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8054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docx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

【最新】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50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①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诗人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2.诗人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举例说明。

【答案】

1.C

2.①运用了比喻修辞。

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④直接抒情:

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直接抒发诗人的无奈愁苦的情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错误,不是因为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只能”太过于绝对,从诗的背景可知此诗是王安石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

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而不是只能辞官归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寻找诗人抒发情感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方法。

可以从抒情方式入手。

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①首联“客思似杨柳”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②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悲痛之重。

③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直接抒情:

④尾联“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直抒胸臆,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写出王安石内心的无奈。

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

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

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

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

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古城春望

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①,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①秀:

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_____________”字总领全文。

【答案】阴沉(或:

萧条)望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本诗首联“阴阴日欲暮”,写出了时间是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天气是阴沉沉的,就为全诗笼罩了一种阴沉、萧瑟的氛围。

首联第二句“迢迢春望稀”,迢迢远望,看到的却是萧条的景象,“野色”“林鸦逆雨归”“孤城还麦秀”“白首且花飞”“柳长袅”,故诗歌的二三四联都是在写“望”的内容,所以“望”字统领了全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②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②百年:

这里借指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谊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愁”,有人认为本诗的基调是“恨”,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答案】

1.C

2.示例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写登高见到秋景的悲秋之情,颈联抒发暮年作客、抱病独登台的悲愁,尾联抒发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愁苦。

示例二:

赞同基调是“恨”。

“悲”为“恨”服务,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暮年多病,面对艰难国事,壮志难酬之恨。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误。

本诗当中的“艰难苦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所以本诗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观点一:

赞同基调是“愁”。

前两联诗作者登高所见的秋景:

风急天高,猿声哀婉;水清沙白,飞鸟徘徊万木萧疏,江水滚滚。

这些是秋天特有的凄凉之景。

而颈联写到自己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更增添了悲秋之愁。

尾联写到时局艰难,两鬓如霜,想要戒酒消愁但因病却不得不戒酒的情景。

全诗都在围绕“愁”字来写。

观点二:

赞同基调是“恨”。

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而“悲”为“恨”服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注)①使君:

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官务清简空闲:

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

②生活闲适雅致:

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属类比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万里承平”“尺素空空”“庭中无事”“吏归早”表明天下太平,如尧舜时期一样,地方官员也没什么公文或书信需处理,无事而早归,民风安乐,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治所太平,表现诗人因没有官务琐事缠身而官务清闲。

诗人每天与宾客“石鼎斗茶”“海螺行酒”“移下秋光月色中”,唯恐不能与嘉宾尽兴,表明了作者对清净优雅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注: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报国无门之叹。

“壮士无功老”表明作者年已垂暮,功业无成。

②对当权者的不满。

所谓“时平”,其实是指南宋统治者以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苟安,不思恢复中原。

③思念家乡之情。

既然无功空老,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又暗含愤懑之意”说法错误。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是说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颈联所描写的田间暮春景象,既透露出恬静平和的意致,又暗含寂寥的意绪,而非“愤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的内容和“壮士无功老”中的“老”,说明诗人此时年事已高;“无功”则写出了诗人虽有官职实则闲置,不能再建功立业的现状;“壮士”是诗人自况,自己虽有才干,却因年老和时势,再无建功的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并非真的“时平”,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平”,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

当朝统治者满足现状,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不思进取,诗人说“时平”,正是表达出对当权者的不作为、不振作感到极大的失望与不满。

诗人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

因此诗人说自己是“征人”。

既然无功空老,没有机会再建功立业实现理想,则不必再离家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然而“乡远”让诗人归乡的心愿难以实现,却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了。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7.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①弃繻者: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颔联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意象,一反早行诗的常态,表现了__________的境界。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云风豪雄、壮阔

2.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战患的隐忧。

②第五句以“征尘”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③尾联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的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能力。

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属于景物描写,大意是云从北方边境冉冉飘荡过来,听到那风儿在千军万马间飒飒吹响。

该句选用了“云”和“风”等意象。

而这两个意象分别用“出”和“生”比拟它们的动态状貌,其中“出”形象的表达出了云从边塞飘然而出的动态美;“生”字可以让人想象出万马奔腾之势。

总之,颔联用词巧妙,生动传神,把“风”“云”写活了。

整个颔联是对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的描绘,用“风云”出入三边外、万马间,诗人想象了军事行动的壮阔、浩大,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奔放雄奇的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准确把握诗歌中作者蕴含的情感,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

颔联中“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云出三边,隐约显示边塞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示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

所以通过此联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对边境战况的担忧。

而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直接发出战斗时扬起的尘土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古老的戍楼几人能够空闲的感叹,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尾联中运用典故,诗人写到昔年的终军出关时,扔掉繻帛,以表立功成名的决心,后来真也达到了目的,而作者诗名显著,却终身布衣;行经古成,追慕终军,惭怍忧思,交织心头,这尾联的感愧,是复杂的,情感是真挚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

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

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案】

(1)B

(2)“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

“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

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①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住。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以前一直听任西邻妇人来打枣,因为她是个没有子女供养的缺衣少食的穷人。

B.颔联诗人认为妇人来打枣多少会怀着一些恐惧的心理,所以主人更要表示亲善之意让她安心。

C.颈联说插篱笆的举动会让本就有戒心的妇人觉得主人真是要阻止她打枣,劝告意味十分委婉。

D.本诗由生活琐事触发思考,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

2.尾联似乎和嘱咐吴郎没有什么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D

2.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

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

征求不休,战乱不止。

尾联交代了妇人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征求不断、战乱不止,是因为国家的原因导致的,这样就会引导吴郎想得更远,就会不再计较几颗枣子,而更富有同情心,从而达到作者嘱托的目的,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连州:

今广东连县(连州市)。

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

柳柳州:

柳宗元。

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

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③三黜:

三贬。

柳士师:

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

④桂江:

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连山:

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对当政者的不满;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思念故乡的愁苦。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写到作者和柳宗元被贬出京城十年后,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写出了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诗歌颔联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诗歌颔联诗人借用柳下惠的典故,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自己还才不遇、忠而见弃的自嘲。

诗歌颈联写到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通过“回雁”“猿”这两个意象来表达作者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老子:

陆游自称,犹言老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箭上的羽毛早已脱落,叹息自己不能刻石勒功。

B.颔联写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的壮志,及对抗金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批评。

C.颈联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

D.尾联写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在停泊于湖边的船上,卧听新雁鸣叫,心情复杂。

2.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

(1)首联:

①手法:

用典,用窦宪登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

②作用:

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未能抗金、壮志难酬的惋惜哀痛之情。

(2)颔联:

①手法:

对比,自己想横穿大漠参加北伐,与诸君只会相对哭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作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抗金的决心不息,以及对抗金情绪低落、缺乏斗志的士大夫的不满和批评。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诗人因为时光无情,霜染双鬓,青春难再,所以他不畏生死,报国效力。

”错误。

强加因果。

颈联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

“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

“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

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

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