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386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 附答案.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附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

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

_______

考号:

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A.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考得高分数

B.促进学生获得与理解新知识

C.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D.促进教师能够设计出优秀的课程

2、下列说法中,对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

C、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D、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好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4、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A.生产力发转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态

5、奥苏伯尔提出能够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升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作()。

A.学习动机

B.先行组织者

C.认知结构

D.学习迁移

6、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7、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8、旧的的制度下,可能出现新的教育萌芽,新的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

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有()。

A.相对独立论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9、“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实质上忽视了人的()。

A.生理健康

B.生理卫生

C.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

10、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与评价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1、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策略

B.认知结构策略

C.比较性组织者策略

D.固定点策略

12、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新学期伊始化学课李老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考试,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有关能力。

这种考试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3、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14、如果学生上课扮鬼脸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这种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5、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处,小丽只想到扣衣服,却想不到......其他用途,这种现象说明()。

A.功能迁移

B.功能固着

C.功能转换

D.功能变面

16、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7、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18、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9、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

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20、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3、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4、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3、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4、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2、小林进入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

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的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的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怀疑和批评缺乏充足的证据。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C

2、答案:

D

解析: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3、D

4、答案:

A生产力发展水平

5、B

6、C

7、B

8、A

9、C

10、B

11、A

12、B

13、B

14、D

15、答案:

B功能固着

16、答案:

D

17、答案:

C

18、A

19、A

20、D

21、【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

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

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2、正确。

理由: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犀,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

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参考答案】错误。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平均发展。

4、【参考答案】正确。

教学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教学识其基本途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答案】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提高,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4、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中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

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

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

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具抽象性。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即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不平衡。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学生已能够运用假设,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义),并进行逻辑推理。

(2)建议:

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