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536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docx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

免责申明:

本资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正版.

由ccvvttyy为您整理制作大量健身养身职场知识敬请点击ccvvttyy

职场秘笈——老子经用人

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

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道德经》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其实就是几个人在玩“过家家”,一个是李耳,即老子;一个是孔丘,即孔子;还有一个是墨翟,即墨子。

可以说,孔丘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培养了七十二博士,三千硕士。

这些学生里,有企业家,有学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家,正是他们的颂扬和吹捧,才有了至圣先师孔子的香火不衰;而墨子,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政党组织——墨党,这个党派有着高尚的信仰、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纪律,不但要宣誓为了墨党理念而奋斗终身,还要按时交党费,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

只有老子,孤身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成立组织,也没有三五一伙相聚成群,只是在函谷关被关长尹喜半求半逼着写了5585个字的文章,即被众多精英哭着喊着追认为老大,成为道家的领袖。

几千年过去了,墨家已被雨打风吹去,儒家也是几度沉浮,只有道家,依然悠哉游哉地被后人捧着,一会入世,一会出世,好不潇洒!

 

   由此看来,要论真正的领导学家,非老子莫属。

老子曾经在他的领导哲学里,把领导者按不同级别分为四类,并分别作了不同的论述,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类领导者的境界,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太上,不知有之

 

   最理想的领导者,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短短六个字,老子告诉我们最高明的领导者的外在表象——不知有之。

为什么感觉不到?

因为他无处不在——靠规律来管理着他的组织。

这个规律就是“道”。

这就像空气中的氧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当失去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时,我们才会发觉它对人类生命是的重要。

 

   如何构建这个重要的“道”?

老子告诉了我们路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简而言之,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人类身处其中,自然成长。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平衡的,有春就对应着有秋,有夏就对应着有冬。

和谐的根本就在于平衡,或者说彼此矛盾的制衡。

 

   企业是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是企业家人格的延伸。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就是企业的上帝,他创造了“这个世界”,构建了这个企业生存的规律。

这个规律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这个规律越契合“自然之道”,企业的发展就越良性,也越长久。

 

   美国之所以在二百多年间迅速崛起,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构建了正确的“道”。

在1787年美国建国初期的立宪会议上,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谁该当总统?

谁是我们当中最聪明的人”,而是“我们能够创建什么样的程序,使国家在我们死后仍然能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

该制定什么样的方针和机制,以创造我们梦想的国家?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才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和强大。

这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即构建这个国家健康成长的“道”。

 

   而且,这些建国者均不以功臣、能者自居,任期一满即自动卸甲归田。

正好符合老子对最优秀领导者的定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为能,成就功业而不以功臣自居)。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所构建的“道”主要有三项:

一、制定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实施;二、正确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三、寻找合适的人充分而合理的授权。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制定,就不要频繁变动,要长期坚持贯彻。

在执行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寻找合适的人,并充分授权。

 

   好的领导者,总是不断去寻找和挖掘优秀的人才,并能够根据其能力的高下,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制定相匹配的奖惩制度,来管理授权风险。

这样,作为领导者,就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重大问题,会见战略合作伙伴。

这样的领导者,在企业员工的眼中,属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类型,只有在重大场合才会出面,平时是见不到的。

 

   你是这样的领导者吗?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爱戴他、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害怕他;最次的领导者,人们蔑视他

 

   当年,刘邦和项羽都看到过秦始皇巡视天下的威风,项羽脱口而出:

“我能够取代他!

”刘邦则看得眼珠子都圆了,情不自禁地说道:

“大丈夫就应该这个样子啊!

”这就是他们最朴实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领导者的不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一个成就霸业。

 

   在项羽看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我能怎么样”——我取代了始皇嬴政,就能享受他的威风。

所以,项羽的最大失败,就是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放走韩信,气死范增,儿女情长。

刘邦追求的目标,则是另一种方式——大丈夫就应该如此生活,如此精彩。

所以,他建立了一个以萧何、韩信、张良为核心成员的团队,这些人都想成为大丈夫,活得精彩。

胜利,自然也就属于刘邦了。

 

   刘邦入关,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皆称其善,亲而誉之。

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三月烟雾不绝,关中父老皆称其恶,畏之侮之。

 

   当然,亲而誉之与畏之侮之的尺度很难把握。

春秋时期让郑国成就霸主地位的一位叫子产的政治家,对这几种尺度的把握非常到位。

 

   他从政的第一年,老百姓怨恨他,恨不得想杀了他;可从政到第三年的时候,老百姓都在担心,万一子产死了,谁能保障他们的利益?

当子产病危时,他对继任者说:

“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以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德行次一等的人不如采取严厉的政策。

你看火很猛烈,百姓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

水很柔弱,人们因亲近喜欢而轻视它,所以,很多人死在水里。

因‘宽柔很难’。

”子产死后,继任者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结果,郑国强盗很多,继任者很后悔没听子产的忠告,于是开始严厉镇压,郑国治安明显好转。

 

   亲也罢,畏也罢,这都是表象,关键在于作为领导者的你,所构建的“道”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你必须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道”。

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这里,次一等的领导者,其公司核心价值观和公司战略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能找到合适的管理者分担自己的工作,很多活只能自己干。

给下属帮助,培养下属的各种能力,直至下属成长到他所希望的程度。

 

   再次一等的领导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问题,还不敢充分授权给别人,来代替自己行使一部分权力,事必躬亲,错了罚,对了奖。

亲历亲为的结果,容易让下属畏惧而不是敬服。

 

   最次一等的领导者,心胸不够,能力不足,眼光不准,决策错误经常导致下属做无用功,甚至爱猜忌、易发怒。

时间一长,下属自然会心生怨言而蔑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来领导和管理自己。

 

   企业里产生的许多矛盾,皆在于此!

 

   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果领导者本身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信任。

(最好的)领导者总是那样的悠然自然,清静无为,不肯轻率发号施令。

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而百姓都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老子在最后一段点出了重点——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不骗人。

否则,就没人听你的了。

春秋时期,商鞅在秦朝变法,首先做的事就是告诉老百姓,他是讲诚信的。

如果没有诚信,你制订再多的规则都是无用功。

有些企业,公司制度可以装几大柜子,可最后为什么倒闭了?

就在于失去了员工的信任。

 

   老子反复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任何一个组织,都要靠规则来管理,而不是靠人来管理。

身为领导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失去诚信,这是组建团队的重中之重。

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抓大放小,尊重规律,不要轻易去干涉,一切就归于自然了。

 

   正如农民种地,选好种苗,适当地浇水和施肥,然后就等待收获,千万别干拔苗助长的事情。

企业也是一样,领导者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与公司具体业务剥离出来,站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的变换、政策的导向和公司的行为,通过推演变化,适时地微调公司发展战略,让公司自动自发地按照规律成长。

 

   你要牢记,在企业里,你就是上帝,上帝是需要人去信仰的,信仰则靠诚信。

如果没了诚信,企业做得再大,也会很快坍塌。

其次,上帝是做大事的,不做小事。

一个屡屡展现神迹的上帝,不是好上帝;一个屡屡展现权威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

最后,领导者要学会向大自然学习,学习平衡之道,把握治衡之术,做到修身克己。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

摘要:

近些年,有泛滥成灾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书籍,在如何用人方面,主要是在权、术、利这个层面上打转,对于如何营造人才生存的环境,使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触及不多,因而总让人觉得好像缺少了、遗漏了什么似的。

本文所介绍的古代用人四步骤,对于现代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人方面——拓展如何用人的视野,把握用人的方向和重点,减少内耗,营造人才生存环境,等等,或许会有些启发和裨益。

 

关键词:

《老子》译注解评;古代用人;用人四步骤;用人;

 

原文:

道■(il,

而用之,

或不盈

(2)。

渊兮(3),

似万物之宗(4)。

挫其锐(5),

解其纷(6),

和其光(7),

同其尘(8)。

湛(9)兮!

似或存(10)。

吾不知谁之子(11),

象帝之先(12)。

 

译文:

用人的思路不清晰,

就去用人的话,

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

这(用人)是很深奥的学问呀!

就好像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很难说得清楚。

(起用一个人,)

首先,修磨去尖锐的棱角,使他不会伤害周围的人和事物;

其次,要理顺他的思路,调解他与其它事物、其他人的矛盾和纠纷;

再次,将他融入到群体之中,能够和其他人融洽相处;

最后,让群体中的其他人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以提高群体的整体水平。

精湛呀!

这种用人方法步骤,好像只是有时、有些地方、有些步骤被运用了。

我不知道它(这种用人的方法步骤)是谁发明创造的,

好像在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

 

注释:

1、道■:

用人思路不清晰。

是状语从句,省略了其中的主语。

道,在这里可作两种解说,一是做事的思路;二是说、描述、表达的意思。

■,左为三点水旁,右为“中”,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字。

该字从属水旁,主体为“中”,原是泛指水里面所有的东西。

而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对于水中的东西,一般很难看到、看清,尤其是水混浊的时候。

所以,在这里,该字是混浊不清、模糊、不准确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是空虚、细微的意思,是用来形容道的。

2、或不盈:

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状况,不满意。

或,或许、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盈,充盈、盈满而溢出来,原指容器中装满物品的状态,在这里,与上一章相同,是指人做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高低的显示状况。

3、渊:

很深的沟壑,人一般无法到达、且看不见底的地方,因而难知其具体状况。

一般形容极难了解的事情,这里形容用人,使用合适的人。

4、宗:

祖宗、根源。

5、挫其锐:

磨去他的锋利、尖锐的棱角。

挫,同锉,磨掉的意思。

锐,锋利、尖锐的棱角;对人来讲,则主要是指生硬、易伤害他人的处事方式。

有很多人认为锐是指人的锐气,指卓越的才能,本人认为,这种理解不太妥当。

参见解说。

6、纷:

纷乱、纠纷、纠葛、凌乱的状态。

7、和其光:

光彩,让人看到的形象。

和,搅拌的意思,现代有“和稀泥”之说。

8、同其尘:

扬起相同的灰尘。

在土路上骑马、驾车疾驰,会扬起灰尘。

扬起相同的灰尘,意思是说步他的后尘,照他走的路走。

尘,飞扬起来的灰尘、小土,亦有指污秽的世俗而言,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

9、湛:

精湛,高明到了极点,无可比拟、无法说清、无法表达的意思。

《说文》:

“湛,没也。

”很多人认为,湛是水深而平静的样子,形容深奥莫测之状。

10、似或存:

好像有时、有些地方存在、使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只有一部分被人使用了。

意即这种方法还未被普遍了解和运用、未被完整的使用。

似,好像、近似。

或,指“有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步骤”。

11、子:

代词,一般用作表示尊敬的称呼,这里代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种用人的方法,含有生出、创造、发明的意思。

12、帝:

三皇五帝。

商周时期,称国家和天下的统治者为王,而不是帝。

故,这里的“帝”应该是指三皇五帝。

亦有很多人认为,帝是上天的同义词,代表主宰者。

象:

好像。

先:

之前。

 

概说:

《老子》上一章,是阐述“无为而治”。

本章的核心是:

为了实现“无为而治”,该如何用人。

无论是领导邦国、郡县,还是村庄部落、企业、家族或其它群体,最高领导者都不可能直接面对下面的每一个成员,而需要通过各层各类管理人员才能实施其领导。

任用怎样的人,如何用人,可以说是实施领导的关键。

对领导者来说,无论进行何种方式的治理,用人,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章,首先说明用人是一件很深奥、不是轻而易举简单的事,然后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用人过程和方法,并在赞叹这种方法高明的同时,感叹这种方法没有被普遍使用,最后,说明这种方法的来源。

以往,本章多被认为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概括和解释“道”,描述“道”的特点、功用及起源。

然而,这样的的解说,总让人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明白。

如果熟悉一个人进入新环境、或得到提拔后,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将具体的用人之道——用人的步骤和过程——套进来理解本章,就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觉得古人所述非常的深刻和精辟。

本章译解,就是从用人这个角度进行的。

在理解了用人这个角度译解的基础上,再用“用物”及其它要素,来替代“用人”,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妙趣和启发,亦会使人有不少收获。

 

解读:

“道■,而用之,或不盈。

”这句话,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一是用怎样的人,指预备用的人,对所要做的事情,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二是怎样用人,指用人的人,思路要明确。

用人,是要让所用之人,帮助自己做事,并且要能够使所做的事情,能够达成预期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做的时候,就难免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尤其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工作思路尤其重要,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绩效问题,而是涉及到所管理的范围、群体的工作绩效。

如果自己的思路都不清楚,那么,他人就更无法了解其思路和要求了,下属之所做,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这也就是所谓“大将无能,累死三军”的缘故。

可以说,工作思路明确,是从事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

怎样用人,指用人的思路要明确,也就是说,要明确怎样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

如果不清楚怎样才能把人用好,而去用人,使用的结果,可能就不会很圆满。

起用一个人后,对群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该人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

如何消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这些都是用人者需要考虑的。

结合本章后续文字的意思,鄙人认为,从第二个角度去理解,更为妥当。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本章的核心,是用人者应该做的事,是让所用之人,融入群体、系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的过程、的四大步骤,或者说是上级对下级(含下级管理人员)在不同的时期,重点需要做的事情。

“挫其锐”,是很值得玩味的几个字。

普遍都认为老子这是主张人不要有锋芒锐气,这也导致人们普遍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保守的。

真的是这样的吗?

要真正准确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首先,要清楚“挫”是什么意思?

何为“锐”?

“锐”又有何利弊?

先说“挫”。

挫,通“锉”,原是指用手拿着锉刀、油石之类的工具,修磨加工精密的零件、工具、刀具使其变矮的动作。

这是一种加工量较小的精加工,在近代的工厂,锉一直是钳工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锉六方,也是钳工最常见的技能实际操作考试课题。

机械加工规模化大生产普及化之前的手工、单件加工时代,锉,是许多行业的人都具备的、修磨自己所用工具、制作精密零件的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技术含量很高、也很普及的技能。

在现代,锉多用于主体已经加工完的零件的倒角、去毛刺,其作用和技术含量,普遍来讲已大大降低,但在特异专用工具和样品等单件制作中,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

锉,看似简单,实则是非常需要细心、耐心的修磨动作,并且需要比较丰富的综合知识,必须非常明确零件的要求,了解零件的现状与要求的细微差异,并消除这种差异。

在进行这种作业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所做的零件报废,工具刀具不好使用,使得自己前功尽弃,得从头再来。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磨菜刀,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锉”,因为它只要求达到锋利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多少形状和尺寸要求。

锉与磨的区别主要在于:

前者是手持加工工具去加工已固定好的零件、刀具,移动工具一点一点地去加工零件、刀具上需要加工的部位,每个动作加工的范围较小、较集中、较深;后者通常是手持需加工件,在固定的工具上移动零件进行加工,每个动作加工的范围和面积较大、较分散、较浅。

 

锐,是尖、锋利的意思,多指棱边,原是针对金属制品而言的。

几何学中,称小于90°的角,称为锐角。

锐的物品,一般是说脆、硬材质的物品,可塑性差。

软、韧材质的物品,是否“锐”,没有多大意义。

人们一般使用说脆、硬材质物品的尖、尖棱进行切割类的加工,而其尖角、尖棱也很容易伤损的其它物品,自身也很容易被崩掉、折断、磨损变钝。

物品的棱角越尖锐、锋利,越容易弄伤别的物品,其棱角也越容易崩掉、折断、磨损。

这也是现代机械加工中,使用的刀具,刃口不是越尖越好的缘故。

对于“锐”是功能部位的物品如刀具工具等来说,刃口角度越小,即越“锐”,切入需加工的零件时越轻松,同时,刀具的寿命也越短,越容易出现崩口、折断、磨损变钝等情况。

崩口、折断的刀具,一般只有报废抛弃。

而磨损变钝了的,则需要修磨,这时的“挫”则是要恢复它的“锐”。

所以,不是越锐越好,不同的情况下,对“锐”的要求是不同的。

要根据其使用环境、使用的方法方式、受力特点和角度、所切割加工的物品的材质特性等等,选用合理的角度,保持适当的“锐”,并且要妥当保护和小心取放。

刀具之“锐”,既有利,也有弊;即能提高效率,也易造成伤损。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手指。

”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损伤。

对于“锐”不是功能部位的物品来说,“挫其锐”,就是要磨去棱角,即倒角(机械加工中的术语)的意思。

倒角的目的,一则是要使“锐”不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弄伤其它物品,虽然不是要使其失去锐态,但客观效果有使尖锐之处变钝的作用;二则是有一定的导向、扶正作用,易于操作。

在制造业中,机电产品装配时,轴、销类零件与孔类零件的紧配合(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都要倒角,就是要使操作时稍有倾斜,倒角处会有较好的自动导向扶正作用,不易造成孔内壁或轴销外表面擦伤,可以大大降低装配的难度,提高效率。

 

于人来讲,“锐”,有锐气、锋芒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喻指人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特点和处事方式。

古人有言“伤人一言,利于刀割”,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人之“锐”的负面作用。

锐气,不是任性无知、漫无目的、随意伤害他人的稚气和行为。

而是针对性很强的、摆脱束缚的进取精神,是要达成特定的目的和效果的意志的表现。

气本身的可塑性很强的,对“锐”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和缓冲作用。

“锐”,对于单个个体来说,有积极有效的一面;但于团队内部而言,则不易发挥团队的作用。

人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不能一磕磕碰碰就使旁人或自己受伤,就会伤人。

所以,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人,“锐”的朝向很重要,不能将锋芒指向内部成员。

一个人人都“锐”——锋芒相向——的群体和组织,是很难持久,很难让人有安全感的,也是不可能有高效率的。

因为稍微不慎,就可能会有人受到伤害,出现是非。

在这样的组织中,人是很累的,人人都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心思、精力花在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上,用在了解别人、提防别人、和别人相处上,而无法将精力用在群体需要做的事上。

——这是巨大的内耗。

因此,我们不能将“挫其锐”简单地理解为消除人的锐气。

挫其锐,有使人变圆滑的意思,但毕竟不是简简单单的折其锐,使人老气横秋,精于世故,失去锐气。

有锐气之人,尤其是年轻气盛之人,社会经验通常不足,对人性的了解不多,一方面,看问题会过于片面,处事常常过于僵硬、生硬,很容易在无意中、不经意的时候,伤及他人而不自知,因此,处事要圆滑一些,不使内部产生隔阂和矛盾,使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配合;即,要将新人“修磨”成不会给群体内部造成伤害,同时又要能满足群体需要、弥补群体中的不足。

另一方面,当遇到挫折时,当事情进展不顺时,容易丧失信心,失去锐气,这种时候,就需要帮他找回信心,恢复锐气。

故,“挫其锐”,有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的,因时、境等因素不同而异。

它是确定了预备使用的具体人员之后,使用之前需要做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基础工作,它需要具体人员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经验。

 

“解其纷”,是理顺他(“其”)与群体中的其它人和事物的关系,或帮助他理顺思路。

这是用人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

纷,在这里也可以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和周围的人发生纠纷;二是指思路混乱。

一方面,一个人初入局之人,进入新环境,会有新鲜感即陌生感,所见所闻,多为零碎片段,会有一个思绪和信息混乱的阶段,对全局的情况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

走上新岗位的人,往往也习惯于站在原来的位置和角度看待事物,考虑问题。

由于职责和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了,在还没有适应角色变化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纷乱、零碎,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里、怎样着手自己的新工作。

在这种时候,用他们的人,应该帮助他们理顺思绪、思路,全面熟悉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每个新人的加入或旧人地位的变化,都会改变群体内部原来的格局,会使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其他人是否愿意接纳他?

是否愿意与之相处、合作?

新人的加入和旧人的提拔,对个人有何影响?

是否有人和他发生了纠纷,给他制造麻烦和障碍,不服从、不合作。

这种时候和境况下,尤其是同级人员、其它部门人员的不合作,通常也是需要用人者(上级)出面调停,帮助理顺工作关系的。

特别是当新人显示了某方面杰出的才华,使一些“老资格”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

 

“和其光”,同化他的光彩(外在表现),使他融入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将他孤立起来,不让他看起来别扭、与群体格格不入。

这是所用的人取得成绩之后要做的。

和,作为动词,有搅和、掺和、搅拌、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意思。

光,光线、光彩,是我们可看见的原因。

没有光的黑暗状态中,物品不反射光线,我们就看不见物品,有光才能看见。

自然的光,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看得见。

故这里所说的光,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是指引起别人注意、别人能够看到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之类。

由于“其”的出现或存在,使我们看到、认识到的东西。

怎样才能做到?

不要让其个人的成绩、突出表现,仅仅当作是个人的,而要看成是群体的,是群体的荣耀,让他与群体的其它成员成为一体。

也就是说,不要去强调个人的差异,不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内部成员的个体差异上,眼界要放旷远一些,去关注自己的群体与别的群体的差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团队荣誉感,让大家都因其而感到自豪,保护之,爱惜之,给与特殊的待遇和照顾,而不是打击之。

注意:

在团队和群体中,要强调的,不是“缺了哪一个就不行”,这会给人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使团队内部貌合神离;而是“有了哪一个就行”,这会使人注意团队、群体技能的完整性,使团队内部趋于同心同德。

——这在表面上看,这两句话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本质和导向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