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园松山路地下人行通道121.docx
《花果园松山路地下人行通道1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花果园松山路地下人行通道12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花果园松山路地下人行通道121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2
第二节编制依据2
第三节地质情况3
第四节、主要工程数量3
第五节进度计划安排3
第六节劳、材、机的配置4
第七节施工准备6
第八节施工方案7
第九节.防水层、保护层、沉降缝施工8
第十节、模板制作与安装10
第十一节、钢筋加工和安装11
第十二节、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14
第十三节、台背回填15
第十四节、施工相关措施15
花果园松山路地下人行通道施工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
花果园松山路K0+610.014人行地道长51.45m,净尺寸为3m*3m,通道两端贯穿松山路。
通道两侧为商业街,居委会,饭店,等门面;地下管线较多,施工干扰大。
目前松山路人流车流量较小,通道施工采用交通分流半幅施工的方法,通道基坑采用明挖施工,基坑四周采用2.5m高的彩钢保温板封闭施工。
为降低在施工期间对市民及城市交通的不利影响,必须加大投入缩短工期。
第二节编制依据
1、花果园松山路K0+610.014人行地道图纸;
2、《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GJJ69-95);
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9、《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1、《城市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
14、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有关资料;
第三节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情况:
本通道位于贵阳市松山路市政道路,通道两侧有商业房,地下管道电缆较多且位置不太明确。
对施工有较大难度及干扰,需用人工开挖探坑,探明地下管道的分布情况,根据相应的管径做对应的支撑保护方案。
目前图纸无地质资料,通道位于路基填方区。
气候条件:
贵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
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
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为24℃。
全年平均降水量1164.0mm,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夏季降水比较集中,年最大降水日278天。
四、主要工程数量
钢筋混凝土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分项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挖除土石方
m³
2122.3
2
喷射C20砼
M2
720
3
台背回填灰土
M³
1300
4
锚杆
m
1914
5
P10C35混凝土
m³
312.3
6
钢筋
T
50
注:
该数量为概算量,实际工程数量以现场收方为准
第五节进度计划安排
一、进度计划安排
1、施工准备开始时间:
2014年3月2日,完成时间:
2014年5月17日。
详见:
进度计划时标横道图
第六节劳、材、机的配置
一、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配置
1、劳动力计划
施工计划一个施工队,分电焊班、砼班、加工安装班、钢筋班、模板班、装饰班,流水作业。
劳动力高峰期安排计划60名,技术管理人员6名,专职安全员2名,技术工人60名。
2、人员配置表
人员配置表
人员类别
人数
职称
备注
工程师
技术员
技工
技术管理
6
1
5
安全员
2
2
点焊班
4
4
砼班
8
8
加工安装班
14
16
钢筋班
12
8
模板班
10
15
装饰班
10
15
合计
68
1
7
60
3、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挖掘机
360
台
1
2
汽车
20T
台
4
3
喷浆机
5m3
台
2
4
砼罐车
7m3
台
2
5
振捣器
ZN2~ZN50
台
8
6
电焊机
27KW
台
4
7
钢筋弯曲机
3KW
台
1
8
钢筋切割机
3KW
台
1
9
汽车泵
37m
台
1
10
空压机
13m3
台
2
11
风钻
YT28
台
4
12
全站仪GTS—3102
1
套
1
13
水准仪DS32\DSZ2
1
套
1
14
发电机
150KW
台
1
合计
33
4、主要材料计划表
1.主要材料将根据工程进度分批进场
主要材料计划表
材料名称
单位
数量
规格型号
备注
钢筋II级
t
50
II级
第七节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
1、图纸复核:
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核对和现场踏勘,掌握现场地质地貌特点,全面领会设计图纸内容、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
2、道路:
本人行通道工程下穿松山路,松山路已建成通车,交通流量较小,车辆出入较小,过往车辆的施工干扰相对较小,施工道路利用现有市政道路。
但是目前没有冲洗车辆的地方,需要甲方协调。
3、临建设施:
临建房屋建在车道上,人行道封闭范围长50米,宽8米,临建内放置3个住人集装箱(防火等级A级),规划钢材堆放场地。
具体见后附《施工临建平面布置示意图》。
施工用电用水需要业主协调,我部通道施工需要外接电源200KVA。
第八节施工方案
一、总体施工方案
基础开挖------基地两侧临时支护------基础垫层-----通道底板钢筋施工------通道底板混凝土施工------通道钢筋施工------通道混凝土施工-------通道装修-------回填通道------恢复及清场-------交验完工
二、基础开挖
1、开挖设计方案
通道位于商业区,周边商铺多,但是人流量车流量较少,通道施工可采取交通分流,分幅明挖的施工方法。
开挖采用分层开挖,变开挖边支护,为减少对周边居民工作生活的影响,需要尽量缩小开挖工作面,具体开挖方式见后附《松山路K0+610.014人行通道开挖支护示意图》。
根据业主要求,基坑开挖采用垂直开挖,因基坑较深,开挖深度在7-8m支架,施工机械无法一次开挖到位及出渣;固基坑开挖出渣需要2次转堆。
具体开挖步骤见下图:
2、开挖附近拆迁
由于该道路属于市政道路,地底可能暗埋的电缆线和水管可能对施工照成较大影响,基坑开挖前需要人工挖探坑,探明地下管道管径及分布情况,为了保证暗埋管道不会遭到破坏,管道周边1m范围内需要人工开挖。
地下管道需要做临时支撑保护,具体支撑方式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3、交通疏导方案
为保证行车安全,开挖前使用彩钢保温板封闭半幅道路,彩钢板外侧堆放防撞沙袋,封闭长度每侧20m,宽8m道路。
施工现场附近设安全标语,警示牌,拉警戒线。
施工住房,钢筋加工厂,施工场地用彩钢夹芯板围起,另半幅通车行驶,设专门人员对交通进行疏解。
对挖开的商业街门口根据需要用20A工字钢铺设钢板作为临时便桥,便桥宽3.5m,外侧焊接7.5*7.5cm的角钢做立杆,用φ20的钢筋做围栏。
4、基坑开挖成形后,其平面尺寸及基底标高容许偏差:
轴线偏差:
±50mm
基坑尺寸:
±30mm
基坑高程:
+50mm,-200mm
5、浇筑基础混凝土垫层:
根据设计要求,涵洞基底需要铺设15cmC15砼垫层,浇筑垫层时应注意采取必要排水措施,并适当加厚混凝土垫层,同时注意均匀、密实。
每节基础砼垫层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涵洞为一次性浇筑成型。
第九节.防水层、保护层、沉降缝施工
1、防水层施工
1.1、为保证防水层的铺设质量和避免浪费防水材料,涵顶面基层应平整。
1.2、平整度要求,用1m长的靠尺,空隙不大于3mm,孔隙只允许平缓变化,每米不应超过一处。
如不符合要求可用凿除的方法进行处理,或用砂浆进行整平,用水泥砂浆找平时,基底应清洁、湿润。
水泥砂浆做局部找平时,应在砂浆中添加适量类似107胶的水溶性胶粘剂(也可以用其他性能相同的胶粘剂),以增强水泥砂浆与基底的连接。
1.3、涵顶面基层及涂刷防水材料进行封边的部位应清洁、无蜂窝、麻面、浮渣、浮灰、油污等。
1.4、蜂窝、麻面应用水泥砂浆填补平整。
填补前,应清除蜂窝、麻面中的松散层、浮渣、浮灰、油污等,并使之湿润。
对蜂窝、麻面的填补,均应在水泥砂浆、水泥浆中添加适量类似107胶的水溶性胶以增强水泥砂浆、水泥净浆与基底的连接。
1.5、涂刷防水涂料时基层应干燥。
基层干燥的鉴别方法,一般可凭经验、肉眼观察,也可用1m见方的塑料布覆盖其上,利用阳光照射1~3小时后(或用吹风机加热的办法),观察是否出现水汽,若无水汽出现可视为干燥。
1.6、防水涂料应搅拌均匀,搅拌时间约为3~5分钟,或根据产品说明确定。
1.7、防水涂料的涂刷应从涵顶向另一端涂刷,涂刷宽度应与防水卷材宽度相对应。
涂刷应均匀,涂刷厚度不得小于1.5mm。
不得涂刷,一边涂刷一边铺贴防水卷材。
1.8、根据要求在涵洞分节处安设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在定位止水带时一定要使其在界面部位保持平展,更不能让止水带翻滚、扭结。
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浇筑时的冲击力,以免由于力量过大而刺破止水带,混凝土振捣时必须充分,以免止水带和混凝土结合不良。
1.9、根据图纸要求通道2侧需要施工3cm厚M7.5的防水砂浆,防水砂浆质量必须满足要求。
2、沉降缝施工
2.1、涵身沉降缝在施工涵身时,已在涵身间埋入橡胶止水带,涵身施工完毕后,沉降缝采用聚乙烯泡沫填充,两侧使用双组份聚硫密封胶嵌缝3cm。
第十节、模板制作与安装
目前半幅开挖半幅施工,工作面狭小,人行通道施工我部拟定投入模型及支架各1套。
1模板制作
1.1通道模板采用整体钢模板施工。
根据涵身的结构形式及外观质量要求,为减少模板接缝,提高涵身的整体性,我部采用1.2m*1.5m的标准钢模拼装。
1.2、通道内外模均采用钢模,内外模板用对拉螺杆加固。
1.3、人行通道主体洞身分节为4节9m、1节3.88m共5节
1.4、模板使用前应除锈,并清除锈粉,涂刷脱模剂,为保证涵身外形颜色一致,脱模剂应统一采购、使用,不得自行更改脱模剂的品种和厂家,以免外观颜色混杂。
脱模剂应涂刷均匀,厚薄一致,涂刷方向一致,以保证砼面颜色深浅一致,纹路一致。
2、模板安装
2.1、精确放样模板拼装边线及结构中心十字线,用墨线标出涵身在基础上的准确位置。
2.2、调整模板并补装连接螺栓至模板拼装误差满足表.3要求,连接螺栓均已上足并拧紧,刮模板缝油灰,油灰应与模板面扳平齐,不得凸出和凹陷。
表3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梁、柱、板、墙、拱
5
2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量和塞尺连续不少于3处
3
高程
基础
±20
测量
梁、柱、板、墙、拱
±5
4
模板的侧向弯曲
柱
h/1000
拉线尺量
梁、板、墙
l/1500
5
梁、柱、板、墙、拱两模内侧宽度
+10、-5
尺量不少于3处
6
梁底模拱度
+5、-2
拉线尺量
7
相邻两板表面高差
2
尺量
注:
1.h为柱高
2.l为梁、板跨度
第十一节、钢筋加工和安装
1、钢筋加工
1.1、钢筋的加工应符合设计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1的规定。
表7.1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全长
±10
±20
尺量
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3
箍筋内净尺寸
±3
1.2、操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并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及施工任务,根据钢筋型号、规格、数量、长度进行配料加工。
1.3、钢筋原材料及加工成型的半成品应视其型号,规格、数量、长度分类挂牌存放。
1.4、钢筋加工前应除锈、整直。
1.5、钢筋焊接头应避开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最大之处,并应分散布置。
1.6、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离弯曲点不应小于直径的10倍。
2钢筋连接
2.1、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2、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2.3、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2.4、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2.5、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
“同一截面”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两焊(连)接接头在钢筋直径的35倍范围且不小于500mm以内、两绑扎接头在1.3倍搭接长度范围且不小于500mm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
3、钢筋安装
3.1、安装的钢筋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2、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数量不应少于4个/m2。
施工中应按验标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3.3、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除设计和相关专业验收标准有特殊规定外,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处
2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2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20
焊接骨架
±1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
c≥35mm
+10
-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25<c<35mm
+5
-2
c≤25mm
+3
-1
注:
表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实测偏差不得超出允许偏差范围。
4.2、钢筋工地运输和起吊其吊点位置必须合理,必要时加设扁担,避免钢筋局部弯曲。
4.3、钢筋绑扎应先划线,后绑扎,确保钢筋顺直,间距均匀。
4.4、架立钢筋应布置合理,以能保证钢筋骨架的刚度和稳定性,尽可能节省为原则。
4.5、钢筋保护层均应抄垫牢固,且保护层的分布均匀,数量足够。
第十二节、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1混凝土的浇筑
1.1、砼灌注前应对模板、钢筋、砼灌注机械及振捣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项技术资料齐全,检查证已经安质、监理部门鉴证认可,方可开盘灌注砼。
1.2、钢筋混凝土框架涵分节砼施工接缝应凿毛,不得有残存的浮浆,软弱砼层、松动的石子。
并用压力水冲洗至表露新鲜,洁净的砼面。
1.3、砼宜对称均匀分层灌注,避免模板受力不均发生位移、倾斜等变形,砼的分层厚度以保证在砼初凝时间内将前一层砼覆盖,但一般分层厚度应在30cm左右。
1.4、振动器插入深度以不搅动已被振实的砼为原则,一般软管插入式振动器在50cm左右,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宜为5~10cm,振动持续时间,以砼不再下沉,表面开始泛浆,不出气泡,模板边角充填饱满为原则,一般控制在15秒钟左右,并保证不漏振、欠振、过振。
1.5、砼灌注完毕后,其顶面应找平,避免砼接缝呈波浪形,特别在沿周边外露部分,应保证接缝水平。
2、混凝土的养护
2.1、模板拆除后,涵身顶板、侧板必须覆盖(如土工布)养护,至少7天后方可按常规浇水养护,常规养护至少14天。
2.2、砼在养护期间,其强度未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砼面上进行任何施工作业。
2.3砼的养护工作应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施工技术人员应经常检查。
第十三节、台背回填
回填时基坑内应无水,我部基坑开挖工作面较窄,工程四周围采用灰土回填,回填土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砖块及有机物,涵洞两侧及涵顶50cm范围内不能采用机械碾压,只能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碾压,回填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防止损伤防水层,回填时要求均匀,对称回填及碾压,严禁单侧,非对称回填施工。
第十四节、施工相关措施
15.1施工安全
15.1.1所有脚手平台、楼梯、均应稳妥可靠,雨季应设防滑条或铺草袋防滑。
15.1.2工作人员应带安全帽,高空作业应带安全带。
15.1.3模板拼装、拆除、存放、运输中其吊点或存放点应布设合理,以防模板变形。
15.1.4模板拼装可先安装部分定位螺栓,其余螺栓待模板拼装完毕后再补充,但定位螺栓的数量应能保证模安全可靠。
15.1.5脚手板应采用厚度不小于5cm,宽度不小于20cm的木板,且使用跨度不得大于2米,并不得有空洞、结疤、裂纹及腐朽等缺陷。
15.1.6全部电器设备应有防雨、防潮设施,并应有安全可靠的保护装置。
15.1.7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15.2环境保护
15.2.1在机械化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噪音、废气、废水及尘埃等的污染,以保障人民的健康,运转中尘埃过大时要及时洒水。
15.2.2对清理场地的表层腐植土,砍伐的荆棘丛林等废料,要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废弃。
15.2.3清理施工机械、设备及机具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于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倾泻于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上,以防污染水质和土壤。
15.3施工质量
为保证质量目标及各工程项目质量技术措施的实现,特制定以下保证措施:
15.3.1建立健全质量专职机构,强化质检测试工作
项目经理部设安质部,工班设兼职质检员,逐层把好工程质量关。
15.3.2加强测量、试验工作
建立试验室和测量班,并配备能满足所有施工项目的检测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施工提供可行的技术参数和中间试验能力,同时严格执行测量管理办法,坚持换手测量、测量闭合复核制度。
15.3.3加强人员培训工作
开工前,对本工程所需的各工种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
15.4.4强化技术管理、大力开展科技攻关
⑴建立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施工队主管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负责制的技术管理体系,实行各级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
⑵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对重点关键性工艺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进行专项技术攻关,以先进的技术确保高质量的产品。
11.5.5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严把施工环节质量关
⑴确保所有进场材料的规格性能及有关技术指标符合标准,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⑵开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
开工前,由主管工程师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全体人员明确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地投入施工。
⑶工序“三检”制度
“三检”即:
“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
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确保各道工序的工程质量。
⑷工艺流程规范操作制度
建立以工班长为责任人的工艺流程负责制,使每一工序的工艺流程有专人负责,确保流程有效。
⑸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检查制度
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要有出厂合格证,并经抽检合格,监理工程师复检认可后,方可用于施工。
⑹仪器、设备的标定制度
各种仪器仪表、设备均按计量法的规定进行标定。
项目经理部设专人负责计量工作。
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①施工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由专业人员负责,分类归档管理。
②施工资料及时填写,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签认,做到先签认后开工的良好工作作风。
③施工原始资料填报完整、清晰、准确,确保施工资料的真实性。
④资料每月由专人收集归纳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