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63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docx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盘点

拓展模块文言知识大盘点

《过秦论》知识整理

一、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二、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字词积累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

四、文章结构:

一、兴亡过程兴崛起

(1)

(1-4)发展

(2)

极盛(3)

《过秦论》

内容结构

二、分析原因(5)

五、文章内容及主旨: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起、发展、统一直至最终灭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以充分的史实揭示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从秦王朝的覆灭中汲取教训,对人民实施宽松的政策。

施行仁政,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六、艺术特色

1、用观点统率材料,以史实为立论依椐,先叙后议,寓议于叙。

2、对比论述突出中心论点。

3、语言整散结合,流畅,富有气势特色。

七、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二)、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C.形容词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三)、一词多义

①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四)、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关于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年表10篇共526500字。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二、历史背景: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三、字词积累

飨xiǎng(犒劳)鲰zōu(短小、浅陋)卮zhī(酒器)     

郤xì(同隙)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桮bēi(同杯)哙kuài(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瞋chēn(瞪,怒生气)  眦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彘zhì(猪) 俎zǔ(砧板)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欲王wàng关中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说shuì我熟与君少长zhǎng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ò目项王沛公之参乘shèng

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何辞为wéi

 

四、鸿门宴故事情节

宴会前的双方活动一、无伤告密二、夜访张良

三、项伯说情四、沛公赴宴

宴会上双方的斗争五、鸿门饮宴六、项庄舞剑

七、樊哙闯帐八、樊哙力斥

宴会后的情形九、沛公逃席十、诛杀无伤

五、表达技巧

1、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2、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性格吏为鲜明,准确。

3、情节生动典折,有张有弛,扣人心弦。

六、文言现象归纳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不胜桮杓(桮通杯,杓通勺,酒器)

(二)、.一词多义

【举】

A动词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

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行动、发动《陈涉世家》)

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

B副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

【谢】

动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

”(辞退《孔雀东南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谢恩,本课)

【如】

A动词

沛公起如厕(到……去,本课)

江城如画里(像,如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依照《赤壁之战》)

B连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假设,如果《答司马谏战书》

C助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样子《论语•述而》

【斗】

A名词dǒu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古代盛酒器,本课)

则与斗卮酒(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本课)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在此是名词用作状语《小石潭记》

B动词dòu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争斗《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战斗《史记•李广传》)

【因】

A名词

无因而至前也(原因《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B动词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沿袭《汉书•循吏传》)

C介词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本课)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由,从《神灭论》范缜)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由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D副词

秦军解,因大破之(于是,就《高祖本纪》)

E连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产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四).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

崤山以东今义:

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

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

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

不同一般的事今义:

副词,很、非常)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因果判断

所以遣将守头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3.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5.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6.习惯句式(凝固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孔子为“至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

“春秋无义战。

”又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孟子》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

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三、字词积累

粟sù好hào弃甲曳yè兵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衣yì帛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孝悌tì不王wàng者饿莩piǎo

异读字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四、文章结构、主旨

全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层次分明地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

5、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6、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7、阐述使民加多的应有态度。

主旨:

本文通过记录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孟子“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及“行王道”的具体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王道的主要内容:

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

五、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善用比喻。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

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六文言现象积累: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

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三)、一词多义(补充)

王:

1、然而不王者(称王wang4;名作动)2、梁惠王曰(君王wang2;名词)

食:

1、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2、狗彘食人食(食物;名词)

时:

1、不违农时(季节;名词)2、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以:

1、请以战喻(用;介词)2、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2、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之:

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

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2、填然鼓之(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4、赵太后曰:

“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

“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

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

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树:

种植5、王无罪岁罪:

归罪、归咎

(B)动作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词作动词1、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D)使动用法

1、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判断句:

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兰亭集序知识

一、基本常识

1、题解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2、作者

陶渊明,东晋诗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家境贫寒。

29岁起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解职归。

以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不堪行役之苦,转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即辞归田园。

晋安帝义熙末,50多岁时,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

晚年穷到“窥灶不见烟”(《泳贫士》)的程度。

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卒年62岁。

陶渊明的诗留存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20余首是写田园生活和景色的田园诗。

这些诗冲破当时“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境界。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3、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二、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

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

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

指知心话今:

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

指农事今:

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

幽深曲折的样子今:

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

正确今:

判断词非古:

过错、错误今: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

埋怨、遗憾今:

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

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

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

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

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

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

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

使。

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

以。

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

以。

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

以。

为善羡慕

3、一词多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引申为暴政

夸父弃其策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4、虚词把握

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连词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介词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副词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曷

三、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

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四、主旨:

本文先叙集会盛事,后言志抒怀,通篇着眼于“死生”二字,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哲学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