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720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docx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八板块《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单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

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二、题目解说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三、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四、资料链接

文史知识

太尉执事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任务二)

一、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1)称其气之小大()

(2)见乎其文()(3)汩没()(4)召公()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今义:

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古义:

今义:

朝向。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

今义:

辨别滋味,品尝。

(4)其居家所与游者

古义:

今义:

游泳。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4.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

(4)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二、小组互帮,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文章第1段,作者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什么观点?

引用孟子的话和太史公的事例,想说明什么?

2.文章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品读赏析

1.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2.除了求见这个实用目的之外,你觉得本文中哪些方面的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所启发?

三、整体研讨

1、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2、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3、提问:

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4、提问:

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

召虎……”目的是什么?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气可以养而致:

 

(2)称其气之小大: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4)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听其议论之宏辩

C.观其容貌之秀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B.闻寡人之耳者

C.则修文德以来之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辙也未之见焉B.王问:

“何以知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溢:

表露

B.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

看见

C.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党:

乡里

D.将以益治其文治:

研习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B.过秦汉之故都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D.且夫人之学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太尉执事: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居家所与游者游:

交游

B.故决然舍去

舍去:

放弃

C.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恣:

放纵尽情

D.而辙也未之见焉焉:

句末语气词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B.今吾之所陈若是

C.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D.父去里所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气”,这种“气”必须在家中通过多读书来获得。

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养气”才能使文章达到最高的境界。

C.作者列举孟子文章特点的意图是为了说明写文章要胸襟开阔,气度不凡。

D.作者列举太史公文章的特点的意图是说明要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四方名人。

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B.第二段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内在修养的作用,不太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C.后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但作者既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至于落入俗套。

D.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

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与高司谏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

予友尹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予犹疑之。

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

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

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足下诋诮希文为人。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

今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

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

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若果贤邪?

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

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

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

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

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

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

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

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

修再拜。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再至京师再:

第二次

B.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

断定

C.便毁其贤以为当黜黜:

贬黜

D.抑天子骤用不贤之人骤:

屡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②卒之东郭墦间

B.①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①惧饥寒而顾利禄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乃耳目之官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司谏是“君子之贼”的一组是(  )

①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②畏有识者之责己 ③昂然自得,了无愧畏 ④毁其贤以为当黜 ⑤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 ⑥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表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祐年间,范仲淹讥切时弊,被贬谪外地。

高若讷身为司谏,却附声诋毁范仲淹。

欧阳修激于义愤,撰文斥责高若讷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

B.本文开篇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C.作者列举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类比论证,指出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怒斥他是“君子之贼”。

D.文章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

充分显现了欧阳修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

17.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②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③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四、迁移“悦”读

阅读养气

杨泽文

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者,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理而谈吐不凡的气质优雅者。

正是他们的学问和修养,使其拥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自然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

阅读养气。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动词的“养气”是指“培养品德;增进涵养功夫”。

由此不难理解,“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

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

“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

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而为了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懂得”,就必须走近一个又一个智者,聆听其教诲,沐浴其光辉。

这些众多智者,虽然大都已经远在天国,但也时常近在我们眼前,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以著作(书本)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发现而亲近,是否接纳而领悟。

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

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丕就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的作文名言。

由于写作者把自己的学养之气注入所写的文字之中,读者阅读时也就有可能吸收写作者的学养之气。

因此,无论写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在其著作中隐退自己,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真实存在。

只要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启开一部经典之书,我们的面前就会适时有一个引路者、交流者乃至对话者。

故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从来都不会寂寞的,因为他时常有智者的陪伴,或者说他始终有与智者进行交流的机会。

而这种可能的沟通与对话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阅读者不断睿智自己和升华自身的美好过程。

只要一个阅读者保持足够的吸收学养之气的能力,其气色自然也就能始终保持绝佳状态,乃至让人感到其心理年龄要小于其生理年龄,而那些郁郁寡欢和未老先衰的不幸之事,在一个阅读者身上是绝少发生的。

作为一个中年阅读者,回望几十年的阅读生活,我不能不生出诸多感慨来。

感慨之一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面对谋生艰难而始终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慨之二就是自己竟然可以放弃太多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可能的阅读生活;感慨之三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通过对许多书本的阅读而一直保持身心的平衡;感慨之四就是自己竟然能够在别人谈论财富生活时可以坦然地走进书店或躲进书斋;感慨之五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通过生活的节俭而先后购买并收藏了几千册图书……这些诸多感慨,既是一个阅读者的自在表现,也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养气的自信体现。

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其实阅读并没有明显的终极目的或目标,即便有目的或目标,也往往是阅读过程或者说阅读本身。

既然阅读能养气,那阅读好书自然能养正气。

一个人只有养了正气,才能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反过来讲,阅读能养气,但这“气”并非邪气而是正气,那阅读才有价值和意义。

古人云:

“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说明“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既指表现在生理机能上的“气”,也指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气”。

前者是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因此对人体而言它是基础,是传统中华医药最为关注的一个物理单元;而后者则是指人体的精神单元,是人体通过感知认知和自在自信的一种状态。

这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相互隔绝,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关系。

不过,通过阅读所养之“气”,往往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态势。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开头两句这样写道: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意思就是“虽然衣服粗陋朴素,但学问深厚、知识渊博,气质自然会高雅光彩”。

由此我们可以作如此理解:

通过阅读养气,气盈身心,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阅读养气,养气能保持生命的鲜活。

答案与解析

活动导学单

一、自主学习

1.

(1)(chèn)

(2)(xiàn)(3)(ɡǔ)(4)(shào)

2.

(1):

古代五百家为党。

(2)从前。

(3)曾经。

(4)交往。

3.

(1)名词用作动词,表现,显露

(2)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4.

(1)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广自”

(2)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3)定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

5.

(1)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人,不过是邻里同乡这一类人。

(要点:

第一个“其”代指“我”;乡党,乡里人。

(2)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要点:

志,名词用作动词;何为,宾语前置。

二、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

(1)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充实内在,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2)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

一是加强内在修养,二是增广外在阅历。

2.这一段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紧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中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在上文提到的两种途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这就为作者后文中表达自己求见的意图打下了基础。

品读赏析

1.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

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的难以拒绝。

2.学习上:

本文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明确指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强调“养气”对写作的作用,更突出强调了写作者尤其要增广外在阅历,把写作与参加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唯物主义的看法,应该说是苏辙在文艺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这对我们正确把握写作的规律很有启发意义。

生活上:

即便是求见一代名臣,作者也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胸怀高远,朝气蓬勃,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让人觉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庸俗感,这对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努力追求上进很有指导意义。

三、整体研讨

1、

所游者: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

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

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

2、“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

以养其浩然之气。

于山:

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

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

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于人:

见欧阳修。

(未见太尉)

3、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4、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

(1)修养 

(2)相称 (3)曾经 (4)谦辞,表示承蒙

2.答案 A解析 A项助词,的;B.C.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答案 D解析 D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4.答案 D解析 D项是判断句,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5.答案 B解析 见:

表现。

6.答案 D解析 D项“……的东西”/处所。

A项在。

B项就是。

C项而且。

7.答案 C解析 A项能够、凭借。

B项旧都。

D项“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二、课内阅读

8.答案 B解析 舍去:

离开家乡。

9.答案 D解析 ①来;②凭,凭借。

③自己的;④还是。

10.答案 D解析 D项大概的数目。

A.B.C三项“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11.答案 A解析 “必须在家中通过多读书来获得”错。

12.答案 B解析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三、延伸阅读

13.答案 D解析 骤:

仓促。

14.答案 B解析 B项均为代词,第二人称,你的。

A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去、往。

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

D项副词,表判断/代词,你的。

15.答案 D

16.答案 C解析 文中无“类比论证”。

17.断句和翻译。

(1)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其疑遂决

(2)①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你的情况。

②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人是君子的敌人。

③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能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

我十七岁的时候,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您是怎样一个人。

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

我的朋友尹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

我还有些怀疑。

凭借着不可弯曲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