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54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docx

七年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

课内文言文复习浏览

《马说》

1、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议论,接下去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然后形象地通过食马者的无知进行嘲讽,最后得出结论“其真不知吗也”这一中心。

2、对“食马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特点和心理?

愚妄、浅薄、无知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此类人洋洋得意,以识马者自居的心理

3、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2)现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

在韩愈看来,世界上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反现人才的人

4、本文以千里马为喻,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甚至摧残人才,导致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有能发现人才的人,人才才能被发现,否则人才将被埋没

6、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1)托物寓意

(2)暗示了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向往

7、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为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对大量人才被埋没的同情和痛苦,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的愤慨。

8、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告诫封建统治者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9、在当今时代,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却尚不能被发现,你该怎么做?

学习本领,努力充实自己,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才能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道出了伯乐和千里马什么关系?

(1)指出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对伯乐依赖的关系

(2)开篇提出全文的论点,统领下文

11、主观内心郁闷,客观环境触发,才会忧伤悲怆,主观上不识别千里马,才会埋怨客观“天下无马”你怎样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加以体会

个人主观努力最重要,客观因素对客观条件对我们的学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应是个人主观努力,勤奋刻苦积极进取,就会终成大业

12、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这句话?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批判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又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强烈地嘲讽食马者的无知且自以为是的丑态

13、结合全文字句谈谈千里马被埋怨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由于食马者的无知,千里马承受着不如常马的待遇,只能忍受饥饿,甚至死亡,徒有千里之能却无法展现。

1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社会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

(2)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才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愤懑不平的感情

15、“安求其能千里也?

”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反问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了“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描绘了食马者的什么?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有什么作用?

愚妄浅薄的具体表现

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嘲讽和愤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7、“其真五马邪?

其真不知吗也”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设问

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真正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18、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或处境(怀才不遇)用一个词语形容文中食马者的嘴脸(愚妄浅薄)

19、历史上有许多伯乐与千里马的典型事例,请举出一个,其中伯乐是怎样做的?

并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所起的作用

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仕,将三军指挥交给他,后又委以丞相重任。

是刘备这个伯乐,识别并重用了具有旷世奇才的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得以施展,可见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

20、马在生活中起着具大的作用,请写出关于马的成语四个?

马齿徒增、马不停蹄、马革裹尸、马首是瞻

21、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1)、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掌握专业技术,综合素质的人才

(2)、应重视人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和施展才能的平台,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2、文章第二段描述了“千里马”的现状,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感情?

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恨之情

23、谈一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1)揭露食马者的愚妄浅薄

(2)点明了食马者不识马,深化主题

24、结合现实社会的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有哪些“识才”和“选才”的办法和途径?

人才交流会、人才招聘会、网上招聘、高考公正选拔

默写

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文中“千里马”的遭遇和处境:

怀才不遇

2、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饲马者”的嘴脸:

愚妄浅薄

3、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文中那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马说》中说明伯乐和潜力的关系,是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有才能的人士常慨叹韩愈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韩愈在马说中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情形: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8、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送东阳马生序》

1、本文在说理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的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艰苦学习的经历,让马生从中自己悟出道理,委婉地规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对马生的殷殷希望

2、作者在叙述自己求学经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去克服的?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1)读书难---借书抄书;求师难—毕恭毕敬,虚心请教;从师难——长途跋涉,坚持不懈;生活难——专心致志,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2)从中悟出了一个人要想学有所获,就要主观上去努力,勤奋刻苦,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3、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中“嗜学”在全文中,又怎样的作用?

统领全篇,奠定全文的基调

4、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他读书刻苦勤奋,并能坚持不懈;其次他借书信守承诺,及时归还

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尊师重道

6、请写出文中的三处对比

(1)家庭贫穷和我的刻苦求学的态度进行对比

(2)老师的严厉严肃和我的恭敬虚心的态度对比

(3)我的贫穷寒酸和同舍生富足的物质条件相对比

7、请举出文中的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和蕴含的道理

求学的生活中,我的贫穷寒酸和同舍生物质条件富足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我的贫穷寒酸,表现了我不贪图物质享受,注重精神追求

说明了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主观上努力,专心致志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的“足乐”指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宋濂的什么?

指从读书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表现了宋濂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从读书中获得快乐,忘却了物质生活不如别人。

9宋濂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宋濂的求学精神,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苦,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虽然时代不同,学习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了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对后生热情关怀和淳淳教导的态度,也值得肯定

10、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写此文赠送给马生的目的是什么?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努力,努力学有所成

11、作者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远行百里,向先达虚心请教。

12、请写出两个与勤学有关的典故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和孙康);悬梁刺股(汉代孙敬、战国苏秦);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

13、作者幼年读书时,“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他怎样的学习态度?

不怕艰难困苦,刻苦学习的态度

14、“经历忧患,终为鸿儒”,作者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勤奋、虚心求教、尊敬师长;注重精神生活,不贪图物质享受,意志坚定

15、请分别找出第二段中环境描写和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说明求学艰苦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点名中心,深化主题

16、面对同舍生华丽的衣着i,作者“略无慕艳意”,宋濂的这种行为,给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不能贪求物质上的享受和人比吃穿,要注重精神追求,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成

17、作者克服了生活与学习上的许多苦难,终于成为饱学之士。

作者的成功你从其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心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目标,主观上努力进取,刻苦勤奋,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18、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而作者劝告马生的良言却不逆耳,为什么?

委婉劝说、现身说法,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自己感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9、“经历忧患,终成鸿儒”,作者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勤奋、虚心求教、尊敬师长、注重精神生活,不贪图物质享受、意志坚定

20、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能遍观群书的因素有哪些?

(1)他热爱读书,努力向学

(2)借书信守承诺(3)能勤奋刻苦,不懈地学习

21、第一段中第二部分,作者说到“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其中,卒或有所闻的原因有哪些?

(1)、他不怕艰难,路途遥远,求师叩问

(2)、有毕恭毕敬、谦逊的学习态度

22、作者在描述自己艰难求学经历的同时,也提及从“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外貌描写

这段外貌描写,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与我的服装陈旧破烂形成对比,突出了我的贫穷、寒酸。

23、文章结尾“盖余之勤且坚若此”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中最能体现这句话的句子是?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4、本文作者现身说法,自述求学经历和学生态度,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其艰难的求学经历

幼时读书、抄书之难;成年后求师叩问之难;从师旅途跋涉之难;求学衣食生活之苦;

2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说明了什么?

宋濂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26、我们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任选一个故事,结合文章,谈谈这个故事引发你的新思考?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遭遇安妮·莎莉文老师才走出黑暗,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女作家(作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历史上:

诸葛亮被刘备赏识和重用,使得她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建立了蜀汉大业。

思考: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关键性作用。

好的伯乐不但能发现和重用人才,并且能够从心灵上道德和精神上影响,使人才的光辉更加灿烂!

27、柳宗元是一匹千里马,《小石潭记》哪句话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被贬后无人赏识,凄苦孤寂的心情?

韩愈也是一匹千里马,《马说》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他强烈的愤慨,鄙夷和不满?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真不知马也。

28、请从《马说》、《小石潭记》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并简单分析其妙处

《小石潭记》

1、作者在文中,写景时,有一种情感上的变化,有了到内心的悲哀凄凉,怎样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写景的方法是什么?

按照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谭中美景----小滩源流---潭中气氛

移步换景

3、本文表现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小石潭的气氛如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幽静

(2)幽深冷寂

(3)孤凄悲凉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景赏析

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张绿色的网。

点缀在小潭四周,枝条参差不齐,垂落下来,微风吹来,随风摆动

作者仅仅用了十二个字便将小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面前

5、文中第二段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游鱼?

表现了游鱼怎样的特点?

(1)动静结合

(2)突出了游鱼轻快、敏捷、灵动、可爱的特点。

6、第二段作者写景妙到好处,请回答

(1)、景物的特点:

水,空明澄澈;鱼,敏捷轻快、灵动活泼

(2)、运用的手法:

侧面烘托、动静结合

(3)、传达的情感:

看到游鱼的灵动,水的澄澈的美景,内心获得了一种暂时的快乐

7、学完《岳阳楼记》,结合范仲淹对滕子京的劝告,你对人生中起伏悲喜,一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结合你的理解,对处在苦闷中的柳宗元去安慰一下,说几句话

子厚前辈,在人生的道路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和不如意,我们应向古代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胸怀宽广,应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进取

8、“隔黄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内心欢乐急于看到小石潭的迫切的心情

9、《小石潭记》中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篁竹、小潭、青树、翠蔓

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处,为下文“以其境过清”埋伏笔。

10、小潭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澄澈透明用游鱼细石清晰可见烘托水清

11、第一段写景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这种手法叫做“移步换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可以向山水风景影片一样引导读者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看到不同画面

12、文中在描写水中的鱼时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突出了鱼的什么特点?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动静结合活跃、灵动、可爱

作者看到活跃的游鱼,内心获得了一时的欢乐

《岳阳楼记》

1、作者的立意和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作者对藤子京的规箴、劝勉之意。

2、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这四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既有精辟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了自己的心智,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3、结合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体会和感受

人都要有宽广的胸襟,豁达乐观的精神,不论生活、事业上的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动摇,并积极进取,为理想而奋斗。

4、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你的感受

我们应该向范仲淹学习,从小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体现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的景物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他们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藤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藤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8、文中第二段写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有什么作用?

过渡作用,引出下文阴晴两种景物和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物的悲喜感情

9、、请概括文中两种景物的特点和迁客骚人的心理表现,并说出作用

(1)隐晦凄凉心情悲伤

(3)晴朗美好心情喜悦

两种景色和心情形成对比,又与古仁人形成对比,突出古仁人更高的思想境界

10、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作者笔下的“长烟一空……..渔歌互答”

到了晴朗天空的夜里,洞庭湖上大片烟雾消散了,月光照得很远,水面上泛着点点波光,像圆形的璧玉。

11、第一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为后文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做铺垫。

12、第二段写洞庭湖大观之景,表现了其怎样的特点?

水势浩荡广远景色早晚阴晴变化多端

13、第二段“衔”“吞”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与山和江的关系,湖山相连,湖江相接,运用拟人的手法极言洞庭湖水势浩荡,气势磅礴。

14、第五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在全文中又怎样的作用?

议论、抒情

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的宽广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微斯人,吾谁与归?

”其中“斯人”指什么样的人?

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宽广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人。

16、文章题为《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描绘洞庭湖美景?

(1)因为岳阳楼座落在洞庭湖畔,登楼远眺便可见洞庭湖全景

(2)写洞庭湖阴晴景物变化,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目的是为了和下文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中心做铺垫

17、分别用喜、悲为首结合岳阳楼记写副对联

悲阴晦之景,满目萧然

喜清明之景,心生喜悦

18、请结合《岳阳楼记》和你生活实际在下面的名句中选择一句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变着、逆境最能开阔人的胸怀。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是在逆境中自我调整开阔胸襟的。

你能举出两列来吗?

请写出他的是事例或名言。

默写

1、文中作者盛赞滕子京的政绩,说明滕子京与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也为后人提出的“古仁人”之心做准备的句子: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文中描写洞庭湖气势磅礴,水势浩大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运用拟人的手法,形容洞庭湖气势磅礴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

4、写洞庭湖早晚阴晴变化多端的句子: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句子: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作者用鸟欢鱼跃来表现洞庭湖清明之时美丽景色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8、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洞庭湖静景美好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9、作者提到的古仁人含义是,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要心胸宽广,乐观向上,坚定信念的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作者表达了崇高的人生理想,表明作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

1、作者依次写了哪几种景物在第一自然段?

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由远及近、由全景到局部;层层递进,脱出主景。

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核心命题,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是全文的破题句

3、第二段写景有什么特点?

作者先写了琅琊山早晚阴晴烟雨变化的景色,又写了琅琊山四季不同的景色。

4、写景语言上的特点:

骈散结合,偶句描写,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律谐美。

5、作者在第三段描绘了哪几幅图片风情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6、“滁人游”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地百姓生活富足,平安快乐,也说明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7、“太守宴”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材料取自于当地、简朴

(2)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夸耀当地物产丰富,也说明自己政治清廉。

8、用自己的话描绘“滁人游”的景色

有背着东西在路上唱歌的,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召唤、后面答应,老老少少往来不断。

9、“众宾欢”的特点

游戏简单,没有奢华的娱乐项目,人与人之间平等,太守和百姓一同欢乐

10、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太守醉?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处在其中,就是太守了。

11、文中写道“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太守真的喝醉了吗为什么?

没有。

他是沉醉于琅琊山美景,沉醉于在自己的清明政治下,百姓过着富足、幸福快乐的生活,沉醉于自己能够与百姓同乐。

12、文中的醉和乐是怎样的关系?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13、第四段写了哪几种乐?

哪种乐的境界最高?

三种乐

(1)禽鸟乐

(2)人之乐(3)太守乐;其中,太守乐的境界最高,因为他是乐民之乐,与百姓同乐。

14、文中反复提及到“乐”字,那么请你谈谈作者究竟乐什么呢?

作者乐山水之乐,乐宴酣之乐,更是乐民之乐。

15、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

(1)对于仕途的坎坷沧桑的一种自我调侃

(2)沉醉于山水美景

(3)更重要的是沉醉于与民同乐

16、文章似用金线穿珠以十个乐字贯穿全篇,概括起来为哪几种乐?

(1)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乐

(2)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都在太守眼里,作者沉醉于其中并能与民同乐。

而鸟乐在山林,游人乐在太守游,相比之下境界没那么高

17、醉翁亭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除景色秀美之外,醉翁亭名扬天下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醉翁亭记》阅读谈一谈

(1)亭由欧阳修名为“醉翁”

(2)《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名篇世代流传

(3)文中倡导一种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令人向往

(4)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更加备受推崇

18、第二段景物看似与“醉翁”无关,实际上它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上下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它承接上文“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作者沉醉于山水,必然要描绘山水。

有了山水美景,才有下文太守和滁人游玩欢乐的情形。

19、作者在《丰乐亭记》中写道滁州人“乐其岁物之丰咸”。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从哪里看出这一地区“岁物丰咸”?

(1)百姓老少都能出来游玩,是因为生活的富足才有这样的兴致

(2)太守宴上,山肴野蔌、物产丰富

20、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其中哪一幅是核心?

为什么?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因为太守醉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21、文章多次提到“醉”,又处处写乐。

那么,从文中来看,作者因何而醉呢?

醉和乐又是什么关系?

作者沉醉于琅琊山美景中,沉醉于自己的清明政治下百姓过着安定、幸福、富足的生活,沉醉于自己能够与民同乐。

最是表象,乐是实质,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默写

1、全文的核心命题,为下文写景奠定了抒情基调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写琅琊山早晚之景,烟云变化,静态中富有动感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文中描写琅琊山四季景色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

4、作者抓住了景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