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设计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865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燕》 设计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海燕》 设计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海燕》 设计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海燕》 设计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海燕》 设计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燕》 设计10.docx

《《海燕》 设计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燕》 设计10.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燕》 设计10.docx

《海燕》设计10

《海燕》设计10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郑《海燕》、高《海燕》(.写作意图、.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  诵读,领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分析象征、对比、拟人、比喻等.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

第三课时  比较阅读(构思角度、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  典型练习(寻找学习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

2、 6个字、11个词

3、 托物言志,明确郑《海燕》通过对小燕子(海燕,家燕)的描写,抒发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高《海燕》以象征手法,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发出对革命的呼唤。

 

4、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目标3、4 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也可以引导学生来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

教学步骤

一、设情景导入

实物情景:

出示澳门回归吉祥物——小燕子,解说寓意。

小燕子,只是一个依托物而已,人们通过他,目的是用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

这种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叫做“托物言志”。

(以《白杨礼赞》为例,稍作解说。

板书课题       

《〈海燕〉两篇》

              郑振铎          高尔基

第五课《〈海燕〉两篇》都是描写海燕的,现代作家郑振铎、苏联时代的伟大文学家高尔基通过对海燕的描写,分别想表达什么意图,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方面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另方面,初步探究两位作家描写海燕的意图。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掘情愫导析

(一)、目标1——作家作品、有关背景

1、 【郑振铎(duó)】(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

西谛、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9年以后,历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主要著作有:

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2、 高尔基简介:

苏联时代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原名阿列

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出生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

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坊工人和更夫,倍尝人间苦难,亲眼见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

高涨,同年2月19日,他从尼日尼·诺夫格勒特(现在的高尔基城)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尖锐的演说,还参加了学生的示威游行等活动,根据这次斗争的经历,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著名的《海燕》就是它的最后一章。

(二)目标2——扫清字词障碍(6个字、11个词)

1、 强记下列6个字。

铎(dúo)   轻颸(sī)   隽(jùn)妙   (hú)纹       

 融融泄泄(yìyì)   蹇(jiǎn)劣

2、 指名注音或填汉字。

3、 跳读课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下列10个词。

()

积伶积俐    劲俊    轻颸    黄绿的眼    隽妙   

隽逸

(2)   融融泄泄    忧戚    蹇劣    晶天    

4、 出示课文内容,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黄绿的眼——形容柳条上绽出的淡黄色的嫩芽。

融融泄泄——和睦快乐的样子。

晶天——光亮明净的天空。

(三)、速读课文,完成目标3

1、 出示阅读要求:

速读课文,了解两篇同是描写海燕的散文(或散文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分别读。

2、 讨论明确:

(板书)    《〈海燕〉两篇》

                         郑振铎                高尔基

         

(四)、细读课文,完成目标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构思特点。

1、 细读-郑《海燕》(标出段序),作者在文中那些地方是写“海燕”的?

——8-13段。

8、9段分别描写大海洋面和天空之美,交代海燕飞翔的环境。

10-13段,

具体描写了一幅海上飞燕图(飞舞,休憩)

2、 除此外,作者还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哪些内容?

它们是怎样联系,来表现主题的?

——开头部分(1-4段),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家乡的小燕子,表现对家乡小

燕子的喜爱,从而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在5-7段,承上启下(过渡),把眼前看到的小燕子,和家乡的小燕子自然地

联系起来,点明了主题——游子思乡。

文章在最后两段(14-15段),再一次把海上的燕子与家乡的燕子联系起来,进一

步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板书:

                   海  燕(抒情散文)  郑振铎

  

   

           家乡的小燕子 (虚)                (实) 海上的小燕子                                             

(1-4段)                                    (8-13段)

   

                             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小结:

本文是作者在旅欧途中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离乡几千里,

在海轮上见到小燕子,勾起了缕缕的思乡之情,于是,借托小燕子来抒发思念祖国故乡的浓浓深情。

4、 课外延伸:

  《乡愁》诗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八年级作文评讲课《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情感碰撞

  曹荣华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龙泉中心学校)

  一、背景及主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只重视情感调动,往往忽略作文评讲的情感碰撞。

评讲中,教师关注写作技巧的达成高于学生情感维度的达成,学生关注分数或者评定等级高于自我情感的抒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鲜活情感体验在作文评讲中被淡化。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而作文评讲往往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步,它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在评讲课中调动学生情感,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得到升华,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生命表达。

笔者通过观看作文讲评课《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获得一些启示。

  二、案例及评析反思

  1.命题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实性。

  【案例】文题:

《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有真情实感。

二是修改誊写好后,用信封通过邮局寄给父母及亲人。

  【评析和反思】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即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个体尊严,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主题——分离和爱。

它们同等重要,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不能长大。

这个文题便于学生真情表达,无论远在天涯的分离,无论近在咫尺的至爱,学生都有或深或浅的体验。

作文教学中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便于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只有真事才能打动人心。

  2.过程要让学生富有高度的参与性。

  【案例1】《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课堂环节。

  第一个环节,小组内互相批改。

要求:

首先小组各成员分别默读他人的作文,用红笔圈点勾画,错别字做好标记,为小组集体点评做好准备;然后由一人执笔归纳小组的意见,()并写一段简要的评语;最后集体给每一篇文章定等级(特优、优、良好、及格)并在小组内展示作文。

  第二个环节,小组长归纳汇报小组的作文情况,以及同学们一起相互批改情况。

  第三个环节,优秀习作我展示,你点评。

  第四个环节,班内美文欣赏。

  最后一个环节,推荐课外必读作文。

  【评析和反思】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对过程的关注甚于对结果的关注。

它不仅关注事物是什么样的,更关注事物为何是这样的。

本节课所有学生参与,不管是优生还是潜力生、待进生,参与面广,他们参与读、评、听、归纳、总结、展示,学生角色从写作者转变成读者、评论者、情感体验者,学生在参与中,个体情感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共融。

美国教育家苏娜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

”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在模仿尝试实践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维度。

  【案例2】《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教学片段。

  师:

我要说的话,班长已经说得很好了。

(师颁发星星一颗)我特别想听一听你们的优秀习作,写得真是太棒了!

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

“优秀习作我展示,你点评。

  (很多同学举手)

  师:

(环视)柳南凤(化名)。

  生(柳南凤)深情朗读《给爸爸的一封信》。

  生1:

柳南凤这篇作文是她用最真挚的情感写的,小时候,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失去母爱的时候,她爸爸的一句话“不要怕,有我呢!

”让她得到了安慰,后来变得坚强。

  生2:

柳南凤读着读着,声音颤抖,哽咽。

我被真情打动,眼圈发潮。

甚至反省自己,是否体会父母的爱,是否对父母有回报。

  生3:

“不要怕,有我呢!

”父爱如山一般高大。

我大了,父亲老了,在父亲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要对父亲说“不要怕,有我呢!

”一个乖巧的懂事的女儿就在我的眼前。

  生4:

这封信不能以作文来看待,它是柳南凤的内心独白。

开篇就引人注目,细致描写了父女分别的场面,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扣住了。

  生5:

“不要怕,有我呢!

”贯穿全文。

“不要怕,有我呢!

”父亲为失去母爱的女儿撑起了一片蓝天;父亲老了,“不要怕,有我呢!

”女儿给父亲希望与动力。

排比的修辞、对比的运用好极了。

这是用心所写、用泪所写。

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喜欢柳南凤这个人。

(掌声起,老师发给一颗点评之星)

  师:

子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你们的点评太好了,我都不敢再点评了。

  【评析和反思】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

学生高度参与,不仅表现在参与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参与的深度。

随着作文评讲进度的推进,学生的点评让我们教师不得不折服。

尤其是上面案例中生4“这封信不能以作文来看待,它是柳南凤的内心独白……”生5“这是用心所写、用泪所写。

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喜欢柳南凤这个人。

”“内心独白”“用心所写、用泪所写”多好的情感共鸣!

没有用心感受她无法如此妙语点评,没有感情的共鸣她无法如此美妙的表达!

她的生命在这里被唤醒、被点燃,全体学生的生命又被她唤醒、被她点亮!

  3.引领要有极强的感染性。

  【案例】《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片段。

  师:

下面进入第四个环节:

美文欣赏。

请第三组组长谯海霞同学展示她的佳作。

《给奶奶的一封信》(谯海霞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作品。

  (朗读过程中因学生情动于衷无法自已,教师默默接过学生作文朗诵。

  师:

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专注倾听的神情、潮湿发红的眼圈,任何言语的点评都显得苍白无力。

(停顿,教室出奇的静)(电子白板出现)

  师:

无限的哀伤、无尽的思念,融入细致的环境描写之中,精选了三个生活片段再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文末“奶奶,我亲爱的奶奶”一句,直抒胸臆,情感达到最高潮。

最后的祝愿让人心酸,感人至深。

  【评析和反思】情感也有一个习得的过程,那么教师相继引领,提升生成价值,显得尤为可贵。

案例中教师随机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当的价值评判,使课堂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中。

教师的示范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此时无声的课堂中沉淀了正确而又深厚的情感体验。

如果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如此濡染学生,何愁学生不喜语文?

  4.巧将歧态生成扭转为正态生成。

  【案例】《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片段。

  师:

下面请听第五组组长李欣怡同学的作文《给父亲的一封信》。

  生1:

开篇设置悬念好,你配“父亲”这个称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生2:

细节描写传神,一个严厉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3:

父爱是很特别,有时体会不到,但也不至于李欣怡写的这样,上来就是三嘴巴。

有这样的父亲吗?

他在说谎!

  李欣怡:

(脸红了,分辩道)有!

  生4:

你的父亲是这样吗?

  李欣怡:

(脸憋得通红)不是。

(学生哄笑)我邻居的父亲是这样,我小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玩耍,我亲眼见过好几次,心里真难过。

  生5:

那你怎么能够写给你父亲呢?

  李欣怡:

我是以我邻居孩子的口吻写的,然后以她的身份寄给她的父亲。

  生6:

那后来父母通电话的情节是怎么回事?

  李欣怡:

这个情节她也跟我讲过,有些细节是我编的……(声音变小)

  师:

听了你们的对话,我很感动。

谢谢李欣怡同学的一片诚挚的爱心。

现在,这样的父亲少了,但真的还有。

在我们班上,确实有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或许他们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吧!

看来,开家长会,我得好好地与家长们沟通。

(学生点头)

  【评析与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情感碰撞性问题时,学生往往很难简单的被他人说服,情感反应都建立在此前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

这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交流争辩,生3、生4、生5、生6步步紧逼,特别是“说谎”这个词充斥着挑战,充斥着对该同学人品的否定,显然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情感立场去评判他人的情感。

最后教师巧妙引导,从李欣怡的写作动机理解她的“爱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情感,从而转换角度去理解自己对他人作文情感的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类如这样的“歧态”生成其实很多,有的是破坏性的,如学生故意刁难哗众取宠等。

有的是有价值的,如案例中的争辩。

实际上学生的争辩大多指向了文学作品写作中的虚构问题,不过在这里不要从这个角度去引导,与课堂目标没有关系。

案例中,老师围绕课堂目标巧引恰到好处。

即对有价值的“歧态”生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巧解。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捕捉“意外”生成,衍生课堂精彩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法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

  ⑶领悟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领悟文中重点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教学建议

  精巧的照应

  本文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文章开头第一句“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把读者引入作者所要叙述的故事中,强调了那只给了作者希望的鹰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它像音乐,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它的存在使天空变得神圣、庄严。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只鹰却被小战士打死了,所以作者说“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

”结尾一句,作者再一次强调了那只鹰在作者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天空中也曾有鹰飞过,但它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作者心目中的那一只了,结尾句与开头句互相呼应,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也使读者明白了作者以“心中的鹰”为题的原因。

  课文思路

  文章以对“心中的鹰”的感情为线索,开篇直抒胸臆:

“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现在的孩子也不玩‘老鹰捉小鸡’了”,作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现在孩子对于鹰的陌生两个方面发出深沉的叹息;接着回忆小时候,眺望蓝天里的老鹰的情况,表现出了那时“我”的无比喜悦心情;继而对老鹰“教子学飞”的深情,”预知生死”的灵性和它对生的眷恋而又义无返顾地“扎”进死亡深潭的勇敢发出由衷地赞叹;然后叙述了鹰的故事:

同样爱鹰的猎人小战士为了治疗“世上最好的人”——班长,宁愿瞎了眼射杀了鹰。

当“我”触摸到那只已被猎人小战士数枪击毙的光滑冰凉的小鹰时,心情极其悲痛;接着作者又一次借描写心目中鹰的形象,抒发了对鹰的思念之情。

文章结尾“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飞翔的鹰了”照应开头,表达了对鹰的深切怀念,对人类破坏生态的不满之情。

爱“鹰”的情结贯穿全文。

  课文主题

  文章以忧伤的笔调,向人们讲述了“我心中的鹰”被人类无情残杀的遭遇,委婉地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表达了作者期盼保护动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

  诗一般凝炼的语言

  文章语言含蓄隽永,像诗句一般凝练。

如“在我们心里,鹰是空中的音乐。

”“不管多么绝望、悲伤,只要看到鹰从天上飞过,心就不会死”,“没有鹰的天空,没有庄严,没有音乐”,这些精警的独句段,留给人们深长的回味。

连缀起来看,像一首散文诗,勾勒出“我心中的鹰”的形象。

  文中介绍老鹰的生活习性,也不用说明性语言,而用诗化的语言。

鹰飞翔的姿态,无论静态与动态,都写得洗练而传神。

写老鹰带小鹰学飞,用拟人手法,写得情满天空。

写老鹰悲壮的死,更富传奇色彩。

每写鹰的一个特点,就有一句凝练的赞赏语言。

讲述小战士猎杀老鹰的故事,也运用诗化的语言。

小战士的矛盾心境,“我”事前的阻止,事后的悲伤,贺老头的怒喝,老鹰的遗骸,一个个画面,一个个造型,都运用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题为心中的鹰,有强烈的抒情性,诗化的语言正是完美的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

  《心中的鹰》是一篇含义十分深刻的散文。

文章有这样—个特点,即在介绍鹰的情况之后,都用精辟的语言揭示了自己的思想感受。

如:

“在我们心里,鹰是空中的音乐”,“不管多么绝望、悲伤,只要看到鹰从天上飞过,心就不会死”等,这些句子的朦胧与多义,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抓住线索

  全文以对“心中的鹰”的感情为线索,表达了对鹰的喜爱、崇敬以及因鹰被猎杀而产生的心灵的震撼,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爱“鹰”的情结贯穿全文。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记叙了作者儿时的哪些经历,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揣摩;思考文题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期盼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愿望的。

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保护珍稀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心中的鹰》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理解作者“心中的鹰”的形象。

  ⑶领悟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领悟文中重点语句深层含义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领悟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像资料导入

  选取雄鹰在天宇间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鹰的雄姿。

  导语:

  雄鹰在天宇间展翅翱翔,是那样勇猛、矫健、顽强。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作家唐敏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心中的鹰》。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①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②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⑵应掌握的字、词。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翱翔 回旋 侥幸 眺望 黝黑 颓然 清澈 犀利 巢穴

  ⒉解释下列词语。

  悄无声息 万寿无疆 和谐 颓然 犀利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全文.写作思路。

  ⑸思考。

  思考题一: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写了有关鹰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二:

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⑹学生思考、讨论。

  ⑺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一:

  本文以对“心中的鹰”的感情为线索,写了有关鹰的5件事:

  展翅翱翔于空中;带小鹰学飞;“扎进瀑布冲泻的深潭”;鹰的生存艰难;丧生于战士的枪下。

  明确思考题二: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现在“天上再也看不到翱翔的鹰了”。

  第二部分(3—43)回忆过去。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3—14)写小时候看到鹰的情形(鹰是空中的音乐)和对鹰的感情(鹰是生命的希望)。

  第二层(15—43)写鹰被击中的过程。

(鹰已坠落,希望破碎)

  第三部分(44—47)写现在怀念心中的鹰。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

  

⒉精读课文

  ⑴思考题:

  思考题三:

怎样理解“在我们心里,鹰是空中的音乐”这句话?

  思考题四:

“从那以后,我心目中的鹰都被击中了。

它们纷纷坠入雪浪腾空的瀑布,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思考题五: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⑵同学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三: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音乐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享受,而眺望鹰击长空,也是一种享受。

看到鹰“张开翅膀”,如同“凝在蓝天心里的‘一’字”,“身子一斜,听任气流托着它回旋”的矫健雄姿,“最令人难忘的老鹰带小鹰学飞”的无所畏惧,可使人想到:

浩瀚长空,只有鹰,才有搏击风雷、笑傲风云的从容。

鹰的飞翔具有音乐的节奏感,鹰使天空仿佛有了旋律,有了生气,洋溢音乐的美感。

这一比喻,具体形象地表明眺望鹰击长空的感觉与音乐给人的感觉有相同之处,都能让人轻松舒畅,信心倍增。

  明确思考题四:

连解放军战士都不听劝阻执意要打死老鹰,老鹰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鹰是能够预知生死的,既然人类不容它们,它们都会飞向死地,悲壮地死去。

  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以忧伤的笔调,向人们讲述了“我心中的鹰”被人类无情残杀的遭遇,委婉地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表达了作者期盼保护动物,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

  ⒊拓展延伸

  ⑴思考题:

  思考题六:

文中三次把鹰与音乐歌声联系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七:

作者对“小战士猎鹰”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