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9981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docx

高考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

2013年高考(503)山东德州市教研室高三考前试题精选

山东省德州市教研室2013届高三考前试题精选

(二)

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纪篇

【东汉】王充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

或曰:

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

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不入。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答曰:

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

充书文重。

或曰:

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

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

被躁人之名。

以多为不善。

语约易言,文重难得。

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

有是言也。

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

为世用者:

百篇无害;不为用者:

一章无补。

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

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

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

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

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

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

书虽文重,所论百种。

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注释】文给甘酸:

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

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子长、子云:

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八采:

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

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重瞳:

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

强求

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

同彰,鲜明

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

遭受

D.按古太公望

按:

根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调辞以务似者失情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

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

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3分)

(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3分)

(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3分)

答案:

9.D(按:

考察)10.B(是世人对王充的置疑

也是世人对文章的评价标准王充对当时一般文章中的问题陈述。

)11.C(王充认为有用于世的文章,多比少好,并不是认为只要多就是好。

12.

(1)貌美的人面孔并不一样,看起来都很漂亮;动人的歌声音不相同,听起来都很悦耳。

(得分点:

面、佳、快)

(2)只要能被社会采用,即使写一百篇也没有害处;如果不被社会采用,即使只写一篇也没有补益。

(得分点:

害、补及被动句式)(3)现在不说我的文章有什么不对,而说我的文章太多;不说世人不喜欢好文章,却说他们不能接受我的文章,这正是我写的书不能简略的原因。

(得分点:

善、

所以及判断句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

桓子曰:

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

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

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

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

达到

B.彰君之赐乎彰:

使……显著

C.予尝爱晏子好仁爱:

仰慕

D.亲亲而仁民仁:

仁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我腾跃而上

B.是隐君之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贤于平仲

王坐于堂上

D.其规模远举

其若是,孰能御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表达了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

B.范仲淹位高禄厚,全力周济族人,自己却一生贫穷,其子孙继承了他这一美好品质。

C.对范仲淹和晏子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给予了高度评价。

D.文章列举社会上某些达官贵人只顾自己享乐的现象,衬托出范仲淹乐善好施品格之可贵。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3分)

(2)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3分)

答案:

9.D(仁:

施行仁政)

10.B(两句中的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

B表并列/表修饰C比/向D代词,他/表假设。

11.C

(写晏子之仁有等级;写卿、大夫和士所为;写不记录范仲淹其他事迹的缘由)

12.C(在接济穷人时,不分亲疏、贤愚都一律平等对待错)

13.

(1)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帮助。

(2)他只

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儿子而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张顺张贵传

张顺,民兵部将也。

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

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出令曰:

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

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

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

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

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

及收军,独失顺。

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

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

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贵惊曰: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

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

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

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

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

识矮张乎?

此是也。

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

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为都统俾:

提拔

B.洎登舟洎:

等到

C.众皆辟易辟易:

退避

D.以死拒战拒:

抵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三舟联为一舫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素为诸将所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有浮尸溯流而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乃有过被挞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分别表现张贵智勇的一组是

A.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战百二十里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B.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C.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乃举炮鼓噪发舟

D.使持蜡书赴郢求援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顺外号矮张,张贵外号竹园张,他们智勇双全,带领一支三千人的义军敢死队,从水道乘舟进攻元兵大营,援赴襄阳。

B.元军防守严密,连锁数十里,鱼虾不度,但义军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并即还报,义军的机警、顽强等品质生动地体现出来。

C.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

不久襄阳平定,张贵告别文焕向东而下,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

D.本文在写作艺术上颇具特色,按战事发展顺序,详略有致地叙写,文字简洁、流畅而生动,极富表现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4分)

(2)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3分)

(3)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3分)

答案:

9.A(使)

10.B.(表被动。

A把;凭借C.表修饰;表折D.是;竟然)11.D

12.C(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错。

13.

(1)这次行动不过一死罢了,你们如果有谁不是出于本心跟随,应该快点离开,不要破坏我们的大事。

(每个分句1分)

(2)众将士都很惊讶,认为他是神,于是为他修坟安葬,并且修庙来祭祀他。

(每个分句1分)(3)身体遭受几十枪,因为体力不支被擒,最后宁死不屈而被杀害。

(前两个分句各1分,最后两个分句1分)

六、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唐)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

(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

(2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1分,结合内容简析1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

(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请赏析首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士倚楼而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无战事,一派安宁和平的气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

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

秋山诗人《登楼》诗有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句,此处化用。

(1)本诗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析。

(4分)

(2)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

请谈一谈你对本诗疏密特点的理解。

(4分)

答案:

(1)诗中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特点。

(1分)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2分)悲的是漂泊流,岁月蹉跎。

(1分)

(2)疏的地方: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但只用了疏朗的笔墨就起到了铺垫、陪衬的作用。

(2分)密的地方:

颈联和尾联细腻地描写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迹,这是全诗的重点和主体,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2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踏莎行)

(宋)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江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

西曛:

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分)

(3)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

(4分)

答案:

(1)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2分)。

(2)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1分),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1分)。

(3)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或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或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4分,答出其他手法如想象、化虚为实、以景结情等,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三塔寺:

在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寺内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4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对时光流逝的叹惜

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再次来此的欣喜。

(评分说明:

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运用拟人写春风杨柳:

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

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

运用比喻写湖水:

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评分说明:

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1分。

第二点只答拟人或者动静结合,均可。

七、文学作品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翻阅塔克拉玛干

沉石

仿佛是遥远的传说,宇宙在诞生之际,孕育了茫茫星际,而在漫长的星云翻之中,有一部书遗留在了地球。

那部书在新疆,她横跨天山南北,那本书写着鎏金的大字:

塔克拉玛干。

那是地球罕见的大沙漠。

强烈与平静,在我心底聚拢,那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好奇心。

我有些超然,更多雄奇的想象,仰望苍穹聆听那些密码。

我终于通过青藏山脉的高原神经,听到了连接新疆山脉的语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份神圣的邀请。

那一刻,我是在飞机上看到的,还是在神游太空时看到的,已经记不清了,但展现在大地上的确实是一本书,一本关于地球出生和成长的书,而且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蕴藏着深厚的历史。

我有些激动,在一天晨曦送来太阳谜语的时刻,怀揣着不安和心动,轻轻地去翻阅塔克拉玛干的那一页。

色彩在变化,金灿灿的文字中流淌着一幅幅画面。

那画,在太阳的照耀下翻动着,是那样神奇。

我忽然意识到,如此辉煌的一页,是宇宙印制在书上的画页。

我沐浴着阳光,攀上厚厚的书脊,顺着光与神的字里行间,带着一种敬仰的心境在翻阅欣赏。

光在移动,沿着茫茫无边的沙漠,唤醒了属于她们的世界,一种生命体在触动。

霎时,朝霞捧出金子般的光点,在沙漠的每一道皱纹里闪烁。

逆光中,每一个文字都在跳跃,形象地注解着画面的解说词。

我久久地观察,被眼前一幅美景震撼。

沙漠是浓郁的黄色,而那一粒粒沙尘,却包含着多种宇宙融和的金属语言,仿佛都是一个个活体,在光的驱使下,这些活体在运动,在变化,用生命绘出壮美的图画。

阳光送来的不仅是色彩,还有另一种语言,那就是风。

翻动着一张张画面,随风而舞,那无数的沙粒在呻吟着冲向要归落的地方。

你看吧,有一位风的指挥家在挥舞,沙漠会在无形的状态中,逐渐形成一道道山梁,顺着风的走向,可以看到条纹般的沙眼在睁开。

那便是沙漠深处馈赠的一道风景,细如刀,柔如绸缎,鱼鳞片状地分布在沙漠高低不平的地方。

伴随着绚丽变幻的阳光涂料,可以看到猩红色的沙海、桔黄色的沙滩、淡紫色的沙坡、灰褐色的沙暴、墨绿色的沙洲,还有沾染落日血色的沙峰,远远地在流动,血红色的大沙漠在呼吸。

我震惊得叹为观止。

这是一本带有生命的书,而书的文字图画,不仅仅是隽永在大地上的诗句,而且是有着血肉的精魂。

我穿越数千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一望无际的沙海中,停下脚步,我赞叹这里的每一颗沙粒,哪怕细微得无法看到,但我崇尚它的灵魂与精神。

当我扑在沙漠深处,用整个心灵静静地去倾听沙漠跳动时,我真的听到了地球跳动的心脏。

那一刻,是如此纯粹而壮烈,每一个心跳都充满生命的辉煌。

蓦地,我站起来,朝着太阳正对着的西边天宇望去,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矗立在沙漠纵深处的是一座海边的高楼大厦,高楼建筑直插云端,似乎见不着顶,但也看不见底。

周周相伴的是一片漾荡的海洋,起伏是那样悠然。

再往前看去,那楼和海的漂移连着天空,仿佛凝聚着一种天地之力,表现的画面是那样神奇而有魔力。

我知道那是海市蜃楼,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巧遇,那的确是一种幸运。

看到的是那样真切,是那样动心。

这本身或许是书中的一个章节。

我来这里之前,许多人都劝说,要真正穿过世界著名的大沙漠难之又难。

我十分坦然,要用心去接近它,用灵魂去感动灵魂,你必然有新的发现,那就是沙漠世界的精神。

我一路翻阅、感悟这种精神。

那天,我在沙漠中看到了成片胡杨林。

阳光洒落下来,是一片金灿灿,透过层层红黄叠嶂的胡杨细柳长叶,闪烁的是一行行发光的史诗般的语言。

五百年,只是宇宙在沙漠这本书上的一个逗号。

胡杨不死,死了不朽,当人们赞叹时,我一点不惊讶。

我躺在胡杨的树根下,仰望斑斓多彩的树叶时,实际上已经听到了阳光与沙漠的对话,是那样浪漫,又是那样飘逸而深邃。

关于地球上的人,关于地球上的心灵。

我想到了各种形态的人,没有罪恶,只有关和善。

于是,玄奘西行的身影仿佛也映在这片沙漠中,就在侧面的龟兹古城。

有关于苏巴什佛寺最可信的记载出自《大唐西域记》。

唐玄奘在书中,为地球人留下了苏巴什佛寺的真经传世。

(11)星斗在动,只有天边的月亮,睁着眼睛,在深情地看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用柔情如水般的缠绵,为沙漠洒下了一汪幽蓝。

这蓝色融进了沙海的波浪之间。

月亮在移动翻阅,沙海闪动蓝色的波纹。

我迷恋呵,多么想随之畅游,多么想深情歌唱。

宇宙中的生命,不仅仅创造了美,更是创造了比人类爱情还要深厚的天地之恋。

(12)月光抚摸细嫩的沙海,风,带着顽皮的笑声,总是轻盈地在推着它们摇晃,似乎还带着伴奏,时而把一座沙丘,不经意间推向了另一个方向;时而又把圆圆沙盘,在不知不觉中拉长成一条沙带,宛如一条围巾,围绕在月亮的身上……

(13)我感受到了沙漠在动情,隐隐听到她吟唱的旋律。

我翻阅到了塔克拉玛干又一个篇章,是音乐之声的韵律。

我闲上眼睛回味着,宇宙写给地球的交响曲。

这里没有钢琴,没有小提琴,可我听到了比琴声还要震撼的清脆铿锵。

这声音从沙漠的深深之处传出,每一个节拍的震动,都和飞扬飘舞的沙粒合拍,演奏出属于地球原汁原味的交响乐。

细细品味,有小提琴的弦乐,有轰鸣的铜管乐,更有雷鸣闪电般的号角齐奏,沙粒与沙粒产生的乐魂,完全是属于大自然赋予的天籁之音。

(14)我不敢惊动大自然的每个演奏员,把整个身心融于沙漠之中,在聆听和欣赏中,发现塔克拉玛干的神圣。

日出日落,我踏着沙漠留下的文字和问号,在阅读在沉思。

无论是图画,还是音乐,带给我的依然是飘浮与沉重的思考,在那些翻阅的日子里,我真正地爱上了塔克拉玛干,她是静女其姝也好,她是皇皇巨著也罢,我只想远离都市的喧噪,还有那挥之不去的情愫,深深地依偎于她。

(选自《解放军报》2012年12月29日,有删改)

19.在翻阅塔克拉玛干这部书时,看到了哪些篇章?

(4分)

20.在翻阅塔克拉玛干这部书的过程中,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4分)

21.结合文章第段的具体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4分)

22.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6分)

(1)文章第段写这是一本带有生命的书,而书的文字图画,不仅仅是隽永在大地上的诗句,而且是有着血肉的精魂,为什么认为塔克拉玛干是一本带有生命的书、有着血肉的精魂?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