是因为计算错误,第三小题错误较多,一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列式计算,直接回答;第三题有一定难度,先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再回答问题,绘图失分不多,回答问题三失分较多,失分原因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不知如何下手。

(喜欢什么项目的男女生相差最大?

是多少?

)另外,第五小题有什么建议?

学生回答的面很窄。

第五题失分也不多,但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单调。

总之,这次单元成绩相对好些,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内容。

透过试卷,总体感觉第2面做得还是可以的,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统计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到位、比较扎实的。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1、注重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课本,抓基础。

2、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探究。

3、注重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概述

本单元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一些数学思想,学生能初步体会统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两种数学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启迪心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依据的课程标准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所拟定的学习目标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统计的知识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何帮助?

单元问题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地完成任务?

内容问题

1、烙饼问题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

2、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烙饼和沏茶问题

授课时数

1

主备课人

授课人

时间

年月日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1、学生在讨论烙饼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

2、以家里来了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的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

方法

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例题是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使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

交给学生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

教学

分析

教学

重点

对两种问题的探究。

教学

难点

难点

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解决

办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这样学生能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安排的最优化,体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形成解决烙饼和沏茶问题的决策方法。

教学资源

1、人教版教科书。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合理安排 

在做……同时做……           烙3张饼的最佳烙饼法

所用的最短时间=饼的张数×3分钟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

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

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

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学生自由汇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

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小女孩说:

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

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

自己的方案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启发学生发现:

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

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

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

需要多长时间?

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

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内容

找出题中的信息

总共要烙3张饼。

学生讨论汇报:

可以一张一张的烙;

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

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只用12分钟,节省6分钟。

 

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讨论交流,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观察图,讨论设计方案。

用过程图表示出自己的方案。

学生选出最佳方案。

 

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三、

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理由。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教育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所学知识系统化。

五、

作业

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

设计

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

卸货和田忌赛马

授课时数

1

主备课人

授课人

时间

年月日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例3是关于排队论的问题,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

例4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方。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

方法

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田忌赛马”的故事有许多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本课的教学充分开发知识自身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把游戏带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与内在的学习动力,收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基础。

教学

分析

教学

重点

探究合理安排顺序的方法。

教学

难点

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

办法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比较,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全面分析,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资源

1、人教版教科书。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小叶 →   小亮   → 小明 

↓↓↓ 

(用1分钟)   (用3分钟) (用5分钟)

 

教学过程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学生自由汇报。

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2)观察图,问:

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

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

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二、教学例4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

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

这是为什么呢?

3、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表格。

3、引导学生:

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

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等候的时间

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时。

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思考问题。

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通过对照表找到答案。

汇报讨论结果。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通过讲故事,学生体会对策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

教学过程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

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结合实际说一说。

 

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2、数学游戏。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玩游戏。

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形成知识的互补。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下课后独立完成。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

设计

评价

数学广角案例分析

 1.游戏引入:

比点数大小,一对一PK。

(1)红牌分别是10、7、4;黑牌分别是3、2、1,比较双方点数的大小。

 生1:

红10大于黑3,红7大于黑2,红4大于黑1;红方获胜。

 生2:

三张黑牌点数加起来也比10小。

 师:

这就说明,红牌和黑牌双方大小悬殊明显,胜负分明。

 

(2)红牌不变,黑牌变为9、6、3,再次比较。

比赛的结果会是怎样?

说说你的理由。

 生1:

红方获胜;红10大于黑9,红7大于黑6,红4大于黑3。

 师:

三局比赛都是红方获胜,所以最终是红方胜。

   2.抛出问题,突破定势。

 师:

红10与黑9比,红7与黑6比,红4与黑3比。

这是双方对局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

(1)还有没有其它的应对策略?

一共有几种?

(2)在不同的比较过程中,黑牌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获胜?

师:

请同学们把不同的应对策略都填在表格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交流。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获胜方 

 红牌   10   7   4   

 黑牌1    黑牌2 黑牌3

案例反思:

用游戏“比扑克牌的大小”代替故事“田忌赛马”,克服“策略皆知”的问题,学生又十分投入扑克牌游戏,有了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的应对策略呢?

一共有多少种?

黑牌是否有机会获胜”的欲望。

通过第一次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确“一对一,比大小”、“A”在游戏中代表“1”等规则。

在课堂上学生总喜欢分别求出两组数的和再比较大小(也许是我们学生“看数就算”的条件反射吧),因此需要教师再次明确规则。

通过第二次比较大小,引出与“田忌赛马”相同模型的数据,并且让学生突破根据扑克牌上下位置一一比较的定势,如红牌10可以和黑牌任意一张牌比较大小。

 教师指导策略:

全面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生活经验、思维习惯、思维水平、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把握越准确,对学生的指导就会更有效。

如学生看到课件中的红牌和黑牌,就喜欢上下对应进行一一比较,方法趋向唯一。

面对如此状况,就应该调整红、黑牌的位置,变上下排放为左右排放,利于突破定势,使比较方法多样。

这样的小细节,恰恰是影响学生思维的节点,都需要教师关注。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适切的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究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有结构,保证探究过程的丰厚;承载核心问题,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和表达,保证探究活动的效度;探究空间大,促进思维提升。

”探究材料的设计是本单元最大的亮点。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本单元的设计中,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我们经常会说,要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问题的难度系数往往会影响探究进程,如果挑战性太大,学生将无从入手。

因此探究问题的适度分解或分层,降低探究的门槛,让更多学生参与探究,应该是教师指导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探究坡度的设计

  1.丰富过程感悟,重在自主探究

   数学广角的教学,更要凸显过程性。

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田忌用下等马应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应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上等马应对齐王的中等马,最后获胜”的方法,那么只需要讲故事即可。

作为数学课应该立足过程,让学生自己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充分交流不同的学习成果,在这些探究活动中获得一些活动经验,充分理解和应用策略或者得到某个数学结论。

   2.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提供更大的探究空间。

   适切的材料是学生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探究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有结构,保证探究过程的丰厚;承载核心问题,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和表达,保证探究活动的效度;探究空间大,促进思维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学习中对本单元的知识在应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书上的例题能听懂,也能讲出来道理,在实际运用中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