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河口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刘上清
六、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
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粗拙()掷()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
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
绰()灸()拙()帖()既()
悼()炙()绌()贴()即()
4、选词填空
我想我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不放炮,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A.也更又B.又也更C.更也又
5.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摊成)一个“大”字,(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烘、烤)得那么热。
【合作探究】
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为什么这样安排?
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精读精练】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10、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
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11、“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
(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
(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1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
“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
“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
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
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
“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
“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
“已经感冒了不是?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
“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3.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
______
地点:
______
14.主要人物:
______
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15.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16.“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17.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18.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
“大清早就触霉头!
”“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
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
“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
”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
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
”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
”大汉回答。
“那就好。
”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
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
“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
”“你怎么知道?
”“咱们都是老乘客了。
”“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
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
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
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选自小小说《伞》)
19.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
A.顺叙B.倒叙C.插叙
20.本文以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的事。
21.“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
2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
“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
23.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4.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
【教(学)后记】
七、《背影》导学案
教师寄语: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
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寓深情与质朴的语言特色。
4、体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清深,培养自己怜爱长辈、怜爱他人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课文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
2、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学者、。
《背影》是散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狼籍:
踌躇:
触目伤怀:
蹒跚:
自已:
颓唐: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比比小组内谁读的最好)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请在文中标注出来。
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联系呢?
2、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
文章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以文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即什么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拓展迁移:
1、请你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浓浓的爱,
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2、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练习: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
达标检测
1、书写完全正确的()
A.悲哀衰弱妥帖诸多B.惨淡踪迹栅栏钩留
C.晶萤交御奔丧狼藉D.亏空赋闲谋事踌蝫
2、选出加粗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
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D.颓唐(失败的样子)自已(控制,抑制住)
3、迁移过关
玉兰花的记忆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
“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
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
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答:
5、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
八、《台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
在前后事件的比较中,体会作者陈述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共有九亿农民。
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农民,了解农民。
请打开课本66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台阶》,这里通过一位儿子的叙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1分钟)
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预习(1分钟)
凹(ao)凼(dang)涎(xioan)水揩(kai)嘎(ga)尴尬(ganga)撬(qiao)
3.介绍小说的常识(2分钟)
小说的三要素: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整体感知:
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0分钟)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归纳:
(1)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台阶是地位的标志,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
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
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
再如云南大学的台阶有97个,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学俯。
从这我们可看出:
父亲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
)
(2)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要准备一二十年的时间,父亲终年辛苦劳作,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新屋落成了,但父亲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引导: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明确小说的结构:
开端: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
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
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
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4)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文眼”是什么?
以“台阶”为叙事线索。
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是全文最关键的一句)
(5)请学生再次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合作探究(领学)
(一)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它体现了父亲的什么特点?
A、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B、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C、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2、在此基础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3、透过父亲这个人物,你看到了什么?
点拨:
A、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追求,就是要赢得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
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他毕生的奋斗目标。
◆人需要别人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B、父亲一生非常艰难,为什么?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
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极端落后的农村经济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五、教师点拨:
(2分钟)
主题: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六、当堂检测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ɡà)阴凉(yīn)
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
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解释加点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
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地一把推开我:
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
挑水由我包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
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粗暴烦躁B.惨叫粗野烦恼C.喊叫粗暴烦恼D.喊叫粗野烦恼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