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540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docx

苏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精品教案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课题

9海伦凯勒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分层目标

上限: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下限: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2课时

总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部分

第一课时

一、听说活动,谈话导入

1、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

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听力内容)

2、谈话导入: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

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3、交流资料,丰富人物形象

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二、检查自学情况(6分钟)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有声有色

 隔绝暴躁脾气猛然醒悟前所未有不分昼夜吮吸甘霖如饥似渴打开眼界林中漫步湖上泛舟纷纷扬扬触觉夜以继日倾注不屈不挠

2、默读全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可以运用上面的词语)

三、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文章主要讲了海伦的几件事?

(训练点)

四、对话交流,感悟形象

话题:

你觉得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她是怎样成功的?

(训练点)

(她个人的奋斗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只靠她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能行吗?

”学生明白了老师在她成长的道路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

她在学习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从学生的想象中,他们更能感受到海伦那种不畏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将深深地镌刻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永不磨灭。

五、全文总结,挑战文本

1、话题: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留在世人的心中?

”学生很快地从书中发现,书中的最后一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一句值得推敲,她不光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人尊重,那的那种一心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同样值得人们的敬仰和赞颂。

可把课文改为:

“海伦`凯勒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终身为残疾人服务的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2、同样是写人,表现人物形象,第2课和第3课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一)择取人生的片段具体写

一个有成就的人,比如海伦·凯勒,她的经历值得书写的或许有很多,洋洋洒洒写成数十万字的传记都可以,因而要在一篇字数有限的文章里具体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是有难度的。

那如何做才能以有限的文字展现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同时又使读者能对这个人的某些方面有所认识呢?

这篇《海伦·凯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那就是择取人生历程的片段具体写,使读者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一整体的认识,同时又对他的某方面有具体的了解。

这篇文章从海伦·凯勒的出生写起,一直到她大学毕业以后所投身的事业,时间跨度很长,但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铺陈叙述,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表现上,所选的主要是海伦早年时期的事情。

通过对海伦早年顽强学习的事例,如摸盲文、拼写单词和句子,练习说话等,来让读者具体认识海伦的个性及精神品质,而对她上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以后的经历则是仅作简洁的交代,这样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给人以较深的印象。

择取人生的片段具体写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文章的事例要有代表性,能够一小见大,反映一个人一生的主要精神和特点。

像这篇《海伦·凯勒》,主人公闻名于世的就是她那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所以文章以此为主要对象,着力表现的。

第二,对选择的人生历程某个阶段的事例要交代具体,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和感受。

第三,要把对人生某个阶段的详写和人生其他阶段的略写结合起来。

既全面介绍,又重点突出。

六、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推荐影片《海伦。

凯勒》

2、积累有关表示要有顽强的毅力方面的名人名言和除了海伦,你还了解哪些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呢?

建议你收集他们的资料,找几个同学将它们编成一本小书,或在学校班级举办一个展览。

以下这些人供你选择参考:

张海迪、高士其、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

第二课时

观看央视专题栏目《人物》——海伦凯勒

板书设计

9、海伦·凯勒

生病——失聪失明

奋斗——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 

奉献——永生留名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

小练笔:

感受了海伦的语言、行为,你有什么感受?

你有什么话要说?

你有什么启发?

仿照刚才读的名言的形式,写一写。

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课题

10二泉映月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分层目标

上限: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下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3课时

总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部分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

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

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图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

无锡  惠山  葱茏  饱经风霜  泯灭搀扶  萦绕  

坎坷  哭泣      激愤倾诉  倔强  呐喊  积淀      

倾吐委婉  升腾跌宕   势不可当  抒发恬静  

动人心弦   支撑      富饶乐坛  享有盛誉

2、加点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指导书写:

锡、愤、坛、饶: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教师巡视。

齐读生字词。

3、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4、听写。

交流。

三、理清脉络。

分自然段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小结分段及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

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3、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

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五、小结。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

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

(提示:

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

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标出。

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2)阿炳要“倾吐”什么?

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

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

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

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提问:

“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

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

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

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

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

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4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rj的万千感慨。

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6自然段。

过渡: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

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齐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二、指导学生背诵四、五自然段。

1、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这景色阿业炳有什么感受呢?

②、开始曲子是……有如……。

随着旋律……又……

③、他这曲子告诉人们……

2、听录音,边听边想,边感知。

3、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进行背诵练习。

4、指名背,集体评议。

三、作业指导

1、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2、指导

注意写的话要有一定的整体感觉,用词要优美流畅。

板书设计

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10二泉映月

委婉边绵升腾跌宕

作业设计

1、背诵4、5自然段。

★★练习说话,可用上以下词语。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课题

11郑和远航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5、能复述课文第一部分。

分层目标

上限:

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下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2课时

总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部分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

他的名字叫郑和。

(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

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

“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

“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读好长句子。

5、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

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

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

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

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复述课文。

五、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板书设计

11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相处

战胜凶险

作业设计

1、学生完成《补充习题》。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五年级(下)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课题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型

阅读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分层目标

上限: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下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2课时

总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部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8分钟)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进行交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

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到了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他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结果怎样?

二、检查预习(7分钟)

1.指名读生字词。

发愤 入狱 酷刑 泰山  搜集

耻辱 摊开 隶书  耗尽 记载

辉煌 辩护 残生

飞来横祸   专心致志  前无古人

悲愤欲绝   泪流满面 

(完成《一课一练》第一题)

2.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清层次(18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自主完成之后,同桌交流)

3.交流:

  第一段:

(第1、2节):

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

(第3节):

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

(第4节):

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7分钟)

老师示范:

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

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

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

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

他在想什么?

(成龙的理想)

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

--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读出内容:

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

(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

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

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②读出思考:

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

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

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

请注意几个数字:

18年--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

(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

)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万般情怀言辞中。

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

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⑷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父亲……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二、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

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哪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