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m
8.6投测面内允许偏差
当楼层竖向轴线传递完经检验合格后,及时做好垂直度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备查。
投测面内允许偏差见表4。
表4:
投测面内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总高H
H≤30
5
8.7投测面内允许偏差
当楼层竖向轴线传递完经检验合格后,及时做好垂直度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备查。
投测面内允许偏差见表5。
表5:
投测面内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层
3
总高H
H≤30
5
8.8标高控制的测量方法
8.8.1向基坑下部引测标高时,采用水准仪,5m塔尺,根据开挖深度,分部进行测量,先将点投测到边坡上,然后再继续向基坑内投点,投点方式见图6。
向地面上部结构引测标高时,采用水准仪,5m塔尺和钢卷尺进行测量,5m塔尺用于同层楼面的后视读数,钢卷尺用于上层楼面的前视读数。
在使用钢卷尺过程中,应在底部悬挂一适量的重物,以使钢卷尺保持垂直且不拉长,投测方式见图4。
8.8.2向下引测时,将控制点引测到工程桩或外围的边坡上,向上引测固定到每层的结构柱上(结构柱浇注前引测到柱子钢筋上)。
每次引测至少2次,取2次平均值作为标高控制点值。
柱子上的控制点一般为本层结构或建筑标高的1m控制线。
图4:
地下基坑标高引测
图5:
地上结果标高引测
9.钢结构安装测量
9.1放线、测量工作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是关系整体钢结构安装精度和施工进度的大问题,为此应以先进合理的放线、测量方案来满足设计对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
所以如何控制放线、测量定位的精度,是保证整体钢结构安装精度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本工程由于其安装范围广、安装测量难度大、分段高空就位难度大、在安装过程中会易产生结构变形,必须建立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措施加以控制。
太原南站屋面为巨大及多坡面的钢结构屋盖,其安装精度控制是一项非常关键环节,因此在下部主体结构定位时就考虑钢结构安装定位,尤其是钢结构柱基础安装精度必须满足允许偏差要求,为实现站房和雨棚整体建筑效果,各构件的安装定位、标高测量控制及安装校正是现场安装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
钢结构屋面安装控制网见图6。
图6:
钢结构屋面安装控制网布置
9.2钢结构的安装放线、测量定位前期准备工作
9.2.1放线、测量定位的作业方案及技术文件的报验、审批。
9.2.2测量仪器的检验,基准尺与监理等相关单位的校准、统一。
9.2.3其它相关技术文件的收集整理。
9.3钢结构安装放线、测量定位的内容
9.3.1控制点、网的建立。
9.3.2支座预埋板三维坐标、轴线的复测。
9.3.3安装就位过程的检测。
9.3.4构件吊装过程的监控。
9.3.5吊装就位的监测。
9.3.6钢结构体系完成后的监测
9.3.7放线、测量定位数据的统计、归纳、分析与处理。
9.4预埋板的检测及相应措施
9.4.1.预埋板安放尺寸与水平度的精度直接影响构件安装的精度,所以此项工作应在主体结构安装前预先进行,并反馈到技术部门。
9.4.2.利用土建总控制网,在主体杆件投影控制点上用全站仪测出轴线的坐标中心点,在安装构件投影中心点两侧300mm左右各引测一点,此三点应在一直线上,如不在一直线上应及时复测;通过激光经纬仪,放出主体构件预埋板的垂直线,并检查偏移量,理论上此时各点的连线应成一直线。
9.4.3.在主体构件外侧,设置控制点,利用主体构件中心点坐标与控制网中任意一点的相互关系,进行角度、坐标转换。
依据上述方法测放出十字中心线,并检测。
9.4.4.利用高程控制点,架设水准仪及利用水平尺,测量出支座中心点及中心点四角的标高。
9.4.5.预埋板的水平度、高差如超过设计和规范允许范围,采用加垫板的方法,使之符合要求。
9.5主体结构构件的吊装就位
9.5.1.由于本工程大量构件采取高空焊接合拢的方法。
所以,吊装前应对临时支撑的定位进行控制。
9.5.2.根据主体结构杆件的吊装分段尺寸,划出临时支撑的十字线,将预先制作好的临时支撑吊上支架基础,定对十字线。
9.5.3.把十字线驳上临时支撑的顶端面和侧面,并加以明显标记。
用全站仪检测支撑顶标高是否控制在预定标高之内。
9.5.4.主体结构杆件的吊装定位全部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平面控制网和高层控制网进行坐标的转换,在吊装过程中对构件两端进行测量定位,发现误差及时修正。
9.6构架吊装就位控制
9.6.1.用于本工程的所有测量工具必须经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才可使用,并定期对仪器进行自检、维护。
施测时仪器、棱镜在阳光下或雨天均应打伞,做好仪器、棱镜的防雨、防光措施。
9.6.2.不同的气温对测量仪器、工具、构件尺寸都有不同影响,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测量工作在同一气温内进行较为准确,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一般安排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9.6.3.测量工作与其它工种应相互配合,严格执行三级检查,一级审核验收制度,对于测量工作中发现的超公差情况,必须及时给予纠正,不能让问题影响下一道工序施工,以免影响工程进度。
图7:
测量放线定位示意
9.6.4.施工机械的震动、胎架膜具的遮挡对观测的通视、仪器稳定性等均有影响,所以,测量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并相互校核。
9.6.5.钢构件安装过程中,由于自身荷载的作用,及其在拆除临时支撑后或滑移过程中,会产生的变形。
因此,应对桁架进行变形监测,并及时校正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0.主站房沉降控制
10.1沉降观测所用仪器
沉降观测使用苏光DSZ2/FS1,测量精度达±0.4mm/km。
水准尺使用2.0m铟钢尺。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外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
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人观测,一人复核,一人跑尺。
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
10.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0.2.1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一般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及沉降缝或后浇带处,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0m。
10.2.2沉降观测点用Φ20筋制作,埋设在框架柱+0.5m处。
沉降点制作见图示意图8。
图8:
沉降点制作示意
10.3沉降观测原则
10.3.1应做到观测仪器、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人员四个固定的原则,地上部分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对地下部分沉降点进行联测,以保证沉降数据的完整性。
10.3.2首层沉降观测应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以下资料:
1)作业说明;2)沉降观测记录;3)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10.3.3主体施工完成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报告:
作业说明;
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绘制层数、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11.测量控制措施、要点
11.1.现场设置一个固定的测量工作小组和配备固定的仪器设备,对测量工作进行系统的组织和控制,以求对系统性误差、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进行控制,从而避免测量的最终误差传递超出规范要求。
其测量负责人应是具有丰富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人员,并且具备相应资质证书,使用的测量仪器精度应满足本工程的要求,并且须经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年检合格。
11.2.场内测量控制网是以合格的工程测量成果为依据,在建筑物周边建立的测量控制系统,作为建筑物的自然地面定位、地下投点引测、楼层测量控制网建立的依据。
1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既从当前需要出发,又适当考虑发展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等方法。
使用的测量仪器宜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加测距仪。
11.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可以跟随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一道进行,可以使用同一个点位。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使用的测量仪器宜采用精密水准仪或全站仪。
11.5.由于楼层面积大、局部楼层面积收缩且设有夹层,楼层测量控制点的位置自然要随之变动,以满足楼层轴线控制的要求。
在测量控制点位置的转换过程中,必须严格予以控制。
11.6.测量工作具有高精度的要求,所以测量人员必须细心谨慎,同时要做好对算复核和实地复核,以确保计算数据和测量成果准确无误。
11.7.在测量工作中,应时刻注意外界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如点位偏移、风太大影响观测等等,均要作好相应纠偏工作。
12.其他测量工作
12.1边坡观测:
(土方开挖至肥槽土方回填完毕期间)
工程基础采用喷锚护坡,基槽挖到自然地平-5.000m时在基坑四周设置边坡位移观测点,每天观测一次,下雨天上下午观测各一次,护坡达到强度以及边坡观测无变化时每星期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基坑回填,观测数据及时整理报技术负责人,观测时人员固定、观察线路固定、仪器固定。
12.2塔吊观测
为保证塔吊使用安全,塔吊自安装日起,需对塔吊进行垂直度观测,避免不均匀沉降造成塔身倾斜。
塔吊观测实行“三固定”(人员固定、观察线路固定、仪器固定),方法为:
在塔身上布设4个固定点,以K0.000点为后视,每周观测一次,雨后补测一次,并画好表格,作好记录。
13.装饰施工测量工作
13.1装修施工中,主要测量工作:
隔墙安装位置控制线、门窗安装位置控制线、外墙抹灰大角垂直控制线、室内楼地面标高控制线(建筑500mm线)的测设工作。
各种控制线的测设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尺寸位置进行。
14.测量管理制度
14.1各项测量施工完成后,测量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落实“三检”制度,即:
自检、互检、交叉检的原则,确认合格后,提请项目主管工程师进行验线。
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各工序的施工。
14.2各项资料应从工程施工开始,就有次序,一次不漏地积累做好各项资料,并由主管人员和各口相关人员签字认可,使之符合技术资料整理要求。
14.3严格审核图纸尺寸,按图放线,明确树立为工程施工负责的态度,确保工程施工进度。
14.4在测量放线过程中,遵守先整体后局部,先高级后低级工作程序。
14.5施工测量中,严格审核依据点的正确性,测量记录应原始、正确、完整、工整,计算依据正确,步步校核。
14.6严格执行互检制度,互检合格后,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复测验线,确保线位正确无误。
14.7积极配合施工,尽量利用施工间隙放线,为施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