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69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docx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

语言

(二)任务:

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二、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

四、语言学理论:

过去与现在

(一)语言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规定:

传统语法

描述: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

解释:

转换生成语言学

(二)形式和意义的研究发展历程

传统语法学研究意义

结构语法研究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

第二节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一、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一)早期的语言研究——语文学

(二)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1、中国:

文字

小学音韵

训诂

2、印度

巴尼尼《梵语语法》(公元前4世纪)

古印度语言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希腊—罗马

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腊语法》

古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从哲学方面来研究语言问题。

二、三大发源地的古典语言学之异同

(一)共同点

1、语言学的发生都跟哲学、逻辑学有关。

2、都与诠释古代经典有关,研究对象是文献语言。

(二)不同点

1、印欧语和汉语的结构和形式不大相同,这就决定了研究内容也不大相同。

2、中国古代有无完整的语法学,说法不一。

至少在先秦两汉和隋唐两宋时期并无语法著作产生。

而印度、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语法学一直长盛不衰。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一、语言学与社会存在——名实关系

(一)墨家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所以谓”:

用来做称呼的——能指

“所谓”:

所称呼的事物——所指

(二)名家

尹文子:

“名者,名形也;形者,应名也。

”(名称是给“形”命名的,“形”是与名称相应的)

公孙龙:

“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名称,是对客观事物的称谓。

(三)儒家荀子: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与逻辑思维——词和概念

1、概念反映事物是要靠词语来实现的。

2、概念和词不能等同。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词(这里主要是指语音形式一样)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第二节《尔雅》

一、编者和成书时间

(一)周公著《尔雅》说

(二)孔子门人所作

(三)秦汉间人编成——影响最大

《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二、内容和体例

(一)内容

“尔,近也;雅,正也。

”(《汉书•艺文志》张晏注)

“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言。

”(郭璞《尔雅注》)

《尔雅》:

以雅言释古语、方言

(二)体例

三卷二十篇,现存十九篇:

释诂、释言、释训——一般词语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各种名物

三、地位和作用

1、《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它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

2、《尔雅》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释义比较科学,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尔雅》保存了不少先秦古义,是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一部好书。

4、《尔雅》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战国时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四、不足

1、把不是近义关系的词混为一条。

《释诂》说:

“育、孟、耆、艾、正、伯:

长也。

“育”:

长养之“长”

“孟”:

排行之“长”

“耆、艾”:

年长之“长”

“正、伯”:

长官之“长”

2、有时把实词和虚词混为一条。

《释诂》:

“孔、魄、哉、延、虚、无、之、言:

间也。

被释的八个词中有五个是实词,是间隙、空隙的意思,有三个(哉、之、言)是虚词,是在句中起一种“语助”作用的虚词。

3、有的词条把假借字当本字。

《释诂》:

“栖迟,憩,休,苦……,息也。

实际上,“苦”是“盬”的假借字。

《诗·唐风·鸨羽》:

“王事靡盬。

”这个“盬”字就是“止息”的意思。

第三章两汉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第一节两汉语言学

一、汉代方言学

(一)何谓方言

古今“方言”,意思不完全一样。

古:

“方言”既包括汉语各地的方言,也包括汉语以外其他种类的语言(四邻方国之音)。

今:

汉语各地的方言。

(二)《方言》——汉语方言学的奠基之作

1、作者:

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

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2、全称: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輶:

一种轻车。

轩:

一种小车。

“輶轩”后来成为一个词,指轻车。

调查方言的使者乘坐

这种轻车,所以给他们加了这样一个称号。

3、体例

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收词条675条(据周祖谟《方言校笺》统计)。

每一条下,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或几个同义词作为条目,然后或用一个词来解释它们,或分别说明各个词的使用地域。

“嫁、逝、徂、适:

往也。

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

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

往,凡语也。

”(卷一)

4、贡献影响

(1)《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2)《方言》提供了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方言史、汉语词汇史、汉语音韵史的丰富资料。

(3)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部书。

5、《方言》的注疏

(1)[晋]郭璞《方言注》

(2)[清]戴震《方言疏证》

(3)[清]钱绎《方言笺疏》

二、汉代文字学

(一)古文经与今文经

古文经:

主要指秦以前用鲁国文字写的经书。

今文经:

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

(二)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

古文学派治学态度严肃,后人所谓的“汉学”、“朴学”、“实事求是”之学,主要以古文学派为代表。

(三)《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1、作者: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

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于公元100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2、释题文:

独体字字:

合体字

3、体例

(1)“分别部居、不相杂厕”,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540部。

540部之间“据形系联”,井然有序。

(2)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

(3)解释字义的方式:

形训、义训、声训

什么是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贡献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

(2)训释本义。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

(4)以六书分析汉字。

5、《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筠《说文句读》

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三、汉代词源学

(一)什么是词源学?

词源学也叫语源学,它的任务是探索词的形式及意义的来源和历史演变。

(二)声训

也叫“谐声训诂”,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被释的词的来源。

这种探求词源的方式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三)释名——中国词源学的第一部专著

1、作者:

刘熙,字成国,东汉人。

2、体例

全书共八卷,27篇,例仿《尔雅》,收词1500余条,大多为常用词,释义主要是用声训法。

分篇原则:

义以类聚

3、价值

(1)《释名》的声训并不是一无是处,其中也有一些说解精当的例子。

(2)《释名》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面貌有参考价值。

(3)《释名》对考证东汉时期的语音有重要参考价值。

(4)《释名》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生活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章两汉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语言

一、反切

(一)反切的定义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二)反切的基本原则

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冬,都宗切。

爱,乌代切。

(三)反切的起源

1、反切起源于东汉末年。

2、反切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至齐梁间盛行。

3、汉字产生的时候,反切就产生了。

(四)反切之前的注音方法

1、读若:

用来注音的字和被注音的字读音近似。

《说文·玉部》:

“琟,石之似玉者。

从玉,隹声。

读若维。

2、直音:

用同音字来注音。

《尔雅》郭璞注:

“钊音招。

(五)反切的价值

1、在注音字母出现以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工具。

2、反切法的创造,意味着韵书的产生已为期不远。

3、反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读音的作用。

4、我们可利用反切归纳音系,做历史研究。

二、韵书的产生

(一)五声(五音)

宫、商、角、徵、羽

12356

(二)[魏]李登《声类》——最早的韵书(已佚)

“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封氏闻见记》卷二)

三、辞书的发展

(一)《广雅》

1、作者:

[魏]张揖

2、释题:

《广雅》是为广《尔雅》而作。

在隋代因避炀帝讳改名为《博雅》。

3、体例

(1)完全仿照《尔雅》,分《释诂》、《释言》、《释训》等19篇。

(2)释义方式也是以一词释众词。

《广雅·释诂》:

“薄、怒、文、农,勉也。

(3)在词条安排上也和《尔雅》基本一致。

4、《广雅》的注疏: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

对《广雅》进行了系统整理,在疏证语词时,不仅举例详实,而且运用当时古音研究的成果,其成就超过了《广雅》原书。

(二)《字林》(已佚)

1、作者:

[晋]吕忱

2、体例:

依据《说文》,也分540部。

(三)《玉篇》

1、作者:

[南朝陈]顾野王

2、体例:

用部首统率所收文字,先出反切以注字音,再引书证以释义。

是我国第一部专收楷书汉字的字典。

3、原书亡佚,今存《大广益会玉篇》、《原本玉篇残卷》。

(四)《经典释文》

1、作者:

陆德明

2、内容

全书共30卷,采集汉魏六朝关于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尔雅等书的音义。

(音义是古书注释的一种,即辨音释义。

第四章隋唐至清语言学

第一节隋唐宋语言

一、《切韵》系韵书

(一)《切韵》(失传)

1、作者:

[隋]陆法言

2、体例:

共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其余三卷为上、去、入。

注释格式是先释义,后出切。

混:

流,一曰混沌,阴阳未分。

胡本反。

3、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1)现存版本:

“王一”:

敦煌发现的残卷。

“王二”:

故宫所藏的项子京跋本。

“王三”:

全本,价值最高。

有宋濂作跋,又称宋跋本。

(2)释题:

刊谬:

刊除原书中的谬误。

补缺:

增加韵字和义训。

(二)《广韵》

1、全称:

《大宋重修广韵》

2、编者:

[宋]陈彭年、邱雍等人

3、性质:

《广韵》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4、体例:

(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

此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称为“小韵”。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三)《集韵》

1、编者:

[宋]丁度等人

2、体例: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

只是韵目用字、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二、等韵学的兴起

(一)等韵学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等韵学也叫“七音之学”,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

2、等韵学的意义:

(1)等韵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汉语音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2)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但这个分支却具有整体上的指导作用。

(3)等韵学与现代方言调查、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乃至辞书注音、审音,均有直接关系。

(二)《韵镜》——现存最早的韵图

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五代时期。

北宋时因避宋太祖祖父讳而改名“韵鉴”。

南宋张麟之校正刊行。

传入日本后受日本学者详细研究,产生所谓"韵镜学"。

(三)《七音略》([宋]郑樵)

三、唐宋文字学

(一)正字形之学

1、《干禄字书》

(1)作者:

[唐]颜元孙

(2)体例:

按四声韵部排列,列举同一字的俗、通、正三种写法。

颜元孙所谓俗,大都指与通行的隶楷不同,在点画之间略有差误的字。

如犀作屖,貌作皀,凡作凢。

所谓通,指通行已久,大半是隶省、隶变,或改易偏旁的字。

如走作赱,暂作蹔。

所谓正,是指符合篆隶,都有凭据的字。

“囬回上俗,下正。

”“聡聦聪上、中通,下正。

2、《五经文字》

(1)作者:

[唐]张参

(2)体例:

确立部首160部,主要收集经典中的异体字,有的还有简要的释义。

“遯遁二同。

上《易》卦,遯,逃也。

下‘迁’也。

经典通用之。

(辶部)”

(二)《说文》之学

“大小徐”

兄:

徐铉,校订《说文》,世称“大徐本”

弟:

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篇

(三)右文说

1、提出者:

[宋]王圣美

2、何谓“右文”:

形符常居左,故称“左文”;声符常在右,故称“右文”。

3、右文说:

王圣美认为汉字(形声字)左边形符标明义类,右边声符标明意义。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

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梦溪笔谈》卷十四)

4、如何看待“右文说”

“右文”是否都能表义,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右文表义作为普遍规律来看待,是不科学的。

但是,“右文说”有其可取之处,声符中有一些确实有表义的作用。

第二节元明语言

一、《中原音韵》

(一)作者和体例

1、作者:

[元]周德清

2、体例:

《中原音韵》一反传统韵书的模式,书中收字5866个,既不注反切,也不标字母,更没有释义。

它在十九韵部之下分阴平、阳平、上、去四个声调,凡同音字类聚在一起,各同音字组之间用圆圈隔开。

(二)独创性和价值

1、独创性: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分十九部

2、价值:

《中原音韵》是14世纪根据北曲用韵分析整理归纳而成的一部韵书。

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仿古韵书束缚,全部根据当时实际语音的韵部编写而成。

这是汉语音韵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中原音韵》在古代韵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

二、明代辞书

(一)《字汇》

1、作者:

[明]梅膺祚

2、体例:

全书收字33179个,除古书中常用字外,还收有许多俗字,但不收僻字。

该书依据楷体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

部首和各部中字序又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3、优点

1)检字方便。

首次使用笔画顺序检字法。

(2)收字适中。

对经史所有文字和通俗用字都加以收录。

(3)注音详明。

使用了四种注音方法:

①直音;②反切;③四声互证;④音近某。

(4)字的释义较为全面,而且尽量列举书证。

(二)《通雅》

1、作者:

[明]方以智

2、内容:

全书共52卷,分疑始、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诸目,考证音义。

3、《通雅》的地位和作用

(1)方以智在研究古汉语词义时,明确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因声求义,知义而得声”的正确主张。

(2)《通雅》重在解释词义,辨驳音义相传之误。

(3)《通雅》解释了不少从唐至明的词汇。

三、元代语法研究

(一)卢以纬《语助》

此书收集虚词100多个,援引古籍解释用法。

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

1、古代虚词著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流派:

(1)修辞派:

[元]卢以纬《语助》

[清]袁仁林《虚字说》(着重研究文言虚词的运用规律及其所表现的语气神情)

(2)训诂派: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2、《语助》的价值

(1)从位置不同比较一个虚词的用法。

而:

是句中转折带此声以成文见意。

句首有“而”字,亦是承上文转说下意;句末有“而”字,却是咏歌之助声,与“兮”字相类。

(2)从意义不同比较一个虚字的用法。

且:

有宽缓说来之意;或有谩尔如此之意;或有苟且之意;或有将次之意。

第三节清代语言

一、清代古音学

(一)清人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1、顾炎武:

《音学五书》,考订上古有十个韵部。

2、江永:

《古韵标准》,分古音为平声十三部,入声八部。

3、段玉裁:

《六书音韵表》,定韵为十七部。

4、戴震:

《声韵考》、《声类表》,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5、孔广森:

《诗声类》,分古韵为阴、阳十八部。

6、王念孙:

《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

7、江有诰:

《江氏音学十书》,析古韵为二十一部。

(二)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顾炎武:

一方面肯定古有四声,另一方面认为古人在歌唱时不拘四声之限。

2、孔广森:

古有平上去而无入声。

3、段玉裁:

古有平上入而无去声。

(三)清人对声母的研究

代表:

钱大昕

1、古无轻唇音。

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并”“明”,没有唇齿音声母“非”“敷”“奉”“微”。

2、古无舌上音。

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透¡±¡°定¡±¡°泥¡±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二、清代辞书

(一)《康熙字典》

1、主编:

张玉书、陈廷敬

2、体例:

共收47035个字。

全书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

书首附有检字、辨似,检字是查检部首难以辨别的字,辩似是辩别笔划近似而音义相异的字。

书末附有:

《补遗》收有音有义的冷僻字,或正集中某些字的异体字;《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的字。

三、清代语义学

(一)清代古汉语词义研究的代表作

1、《广雅疏证》

(1)作者:

王念孙清代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校勘学家。

(2)体例

篇章次序依从《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

(3)价值:

《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

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

2、《读书杂志》

(1)作者:

王念孙

(2)内容和体例:

此书是一部读书札记性质的校勘和训诂著作。

八十二卷,其中有一部分是其子王引之的著述。

此书的体例一般每条都摘取被释词语为题,解释时一般先引原文,再引他人校释,然后是王念孙或王引之的辨析说明。

3、《经义述闻》

(1)作者:

王引之清代训诂学家,与其父王念孙齐名,并称“高邮二王”。

(2)内容

《经义述闻》是一部从经学、小学和校刊学角度研究《周易》、《尚书》、《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著作。

其中约有一半是记述其父王念孙的关于经义的论说,故书名曰《经义述闻》,但也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见解。

本书大多为随经文所做的训诂和校勘。

4、《古书疑义举例》

(1)作者:

俞樾清末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2)内容:

共七卷八十八目,论说古书中造句特点、诠释方法、语言习惯、各种致误原因等,每说必详为例证,以明其意。

四、清代文字学

(一)说文四大家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就最高

《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在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种之多。

2、王筠《说文句读》

共20卷,采撷诸说文学大家的著作,辨其正误,删繁举要,参以己意,集语言文字之大成,浅易简明,是初学《说文》者较为便利的本子。

3、桂馥《说文义证》

共50卷,以《说文解字》与经籍相参照疏证,对字义有独到研究。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共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

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

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

第五章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第一节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前奏

一、洪堡特的语言学说(18世纪)

洪堡特(Baronvon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一)代表作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

这是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著作,被后人誉为“语言哲学的教科书”。

(二)主要观点:

1、“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语言不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同。

3、根据语音、语法和词汇上的相似性,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和屈折语。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

该书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琼斯和德国浪漫派诗人史勒格尔。

1786年,琼斯指出了梵语和欧洲的许多古代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

1808年,史勒格尔发表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梵语和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出于偶然的。

但是他们没有找到梵语和欧洲语言的对应规律,因此他们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葆朴、格里木,丹麦的拉斯克。

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总结前人成果,根据已经发现的规律来重建原始印欧语,绘制了印欧语言发展的谱系树,提出了语言的¡°谱系分类法¡±。

历史比较法的具体过程是:

首先收集大量的语言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仔细的比较、分析,找出语法形态上的相似和语音的对应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各种语言最古老的语言特征,最后构拟母语。

第二节索绪尔的语言学说

一、索绪尔简介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